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年守望津门情

(2022-11-21 05:25:25)


——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传承创新路

时间:2021-04-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张梦雪

  3月21日,在天津市南开区古文化街通庆里的四合院里,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一座惟妙惟肖的铜像露出庐山真容:一位面容祥和的老人目光坚定,他就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创始人——张锡纯。这座古色古香的院落就是传承张锡纯中西汇通学术思想的中西汇通医社。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210416/IMG003067ce8f325685459686.jpg

在天津市南开区古文化街通庆里重新开张的中西汇通医社。

  “传到我这里,是第三代。”天津市武清区中医院名誉院长、全国名中医陈宝贵望着师祖张锡纯先生的塑像,心中感慨万千,他对弟子们说:“把中西汇通学术思想传承下去,是我的使命,更是你们的责任。”

  从1926年张锡纯踏上津门,中西汇通学术思想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到今天陈宝贵擎起中西医汇通的旗帜,将中西医汇通学派发扬光大,近一个世纪的传承路凝聚着几代中医人的执着。

  一本《衷中参西录》,一代名医

  1860年,一个男婴在河北盐山的一个书香家庭呱呱坠地,他像那个时代的很多孩子一样承载了家族的希望,自小熟读诗书,以考取功名为目标。然而求功名之路并不好走,他竟屡试不第,加之当时中国内忧外患、时局动荡,他便遵从了“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古训,走上了学中医之路,他就是被后世称为“衷中参西第一人”的张锡纯。

  张锡纯所处的年代正值清朝末年民国初年,随着西学东进,中西文化碰撞日益激烈,在医学界,中西医之争也愈加尖锐:有些人崇尚西医、轻视中医,主张废中存西;也有的人坚守传统、固守中医,完全排斥西医。

  中医和西医一定对立吗?张锡纯开辟出了一条蹊径,他在深入研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中医药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又自学了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药物学等西医学知识,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提出了“衷中参西”的学术思想,他认为中西医学各有所长,应在立足传统中医学的同时吸纳西医学之长,用中西医汇通的方法来提高疗效。

  一边行医,一边钻研,张锡纯名声渐盛,他将自己的学术理念及临床经验整理成书,于1909年基本完成初稿,这本书就是赫赫有名的“医书中第一可法之书”——《医学衷中参西录》。《医学衷中参西录》载方182首(不计复方),几乎每首方剂都有详细的论述,更强调“中药与西药相助为理”。由于该书内容深入浅出,方法切实可行,一经面世即如一石击水,千层浪起,无论学医者、不学医者都争相阅读。据说当时沈阳税务局局长作为外行,居然用书中记载的治疗方法自行治好了母亲多年的恶疾。当时,张锡纯声名大噪,与江西陆晋笙、杨如侯,广东刘蔚楚同被称为“四大名医”;又与浙江张生甫、上海张山雷同被誉为海内“名医三张”。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210416/IMG003067ce8f325685459877.jpg

张锡纯先生及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

  1918年,张锡纯受当时内政部长刘尚清之请,在奉天(现沈阳)创办我国第一所中医医院——立达中医院并担任院长,提倡中西医合作,起沉疴,救危急,名扬一时。

  1926年,66岁的张锡纯携家人来到天津定居,在致力于教学的同时开业行医,于是位于旧时天津东门里的中西汇通医社正式开张。那时的天津是乱世之下的华盖之都,九国租界让西方文化潮涌而来,那里中西汇通,走在古老中国向现代化行进的潮头。在那里,张锡纯精益求精,其学术水平达到顶峰,从全国各地来求医者络绎不绝,培养学人无数。

  1933年,张锡纯逝世,由于时局复杂,中西汇通医社不得不停业,然而中西医汇通的学术思想没有沉寂,在张锡纯的关门弟子柳学洙那里得到了坚定的传承,《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本凝结着张锡纯毕生心血的书也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

  一座中西汇通医社,三代传承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210416/IMG003067ce8f325685459988.jpg

柳学洙先生。

  柳学洙是天津市武清县人,15岁开始从医,23岁时拜入张锡纯门下,成为他的关门弟子。那时,张锡纯在天津行医,柳学洙便常侍师父左右,尽得师门真传,对《医学衷中参西录》领悟极深。

