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某,女,66岁,1954年1月26日,甲午年初之气生。2020年10月29日首诊。
患者有重症肌无力病史3年余,长期服固定剂量溴吡斯的明维持。从2020年5月份开始出现严重多汗,活动、睡醒均有全身汗出,每天换衣数次,劳倦疲乏,动则气喘,怕风,双膝以下怕冷明显,腹胀气,矢气多,大便不成形。西医诊断:重症肌无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舌淡红略暗,苔薄干,舌底略瘀,右脉缓和,左脉细小,左关弱于右关。予大补肝汤。
处方:桂枝40克,干姜40克,五味子40克,大枣30克(去核),旋覆花12克(包煎),代赭石12克(包煎),淡竹叶12克。7剂,每日1剂,按原方煎服法:以水4斤,煎取1斤半,分为昼3次、夜1次,温服。
2020年11月7日二诊:患者诉出汗已明显减少,仅睡醒和长距离行走时颈项及前胸有少许汗出,无需更换衣服,疲劳乏力已不明显,双下肢不冷,也不怕风了,腹胀明显减轻,矢气仍多,大便较前成形,舌淡红,苔薄略干,脉象较前有力。守方续服10剂。2周后随访,诸症已基本消失,予膏方调理。
按:今年是庚子年,主运太商,金运太过,下半年又逢阳明燥金在泉,因此出现燥金克伐风木太过,导致肝虚。
陶弘景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提到“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大补肝汤为“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患者虽患病多年,但就诊所诉诸症为庚子年三之气后才出现的,正逢金强木弱之季。汗多、怕冷、疲乏无力、腹胀矢气、便溏等症均有肝气不足,脉象也相应表现出左关(厥阴)明显弱于右,症象俱契合大补肝汤。据此可判断,患者诸症之所起,是慢病又遇今年之气运导致,故用大补肝汤原方获得良效。(张艳
广西省柳州市中医医院)
典型案例一
刘某,男,29岁。初诊:据述初则自汗如沫,年余不止,其他一切如常,唯脉象大而应指有力,苔薄白干。此属气阴两虚。因内火妄动则亢阳逼津液而外泄,也与阳虚自汗者有别,故仿六黄汤法加减治之,以观其效。方药:黄芪皮9g,大生熟地各12g,知柏各6g(盐水炒),川连1.8g(盐水炒),五味子2.4g,当归身9g,生甘草3g,豆衣9g,浮小麦9g,煅龙牡各12g,移山人参4.5g。
二诊:脉象较和,汗出较减,改为汤丸,以资久服。黄芪皮9g,大生熟地各12g,知柏各6g,川连1.5g,龙牡各15g,五味子1.5g,归身6g,生草3g,浮小麦9g,北沙参9g。另:知柏八味丸180g。
按:医界习惯以盗汗属阴虚、自汗属阳虚视之,其实未必。盖盗汗、自汗因出汗时间不同而区别之,然寐中窃出之盗汗,亦有属阳虚者,昼间汗出之自汗,亦有属阴虚者,不可划一而论。《景岳全书》中论述颇丰,与俗见大相径庭也。本案自汗,先生即以滋阴清热为主治,切忌胶柱鼓瑟。
典型案例二
沈某,男,44岁。初诊:素体虚薄,鼻衄时作,夜梦纷纭,咳嗽盗汗,形色萎黄,脉左弦右濡。气血两虚,阴不平则阳不秘也。方药:北沙参9g,生白芍9g,大生地12g,生石决明15g,粉丹皮9g,甜苦杏仁各9g,炙紫菀6g,冬桑叶9g,豆衣9g,知柏各6g,甘菊花9g,炙龟甲15g。
二诊:鼻衄盗汗已止,咳嗽见瘥,胃纳渐增,续予调补之治。方药:杭菊花9g,茯神9g,怀小麦9g,豆衣9g,南北沙参各6g,大生地12g,生白芍9g,旱莲草9g,钩藤9g,
冬青子9g。
三诊:逢劳顿则盗汗复作,宜气血双补,佐以固涩。方药:炙黄芪9g,潞党参9g,五味子3g,生熟地各9g,豆衣9g,浮小麦9g,生白芍9g,女贞子9g,甘杞子9g,煅龙牡各30g。
