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和曹雪芹笔下的蒺藜和苍耳
(2023-01-13 03:53:28)摘自2023-1-12中国中医药报
李金钢 西安工业大学
蒺藜和苍耳原本是平平常常的植物,原野路边、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古时候,人们把蒺藜称为“薋”,将苍耳叫做“葹”。曾几何时,“薋”“葹”被贴上了“恶草”的标签,甚至还背上恶名,借以比拟谗佞、小人。
战国时期屈原在《离骚》中写道:“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意思是说,房屋里堆满了“薋”“葹”这样的恶草,自己必须离开。实际上,屈原是在借“薋”“葹”来比喻朝廷中的谗佞小人,借以表达自己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凛然正气。学者指出,《楚辞》中的草木,或香或臭,喻美比丑,对后世诗赋的草木书写、评价产生了重要影响。
两千多年之后,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再执此说。贾宝玉为祭晴雯写下了《芙蓉女儿诔》,其中有“薋葹妒其臭,茝兰竟被芟蒩”之句。曹雪芹以“薋”“葹”来比喻贾府中妒害晴雯的小人,以具有香气的白芷、兰草代指晴雯的美德。贾宝玉以同情惋惜的笔调,叙述了晴雯的身世和“寿夭多因诽谤生”的悲惨遭遇,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纯洁美丽、具有反抗精神的女子形象,控诉了贾府中的邪恶势力对晴雯的残酷迫害。
虽然屈原和曹雪芹如此不待见蒺藜和苍耳,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蒺藜和苍耳都是治疗疾病的良药,且常配伍用于多个方剂中。
蒺藜,又称刺蒺藜、白蒺藜,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有纵棱及小刺和对称的长刺和短刺。它味苦性温,可以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等疾,《千金方》《外台秘要》《本草纲目》等医籍皆有记载。
蒺藜还可食用,唐代诗人储光羲《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 其二》云:“北山种松柏,南山种蒺藜。”古时候,遇到灾年饥荒,人们将蒺藜炒黄去刺,磨成粉状,做饼或蒸食。
苍耳,别名卷耳、苍子等,一年生草本,总苞具钩状硬刺,全草、根和带有总苞的果实入药。苍耳子味苦、甘,性温,能够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常用于治疗风寒头痛、鼻渊、鼻鼽、风疹瘙痒、湿痹拘挛等疾。《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本草拾遗》《本草蒙筌》《本草备要》等皆有详载。唐代诗人杜甫《驱竖子摘苍耳》云“卷耳况疗风”,诗中的“卷耳”即苍耳,指的是苍耳可以治疗风疾。清代诗人戴梓《赠朱文宗升任》诗云:“山中灵药寻苍耳,天上文章丽绛霄。”苍耳的嫩苗还可入菜入馔,以供食用。
我是小小的蒺藜
我是一枚小小蒺藜,如果有人赤着脚丫走在乡土路上或者田园、沙地、学校操场边,一不小心踩上,“哎哟”一声被扎到了,那十有八九是我搞的鬼!
我是蒺藜科蒺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蒺藜子、白蒺藜、屈人、旁通、止行等。春末初生时,我是匍匐在地的柔弱小草,常长在荒丘野岭、田间地头甚至农家的墙头屋檐上。到了夏天,我生发出长长的秧蔓,开出淡黄的花儿,结出一串串带刺的荚果,愈至成熟愈加厉害,有四五个不规则的棱角,长有不对称的长刺、短刺,锐利坚硬,谁要招惹我,我就用身上的刺奋起反抗。从民间一些俏皮的歇后语里可以看出我的小霸气,“板凳上搁蒺藜——坐不稳”“吃了蒺藜狗子——张嘴就带刺”“刺猬钻进蒺藜窝——针锋相对”“西北风刮蒺藜——连风(讽)带刺”。