  张锡纯去世后,柳学洙开始独立行医,后来他成为武清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中医师。他继承了师父中西医汇通的学术思想,对外感病、脾胃病以及妇科、儿科的疑难杂症均有独到见解,尤其在武清县瘟病流行时大展身手,令他医名大盛,成为津沽一代颇有名望的中医大夫,很多年轻大夫十分仰慕其医名,陈宝贵就是其中一员。

  与师祖、师父相比,陈宝贵十分幸运,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隆隆礼炮声,他出生于天津市武清县辛庄村。作为成长在红旗下的一代,陈宝贵以优异的成绩一直读完初中,后来响应政策号召,他成为国家第一代“赤脚医生”。1971年,陈宝贵在参加武清县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学习班时“邂逅”了恩师柳学洙。

  当时,身为武清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柳学洙是学习班的带教老师,陈宝贵得知能跟这位声名赫赫的老中医学习,兴奋得几乎睡不着觉,他下决心一定好好把握这次机会。

  柳学洙出门诊时,陈宝贵守在一旁仔细听、仔细记,把诊疗、辨证、开方的细节都一一记在心里,晚上回去,他还会把白天所学整理成笔记。学习班结束后,陈宝贵经常骑着自行车跑几十里路来跟柳学洙的门诊。1975年,陈宝贵考上北京中医药大学,他仍然千方百计利用放假时间多向柳学洙请教。柳学洙看到了陈宝贵对中医的执着,非常喜欢这个虚心好学的学生。

  1978年,陈宝贵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回到家乡武清县南蔡村卫生院工作,一天,武清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刘庆田来了:“宝贵,把你的东西赶紧收拾收拾,跟我走,卫生局决定了,让你给柳学洙大夫当徒弟去。”

  梦想实现得太突然,陈宝贵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原来当时为抢救中医遗产,国家卫生部从上到下发动老中医带徒,陈宝贵赶上了政策的红利,而他之所以能成为柳学洙的徒弟,则是柳学洙亲自点的名。由此,陈宝贵正式拜进师门,成为柳学洙的亲传弟子。

  陈宝贵记得,入师门的第一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他去跟诊时,心情十分激动,看着柳学洙先生神情和善地坐在医案前问病,他轻声说:“柳老师好!”

  “来了,宝贵。”柳学洙笑着回答,随即吩咐“记一下这几味药。”陈宝贵赶忙坐下来抄方,一切仿佛顺理成章。

  从那以后,除每周六回家看望妻子和孩子外,陈宝贵几乎每天都和老师在一起,与老师同吃同住、跟诊抄方、整理病案,长达10年之久。那间师生同住的15平方米宿舍,容纳了师徒情深的点点滴滴,也是在那里,陈宝贵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师。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210416/IMG003067ce8f325685460119.jpg

柳学洙(右)与陈宝贵(左)师徒合影。

  陈宝贵回忆,那时年轻,也喜欢聚会、看电影、睡懒觉,自从跟了老师,这些念头全断了,晚上一到8点就熄灯睡觉,一时睡不着只好翻来覆去。

  “睡着了吗?”有时,柳学洙会突然问。“没睡着。”陈宝贵立即回应。柳学洙一听就笑着说:“好吧,我出题目你来背,遇到不会的地方可以开灯看看,看完后关上灯接着背。”一听背书,陈宝贵就来劲,一背一讲一交流,师徒间流动着浓浓的温情。有时,柳学洙也会讲起自己跟张锡纯先生学医时的感悟和趣事,就是在这样的谈话中,陈宝贵得知,重兴中西汇通医社,让张锡纯先生的中西医汇通学术思想传承下去,一直是老师的心愿。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210416/IMG003067ce8f3256854602110.jpg

柳学洙写给学生陈宝贵的《中医继承出师书》。

  在老师的鞭策下,陈宝贵进步得很快,他抓住中西医汇通学术思想的精髓,临证出奇效,渐渐有了医名。

  1988年3月8日是一个令陈宝贵一想起来就心痛的日子,“那天天阴沉沉的,老师走了。”柳学洙去世了,陈宝贵披麻戴孝,他心情沉重地走在长长的送葬队伍前面,脑海中不时闪现老师的教诲。