四诊:汗渐止,续予补涩。方药:炙黄芪9g,潞党参、北沙参各6g,五味子3g,生熟地各12g,甜冬术9g,全当归9g,生白芍6g,煅牡蛎30g,浮小麦9g,豆衣9g。
按:本案盗汗,症情错杂,虚实并见,周旋颇不易,数诊而能获效,亦称难能,而方药驳杂亦不可避免矣。然徐观本例用药始末,不离补养气血,益阴而致阳秘之治。
典型案例三
周某,女,36岁。初诊:头晕痛,多汗,两手发麻,背痛。肝肾不足,阴虚火浮之象,宜大补阴丸加减。方药:旱莲草9g,豆衣9g,生熟地各12g,女贞子9g,八角胡麻9g,炒杭菊6g,煅牡蛎30g,五味子3g,知柏各4.5g(盐水炒),浮小麦9g。
二诊:盗汗较差,余如昨,效方续进。方药:豆衣9g,大生地9g,生白芍9g,北沙参9g,浮小麦9g,五味子3g,怀山药9g,炒杭菊6g,女贞子9g,钩藤9g,知柏各4.5g(盐水炒)。
三诊:头汗甚多,昼夜不止。头为诸阳之首,阳明郁热上蒸,故头汗独多也,宜变法人参白虎汤加减。方药:北沙参9g,潞党参9g,肥知母9g,炒川柏6g,大生地9g,豆衣9g,生甘草9g,瘪桃干9g,糯稻根9g,生石膏30g,浮小麦9g。
四诊:头汗已止,续予清胃养阴,以免反复。方药:南北沙参各9g,大生熟地各9g,金石斛9g,知柏各4.5g,京元参9g,生白芍9g,豆衣9g,糯稻根9g,瘪桃干9g。
按:本案头汗为主,属阳明气热,非比阴虚盗汗,故用大补阴丸法无效,服仲景方,则一剂知,二剂已也。(李伯华 张苍 周冬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大补肝汤治疗严重多汗
时间:2021-01-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张艳
薛某,女,66岁,1954年1月26日,甲午年初之气生。2020年10月29日首诊。
患者有重症肌无力病史3年余,长期服固定剂量溴吡斯的明维持。从2020年5月份开始出现严重多汗,活动、睡醒均有全身汗出,每天换衣数次,劳倦疲乏,动则气喘,怕风,双膝以下怕冷明显,腹胀气,矢气多,大便不成形。西医诊断:重症肌无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舌淡红略暗,苔薄干,舌底略瘀,右脉缓和,左脉细小,左关弱于右关。予大补肝汤。
处方:桂枝40克,干姜40克,五味子40克,大枣30克(去核),旋覆花12克(包煎),代赭石12克(包煎),淡竹叶12克。7剂,每日1剂,按原方煎服法:以水4斤,煎取1斤半,分为昼3次、夜1次,温服。
2020年11月7日二诊:患者诉出汗已明显减少,仅睡醒和长距离行走时颈项及前胸有少许汗出,无需更换衣服,疲劳乏力已不明显,双下肢不冷,也不怕风了,腹胀明显减轻,矢气仍多,大便较前成形,舌淡红,苔薄略干,脉象较前有力。守方续服10剂。2周后随访,诸症已基本消失,予膏方调理。
按:今年是庚子年,主运太商,金运太过,下半年又逢阳明燥金在泉,因此出现燥金克伐风木太过,导致肝虚。
陶弘景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提到“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大补肝汤为“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患者虽患病多年,但就诊所诉诸症为庚子年三之气后才出现的,正逢金强木弱之季。汗多、怕冷、疲乏无力、腹胀矢气、便溏等症均有肝气不足,脉象也相应表现出左关(厥阴)明显弱于右,症象俱契合大补肝汤。据此可判断,患者诸症之所起,是慢病又遇今年之气运导致,故用大补肝汤原方获得良效。(张艳
