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我国成年人哮喘发病率约为10%,儿童发病率则更高,约为12%左右,近年来还在逐渐升高。目前很多患者对此疾病并不十分了解,故而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5月的第1个周二设立为“世界哮喘日”,对哮喘进行宣传,以期提高其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控制率。
定义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疾病,其发作机制通常是因慢性气道炎症所致的支气管气道痉挛。这是一种气道的高反应状态,比如接触少量的过敏原或一点点刺激性气味,便可导致气道的严重不适,出现严重喘息、咳嗽的反应,这种气道的易敏感状态便是气道高反应,与个人体质相关,绝大多数的患者有过敏史,故而脱离能够引起支气管哮喘的危险因素,是支气管哮喘患者最应注意的问题。
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 与基因遗传相关,2/3的患者有家族遗传病史。
激发因素
花粉、气道细菌或病毒感染、坚果、海鲜、动物毛发等;阿司匹林等药物;空气污染、吸烟、刺激性气味等;妊娠、剧烈运动、精神因素等均可诱发哮喘发作。
临床表现
发作期
典型的哮喘可以表现为支气管发生痉挛后,引起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如喘息咳嗽等)。不典型的哮喘可以表现为发作性胸闷,或顽固性咳嗽,且是唯一的临床表现。
慢性持续期 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气道痉挛症状(如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缓解期
经过治疗或脱离过敏原后,哮喘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可进入哮喘缓解期,故而哮喘的支气管痉挛被认为是可逆的,哮喘的发作被认为是可控的。
中医发病理论
中医认为哮喘病机总属“正虚邪实”“哮有宿根”。“痰饮宿根”是哮喘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哮喘在急性发作期,以邪实为主,表现为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的喉中哮鸣,治疗以驱邪为主,祛风化痰、解痉平喘,结合有寒、热、虚的不同,以分证论治。缓解期中医治疗具有优势,通过补益脾肺肾,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能够预防和减少复发。
治疗及管理
明确诊断 肺功能检查、FENO及舒张/激发试验和微型峰流速仪昼夜变异率记录是十分必要的手段。
查找诱发因素,及时脱离变应原
合理药物治疗
包括支气管扩张剂、吸入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一系列药物,可根据严重程度相互配合使用。其治疗原则强调从发作期一直到缓解期的全病程治疗,要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用药。
坚持随访 慢性持续期的管理和治疗是治疗哮喘的关键环节,即使患者感觉良好,也请坚持随访、定期检查以判断哮喘是否得到良好控制。
培养哮喘患者的自我管理技能
掌握正确的干粉吸入剂、雾化器等吸入装置的使用方法。参加哮喘教育活动,主动参与哮喘的控制和管理,理解定期随访的重要性。了解预防哮喘的保健方法,可极大地减轻和减少哮喘再发作的机会。(宋雅琳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以下内容由蒋可定,吴桂荣师傅传授,本人进行临床整理。对正在哮喘发作的患者,首先必须止喘。1重点滚大椎旁的定喘穴,点天宗穴,膏盲穴,肺俞穴,抹桥弓穴,抹前额,直到不喘为止。2采用俯卧指拨背部膀胱经30分钟重点在膈俞到胃俞的一段僵硬的经络段。3掌按背部膀胱径,平推施于背部脊柱两侧大椎到命门穴以透热为度。4点拔腿部三条无穴经络,同时点三阴交穴,重点太溪,复溜,涌泉穴搓揉第三趾,点内庭共15分钟5点定喘,天宗,膏盲穴,注意上下有条束状的小硬条用力疏通。6仰卧,点缺盆二穴抹前额抹桥弓穴,点手太阴肺经全部穴位。7点直骨穴男左女右,点天突穴膻中穴。8点足少阴肾经俞府到步廊穴。9点拔神阙两旁两横指的天应穴。10鼻塞点风市和阳白穴各一分钟。11咳嗽重按拨两侧角孙穴前顶一段15分钟后止咳。
润肺定喘
止嗽化痰
润肺止嗽丸
摘自2025-10-15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尚方剑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74岁的李老先生患“慢性阻塞性肺病”多年,每年秋冬都会发病,咳痰喘症状严重。2年前他听从笔者建议,坚持服用润肺止嗽丸,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他很认可这款中成药。
组成与功效
润肺止嗽丸源于经验方润肺止嗽丹,载于1961年《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原方用天冬、黄芩、知母等21味中药,共研细粉,炼蜜为丸,“主治肺气虚损,咳嗽喘急,痰涎壅盛,久嗽声哑,逢节必犯”。
现行润肺止嗽丸完全沿用原方成分,但对某些药炮制更精细。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5版)》记载,该药由天冬、地黄、天花粉、瓜蒌子(蜜炙)、蜜桑白皮、炒紫苏子、炒苦杏仁、紫苑、浙贝母、款冬花、桔梗、醋五味子、前胡、醋青皮、陈皮、炙黄芪、炒酸枣仁、黄芩、知母、淡竹叶、炙甘草,加蜂蜜而制成,其主要功能是润肺定喘、止嗽化痰,用于肺气虚弱所致的咳嗽喘促或久咳不止、咳声低弱或声哑、痰涎壅盛或稀薄或痰黏难出,或痰中带血,多伴神疲乏力、气怯声低、自汗畏风、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药理学研究发现,本药具有止咳、祛痰、平喘、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作用,临床上还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间质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肺炎以及长期吸烟或在不良环境下生活工作的人群见上述证候者。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若感受外邪、饮食失宜、劳逸失度、久病体虚等,均可伤肺,使肺失宣降而作咳、痰、喘,久则肺气阴两伤,以致肺燥、肺热、肺虚,诸症缠绵难愈。治当润肺、清肺、补肺,兼止咳化痰平喘,这正是本方的立意所在。方中天冬甘苦而寒,清肺润燥止咳;瓜蒌子甘寒质润,润肺化痰;桑白皮甘寒,泻肺平喘,三者固本治标,共为君药。地黄、天花粉、知母、淡竹叶甘寒清热,养阴生津;紫苏子、苦杏仁、前胡苦泄降气,止咳平喘;紫苑、款冬花、浙贝母润肺清热,化痰止咳;桔梗、黄芩清肺利咽。诸药助君药止咳化痰平喘,为臣药。陈皮、青皮理气化痰,黄芪益气固表,五味子敛肺止咳,酸枣仁养心敛汗,共为佐药。甘草祛痰止咳,又调和诸药,为佐使药。全方药味虽多,但配伍有章、标本兼顾、补泻并用、清润相济,使肺虚得补、肺热得清、肺燥得除,而咳、痰、喘诸症自消。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黄褐色至棕褐色的大蜜丸,味甜、微苦。每丸重6克,口服,一次2丸,一日2次。服用前应除去蜡皮、塑料球壳,可嚼服或分份吞服。
服药期间忌烟酒,忌辛辣、油腻食物。孕妇禁用。外感咳嗽者慎用。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1周症状无改善,或服药期间出现寒热表现及喘促气急、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等情况,应去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