  恩师谢世后,陈宝贵的医术不断精进,他先后担任武清县医院中医科主任、武清县中医院党总支书记兼院长,他把中西医汇通思想融于医院建设中,坚持发挥中医特色与西医特长并重,让该院成为当地口碑极佳的三级甲等中医院,为守护一方百姓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

  “要对得起老师的培养。”几十年过去了,陈宝贵一直谨记着恩师的教诲,他时常在梦中与老师相见,老师的音容笑貌一如从前。早年,陈宝贵为老师整理了两本经验集《诊余漫笔》和《产后发热证治辑要》,后合成《医林锥指》。2013年,64岁的陈宝贵带着学生重新整理、修订《医林锥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看着老师的经验集广泛发行,陈宝贵很欣慰,但他知道,老师重兴中西汇通医社的心愿还没有实现。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210416/IMG003067ce8f3256854603311.jpg

《陈宝贵医案选萃》及陈宝贵为老师柳学洙整理的经验集《诊余漫笔》《医林锥指》。

  经过陈宝贵及其弟子的多方奔走,2019年9月,在天津市南开区古文化街通庆里的一座四合院前,铜黑色的“中西汇通医社”牌匾挂了起来,70岁的陈宝贵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终于偿了老师多年的夙愿。

  “离当年张锡纯先生开设医社的旧址不过500米。”陈宝贵坚持在当年的旧址附近重开中西汇通医社,是怀着一份对师门传承的深情。

  如今,陈宝贵坐镇中西汇通医社,又出现了当年张锡纯先生出诊时门庭若市的情景。“中西汇通医社”这块牌匾承载了张锡纯、柳学洙、陈宝贵一脉相承的执着,医社的重兴昭示着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传承创新打开崭新局面。

  一个中西医汇通学派,万千桃李

  “为了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坚持中西医融合,殊途同归,意义重大。”2014年,陈宝贵在第三届国际中西医学汇通学术研讨会上这样说。行医50余年来,他将中西医汇通学术思想贯穿于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的方方面面,并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出“重建脾胃生理功能”的学术思想;针对消化系统疾病,创立“治胃九法”;总结出指导临床的“中医临证思辨方法”诊病思路,概括为三辨证方法、三统一原则、三效关系原则;创立了用以养生防病的体质药膳食谱;研制出“回神颗粒”“补肾安神胶囊”等中药制剂,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

  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的陈宝贵形成了本学派的学术传承谱系,先后指导和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及学术继承人30余人,收有弟子50余人,又广泛开展培训班、讲座等,推广中西医汇通的学术思想,有学人千万,可谓桃李满天下。

  “把学生培养成中西医汇通的业务骨干。”为了更好地传承,陈宝贵带领学生完成天津市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张锡纯中西汇通流派脾胃病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传承规律的研究》,系统整理研究张锡纯先生的学术思想。而且他笔耕不辍,主编《中国养生宝鉴》《天津市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著作4部,参编著作10余部,又指导学生整理《陈宝贵医案选萃》《陈宝贵医论医话选》等书籍,发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及相关论文200余篇。

  “我要把师祖、老师和我自己的临证经验尽可能地留下来,把中西医汇通的学术思想传下去。”让学派发扬光大是柳学洙遗愿,更是陈宝贵肩负的重任。

  “不仅要看病、写书,还要多办培训、多开讲座,培养更多传承人。”年逾古稀的陈宝贵仍然干劲十足,如今的中西汇通医社已不仅是出诊场所,更是中西医汇通学派传承的载体,一场场讲座在这里开展,张锡纯文化博物馆也将在这里建立,以后,会有更多传承人在这里成长起来。

  从1926年张锡纯先生来到津门开始行医授业,到今天,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中西医汇通学派走过硝烟战火,在津门这片土地上开枝散叶,蓬勃发展。陈宝贵希望,在一代一代传承人的努力下,中西医汇通学派能在传承创新中不断壮大,造福更多百姓。(本报记者 张梦雪)

刘寄奴:用皇帝小名命名的中药

 (2022-11-20 08:49:01)[编辑][删除]


