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洞明神不迷

(2023-01-05 09:01:55)


——诗词中的“心”及其蕴含的医学道理

时间:2020-08-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黄新生

  一叶扁舟轻帆卷,暂泊楚江南岸。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天际遥山小,黛眉浅。

  旧赏轻抛,到此成游宦。觉客程劳,年光晚。异乡风物,忍萧索,当愁眼。帝城赊,秦楼阻,旅魂乱。芳草连空阔,残照满,佳人无消息,断云远。

  这首《迷神引》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抒写长年宦游在外的疲惫心态。《迷神引》为柳永自度曲,调名本意即以引曲的形式来歌咏能迷惑心神的词曲。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主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被称为“君主之官”。古代诗词中也有许多对“心”的描写,蕴含着深刻的医学道理。

  心主神明

  “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道教讲究心性修养,佛教有《心经》,儒家有心学。“心”之地位如此崇高,源于其“主神明”。

  “笔底有心神自远,来年多难骨犹存。连章句弗矜佳丽,风雅于今止一痕。”(宋代陈恭《感怀》)中医的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的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心主神明是指心具有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生命活动和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功能。《素问》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学书不成不学剑,心术妙解通神明。医如俯身拾地芥,相如仰面观天星。”(宋代黄庭坚《赠赵言》)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虽生理功能不同,但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调节下分工合作,才能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神驭精气,并调节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精藏于脏腑之中,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所化之气为脏腑之气,脏腑之气推动和调节着脏腑的功能。所以,心神通过协调脏腑精气达到调控各脏腑功能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通过心脏的泵血作用,循环系统周流不息,循环功能一旦发生障碍,新陈代谢就不能正常进行,重要脏器就会受到损坏,严重时危及生命。

  “乍从尘土俯澄泓,莹彻心神眼倍明。天下渊泉有如此,流清端的自源清。”(宋代袁燮《郊外即事》)中医将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分为神、魂、魄、意、志五种,分藏于五脏。精神活动虽与五脏有关,但都发于心神,以心神为主宰,故称“心藏神”。中医强调心对各种精神活动的统领作用,认为心主神明与心主血脉密切相关。脉是神志活动的根本,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内经》曰:“心藏脉,脉舍神”;“血者,神气也。”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可见精神恍惚、心悸失眠等症状。

  “残辉度平野,列岫围青春。柴门一枝筇,日暮栖心神。”(宋代陈与义《暝色》)心统领精神活动的观点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如《尚书》:“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礼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近代以后,虽然脑主思维的观点被人们普遍接受,但许多地方中仍旧沿用“心”的概念,如唯心主义、心理活动、心理学、心智、身心疾病等,用“心”指代思维活动。

  “贪欲无穷忘却精,用心不已走元神。劳形散尽中和气,更仗何能保此身。”(宋代真德秀《卫生歌》)中医虽然认为心主神明,但并不否认脑对精神活动的主宰作用。《灵枢》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两精相搏谓之神。”《本草纲目》载:“脑为元神之府。”《医学衷中参西录》进一步阐述:“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同时将精神活动分为神、魂、魄、意、志五种,分藏于五脏,看似矛盾,实则是站在整体的角度,更加注重多种因素对思维的影响。

  心主血脉

  “驱车上金台,卿相去如织。逐日未化邓,心血自撞激。”(宋代王奕《和徐中丞》)心主血,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的作用。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心阳激发心的搏动,心阴抑制心的搏动。心气充沛,心阴和心阳协调,则心脏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均匀,血液正常分布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明代戚继光《望阙台》)心生血,是指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须经心火(即心阳)的“化赤”作用,才能化为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血液流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质带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全身各组织器官生成的二氧化碳和代谢终产物,也通过血液流经肺和肾排出。在心脏的推动下,血液往复循环,去旧生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中医的心生血,更具有哲学意味。

  “古井碧沉沉,分明见百寻。味甘传邑内,脉冷应山心。”(唐代任翻《葛仙井》)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则心胸舒畅,面色红润有光泽,舌质淡红,脉和缓有力。脉象的形成,还与宗气和其他脏腑有关,中医师通过手指切按患者的脉搏来探测脉象,借此了解病情、辨别病证,是为脉诊。

  心形肖莲

  “新戒珠从衣里得,初心莲向火中生。道场夜半香花冷,犹在灯前礼佛名。”(白居易《吹笙内人出家》)西医习惯用拳头、桃子形容心脏的形状,而中医则将心脏比喻为含苞未放的莲花。张景岳《类经图翼·经络》说:“心象尖圆,形如莲蕊。”李梃《医学入门》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心脏的大小接近于拳头,和桃子、未开的莲花均有几分相似,而用莲花形容心脏则更有美学和哲学意味。莲为花中君子,心为君主之官,同气相求,这个比喻恰如其分。此外,莲子还有养心作用。