所以,古今中外我的恶名很响亮。在《诗经》里,我又叫“茨”,《国风·鄘风》中有篇《墙有茨》,曰:“墙有茨,不可扫也”“墙有茨,不可襄也”“墙有茨,不可束也”。通过反复咏叹,一层层加深对卫国宫廷丑事的批判,使这不齿之事像蒺藜一样深深刺痛国民的心。《易经》在“困卦”中云:“困于石,据于蒺藜……凶。”是说乱石挡道,丛丛蒺藜占据其上,是不好的征兆。《圣经》里也把蒺藜作为恶之果,是困境、困苦的象征,经文言:“地必须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亚当、夏娃偷吃伊甸园里的禁果后,上帝对亚当说:你听了妻子的话,吃了禁果,因罪要受到诅咒和惩罚,土地上布满荆棘和蒺藜,你要披荆斩棘,不断清除杂芜和恶念。
在中医里,我的“锐利武器”蒺藜子是一味常用良药,炒至微黄色,碾去刺即可,味辛、苦,性微温,有小毒,归肝经,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之功,主治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等。
《本草纲目》载:“古方补肾治风,皆用刺蒺藜,后世补肾多用沙苑蒺藜,或以熬膏和药,恐其功亦不甚相远也。”是说刺蒺藜有补肾治风作用。“白蒺藜茶粉”相传为唐玄宗之女永乐公主所炮制。永乐公主自幼瘦弱多病,面容枯槁无光,经民间医生指点,以优质白蒺藜子研碎泡茶饮服,久之身体大好,后来竟出落得如花似玉,丰韵健美。
此外,我还有妙用。在武侠小说中,人们利用我的小恶小毒,淬制成常见的暗器,如著名武侠小说家古龙笔下的唐门毒蒺藜, “满天花雨”,神鬼莫测,防不胜防。在古代战争中,人们利用我制造的铁蒺藜是军队中常用的防御器材,威力无穷,其种类繁多,如布设在水中的“铁菱角”,联缀于木板上的“地涩”,拦马用的“蹄”,在刺上涂敷毒药的“鬼箭”等。在现代,人们将铁蒺藜改进成“刺绳”,又称刺丝、刺线,主要用于草场边界、铁路、高速公路、厂区、私人别墅等地的隔离防护。
有关我的谚语很多,大都是教人向善积德的。鲁迅先生曾说:“种牡丹者得花,种蒺藜者得刺。”是说因果关系的,类似于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古语云:“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这与“为人少栽刺,处世多栽花”意思接近,是莫随意出口伤人,口德好才能运势好。
但也有人把我的“刺”和“恶”,作为人生的一种挑战和激励,作为砥砺奋进、勇往直前的动力,最终战胜邪恶和磨难,到达成功的彼岸。因为我的名字谐音就是“激励”“吉利”。(刘琪瑞 山东省郯城县人大常委会)
蒺藜:古代冷兵器的“原型”
摘自2022-10-14中国中医药报
朱莎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国古代有一种铁质尖刺状的军用撒布障碍物,在战国时期已被广泛使用。将其设在道路、防御地带、城池四周,可以阻止敌军行动,它就是铁蒺藜。铁蒺藜有四根伸出的铁刺,和中药蒺藜颇有相似之处,王维诗曰“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即指此也。
蒺藜生长不挑土壤环境,哪怕是干燥贫瘠的土地上、石头缝、砖缝,蒺藜依旧能茁壮生长。蒺藜长得很低调,几乎贴地生长,复叶很小,成双成对。5~7月开小黄花,6~9月就悄悄长出带刺的果实。
蒺藜果实刚开始是绿色的,成熟后变成黄色。果实干透后变得很轻,可以随风到处移动传播,如果不小心踩到,能扎进肉里。民间俗称“蒺藜狗子”,之所以叫它“狗子”,是形容它的果实扎人,就像被狗咬的感觉一样。《本草纲目》说:“蒺,疾也;藜,利也。茨,刺也。其刺伤人,甚疾而利也。”在古代,人们受蒺藜的启发,研究出铁蒺藜、铁菱角、蒺藜火球等制敌武器。陶弘景曰:“今军家乃铸铁作之,以布敌路,名铁蒺藜。”人们把状似蒺藜籽的铁刺或木刺,散投伤敌,或贯绳索相连,布于防地周围或行军要道,刺人马足,阻其行。
我们小的时候经常拿着它玩,被扎后疼得嗷嗷叫。它浑身多刺,我和小伙伴光脚玩,被它扎破流血;上学时骑的自行车常被它扎漏气。
学了医之后,我才知道蒺藜还是一味有用的中药材。该品来源于蒺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其别名为白蒺藜、刺蒺藜、旁通等。蒺藜的果实由5个分果瓣组成,呈放射状排列,背部黄绿色,隆起,有纵棱和多数小刺,并有对称的长刺和短刺各1对,两侧面粗糙,有网纹,灰白色,质坚硬。
