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失眠不可怕试试艾灸法

(2022-12-03 09:29:28)

摘自2022-12-1中国中医药报
陈静 安阳市正本中药外治研究所
近年来,失眠患者越来越多,失眠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其他病症。
不寐,古称“不得眠”“目不瞑”,今称“失眠”。清代医家叶天士在《叶氏医效秘传》中说:“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安卧。若阴虚为阳所胜,则终夜烦扰而不眠也。”不寐之故,虽非一端,总由阳不交阴所致。
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口服汤药、针刺、穴位敷贴、艾灸、按摩等等。比起其他方法,艾灸操作较为简便,可由医生指导后在家中自行操作。艾灸以经络、脏腑理论为指导,它的特点在于“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官能》),对于使用针刺、药物等方法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的病证,采用灸法往往奏效或获奇效。正如《医学入门》中所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下面给大家推荐一个对调理失眠有较好效果的艾灸方法,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操作。
取穴
大陵穴位于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心俞穴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涌泉穴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当足底第2、3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心者火也,肾者水也。肾水上交,以济心火,使之炎而不焚;心火下降,以济肾水,使之润而不寒。心肾相交,水火互济,则“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之,心肾不交,则火炎于上,水泛于下,阴阳失调。大陵穴可降心火,心俞穴可清心安神,涌泉穴可滋阴补肾、降火益精,三阴交可益肝肾之阴、镇心安神,故四穴同用可取良效。
操作方法
取大陵穴、心俞穴、涌泉穴、三阴交,艾灸时距离皮肤10厘米左右,以感觉局部有温热感为度。每穴灸15分钟,每日灸1次,10~15天为1个疗程。一般1个疗程即可见效,中间可休息2~3天后再进行第2疗程。
施灸的时间宜选择在临睡前,取穴要准确,热力应充足,火气宜均匀,切勿乱灸暴灸。正如针灸大家承淡安在其编著的《中国针灸学》中所说:“取穴中肯,精简疏针,灸穴勿多,热足气匀。”
除使用艾灸等方法治疗和改善失眠外,还要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http://b208.photo.store.qq.com/psu?/5e634015-27df-443c-94b0-c2832cfc404b/t429NrNDGa0cU5u4CXmZyragdwxBM0hOlqP45nbkpIQ!/b/YQ4MCHxJLQAAYiBd*XsPLQAA&su=155915943&rf=2-9

                         作者:于春廷

    小节穴与火主穴相配,妙处甚多,二者一属肺经,一属肝经;一主气,一主血;一为十二经流注之始,一为流注之终,治疗后半夜定时醒来的失眠症,几乎无一失手.
   小节穴:位于大指本节掌骨旁(手太阴肺经)黑白肉际上,握拳取穴。针尖向重仙方向进针,针深一寸半,左病右取,右病左取。
 

 

 

                          [转载]治疗后半夜定时醒来的失眠症  

http://b56.photo.store.qq.com/psu?/0941bbbe-b7a4-43fd-a544-0f88b7c541f2/NnxWQJe.OaslSkvpw0IFpr95Nsl5LK9X0v31KacAUAc!/b/YfyAzyN7JAAAYkA0cCERCwAA&a=60&b=56&su=1136650985&rf=2-9
    火主:第一、二趾缝上一寸五分至二寸处.,太冲穴上0.5寸,即是董氏奇穴就是这俩个穴,传统针灸就可以针鱼际穴和太冲穴,因1-3点是气血走肝经,3-5点是肺经,所以一到三点睡不着就针太冲就有效,三到五点睡不着就针鱼际穴或太渊穴,若都睡不着就俩穴都针.
 揉按神門穴,使你立刻入睡:
[转载]同仁医院领导发的精髓 <wbr><wbr><wbr><wbr>六个奇特的秘方
[转载]同仁医院领导发的精髓 <wbr><wbr><wbr><wbr>六个奇特的秘方
 神門穴:位於腕橫紋小指側端凹陷處。
 作 用: 安定心神的作用非常強,還能瀉心火,睡前點按易入睡。
三味安眠汤:酸枣仁三钱,麦冬、远志各一钱,以水500毫升煎成50毫升,于睡前服用。                                                 作  用 :宁心、安神、镇静,催眠。
    桂圆莲子汤:取桂圆、莲子各二两煮成汤,于睡前服用。                作   用 :养心、宁神、健脾、补肾的功效,

