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某,男,43岁,2014年5月21日就诊。主诉:肝脓肿3月余,自觉右侧胁痛,发热,体温37.5,口苦口干,食欲尚可。舌质暗红,少苔,脉弦细。B超:肝右后叶脓肿3.5厘米×2.7厘米。
中医诊断:胁痛。(肝脓肿)
辨证:肝胆湿热,瘀浊阻滞证。
治法:疏肝利胆,清利湿热,活血止痛散结。
方药:柴胡8克,赤芍24克,白芍24克,胆草10克,连翘24克,丹皮8克,桃仁12克,乌药8克,元胡15克,穿山甲1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天花粉18克,浙贝母12克,五灵脂15克,枳壳12克,地丁30克,鸡内金20克,金钱草30克,生黄芪4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 患者自觉右侧胁痛缓解,但仍有胀痛,伴有乏力,纳可,舌质暗红,少苔,脉弦细。患者自觉右侧胁肋部疼痛,考虑局部仍有热邪脓毒,去掉辛温之乌药,换用辛香走串之木香行气,加用清热解毒作用更强之蒲公英、野菊花,清三焦邪热之生栀子,加量软坚散结之浙贝母,活血止血、扶助正气之三七粉。
方药:柴胡8克,赤芍24克,白芍24克,丹皮8克,桃仁12克,元胡15克,穿山甲1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天花粉18克,
浙贝母15克,枳壳12克,鸡内金20克,金钱草30克,生黄芪40克,蒲公英30克,野菊花24克,生栀子12克,皂刺18克,木香4克,沙参15克,三七粉6克。10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三诊:服上方无不适,大便稀溏,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
方药:柴胡8克,赤芍24克,白芍24克,丹皮8克,桃仁12克,元胡15克,穿山甲1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天花粉18克,浙贝母15克,枳壳12克,鸡内金20克,金钱草30克,生黄芪40克,野菊花24克,焦栀子12克,皂刺18克,木香4克,三七粉6克,玄参18克,乌药8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四诊:服上方大便略溏,困倦乏力。舌脉同前。三诊、四诊,患者出现大便稀溏,考虑清热解毒药量偏大,因此,停用生栀子,减少清热解毒药物野菊花、金钱草用量,而加用太子参、陈皮等健脾益气,行气理气之品,加强扶助正气之力。
方药:柴胡8克,赤芍30克,丹皮8克,桃仁12克,元胡15克,穿山甲1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浙贝母15克,鸡内金20克,金钱草20克,生黄芪40克,野菊花20克,皂刺18克,木香4克,三七粉6克,玄参18克,乌药8克,陈皮10克,太子参15克,陈皮8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五诊:患者自诉困倦乏力,右胁偶胀,咽部不适。舌体微胖,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B超:肝胆胰脾未见异常,肝内未见占位。方中减少清热解毒、疏肝利胆、行气破气、通络溃坚等攻伐之品,清除余邪,同时用逍遥散合四君子汤善后,再兼以健脾益肾、活血补血之品,增强患者免疫力,防止复发。
方药:柴胡8克,白芍15克,丹皮8克,桃仁12克,元胡15克,穿山甲10克,当归15克,浙贝母15克,金钱草20克,生黄芪30克,三七粉6克,玄参18克,乌药8克,陈皮10克,太子参18克,生地15克,茯苓15克,炒白术12克,厚朴10克,苏梗8克,黄连5克,黄精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按:治该病用主方为仙方活命饮合复元活血汤,仙方活命饮中将金银花换成了连翘,起到清热解毒疗疮作用,当归、赤白芍、陈皮行气活血;白芷透毒外出;浙贝、花粉清热化痰散结,消除未成之脓;穿山甲、皂刺疏通经络,透脓溃坚,使脓成即溃。复元活血汤中柴胡、桃仁疏肝通络,引药达病所,配合四物汤中川芎行气活血,加强气血流通,龙胆泻肝汤中胆草清利肝胆湿热,给病邪出路;再合五味消毒饮中野菊花、蒲公英、地丁清热解毒,标本兼治;配以五灵脂、元胡,行气止痛,缓解症状。
国医大师 何任