  “荷花悦色面生光,藕可清烦入骨凉。蒂治头风雷不震,须除发白鬓无苍。饭升胃气须同叶,酒下胎衣必共房。节用数枝瘀血止,清心莲子石经霜。”(清代赵瑾叔《莲》)莲子性味甘平,入心、肾经,能养心益肾,交通心肾而宁心安神。李时珍说:“昔人治心肾不交,劳伤白浊,有清心莲子饮;补心肾,益精血,有瑞莲丸。”

  养生先养心

  心主神明,主宰一身,养生讲究神形共养、身心和谐。故宫中有养心殿,诗词中有众多养心诗。

  “啬语养气海,啬食养脾土。啬虑养心神,啬劳养筋膂。”(宋代戴表元《余居之西偏有小室名啬庵诗以识之》)心为神明之主,五志过极,均可损伤心神,故诗人减少思虑,培养心神。王炎《和汪诚之韵》:“虚静能养心,笃实可存诚”,内心虚静,方能致远;心无杂念,亦可养心。

  “洗竹留新笋,翻书得旧编。谁知养心者,肯与世争权。”(宋代邵雍《秋怀》)与世无争,自然内心宁静,心平气和,可避免情志损伤,诗人不与人争权夺利,也是很好的养生方法。刘禹锡说:“减书存眼力,省事养心王”,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簪残雪寄林亭,手把黄庭两卷经。琴调养心安淡泊,炉香挽梦上青冥。”(陆游《道室即事》)淡泊明志,可使心地洞明,心宽体健。陆游通过调琴读书来保持一颗淡泊的心。叶茵《寿水竹弟》:“养心淡泊千诗稿,种德蕃滋九畹兰。”通过写诗养花来保持一颗淡泊的心。

  “劝君自求己,何用频龃龉。还家乐诗书,养心益坚固。”(宋代苏颂《送郑无忌南归》)心血、心气充沛,心阴、心阳协调,是产生喜乐情绪的基础。反过来,喜乐愉悦的情绪可使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有利于心主血脉的功能。诗人通过读书获得快乐,养心固体。

  “养心功用在还婴,肯使秋毫有妄情?二寸藤冠狂道士,一编蠹简老书生。”(陆游《道室述怀》)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富有朝气,内心澄澈无挂碍,则不易被七情所伤。

  “心清万里明,可杜倖时窥。寡欲善养心,轩鉴照魅魑。”(宋代许月卿《送碧梧入府》)清心寡欲,清静无为,自然内心平静,波澜不惊,岁月静好。明代鲁山泰公《春有冬》亦曰:“若知养心术,无欲乃良策。”

  “衮衣日月炳当轩,光逮刍荛采众言。内外修攘明治体,忧勤终始养心源。”(宋代徐元杰《甲辰恭和御制》)心为火脏,阳气最盛,适度的忧劳可激发心阳,保持心脏活力。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今人医在手,手滥药不神。我愿天地炉,多衔扁鹊身。遍行君臣药,先从冻馁均。自然六合内,少闻贫病人。”(唐代苏拯《医人》)古诗词中的“心”曲径通幽,中医药中的“心”博大精深,二者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生活有悲伤,难得知足心

 (2021-07-19 04:47:36)[编辑][删除]
 
      人生无完满,缺憾亦是美,优雅的人生,阅尽世事的坦然,沧桑饱尝的睿智,是过尽千帆的淡泊。凡事当有度,做人应知足。

    生活没有绝望,只有想不通,人生没有尽头,只有看不透。快乐是愉悦,幸福是满足,不和别人比较,不和自己计较,人生不是物质的盛宴,而是灵魂的修炼。追求完美,把握做人的尺度。

  得失看淡,尽心随缘,过去放下,现在珍惜,未来希望。逆境时忍耐,顺境时收敛,得意时看淡,失意时随缘。一种洒脱,看人间冷暖,一种恬淡,赏天高云淡。深深明白,岁月走过,留下斑驳无数,是愁是叹,终不过一纸繁华。简单是享受生活的最高境界,是看透人生的智慧结晶。人生窄的不是路,深的不是苦,累的不是身,是心情。路边有路,悲中有欢,忙可偷闲,如何领悟。

  人放松,心放平,让生活轻松,让生命丰厚。人活着就是一种情怀,一种心情。

  你若耕耘,就有收获,你若努力,就有希望;你若自信,就有微笑,你若看开,就有快乐。用纯净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是精彩的,用淡然的方式去生活,是美好的,用平常的心态看得失,人生就是轻松的。人活着就是一种心情,心中有份惦念,是一种充实,心中有份坚持,是一种富足。

  心有守候是温暖,心有风景是美好。人活着就是修行,看开处处充满生机,看透天天都是春季。用平常心,平凡的活着,梦自己所梦,想自己所想,爱自己所爱。珍惜身边的幸福,欣赏自己的拥有,背不动的就放下,伤不起的就看淡,想不通的就丢开,恨不过的就抚平。何必用无谓的烦恼,

     总有所期待,寄托于明天,总有所梦想,放飞在未来。在得失成败中才得以成长,才学会生活。生活是一盘棋,需要用心去下,当你有资本才能赢。凡事当有度,做人应知足!