失眠治验2则

时间:2017-07-0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魏陵博

 

  笔者总结医治过的失眠成功案例,汇总如下。

  案例一 归脾汤治疗失眠

  杨某某,女,28岁。初诊。患者失眠1周余。患者述近1周以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夜间难以入睡,24小时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见面色苍白、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 失眠(心脾气血两虚证)。

  治法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方药 归脾汤加减:黄芪12克,当归12克,党参12克,生白术9克,茯苓12克,炙甘草12克,酸枣仁15克,木香6克,炒栀子12克,淡豆豉9克,郁金12克,百合12克,知母12克。7剂,免煎颗粒剂。

  复诊 患者诉睡眠明显改善,24小时睡眠可达6小时,服药期间月经来潮。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方药 前方加合欢花9克。7剂,免煎颗粒。

  按 中医内科学有不寐一证,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失眠兼面白、乏力,属于心脾两虚。病因体质较弱又逢月经周期,导致失眠有关,脉沉主里证,脉细提示阴虚血少。归脾汤始载于宋代严用和《济生方》,至明代薛立斋《校注妇人良方》又加上当归、远志两味药,此方偏于温热,用来治疗不寐必须明显有气血亏虚,兼制方药之温燥。处方中去归脾汤中的姜、枣、龙眼肉,因为药性偏温,与阴虚血少不相宜故去之。患者无痰蒙清窍所以也不用远志。失眠多为阴虚阳盛,阴阳失交,所以加治疗虚烦不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下懊憹的栀子豉汤,淡豆豉辛香走散,既可醒脾,又不使药过于静,又加百合知母汤,百合知母汤可以去心肺之火、养心肺之阴,郁金性寒凉,可以凉血清心、行气解郁。所加3种药从不同的角度清虚火、安心神,所以治疗有效。而且在服药期间月经来潮,气滞血瘀导致各种症状均可解除,再诊时加一味合欢花,合欢花性味甘平,有安神解郁之效,女子柔弱,多以花疏肝解郁,以其不伤血之故,合欢皮也能解郁,但是尚有活血消肿的功效,患者瘀血不重,不必用合欢皮。

  案例二 生铁落饮治疗失眠

  王某某,女,45岁。初诊,诉失眠20余年,加重5年。因剧烈情绪刺激后失眠,口服氯硝西泮后效果欠佳,目前在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口服精神类药物,效差,每天仅能入睡2~3小时,心烦焦躁、面色红、多语、语速快、二便正常、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滑有力、月经正常。

  诊断 不寐(心肝火旺)。

  方药 生铁落饮加减。7剂,免煎颗粒。磁石12克,天冬12克,麦冬12克,茯苓12克,茯神15克,胆南星12克,橘红12克,远志12克,菖蒲12克,连翘15克,钩藤15克,玄参15克,浙贝母12克,酸枣仁15克,栀子15克,淡豆豉9克。嘱每日下午4点及晚上8点各服药1次。

  复诊 服药后无明显疗效,上方加减继服6周,每日眠4小时,停服安眠药,心烦消失,改为酸枣仁汤和柏子养心丸化裁巩固。

  按 生铁落饮出自《医学心悟》,因为药房生铁落不备,我常以磁石代替生铁落。生铁落的作用在于重镇,正如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中说:“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可以取同样重镇安神药物磁石,磁石主要含四氧化三铁,与生铁落成分相类似,有潜阳安神、聪耳明目、纳气平喘的功效。整个方剂清热养阴、化痰开窍,患者颇感满意。

五月五日午赠君一枝艾

 (2022-11-12 09:29:49)[编辑][删除]

 

编者按: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拜祭龙祖、祈福辟邪,又因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以及夏季时令祛病防疫的需要,形成了赛龙舟、食粽子、斗百草、悬挂菖蒲艾叶等众多节日习俗。