广西省柳州市中医医院)
典型案例一
刘某,男,29岁。初诊:据述初则自汗如沫,年余不止,其他一切如常,唯脉象大而应指有力,苔薄白干。此属气阴两虚。因内火妄动则亢阳逼津液而外泄,也与阳虚自汗者有别,故仿六黄汤法加减治之,以观其效。方药:黄芪皮9g,大生熟地各12g,知柏各6g(盐水炒),川连1.8g(盐水炒),五味子2.4g,当归身9g,生甘草3g,豆衣9g,浮小麦9g,煅龙牡各12g,移山人参4.5g。
二诊:脉象较和,汗出较减,改为汤丸,以资久服。黄芪皮9g,大生熟地各12g,知柏各6g,川连1.5g,龙牡各15g,五味子1.5g,归身6g,生草3g,浮小麦9g,北沙参9g。另:知柏八味丸180g。
按:医界习惯以盗汗属阴虚、自汗属阳虚视之,其实未必。盖盗汗、自汗因出汗时间不同而区别之,然寐中窃出之盗汗,亦有属阳虚者,昼间汗出之自汗,亦有属阴虚者,不可划一而论。《景岳全书》中论述颇丰,与俗见大相径庭也。本案自汗,先生即以滋阴清热为主治,切忌胶柱鼓瑟。
典型案例二
沈某,男,44岁。初诊:素体虚薄,鼻衄时作,夜梦纷纭,咳嗽盗汗,形色萎黄,脉左弦右濡。气血两虚,阴不平则阳不秘也。方药:北沙参9g,生白芍9g,大生地12g,生石决明15g,粉丹皮9g,甜苦杏仁各9g,炙紫菀6g,冬桑叶9g,豆衣9g,知柏各6g,甘菊花9g,炙龟甲15g。
二诊:鼻衄盗汗已止,咳嗽见瘥,胃纳渐增,续予调补之治。方药:杭菊花9g,茯神9g,怀小麦9g,豆衣9g,南北沙参各6g,大生地12g,生白芍9g,旱莲草9g,钩藤9g,
冬青子9g。
三诊:逢劳顿则盗汗复作,宜气血双补,佐以固涩。方药:炙黄芪9g,潞党参9g,五味子3g,生熟地各9g,豆衣9g,浮小麦9g,生白芍9g,女贞子9g,甘杞子9g,煅龙牡各30g。
四诊:汗渐止,续予补涩。方药:炙黄芪9g,潞党参、北沙参各6g,五味子3g,生熟地各12g,甜冬术9g,全当归9g,生白芍6g,煅牡蛎30g,浮小麦9g,豆衣9g。
按:本案盗汗,症情错杂,虚实并见,周旋颇不易,数诊而能获效,亦称难能,而方药驳杂亦不可避免矣。然徐观本例用药始末,不离补养气血,益阴而致阳秘之治。
典型案例三
周某,女,36岁。初诊:头晕痛,多汗,两手发麻,背痛。肝肾不足,阴虚火浮之象,宜大补阴丸加减。方药:旱莲草9g,豆衣9g,生熟地各12g,女贞子9g,八角胡麻9g,炒杭菊6g,煅牡蛎30g,五味子3g,知柏各4.5g(盐水炒),浮小麦9g。
二诊:盗汗较差,余如昨,效方续进。方药:豆衣9g,大生地9g,生白芍9g,北沙参9g,浮小麦9g,五味子3g,怀山药9g,炒杭菊6g,女贞子9g,钩藤9g,知柏各4.5g(盐水炒)。
三诊:头汗甚多,昼夜不止。头为诸阳之首,阳明郁热上蒸,故头汗独多也,宜变法人参白虎汤加减。方药:北沙参9g,潞党参9g,肥知母9g,炒川柏6g,大生地9g,豆衣9g,生甘草9g,瘪桃干9g,糯稻根9g,生石膏30g,浮小麦9g。
四诊:头汗已止,续予清胃养阴,以免反复。方药:南北沙参各9g,大生熟地各9g,金石斛9g,知柏各4.5g,京元参9g,生白芍9g,豆衣9g,糯稻根9g,瘪桃干9g。
按:本案头汗为主,属阳明气热,非比阴虚盗汗,故用大补阴丸法无效,服仲景方,则一剂知,二剂已也。(李伯华 张苍 周冬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许云:处暑“秋乏”要分类型调理
摘自2025-8-25中国中医药报
(记者王青云)8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许云介绍了处暑时节的养生保健知识。