时间:2021-04-2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 梅全喜 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中药刘寄奴名字的来历。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刘寄奴【释名】按李延寿南史云: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微时伐荻新洲,遇一大蛇,射之。明日往,闻杵臼声。寻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于榛林中捣药。问其故。答曰:我主为刘寄奴所射,今合药傅之。裕曰:神何不杀之?曰:寄奴王者,不可杀也。裕叱之,童子皆散,乃收药而返。每遇金疮傅之即愈。人因称此草为刘寄奴草。

相传南北朝时期,刘裕,字德舆,小名叫寄奴,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今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中国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君主。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军为将。在他早年贫困微贱的时候,有一次到新洲江边砍伐荻禾,遇见一条大蟒蛇,他立即用箭射去,蟒蛇虽被射中,但一闪身就不见了。他很奇怪,想要寻找,但天色已晚,只得回家。第二天一早他便前去找寻,隐隐约约听到附近的树林中有杵臼之声,沿着声音走过去,看见林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正在捣药草。刘寄奴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其中一位青衣童子答道:“我主被刘寄奴射伤,令我们杵捣草药以敷伤。”刘寄奴又问:“你主怎么知道是刘寄奴射伤?他既有如此神通,何不将刘寄奴杀死?”童子答曰:“我主说了,寄奴将为帝王,不可伤害。”刘裕听后大声喝叱道:“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童子吓得丢下杵臼和药草四散逃走。刘裕忙拾取药草返回,并将此草药试与伤者敷于伤口,疗效果然很好。自此之后每遇到有人受金疮之伤,刘裕就用此草捣碎敷之,敷后不久伤口即愈。

后来,刘裕驰骋疆场,率军先后灭了桓楚、西蜀、南燕和后秦,于公元420年建立了刘宋国,当了皇帝。刘裕在南征北战中,用此草药治愈了无数受伤的将士,治外伤果有神效。然而,人们却不知此草药叫什么,因为是刘裕发现的,于是人们就用刘裕的小名为此草命名,称之为“刘寄奴”,以作纪念。

刘寄奴临床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所用刘寄奴品种很不一致。唯上述一种(菊科植物奇蒿)与《本草纲目》所载近似,但仅在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使用,习称“南刘寄奴”。另一种“北刘寄奴”,系玄参科植物阴行草的带果全草,主产河北、山东、河南、吉林、黑龙江等地,虽与《本草纲目》所载者不同,但亦有较长的使用历史。此外,四川所用的刘寄奴为菊科植物狭叶艾的全草,又名红陈艾、芦蒿。广东刘寄奴为来源于菊科植物白苞蒿的全草,别名鸭脚艾、四季菜、珍珠菊、甜艾。临床使用时应注意区分。

南刘寄奴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主产于苏、浙、赣、川、湘、鄂等地。秋季开花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以叶绿、花穗黄、香气浓郁者为佳。功能活血通经,散瘀止痛,止血消肿,消食化积。用于瘀滞经闭,产后腹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疮痈肿毒,食积腹痛。南刘寄奴醒脾消食之功较北刘寄奴明显,故其有一别名为“化食丹”。

宋代《开宝本草》记载:“(刘寄奴)疗金疮,止血为要药。产后余疾,下血、止痛极效。”清代《本草求真》载:“刘寄奴,味苦微温,多能破瘀通经,除癥下胀,及止金疮血出,大小便血,烫火伤毒。缘血之在人身,本贵通活,滞而不行,则血益滞而不出,而癥瘕胀满愈甚;行而不止,则血亦滞而不收,而使血出益甚。寄奴总为破血之品,故能使滞者破而即通,而通者破而即收也。”由此可见,刘寄奴确实是一味治疗金疮出血的良药。

刘寄奴药理作用

刘寄奴主要含挥发油类成分,如桂皮酸,桂皮酸酯,奇蒿内酯,西米杜鹃醇等;还含有黄酮类成分,如奇蒿黄酮,异泽蓝黄素,苜蓿素等;香豆素类成分,茛营葶,7-甲氧基香豆素等。研究表明刘寄奴挥发油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刘寄奴总生物碱和总黄酮均能防治醋酸棉酚肝损害引起的大鼠高SGPT,是刘寄奴煎剂防治棉酚肝损害的有效成分。动物实验还证明,刘寄奴有解除平滑肌痉挛、加速血液循环和促进凝血等药理作用。