时间:2021-06-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黄新生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这首《端午即事》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创作的五言古诗,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农历五月气候炎热,古人视为“毒月”,民间端午节有悬挂艾草的习俗,以禳毒气、辟百邪、护健康。

彼采艾兮护健康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王风·采葛》)那个采艾的好姑娘,长得美丽又大方,一日没有看见她,如同三年漫漫长。姑娘采集来的艾草,是用来疗疾的,西汉毛亨解释曰:“艾所以疗疾。”艾叶可内服治疗疾病,可制成艾炷、艾条灸百病,还可制成香囊随身佩戴,预防疾病,故又名医草、灸草。

“令节陈诗岁岁新,从官何以寿吾君。愿储医国三年艾,不作沉湘九辩文。”(苏轼《太皇太后阁》)艾草入药,以存放三至五年的陈艾为佳,既祛除了燥气,又保存了药性。《本草纲目》载:“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治妇人丸散,须以熟艾”。《孟子·离娄上》曰:“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当时“三年之艾”就是良药的代名词。至今民间还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俗语。

“两山合秀水流中,茅屋相忘松竹丛。时节往来容易事,菜汤艾酒一家风。”(宋代陈著《醉中示梅山弟》)艾叶是食疗佳品。唐代孟诜《食疗本草》载:“以嫩艾作干饼子,用生姜煎服,止泻痢及产后泻血甚妙。”《张文仲方》有姜艾馄饨子,用姜、熟艾等制成,可治疗冷痢。《普济方》有艾叶酒,可治疗妊娠出血。

“艾叶弥南浦,荷花绕北楼。送日隐层阁,引月入轻帱。”(南朝沈约《休沐寄怀》)用艾草煮水泡脚,能散寒止痛,赶走体内湿寒。用艾叶煮水洗澡可使人感到神清气爽,民间有“洗了艾草浴,一年身上好”的说法。《仁斋直指方》载,以北艾煎汤洗后,白胶熏之,可治疗痈疽不合,疮口冷滞。艾叶辛香苦燥,局部煎汤外洗有祛湿止痒之功,可治疗湿疹、阴痒、疥癣等皮肤病。但需注意,艾叶对皮肤有轻度刺激作用,洗液浓度过大可引起皮肤发热、潮红。

艾灸百病扶元阳

“艾求真伏道,穴按古明堂。谢去群巫祝,胜如几药汤。”(宋代范成大《灼艾》)用艾叶制成的艾绒极易燃烧,先民将冰雕刻成凸透镜模样,聚焦阳光,便可引燃艾绒,得到火种,故得名冰台。先民还根据艾绒易燃的特性发明了灸法,用来治疗预防疾病。《博物志》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李时珍曰:“医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一灼谓之一壮,以壮人为法也。”

“登高或吊古,感时更怀旧。恨无息肩所,若沉疴待灸。”(明代宋濂《赠刘俊民先辈》)灸法又名艾灸,是将艾绒制成艾炷、艾条,点燃后在腧穴上施行熏灸,以热力调整经络脏腑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因其制成的形式及运用方法的不同,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等数种。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等功效。

“奔走真何谓,衰颓恐不应。灸瘢疼怕雨,渴卧梦思冰。”(宋代方回《虚谷志归》)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直接灸又可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是指施灸时需将皮肤烫伤化脓,预后留有瘢痕。瘢痕灸适用于某些慢性顽固性疾病,如哮喘、肺痨、瘰疬等,但由于比较疼痛,一些患者难以接受,限制了其使用范围。

“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诅师毒口牙,舌作霹雳飞。”(韩愈《谴疟鬼》)无瘢痕灸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患者易于接受,使用范围较广。无瘢痕灸一般灸至患者微感灼痛即换炷再灸,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适用于虚寒性病证。

“灸灼君所劝,感君书上辞。勿难火艾痛,要使功名垂。”(宋代曾巩《签所劝灸》)间接灸是指艾炷和皮肤之间加一层间隔物,艾炷的热力通过间隔物作用于施灸部位,以此增强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根据间隔物不同,可分为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等。隔姜灸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湿痹等;隔蒜灸常用于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隔盐灸常用于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隔附子饼灸常用于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