处暑时节,“秋乏”成为不少人面临的困扰,部分人认为“秋乏只需多补觉”。处暑的“秋乏”主要分为气虚型和痰湿型两种,需要针对性调理。气虚型“秋乏”人群常表现为乏力、气短、出虚汗,且存在“越困越难眠”的情况。建议食用黄芪、黄精、西洋参等补气药材或山药等补气食材调理。痰湿型“秋乏”人群多有皮肤偏油、腹型肥胖、大便不清爽等特征,且下午易困倦。推荐食用枇杷、萝卜、陈皮、茯苓等健脾化湿的食材或药材,改善身体状态。
除饮食外,通过“子午觉”缓解“秋乏”,即每天中午11点至1点间,进行15~20分钟的短暂睡眠,可有效缓解大脑疲劳,改善症状。
针对不同人群,实用的穴位按摩方法。成年人推荐按摩手腕处的太渊穴与神门穴。按摩时用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轻按两穴,感受到酸麻胀痛即可,每侧按揉3~5分钟后换对侧。这两个穴位分别属肺经与心经,能补益心气、提神醒脑。
“对于孩子来讲,我们比较关注孩子的耳朵,因为耳为宗脉之所聚。”三个耳部按摩动作。一是双手呈“剪刀手”,揉搓耳根;二是食指放在耳尖下三角窝处点按10次以上,再拉住耳尖向上提拉至发热;三是用拇指和食指按揉耳垂10次以上,再向下提拉耳垂至发热。
处暑时节,昼夜温差增大,“秋老虎”仍存,公众该如何理解并践行“春捂秋冻”呢?
处暑意味着暑气将尽,炎热的三伏天即将结束。尽管我国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短期高温回调,但绝大多数地区已呈现昼夜温差增大、气温下降的趋势。加之当前办公室等场所普遍开启空调,易催生“外寒”,此时适当“秋冻”,在增强身体免疫力与耐寒能力的同时,还能促使血管随气温下降收缩,加速血液循环,进而改善心血管功能。
不过“秋冻”并非“全冻”,需遵循“该捂捂、该冻冻”的原则,部分身体部位必须做好保暖,重点关注肩部、腰部和腹部的保暖。免疫力较低、身体虚弱的老年人不宜盲目追求“秋冻”,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加衣物、做好保暖,才是更合适的养生选择。
附子与寒凉解表药合用溯源
(2019-11-26
05:18:20)[编辑][删除]
柴胡与附子 竹叶与附子 葛根与附子 防风与附子同用再溯源
麻黄 桂枝 柴胡 葛根 大黄 瓜蒌 半夏与附子
麻黄与附子、桂枝与附子、大黄与附子这些组合已为人认知;
瓜蒌与附子,半夏与附子同用为反驳后世十八奠定根基;
可是附子与寒凉药物如葛根、柴胡、黄芩 、黄连 、白薇、牡蛎、竹叶、甚至与滑石、石膏同用用着鲜少,不为认知。
四逆散方后,加味可见附子与柴胡同用;二加龙牡汤可见附子与白薇、附子与白薇同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可见附子与防风、附子与知母同用;仅有深悟竹叶汤,可见附子与防风、附子与竹叶、附子与葛根同用。因此再以总结,以溯附子应用之源。
附注:今有两例三仁汤合真武汤,二加龙牡汤合桑翘散,效果不错。以资佐证。
伤寒论方
105、四逆散 4味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芍药 柴胡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伤寒金匮方
未见方。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金匮要略方
185、竹叶汤 10味 竹叶一把,葛根三两,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甘草各一两,附子一枚,炮,大枣十五枚,生姜五两
右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