刘寄奴民间验方

跌打损伤,腹中有瘀血刘寄奴、延胡索、骨碎补,以上三味药各30克。切细,水煎后,用少量黄酒送服药汁。

刀枪伤口,止疼痛采新鲜刘寄奴,捣乱后外敷伤口。或用刘寄奴干品捣为细粉,掺在伤口上,用纱布包裹。

产后诸病产后恶露不尽,败血上攻,心胸烦躁,大渴闷乱,眼黑旋运,或脐腹疼痛,呕哕恶心,不进饮食者,刘寄奴60克,当归30克,甘草6克。研为粗末。每服6克,加生姜7片,水煎去滓,温服。

小儿夜啼不止刘寄奴15克,甘草6克,地龙(炒)3克。以上三味,研为粗末,以水煎煮去滓。时时服之。

大小便血刘寄奴研为细末,用茶水调服。每次6克,空腹服。

水火烫伤刘寄奴研为细末,先以糯米浆。用鸡毛扫烫伤处,后掺刘寄奴药粉在上,立即止痛,且不留瘢痕。

毒蛇咬伤刘寄奴15克,天胡荽30克,木香15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痔疮刘寄奴、五味子各等份,研为细末。每次5克,空腹少量温黄酒送下。

使用本品要注意,孕妇禁服,气血虚弱、脾虚作泄者慎服。据《新修本草》载:“多服令人痢。”《本草经疏》载:“病人气血虚、脾胃弱、易作泄者勿服。”(梅全喜)

十大中医流派

 百年守望津门情 (2018-10-09 14:40:45)[编辑][删除]


    5000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杏林涌现出了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一大批著名医家。他们在学术上各领风骚、独树一帜,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百家争鸣与相互渗透,又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使中医理论不断完善,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了中医学“一源多流”的学术及文化特色,使中医学好似一枝与众不同而又争奇斗艳的奇葩,绽放在偌大的世界医苑之中。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613/1da86dd5210e49779895ccdba54c8901.jpeg

一、医经学派

   以研究古代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主,古代记载的医经有七家,仅有《黄帝内经》流传下来,对《黄帝内经》的研究也就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医经学派的著名人物和代表作品有扁鹊和《难经》、华佗和《中藏经》、皇甫谧和《针灸甲乙经》、全元起和《内经训解》、杨上善和《太素》、王冰和《素问注释》、吴琨和《素问吴注》、张介宾和《类经》等。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613/8a93ca59d2d24c818d2b89d7cc263bc5.jpeg

二、经方学派

  “经方”即经验方,宋代以后因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尊为经典著作,所以“经方”就用来专指《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经典方”。经方学派明清最盛,代表人物有方有执、柯琴、徐大椿、喻嘉言、张锡驹等。主要典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古今录验》、《近效方》、《崔氏方》、葛洪《肘后方》、孙思邈《千金方》、《外台秘要》等。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613/afbb066abbd642c8bf29090ea4071839.jpeg

三、伤寒学派

  专门研究张仲景的《伤寒论》和《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伤寒论的一部分,形成于晋代,绵延至清代,著名人物有王叔和、孙思邈、巢元方、王焘、庞安时、常器之、郭雍等。主要典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庞安时撰《伤寒总病论许叔微《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伤寒发微论郭雍《伤寒补亡论等。

 

四、河间学派

  亦称寒凉“金元四大家之首”金代河间著名医家刘完素开创,以阐发火热病机为中心内容,擅长运用寒凉的治疗手法。河间学派在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攻邪学派和丹溪学派,又是温病学派产生的先导,是中医学术史上颇具影响的学派之一。河间学派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师承授受关系,自刘完素创火热论之后,承袭其术者不乏其人。据史料记载,亲炙其学者,有穆大黄、穆子昭、董系、马宗素、荆山浮屠等。主要典籍: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保童秘要》、《素问药注》、《刘河间医学》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613/a1609b8039b44caf939679eb151cd9f1.jpeg