“贤愚诚等差,自爱各驰骛。羸瘠且如何,魄夺针灸屡。”(杜甫《咏怀》)艾条灸又称艾卷灸,是将艾条点燃后置于腧穴或病变部位上方进行熏灼的方法,按照艾条与施灸部位距离的不同,可分为温和灸、雀啄灸等。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病身佛说将何喻,变灭须臾岂不闻。莫遣净名知我笑,休将火艾灸浮云。”(白居易《罢灸》)艾灸疗法适用于虚寒病证,临床需辨证应用,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均不宜使用;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宜使用;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施灸;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黏膜附近,也不得施灸。

温经止血艾叶香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苏轼《浣溪沙》)艾叶味辛、苦,性温,归肝、脾、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调经、安胎的功效,用于吐血、衄血、妊娠下血、崩漏、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胎动不安、心腹冷痛、泄泻久痢、霍乱转筋、痔疮、痈疡、疥癣的治疗。《本草纲目》载:“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

“艾叶翻翻白,榴花叠叠红。年华惊客枕,心事逐邮筒。”(宋代项安世《思归》)艾叶气香味辛,温可散寒,能暖气血而温经脉,为温经止血之要药,适用于虚寒性出血病证,尤宜于崩漏。单用艾叶煎服,或配伍阿胶、芍药、干地黄等,可治疗下元虚冷、冲任不固所致崩漏下血;配伍生地黄、生荷叶、生柏叶等,可治疗血热妄行之出血证。

“艾叶双人巧,菖花九节荣。玉皇膺曼寿,金母共长生。”(宋代周必大《太上皇后阁》)艾叶专入三阴经而直走下焦,能温经脉,暖宫散寒止痛,尤善调经,为治疗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之要药。艾叶配伍香附、吴茱萸、当归等,可治疗下焦虚寒,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宫冷不孕,带下清稀等证;单味艾叶煎服,或炒热熨敷脐腹,或配伍温中散寒之品,可治疗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

“探囊已足三年艾,补衮那无五色丝。闻说卜邻王翰了,长卿安敢出偏师。”(宋代刘克庄《七和》)艾的成熟果实也可入药,名为艾实,味苦、辛,性温,具有明目、壮阳、助水藏、利腰膝、暖子宫的功效。

艾草服则温经止血,转肃杀之气为融和;艾叶灸则通脉活血,起沉疴之人为康泰。五月五日午,赠君一枝艾,同品诗词风雅,共沐中药芬芳。(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那股清幽的菖蒲香

时间:2021-06-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陆明德

 

农历五月,又称蒲月。清晨,踏着晶莹的露珠沿河散步,清明如镜的水域边际,翠绿的菖蒲亭亭玉立,生机盎然。

在乡下,菖蒲是一种极常见的草,一丛丛长在水边。大概是由于生长在水边的缘故,菖蒲总是比别的花草更早地在寒冬刚尽时觉醒,春风一吹春雨一浇,菖蒲便在水塘水沟边开始酝酿着绿色的梦。

立夏一过,菖蒲日日见长,不久便举起长长的绿剑笑对骄阳。菖蒲全株有特殊香味,自古即为吉祥之香草,民间认为遇菖蒲花则贵。又因菖蒲叶片宛如长剑,百姓认为可以辟邪除妖。

菖蒲因生长地不同分为泥菖蒲、石菖蒲、水菖蒲,皆具有香气,丛叶翠绿,叶形似剑,端庄秀丽。

菖蒲全身皆可入药,八九月间采挖的根茎,辟秽开窍之功尤胜。至夏抽梗于叶中,便有小小的蒲棒生成。菖蒲的花蕊叫作蒲黄,细若金粉,似开未开时可入药,其味甘、性平,归肝、心包经,可止血、化瘀、通淋。

儿时,身为赤脚医生的父亲日复一日地说教,我对菖蒲的功效已熟烂在心:其坚骨髓、长精神、润五脏、裨六腑、开胃口、和血脉、益心智、明耳目。

《本草·菖蒲》载:“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神农本草经》记载菖蒲:“味辛温。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或延年。”诸书所载,石菖蒲均为芳香化湿、开窍宁神之药,然祛痰化浊实为其基本功用,此《神农本草经》所旨也。

