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机”顺“势”辨治疑难发热

(2023-01-05 07:40:30)

摘自2023-1-4中国中医药报
曾祥珲 广东省中医院
本案治疗过程,根据患者病势病机变化而调整处方,历经治里、解表、再治里的过程,最终治愈。现整理分析如下。
患者男,57岁,主诉:反复发热10天。患者2022年9月26日出现发热,热峰为39.2,经抗感染、抗病毒治疗未见明显改善,为求进一步治疗而入院。入院后血常规检查提示血象正常,C-反应蛋白47.7mg/L,降钙素原0.32ng/ml,EB病毒、自免、免疫、肥达、外斐试验、呼吸道病毒检验均显示阴性,二便常规、腹部彩超及泌尿系统彩超未见明显异常。刻下症见:神清,精神可,发热,咽痛,后头部稍疼痛,发热时尤甚,稍恶寒,体温37.7,口腔、舌边溃疡,疼痛明显,口干欲饮,喜冷饮,无明显口苦,自觉腹腔内燥热感,小便色黄、味臭量多,夜尿1次,大便3~4日1次,干结难解,纳眠差。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下睑暗红,手温热,腹按满。患者因饮食不节而起病,复受外邪,而成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之少阳病,同时又以阳明结热燥为所急所苦,故为少阳阳明合病。
中医诊断:发热(少阳阳明合病)。
治法:和解少阳,清利阳明。
处方用千金百痛壮热方:石膏48g,淡豆豉48g,柴胡24g,白芍24g,栀子24g,知母24g,黄芩12g,大青叶12g,升麻12g,杏仁12g,酒大黄24g。
入院当天傍晚患者体温最高39,服上方后患者大便得畅,量多,自觉腹腔燥热感得减,遂去大黄,守方服用3剂。
10月8日二诊:神清,精神可,近日体温波动于37.2~38.8,以傍晚时热势较高,今晨体温37.4;咽痛较前缓解,口腔溃疡明显好转,已无腹腔燥热感,现诉后头部疼痛较明显,口干欲饮,无明显口苦,无恶寒,小便色黄味臭已明显减轻,夜尿1次,大便可,纳好转,眠一般。舌质暗红,苔薄,黄白相间而腻,左脉略浮细弦,右脉滑。患者阳明结热得以清解,火热痈脓之势得折,现头部疼痛较明显,左脉略浮细弦,为邪气出表,当顺势而解。予外台葛根柴胡去芍药加葱豉麻黄汤解表邪、和少阳。处方:葛根24g,柴胡24g,黄芩24g,炙甘草12g,麻黄12g,淡豆豉48g,生石膏48g,葱白2根(后下)。1剂,水煎服。
10月9日三诊:患者晨起头痛已明显减轻、无发热,无口腔溃疡;下午患者再次发热,但热势已明显下降,38.0,头痛欲裂,后头部疼痛尤甚,伴口干,腹部凉,纳眠一般,小便稍黄,大便今日未解,舌脉同前。考虑患者里位病势已减轻,现表位病势为所急所苦,此时当顺势解表,再视转归而随证治之。予外台麻黄泄黄汤解肌清热,温中散寒。处方:麻黄18g,葛根30g,石膏48g,茵陈12g,生姜36g。1剂,水煎服。
10月10日四诊: 患者上午无发热,无头痛,无明显口干口苦,饮水较多,大便近2日未解,予续服上方巩固疗效。下午患者再次发热,但已无特殊不适,舌暗红,苔薄黄白稍腻,脉滑。考虑表邪已解,故无头痛恶寒,现大便不畅,里位欠和,《伤寒论》第136条谓:“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遂予大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燮三焦气机,并通降阳明。处方:柴胡48g,黄芩18g,赤芍18g,生半夏24g,生姜30g,大枣30g,大黄12g,枳壳48g。1剂,水煎服。
患者服上方后发热继续改善,次日热峰为37.3,续服2剂,患者发热退,予守方带药出院。出院后2周随访,患者稍觉疲劳,余整体情况尚可,均无发热。
按 本病初诊时定位少阳,少阳病虽也有表邪不解,甚至恶寒发热反复发作(寒热往来),但不可汗,不可吐、下,不可利小便。这是因为少阳病不单是表病,里位还存在寒热、虚实错杂的情况,此时若用麻黄发汗,或以茯苓、白术利小便,或投以瓜蒂等涌吐之剂,则易泄津液,不但会耗伤胃津、加重里热,还会加重里虚,引起中焦失和,故谓发汗则谵语、吐下则悸而惊、胃不和则烦而悸。此时应选用能苦寒升散解表、燮理三焦、调和寒热的柴胡,故首诊选用柴胡剂,待患者里位燥热之势得缓,又呈表位症状紧急,顺势以麻黄解肌法解表透邪,又因汗法耗津,故患者又出现大便不畅、发热的情况,最后以大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燮三焦气机,并通降阳明,最终治愈此例疑难发热患者。