患者魏某某,女,54岁。1982年7月初诊。素有胸闷胁痛。B超示:胆囊炎伴胆石症。近周胃痛泛呕,厌油腻,曾吐苦绿水,大便偏稀、次多,舌苔厚腻,脉弦。方药:黄连6g,姜半夏9g,甘草6g,干姜6g,桂枝9g,太子参12g,姜竹茹12g,大枣12枚。水煎服,日1剂。7剂立效,再进巩固。
按
仲景《伤寒杂病论》中黄连汤证,首辨上热下塞,腹痛、呕吐。治宜调畅气机、疏通中州,脾胃中和而病愈。
名医名方
半夏消痞汤
摘自2025-6-19中国中医药报
李永成,1944年生,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重视脾胃、强调培育后天之本在疾病预防中的重要性,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以及肿瘤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等。
组方:清半夏15,厚朴12g,枳壳12g,木香9g,陈皮12g,鸡内金12g,大腹皮9g,黄连6g,干姜6g,茯苓12g,白术12g,甘草6g。
主治: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引发的胃脘部胀满、反酸、烧心、嗳气等症状。
功效:寒热平调,理气燥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饭后温服。
方解: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健运,则水谷精微充足而濡养四肢百骸,五脏安和,气盛血充。脾胃失运,则水液失于输布,水谷不化,湿浊、痰饮、瘀血内生。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机不畅,则亦致痰湿瘀流窜,停聚之处即是致病之所,即李东垣所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因此,调和脾胃乃治百病之根本。
方中清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是治疗痰湿病症的关键药物,为君药。厚朴、枳壳、木香为臣药,行气化湿,消积除满,为消除湿滞、气滞的要药,与清半夏配合,共同针对痰湿阻滞、气机不畅的病机。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辅助厚朴增强行气消胀的功效。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善通行脾胃之气滞,加强理气之功。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协助君药化痰湿,与其他理气药协同,使气行则痰消。黄连清热燥湿,干姜温中散寒,二者合用,辛开苦降,调和寒热,针对寒热错杂之象,同时可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佐以鸡内金消食健胃,助脾胃运化,以消除食积,使脾胃功能恢复正常。茯苓、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加强脾胃运化功能,以杜绝生痰之源,协助君臣药治疗痰湿。大腹皮行气宽中,利水消肿,辅助理气药行气消胀。甘草为使药以补脾益气,调和诸药,既能缓和药性,又能协调各药之间的关系,使全方配伍更加和谐。
加减:痰湿重则加石菖蒲以开窍豁痰,化湿开胃,助君臣药化痰湿、醒脾胃,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气滞血瘀加郁金、延胡索,可活血行气止痛,为气滞导致血瘀的兼症而设。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刘琳 赵双梅整理)
时间:2019-07-25
Altvater
Christel是2008年7月21日初诊的一位女病人,1951年1月11日出生。我在诊察时,发现她的腹部横七竖八,疤痕累累。经问询:她1960年因阑尾炎进行手术,1973年又进行了胆结石手术。而后手术切口疤痕压迫结肠,造成1993年发生的肠梗阻,手术后8年间情况尚可。但在2007年再次发生肠梗阻,其后在1~3月内共进行了3次手术,第3次还作了造瘘手术。2007年7月17日,又将肠复位。目前大便正常,每日1次。近4个月以来,大便干结,无力排出,要药物灌肠方可排便。今右下腹疼痛,害怕再次发生肠梗阻,故要求诊治。7年前闭经。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弦。笔者判断为肠腑气化不通,传导功能失常而致,用通肠散结法。