菖蒲叶形似剑,香味浓郁,有解毒祛邪之效,故国人有在端午时于门窗上悬蒲叶以避疫护佑的习俗。乡下的前辈说,端午节这天用菖蒲、艾草等熬水沐浴,可以祛邪避瘟,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儿时,父亲总是烧一大锅水,将菖蒲等百草放进水里熬,熬出浓浓的草香味,我们就轮流着舀出来泡澡。我时常舀一小杯,放在澡盆边,一边泡澡,一边端起来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味这百草水,有些苦,有些酸,有些涩,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怪味,但总有一种淡淡的菖蒲香在里面。我喜欢回味苦涩之后的那股清幽的菖蒲香味。

端午又至,我和孩子如期回到了乡下。母亲像往年一样在门框上插满了菖蒲,散发着清香的菖蒲永远保存在我的记忆中,那是家的味道和远去的乡愁。(陆明德 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疾病预防所)

艾叶:温经散寒 食疗佳品
摘自2023-5-22中国中医药报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艾草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出产,道路旁、草地、荒野等处都能看到它的踪迹。在夏季艾草尚未开花时,采摘其茂盛的叶片晒干,便成了我们常见的中药艾叶。艾叶性温,味苦、辛,入脾、肝、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对治疗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等多种疾病均有不错的效果。《本草纲目》云艾叶“止吐血下痢……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证类本草》中亦有艾叶“能止崩血,安胎,止腹痛。醋煎作煎,治癣,止赤白痢及五脏痔泻血”“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的记载。
现代研究发现,艾叶中发挥主要功效的艾叶挥发油不仅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能增强免疫功能、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还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故而有很好的镇咳平喘效果。另外艾叶挥发油还有镇痛的功效,可减少子宫收缩,有助于缓解痛经。此外,艾叶具有芳香气味,是具有驱蚊杀虫功能的天然香料。
艾叶的吃法很多,新鲜的艾叶可以作为野菜炒制,也可以炖汤、蒸食等。下面为大家介绍3款艾叶美食。
艾叶炒鸡蛋
材料:新鲜艾叶100g,鸡蛋3个,油、盐、大蒜适量。
做法:将洗净的艾叶放入开水中,焯水1分钟捞出,过一遍冷水。将挤干水分的艾叶剁碎并打入3个鸡蛋,加盐调味后搅拌均匀。向锅中加入适量食用油,放入切好的大蒜炒出香味,然后将艾叶与鸡蛋的混合液倒入锅中,煎至蛋液凝固后再铲碎即可。
功效:调经止血,安胎止崩。
艾叶鸡肉汤
材料:干艾叶15g,老母鸡1只(1500g左右),盐适量,生姜10g。
做法:将老母鸡洗净切大块,生姜切片,艾叶洗净。将三者一同放入砂锅,并加入适量清水,先用猛火烧开,煮约5分钟后,转换成小火煮,以水面有滚沸为度,约煮1.5~2小时,最后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补气摄血,健脾宁心。
面粉蒸艾叶
材料:新鲜艾叶1000g,面粉250g,香油、酱油、醋、辣椒油、葱、蒜等适量。
做法:将新鲜艾叶洗净后加入适量香油拌匀,然后加入面粉抓匀。将均匀裹上面粉的艾叶平均铺入笼屉,蒸20~40分钟。蒸熟的艾叶呈灰白色,无浓烈的芳香药味。将葱、蒜切末,加入适量生抽、醋、香油、辣椒油调出一碗汁,浇在蒸菜上拌匀即可食用。
功效:温胃散寒。

艾灸,冬季抗风湿的“法宝”

  (2022-11-18 04:34:14)[编辑][删除]