爱出汗易感冒养卫气御外邪

 (2023-01-05 08:55:23)[编辑][删除]


时间:2020-08-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陈诗慧

陈诗慧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明明在同一温度环境下,有人对温度变化比较“钝感”,觉得冷点、热点没关系,身体很容易适应;有人却显得特别敏感和“娇气”,热一点易冒汗,冻一些更是受不了,夏季尤其明显,一进入空调环境就要迅速把温度调高,不能坐在风口下,严重者甚至无法接受冷气开放的环境。这部分人群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体质较弱,稍微活动就大汗淋漓,平时无论怎么当心,也非常容易感冒。

    中医把这种体质辨证为气虚,尤其是卫气亏虚。俗话说:“人活一口气”,中医所说的“气”,是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四个方面的功能。根据其运行于脉外、脉内,可分为卫气、营气;根据来源于哪个脏腑,可分为肺气、肝气、心气、胃气、肾气等。中医所说的卫气,可以简单理解为有如“笼罩”在地球最外面、阻挡了无数小行星撞击的“大气层”,它像“卫士”一样保护人体免受外邪入侵。

    《黄帝内经》记载:“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是阳气的一部分,运行于脉管外,敷布全身,除护卫肌表,还有滋养脏腑组织,维持人体正常体温、开阖汗孔的作用。至于卫气和哪个脏腑的关系更密切,可以说,更接近肺气的功能,因为“肺主皮毛”,主一身之表,卫气依赖于肺气的宣发和输布。卫气的运行也较有规律,白天人体活动时,其运行在体表;晚上人体休息时,运行于体内。

    当人体卫气充足时,如同城墙坚固,门窗结实,人体可抵御致病微生物的感染,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这个道理。反之,当卫气不固时,人体容易反复感冒、动辄大汗、四肢不温、畏寒怕风。

    卫气不固,既有秉赋不足的先天因素,也有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后天因素。比如,平时贪食寒凉生冷食物,脾胃虚弱日久而致摄入不足,缺乏运动;久居寒湿之地,生活作息紊乱,昼夜颠倒,或大病、久病后,产后感受风寒等原因,均可削伐卫气,使其卫外不固或营卫不和。

    想要养好“卫气”,要从日常生活着手,处处顾护阳气,自身脏腑百骸阳气充足,卫外才有“底气”。比如,不滥用寒凉药物,少吃生冷食物,不随意节食减肥,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日常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受寒,不熬夜,作息规律,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病后、术后、产后注重身体调养,促进身体康复。

    如果已发生卫气不足的系列症状,可到医院进行中医治疗,如中药、膏方、药膳、针灸等内服外治方法,都对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有很好的效果。(陈诗慧)

非常好用简单的退烧方法

   

 

       一个土办法,结果效果特别好,20分钟退烧,也没有复发。

       很简单,就是切了两块薄薄的土豆片,放在额头上,觉得有点热了,就翻另外一面,中间我换了一次土豆片,就好了。

       但当时我觉得女儿体内的寒气没有散掉,就用了第二个土方:

       黄豆50颗,黑豆15-20颗(我用了18颗),绿豆20颗,葱白和葱的须须根半个。

    (孩子小,而且热还没有发出来,比较低,大概38度左右,所以只要半个),高压锅煮,豆子熟软,汤一碗,临睡前全部吃光喝完。睡觉半小时左右开始微微出汗。

       今天,寒气没有了,但觉得她有点累,体虚的样子。再用第三个土方:
       黄豆50颗,黑豆15-20颗(我还是用了18颗),淮山药稍许,留皮,高压锅煮,依然豆子熟软,汤一碗,喝下去。