五、攻邪学派

   亦称攻下派,“金元四大家”金代张从正为代表,强调“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学术思想,在继承了河间学派善用寒凉的特点之外,又发展出了用汗、吐、下来驱邪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影响到后来的温病学派。主要典籍:《张子和心镜》(又名《伤寒心镜》)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613/0c7be6c8ac204462aaa93ad2dc4b2ef3.jpeg

六、滋阴学派

  亦称养阴派、丹溪学派以元代朱震亨为代表,因其家乡有一条溪流叫作丹溪,所以人们称之为丹溪先生。朱震亨是河间学派刘完素的第三代弟子,继承河间学派的同时,在医学理论上把外感火热引向内伤火热,主在阐发滋阴降火。朱震亨之后,丹溪学派中最有成就的人物为戴思恭、王履、王纶和徐彦纯。主要典籍:《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等。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613/a5b08c6a3ae642a7bda179708b359f8e.jpeg

七、易水学派

  创始人为金代易州人张元素,以研究脏腑病机为中心,在诊断和治疗脏腑病症方面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也为温补学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张元素的弟子李杲和王好古继之成为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

附:补土学派

也称脾胃派。该派由”金元四大家”李东垣李杲创立。李东恒创立《脾胃论》学说,认为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虚则百病丛生,主张疾病由补脾胃,从脾胃着手论治。其代表人物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李杲以各种致病因素最易耗伤人体元气,提出了内伤学说”。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他根据《内经》关于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的理论,治疗上强调调理脾胃、升提中气,自制补中益气汤等新方剂。由于他善于用温补方法调理脾胃,后世称以他为代表的学术流派为补土派。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等。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613/f572532a4fa14179a5b26421be5d814f.jpeg

八、温补学派

   形成于明代,薛已(薛立斋)是此派的先导,主要人物有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等。这一学派以研究脾肾及命门水火的生理特性及其病理变化为中心内容,进一步发展了易水学派的脏腑病机学说。主要典籍:薛已外科枢要》、《内科摘要》、《女科撮要》、《疠疡机要》、《正体类要》、《口齿类要等。

 

九、温病学派

  创始人吴有性,又称为“瘟疫学派”,为吴门医派主流,它是由伤寒学派与河间学派所派生,以研究和治疗温热病而著称。清代中晚期,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等温热学派的代表人物创建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理论,为中医学理论的丰富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典籍:吴有性著《瘟疫论》(1642)叶天士著《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薛生白著《湿热条辨

 

十、汇通学派

  明末清初开始出现,持中西医会合融通的观点,代表者有汪昂、金正希、王学权、朱沛文、唐宗海、张锡纯等,这一学派开启了现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主要典籍:唐宗海著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1884),邓玉函编译的《人身说概》、《人身图说》等

中医主要流派

  (2018-10-11 12:49:27)[编辑][删除]

 