摘自2022-11-17中国中医药报
韦尼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春夏养阳”即在一年中阳气最为充沛的春夏时节养护阳气,以此避免在阳气不足的冬季出现或加重某些疾病。除了春夏,冬季也是养护阳气的好时机。如今立冬节气已经到来,许多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开始出现不适症状,这时可千万别忘了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法宝”——艾灸。
冬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尤重养阳
俗话说得好,“冬季不养阳,一年都白忙”。冬季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季节,同样也是自然界阳气潜藏的时节,人体内阳气也会顺应这一特点。只有阳气得到充分的养护与封藏,来年才能更好地发挥生理功能以保证脏腑气血充沛,经络畅通。
中医将类风湿关节炎归属为“痹病”范畴,“痹”者,不通也。古代医者观察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普遍怕冷畏寒,冬季尤为明显,且关节肿痛遇寒湿后加重,加温保暖后方可缓解,于是逐渐认识到痹证的基本病因为风寒湿邪,即“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本病患者体内的寒湿邪气一方面阻碍气血运行,另一方面还耗损阳气,造成关节肿痛反复发生。因此,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尤其应在冬季重视养护阳气。
艾灸抗风湿有依据有效力
艾灸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体表腧穴的治疗方法。艾灸具有显著的温通经络作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尤其可保持阳气运行流畅,有助于养护阳气,减少因低温造成的阳气耗伤。艾灸散寒祛湿力量较强,作用在病变关节局部可以减轻关节肿痛症状,改善关节活动度。现代研究发现,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确切,且操作简单易行,价格低廉,适合长期使用。
对于病情较为稳定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而言,艾灸治疗以补益为主,通常选择脾俞、肾俞、肝俞、命门、关元、气海等补益肝肾、健脾益肾的穴位。对于当前关节肿痛症状明显的患者,艾灸治疗以祛邪为主,以位于病变关节周围的阿是穴(局部痛点)作为治疗部位。
但需要提醒的是,艾灸只是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辅助方法,不能代替已经使用的常规抗风湿药物治疗。同时,艾灸治疗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出现皮肤烫伤等问题。

艾灸防病治病作用大

   (2022-10-04 11:01:16)[编辑][删除]


时间:2019-05-1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侯国文 邓同伟

  中医针与灸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它们治疗所用的部位都是经络、穴位,即可单独应用也可配合应用,一般人们习惯上把它们相提并论称之为针灸。

艾灸补元阳驱寒邪

  远在公元前三世纪左右中国就已有了针灸的系统文字记载了,《黄帝内经·灵枢》里面详细阐述了经络、穴位、针灸等的理论基础。灸法主要用艾草。艾乃百草之王,有补阳益气、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散节消肿、活血止痛、疏经活络等功效。艾乃纯阳之物,具有驱寒邪、补元阳、通经络、调正气之功,故可温补元阳,提振人体阳气。

  灸法能治病也可防病,用以养生保健、强身健体、益寿延年其效如神。《备急千金要方》云:“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瘟疟之气不能著人。”近代以来,对于艾灸的作用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通过医学资料和临床实践证实:艾灸能够有效增强人体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产生抗体和免疫力,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医学科学实验证明,艾灸对于血压、心率、神经、血管、淋巴及其他人体组织均有调整作用。

艾灸防病治病作用大

  脑血管病:可灸神阙穴,1小时后再加灸配穴大椎、风府、风池、天柱、颈夹脊各20分钟。可促进颈部血管平滑肌松弛,减少胆固醇沉积,降低血液黏稠度,促使已硬化的颈部血管恢复弹性,软化血管,加速颈、椎动脉供血,改善大脑供血供氧,预防脑血管中风的发生。还可用于脑血管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治疗及善后。

  痛经不孕:中医认为不孕可因多种原因导致,尤其是宫寒而致瘀,改善宫寒便可解决瘀的问题。宫寒无论是实寒还是虚寒,如果不积极治疗或者调整改善,对女性的生殖功能都有一定的影响。可艾灸神阙配气海、关元、子宫、命门、肾俞、足三里、三阴交,主穴神阙穴每日1次,每次60分钟;配穴每次每穴各20分钟。如此长年施灸可以使女性摆脱痛经、不孕的折磨。

  颈椎病:颈椎病除了改变不良的生活工作习惯、积极锻炼外,可艾灸大椎、风池、肩井穴,每日1次。如此长年施灸可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消节散瘀、软化血管、提振阳气。长年艾灸可活血化瘀,软化血管。