处方:天枢、大横、气海、关元、水道、气海旁2寸处,组成处方。因患者胃部不适,时有反酸,故加足三里、太冲、公孙、三阴交、内关。(每次必用足三里、公孙,他穴选配)。常规直刺,用徐入徐出导气法。得气后均静留针30~40分钟。
经每周2次针刺治疗后,每日可通畅排便,腹部疼痛逐渐减轻,直至消失。2008年9月30日后改为每周1次。2009年起,仍坚持每月来诊1~2次,情况良好。
笔者发现用上方不仅可防治粘连性肠梗阻,还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肠易激综合征等难治性肠病。在治疗结肠病症时,还要注意右、左下腹部有无压痛点,如有明显压痛者宜加针,甚而在该痛点加用傍针刺或齐刺法,以加强疗效。
再者,选用天枢、大横、中脘、气海、关元、水道、气海旁2寸处,用深刺法取得强烈针感;足三里、地机、内关等配穴,常规直刺,用徐入徐出导气法;公孙浅刺留针即可。此处方用于单纯性肥胖病,有较好的通腑泄浊、减肥消脂的疗效。
《素问·五藏别论》曰:“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五藏以藏精气为主要功能,六腑以传化水谷和运行津液为主要功能,各有不同。故《灵枢·本藏》曰:“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六腑,胃、大肠、小肠传化水谷,三焦、膀胱运行津液、通利水道。故后世叶天士裹经义而联系临床,总结出“五藏以守为补,六腑以通为用”的用药规律。
在针灸临证时,对胃肠病症采用腹部募穴为主的通腑法,殊为有效。并可结合该腑的解剖投影,在体表选择相应的一系列穴位。如胃的病症,用上脘、中脘、下脘(合称为三脘)和梁门。大小肠病症,用天枢、大横、腹结、气海、关元、水道,及气海旁开2寸处、关元旁开3寸处等。
而膀胱病症,长针排刺中极、关元(或曲骨)及周围穴(与主穴相平的肾经穴,如大赫、气穴)。在膀胱、尿道、前列腺病症针刺时,务求针感下传至会阴、尿道,如此则疗效较佳,治疗病症包括膀胱炎、膀胱癌、尿道炎、前列腺炎、前列腺癌和尿失禁、尿不畅、尿频、尿急、尿痛等,还有预防膀胱癌复发和降低前列腺癌指标等作用。可见通膀胱针方有广泛和潜在的治疗作用,可以通行津液、调达膀胱气化。(陆寿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时间:2019-04-01
《内经》曰:“厥气在下,荣卫留止,寒气逆上,正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又说:“浊气在上则生瞋胀”。针刺治疗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
封某,女,59岁。患胀病5年。近3年腹胀尤甚,时轻时重,遇寒更甚。1992年5月7日因体胖乏力,行动不便来诊。体重93kg,因腹胀不能弯腰,仰卧可自观其腹顶,腹松软。太溪、昆仑处反而高起,小腿及足背按则凹下,离手即起,胀轻微,足不温。动则气短,甚则喘。食量中偏上。大便日2~3次,小便调。舌胖嫩。脉数微浮,重按似无。诊断:腹胀(脾胃虚寒、浊气不降)。治法:温补脾胃,升清降浊。取穴:膻中、气海、章门、足三里、三阴交(以上补法)。中脘(泻),阴陵泉(泻)、隐白、太白、百会(平补平泻)。方法:提插补泻结合迎随补泻。得气后留针45~50分钟,其间行针1~2次,1日针1次,7~10天1个疗程。5月10日,胀开始减退。12日腹胀明显回落;14日脚腕可见皱纹,太溪、昆仑处不再高突;到5月17日,腹胀基本消失。体重减至90kg。为巩固疗效,5月20~26日,如上法针7日,体重降至88.5kg,行动自如,不气短。2年后随访,无复发。
《内经》曰:“夫胀者,皆在脏腑之外,排脏腑,廓胸胁,胀皮肤,故名曰胀。”寒厥之气当从脾、从气施治。气会膻中,气海主治真气不足,气病皆可取此二穴;三阴交补脾调肝肾,百会“百病皆治”(见于《针灸大成》),相互配合,壮其元气;隐白为脾之井穴,足太阴之根,太白为脾之原穴,脾病治此;章门为脾之募穴,中脘是胃之募穴,一补一泻,升清降浊。此病脾胃阳虚而寒盛,阴陵泉是脾之合穴,足三里是胃之合穴,分别为二经脉会合之处,泻阴陵泉,补足三里,泻其阴盛,补其阳虚,增强补脾散寒之力。在调补元气的基础上,补泻相济,升清降浊,扶正祛邪,胀乃消。(封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