伤寒派。伤寒派因张仲景的《伤寒论》而问世。伤寒派是问世最早的流派。张仲景介绍的辨证方法是六经辨证。其中还有明显的药证辨证和方证辨证,以及体质辨证的例子。张仲景的伤寒论对于中医的兴旺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许多历史上的名医都承认他们的医术之提高极大程度上得益与对伤寒论的研究。可以说不懂伤寒论,难以成名医。
脾胃派。该派由李东垣创立。也叫作补土派。李东恒创立《脾胃论》学说,认为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虚则百病丛生,主张疾病由补脾胃,从脾胃着手论治。
滋阴派。由朱丹溪创立。该派治疗以滋阴为主。他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得要性,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为倡导滋阴学说,打下牢固的基础。朱丹溪的医学成就,主要是“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倡导滋阴学说及《局方发挥》一书,对杂病创气、血、痰、郁的辨证方面。其他,如恶寒非寒、恶热非热之论,养老、慈幼、茹淡、节饮食、节情欲等论,大都从养阴出发,均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寒凉派。由刘完素 (刘河间) 为主。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研究五运六气,为“寒凉派”的创始人。他发挥《内经》理论,提倡火热论,并重视针灸治法,临床施治重视井穴、原穴。并喜用五穴,以火热论思想指导针灸临床,形成了以清热泻火为基点的针灸学术思想,对金元以后的医家影响很大。他还倡伤寒火热病机理论,主寒凉攻邪,善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治疗。
温补派。指由张景岳,薛己主导的温补阴阳的流派。他初创了“温补学说”,提出“阴常不足,阳本无余”的著名论点。他认为人的生气以阳为主,难得而易失的为阳,既失而难复的也是为阳。他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攻邪必先扶正,反对轻率地使用寒凉药和攻伐方药,而以温补为宗。他治疗虚病,也多以补肾为主,极力推崇薛立斋常用的八味丸即肾气丸。《金匮要略》方。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等炼成蜜丸补火,六味丸补水的办法,认为能独得其妙,并在以上方剂的基础上,化裁出左归丸。由熟地、山药、山茱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炼成蜜丸和左归饮、右归饮等名方,以作治疗命门(肾)元阴和无阳衰微的主方。
温病学派叶天士为代表。该派用药多以寒凉轻灵为特点。崇尚阴柔,恣用寒凉,治病喜欢补而害怕攻下,喜轻避重,讲究平和。用药大都是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丝瓜络,豆豉,薄荷等所谓轻灵之药。畏麻黄,附子,大黄,干姜,硫磺等如畏虎。该派对现代中医的影响极深。
火神派。该派脱胎与伤寒派,但更主张补阳为先。所以该流派也叫作温阳派扶阳派。代表人物是郑钦安。后人有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等。现在山西的李可老先生也属于这一派。该派辨证特重阴和阳。用药特点是用大量的附子,干姜,肉桂,麻黄等等。
学院派。老实说,根本就没有个学院派。这里仅指的是那些按照中医教材所学的中医知识行医的医生。这个派没有领头人,对中医理论发展上的贡献,没有扎扎实实让人能服气的临床疗效,没有死心踏地的弟子辈不断传承其精神衣钵。如果没有官方的持续支持将现在的中医教材持续使用下去,这个派立刻就会消失。这个派学到的是来源于以上各个派别的皮毛而非其实质性的医学能力。所以学院派的学生毕业,只能片面地了解得一些中医知识。学院派以启发学生为宗旨是应该的,而借用官方势力来强词夺理地推行死记硬背那一套学风,则是大错特错的。
在中医学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一大批著名医家。他们在学术上各领风骚、独树一帜,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而相互之间的争鸣与渗透,又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使中医理论不断完善,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了中医学“一源多流”的学术及文化特色,使中医学好似一枝与众不同而又争奇斗艳的奇葩,绽放在偌大的世界医苑之中。
然而,几千年过去了,曾对中医学的发展起过重要推动作用的学术流派现状如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新近完成的“中医学术流派研究”,填补了建国后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但其得出的结论引人深思。课题组在总结报告中这样概括:“当前,中医学术特色淡化、中医流派出现严重断层和脱节,甚至逐渐湮灭、消亡。”课题组还认为,民间还存在身怀绝技、享誉一方的名医,但他们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伤寒学派

  (2018-10-09 13:46:43)[编辑][删除]


   伤寒学派创立于东汉之际。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理论与方药熔于一炉,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专门探讨伤寒杂病的诊疗规律。其书被奉为经典,其人被尊为医圣。

   简介:

   伤寒学派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晋唐时期为搜集、整理阶段。《伤寒论》成书不久,未及广泛流传就已开始散落,晋代王叔和是最早搜集整理该书的医家。他从脉、证、方、治入手,按照张仲景辨证施治精神进行编次。唐代孙思邈在晚年见到《伤寒论》,按照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分类条文 ,每一经病中,又采用“ 方证同条 ,比类相附 ” 的研究方法,突出主方,以方类证,提出了桂枝汤、麻黄汤、青龙汤为治疗伤寒的三纲思想,颇有见地。