中医认为,蒺藜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的功效。《本草便读》载:“白蒺藜,善行善破,专入肺、肝。宣肺之滞,疏肝之郁,故能冶风痹、目疾、乳痈、积聚等症。温苦辛散之品,以祛逐为用,无补药之用也。”可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等症。蒺藜提取物及其制剂临床上用于治疗动脉硬化症,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增强性功能与抗衰老,在干眼症、病毒性结膜炎、玻璃体混浊等眼科疾病的治疗上也有显著疗效。
我国以蒺藜有效成分为主的制剂有心脑舒通胶囊、丹珍头痛胶囊、疏肝益阳胶囊、明目蒺藜丸、石斛夜光丸、白癜风丸等。
明目蒺藜丸
清热散风
明目退翳
摘自2023-5-11中国中医药报
“眼通五脏,气贯五轮。”(《严氏济生方•眼门》)眼睛是五脏六腑的缩影,还与气血津液、全身经络密切相关。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临床常用的眼科中成药——明目蒺藜丸。
组方及功效
中成药明目蒺藜丸源自外科著作《仙传外科集验方》中的蒺藜丸,由黄连、川芎、白芷、蒺藜(盐水炙)、地黄、荆芥、旋覆花、菊花、薄荷、蔓荆子(微炒)、黄柏、连翘、密蒙花、防风、赤芍、栀子(姜水炙)、当归、甘草、决明子(炒)、黄芩、蝉蜕、石决明、木贼等23味中药组成。
明目蒺藜丸主要用于上焦火盛引起的暴发火眼、云蒙障翳、羞明多眵、眼边赤烂、红肿痛痒、迎风流泪。
方中盐蒺藜苦泄辛散,平而偏凉,善平肝疏肝、祛风明目、止痒;菊花甘能益润,微寒而清,善清热散风、平肝明目;蝉蜕甘寒质轻,清宣透散,善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痒。以上三药共为君药。
炒决明子苦微寒清泄,甘补润滑,善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石决明咸寒清泄,镇潜兼补,善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黄芩苦寒清泄而燥,善清上焦肺胃实热火毒;黄连苦寒清泄而燥,善清心与中焦实热火毒;黄柏苦寒清泄而燥,善清泻下焦实热火毒;姜栀子苦寒清利沉降,善清利三焦实热火毒;薄荷辛疏散,香辟秽,凉能清,善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木贼质轻升浮,微苦泄散,甘平而凉,善疏散风热、明目退翳;密蒙花轻浮甘补,微寒清泄,善清热养肝、明目退翳;炒蔓荆子辛散苦泄,寒清轻浮,善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止痛。以上十药相合,既清解肝经与三焦之实热火毒,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而明目退翳、止痒止痛,助君药之功,共为臣药。
连翘苦能泄散,微寒能清,善疏散风热、清解热毒;荆芥辛微温发散,善散风止痒;防风辛微温发散,甘缓不峻,善散风胜湿止痒;白芷辛散温燥,芳香开窍,善散风发表、燥湿止痒;当归甘能补润,辛散温通,善补血活血、润肠止痛;赤芍苦能泄散,微寒能清,善清泄肝火、凉血活血;地黄苦寒清泄,味甘质润,善清热凉血、滋阴养血、润肠;川芎味辛,行散温通,上行头颠,善活血行气、散风止痛。此八味,助君臣之力,共为佐药。
旋覆花苦降辛散,善下气降逆,以清泄上中焦实热火毒;生甘草味甘和缓,性平偏凉,既清热又调和诸药。故此二味共为使药。
全方配伍,诸药合用,清泄与疏散并施,共奏清热散风、明目祛翳之功。
用法与禁忌
明目蒺藜丸为黄褐色的水丸,气微,味微辛、苦。口服,一次9g(每20粒重1g),一日2次。
因方中所含中药大多苦寒清泄,有伤阳之弊,故脾胃虚寒者慎用。该中成药属眼科专科用药,使用前请向眼科医生咨询,特别是儿童应用前应先到医院检查眼部情况。服用该中成药时,可在医师或者药师指导下,配合相关外用眼药使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肥甘厚味之品,禁吸烟、饮酒,并注意用眼卫生,养成健康用眼习惯。如正在服用其他药物,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金庆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