素材:网络、编辑:春云如烟

阴阳相济 卧寐得安
摘自2025-4-3中国中医药报
杨莹骊 北京协和医院
失眠,古称“不寐”,是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的常见症候。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失眠发病率逐年攀升。中医理论认为,失眠症候多样,可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而易醒、早醒难复眠等,亦可呈现为睡眠质量低下,醒后头昏沉、精神萎靡、日间嗜睡、倦怠乏力等继发症状。其治疗需遵循辨证论治原则,不可单纯依赖安神药物。本文基于中医理论体系,系统阐述失眠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调治方法。
失眠核心病机为阴阳失交
《黄帝内经》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故失眠的核心病机为阴阳失交,常见病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长期精神紧张、情志不畅导致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扰动心神,症见烦躁易怒、辗转难眠、寐而不酣。
过食肥甘厚味或晚餐过饱,致脾胃运化失司,痰热内蕴,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常见脘腹胀满、卧起不安。
长期熬夜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虚阳浮越,表现为神疲乏力却难以入寐。
产后、久病或过度节食致气血亏虚,心神失养,表现为睡眠浅而易醒、面色少华、体倦神疲。
四型分调方案
肝火扰神证
主症: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急躁易怒,口苦咽干,头胀目赤。
调理:清肝泻火。宜饮菊花玫瑰饮(菊花5克、玫瑰花3克,沸水冲泡),配合经络按摩(从趾蹼向踝部方向推按,双侧各3分钟)。
胃气不和证
主症:夜卧不安,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舌苔厚腻。
调理:和胃化浊。宜饮陈皮山楂饮(陈皮、山楂各5克,煎汤代茶),晚餐宜七分饱,睡前可顺时针摩腹。
心肾不交证
主症:难以入寐,心悸怔忡,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健忘耳鸣。
调理:滋阴降火。宜食黑豆核桃粥(以黑豆30克、核桃仁15克煮粥),配合足浴(45温水加食盐20克,浸至踝上),搓热掌心熨贴涌泉穴。
心脾两虚证
主症:眠浅易醒,面色萎黄,纳呆便溏,月经量少色淡。
调理:健脾养心。宜饮桂圆红枣汤(红枣5枚、桂圆肉10克),晨起练习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式。
助眠小技巧
睡眠健康管理
睡前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及脑力劳动,保持卧室光线昏暗,建议将电子设备移出卧室。可选用艾叶30克煎汤浴足(水温45,时长15分钟)。
芳香疗法
安神香囊配方:薰衣草、酸枣仁、合欢花各10克,研粗末装入绢袋置于枕畔。
穴位刺激
神门穴(在腕前内侧,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拇指按压3秒后放松,重复10次。
安眠穴(翳风与风池连线中点):食指揉按20次。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睡前搓热该穴。

春眠不知晓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长正好相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阴阳的运行造就了世间万物,也影响了人类的睡眠行为,“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阴阳在自然界中尚不能完全协调,睡眠现象也是如此。

周易将一年十二个月分别对应了不同的卦象,称为“十二消息卦”,代表春分的叫作“大壮”,代表新生力量的增长。春分后白昼逐渐延长,黑夜渐渐变短,这就是阴阳升降的问题。,应该“夜卧早起”以顺应春气。交泰丸,取“天地交泰,阴阳和平”之意,方用黄连制心火防其炎上,肉桂暖肾水止其润下,寒热并用,水火既济,阴阳得调,夜寐得安。

春天“阴速去则阳亢,阳迟至则阴凝”的情况,即冷空气走得太快则人容易上火,温度迟迟不升又会有“倒春寒”的现象,“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对于“昼不精夜不瞑”的情况可以用桂枝汤,它“滋阴补阳,调和营卫”,方中桂枝、芍药等量相配,一散一收,滋阴补阳,阴阳相济,气血相合,睡眠自安。

春天有些人却闷闷不乐、忧心忡忡,这就是阴阳功能失常。春天在人五脏应肝气,肝的特点是“体阴而用阳”,肝可储藏阴血而又发挥着阳动的功能。因肝气不舒而导致的失眠可用逍遥散,方由补肝血、调肝气、健脾胃的药物组成,可使肝气条达,令人安然入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