  风湿病:中医认为风湿病是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热邪合而为病,日久损耗正气(阳气、元阳),内生痰浊、瘀血等,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气血痹阻,进而形成肢体关节、肌筋的疼痛、肿胀、变形、僵直,严重者活动受限,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艾灸神阙、命门、肾俞、足三里,每日1次。风湿病长年施灸有补阳益气、温经散寒、祛风除温、散节消肿、活血止痛、疏经活络、宣痹止痛等功效,可以有效改善风湿病症状。

  老年保健:老年人阴亏阳虚,各种精微物质生成不足,而消耗不变,这就形成了“入不敷出”,也就是阳气不足、阳虚。老年性疾病“多虚多瘀”,故老年养生保健以养阳气为重。艾灸可补元阳,治虚寒、疏瘀阻、祛寒湿。可选主穴神阙,每日1次,每次60分钟;配膏肓、肾俞、命门、至阳、中脘、足三里、气海、关元,每日1次,每次20分钟。此法用以老年养生保健,不仅可以提振人体阳气,滋补元阳,达到温补的作用,解决寒、虚等问题,而且可以使留于体内的有形之邪得以清除,去除各种顽疾,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侯国文 邓同伟)

艾灸神阙神奇疗效

 (2020-02-02 04:53:26)[编辑][删除]


疏散风热、清心宣肺治失眠
摘自2024-4-12招工组
吴力强 陆兵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失眠,又称“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轻者入寐困难,寐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寐,亦或时寐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寐。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杨进诊治失眠的经验丰富,近日,笔者跟师学医,见其用辛凉解表法治疗一位失眠患者,思路清晰,用方简约,效果颇好,遂与各位同道分享。
徐某,男,28岁,2024年2月18日初诊。近期天气冷热无常,3周前患者不慎感邪后出现咽痛咽干,吞咽时尤甚,时有咳嗽有痰,汗少,胃纳尚可,但夜寐难眠已20余天,舌尖稍红,苔薄白,上唇干,脉细弦。有长期饮酒史。
诊断:西医诊断为睡眠障碍、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为不寐、感冒。
辨证:风热外袭,上扰心神,肺失清肃。
治则:疏散风热,清心泻火,宣肺利咽。
方用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0g,连翘10g,薄荷(后下)4g,板蓝根18g,蝉衣8g,牛蒡子(研末)10g,淡竹叶12g,木蝴蝶6g,桔梗8g,生甘草3g。14剂,每日1剂,常法煎服。
3月22日电话回访,患者诉服药5天后咳嗽咽痛即好转,夜寐恢复如常,能睡7~8小时。
按 患者为青年男性,初春感邪后,肺卫不和,肺失清肃,则咽痛、咳嗽,同时影响睡眠。杨进认为,外邪袭表主要有风寒、风热及风燥之别,偏于风寒者,有头痛、恶寒、清涕等症状,偏于风热者,有咽痛、黄痰、苔黄等表现,而风燥咳嗽多出现在秋季。四诊合参,考虑本案为风热证。其次,患者还存在失眠,失眠既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存在于疾病的某一阶段,失眠的病因较多,可由外感病引起,也多见于各种热病过程中。综上所述,本案患者同时患失眠与外感,病虽不同,但病因无异。《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曰:“风淫于内,治以辛凉。”故施以辛凉平剂银翘散化裁治疗。
方中金银花、连翘能清热解毒,后者亦能泻心经客热,薄荷、牛蒡子疏风散热,木蝴蝶、蝉衣清肺利咽,淡竹叶性甘寒,《本草蒙筌》曰:“(淡竹叶)专凉心经,尤却风痉。”用于本案中尤为适宜。佐少量甘草调和诸药,生用又可泻心火。本案持论平和,立法精细,用方工整,深得温病大家叶天士之旨。在用药上取轻清之味,直达上焦,有“轻可去实”之意,诚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所说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通过短期的治疗,既改善了上呼吸道症状,而邪去之后失眠也迎刃而解,可以说是平淡之中见神奇,值得效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