桑菊饮和银翘散治外感风热各有侧重

  (2023-01-17 04:10:12)[编辑][删除]

 


时间:2023-01-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何云长

辛凉解表法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头痛、口渴、咽痛或咳嗽、舌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常用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等辛凉解表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导致肺失宣降,常用桔梗、杏仁、前胡等宣肺利咽之品。温热较重,常用银花、连翘、芦根、竹叶等清热解毒之品,代表方有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石甘汤、竹叶柳蒡汤、柴葛解肌汤等。

桑菊饮与银翘散均出自清代名医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二方区别很大,临床中要精准应用,才能事半功倍、覆杯即安。

桑菊饮有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之功,主治风温初起、邪伤肺络证,症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者;银翘散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功,主治温病初起症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两首方组成药物都有薄荷、连翘、芦根、桔梗、甘草,桑菊饮另有桑叶、菊花、杏仁,银翘散另有荆芥、豆豉、牛蒡子、银花、竹叶。二方都有疏散风热之功效,均主治外感风热、邪伤肺卫所致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等症,但桑菊饮宣肺止咳作用较强,银翘散解表清热作用较强。桑菊饮主治卫表之邪较轻,重在邪伤肺络,以咳嗽为主证,发热不重,口微渴;银翘散主治卫表热邪较重,发热较重,口渴咽痛等。(何云长  云南省大理州中医医院)

夏桑菊颗粒

   (2023-02-07 03:50:08)[编辑][删除]

清热解毒 辛凉解表
摘自2023-2-6中国中医药报
张曾宇 张冀东 湖南中医药大学
夏桑菊颗粒是一种常见中成药,药名中的“夏”即夏枯草,“桑”即桑叶,“菊”即菊花。此药具有清热解毒、辛凉解表、清肝明目、利咽消肿等作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发布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中指出,“症见咽痛明显,发热、肌肉酸痛、乏力、或咳嗽者,宜服用具有疏风清热,化湿解表,清热解毒功效的中成药”,推荐药物中就包括夏桑菊颗粒,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这个中成药。
组成与功效
夏桑菊颗粒源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的桑菊饮,原书谓该方:“此辛甘化风、辛凉微苦之方也。盖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温也。”说明本方用于风温之邪外伤皮毛,上犯于肺,导致肺气不宣所致的疾病。桑菊饮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为主,是著名的辛凉轻剂。
桑菊饮经过改良后变为中成药夏桑菊颗粒,由夏枯草、桑叶、菊花三味药材加工制成,具有清热解毒、辛凉解表、清肝明目、利咽消肿等功效,常常用于风热感冒、疔疮肿毒以及肝阳上亢所致的目赤头痛等症,并可作为清凉饮料。
夏桑菊颗粒的君药是夏枯草,其性辛苦。《重庆堂随笔》记载:“夏枯草微辛而甘,故散结之中,兼有和阳养阴之功。”《本草分经》亦载:“夏枯草辛苦微寒,散肝经之郁火,解内热散结气消瘿,治目珠夜痛,久服伤胃。”其主要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三种功效:其性寒、入肝经,故可泻肝火以明目;其清肝火、散郁结,故可消痰火所致的结节、肿瘤;其清肝、平肝,故可治疗肝阳上亢、眩晕头痛者。现代研究发现,夏枯草有降血压、降血糖、抗凝血等多种药理作用。
方中以桑叶、菊花共为臣药。《本草分经》载:“桑叶苦甘而凉,滋燥凉血,止血去风,清泄少阳之气热。”现代研究表明,桑叶中的提取物可抗凝血,对高脂血症、血栓等疾病有防治效果。《本草纲目》记载菊花主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菊花味辛疏散,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等症,每与性能功用相似的桑叶相须为用。桑叶、菊花两者性味辛凉轻清,辛归肺,其性易散,故可直入肺表使风邪去,热邪清,则表透,表证自解。
服法与禁忌
夏桑菊颗粒为淡棕色至棕褐色的颗粒,味甜,微苦。每袋装10g。口服,一次1或2袋,一日2或3次,温开水送服。
注意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严重慢性病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三天后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如胸闷、心悸等应立即停药,及时去医院就诊。小儿、年老体弱者、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