   宋金时期为校正定型、展开研究的阶段。能使《伤寒论》有定型版本,并得以广泛传播的,全赖北宋校正医书局的林亿等学者。从宋代起研究《伤寒论》蔚然成风。宋金时期研究该书并成一家之言的,不下80余家,著名的有庞安时、韩祗和、朱肱、许叔微、郭雍、成无己、王好古等人。庞安时撰《伤寒总病论》,着重病因发病的阐发,认为温病虽与六经有关,但不可“一例作伤寒”。韩祗和着《伤寒微旨论》,论伤寒辨脉及汗、下、温等法,颇多发明。朱肱着《南阳活人书》,认为《伤寒论》的六经即三阴三阳六条经络,并以经络说解释各个症状机理 。 许叔微着有《 伤寒百证歌 》、《伤寒九十论》、《伤寒发微论》等,在六经辨证基础上 ,着重发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八纲之中又尤以阴阳为总纲。郭雍《伤寒补亡论》,采收《素问》、《难经》 、《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及朱肱、庞安时、常器之诸论,以补说张仲景阙略。成无己是全面注解《伤寒论》的第一人,他以《内经》、《难经》作为注释依据,又引《伤寒论》原文前后互相印证,撰成《注解伤寒论》一书。王好古撰《阴证略例》,指出伤寒的阴证尤为严重,阐述了阴证的鉴别和治疗方法,打破了伤寒与杂病的界限,扩大了六经的治疗范围。

   明清时期为流派纷起,研究日深的阶段。由于对《伤寒论》研讨的深入,对该书的不同理解越来越多。理论上,就原文编次问题,有以方有执为首的认为原文错简,要重新修订的错简派和以张志聪、陈修园等为代表的认为原文不可增减一字、移换一节的维护旧论派;在六经实质问题上,有认为是脏腑经络、五运六气、形层部分、六区地面、八纲枢要等多种见解;临床上,有以柯韵伯、徐大椿等为代表的以方类证派,有以尤在泾为代表的按法类证派,有以钱潢为代表的按因类证派,有以沈金鳌为代表的按证类证派和以陈修园为代表的分经审证派。喻昌、张璐、程应旄、周扬俊、黄元御、吴仪洛、张遂辰、张锡驹、秦之祯等都是明清伤寒学派的重要人物。

   发展历程

伤寒学派经历了孕育 、成长 、 蓬勃兴旺的几个发展阶段,大大提高了中医学的临证水平。伤寒学派的历史是中医史的主要组成内容。伤寒学派 是以研究、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的病、机、论、治为主的历代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伤寒学派的诸多医家是从收集《伤寒论》散在旧论,订正校勘,继而在学习过程中阐发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并同时进行医疗临床实践的过程。明末、清代之后,对于温病学的概念和辨析及证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由于这些医家的实践内容多以温热病而因此有所区分,遂有伤寒学派之称。

《伤寒杂病论》学术价值

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把古代理论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内容明确系统,理法方药完备,确立了临床辨证论治的方法,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占有承前启后的地位。王叔和整理编辑 《伤寒论》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 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馀年,惟王叔和能学之。辨证论治原则的普遍意义《伤寒论》主论外感伤寒热病,但它揭示和建立的辨证论治原则具有普遍意义。方剂组织严密,临床作用显著,不仅可运用于伤寒病,而且还可运用于多种内伤杂病。《伤寒论》的研究过程晋唐时期,为《伤寒论》研究之收集整理阶段宋至金元时期,为深入研究与学派形成阶段明清两代,为《伤寒论》学术发展,学派形成争鸣时期晋唐时期,为《伤寒论》研究之收集整理阶段王叔和 “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孙思邈 “江南诸师秘仲景方而不传。”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须有检讨,仓卒易知。” 宋至金元时期,为深入研究与学派形成阶段韩祇和《伤寒微旨》,强调以脉为先,脉证分辨。庞安常《伤寒总病论》,重病因发病,倡“寒毒、疫气”之说。朱肱《南阳活人书》,倡经络说,提出三阴三阳的本质问题。许叔微《伤寒九十论》,重临床验证。郭壅《伤寒补亡论》,搜采世说,补入论中,以丰富伤寒内容。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首次全面注解《伤寒论》,用以经注论,经论结合 。

伤寒三大学派

 

    错简重订派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认为王叔和编次《伤寒论》“颠倒错乱殊甚”而必须重订,并着重发挥“为中风,营伤寒,营卫俱中伤风寒” 。

   其他代表医家有:俞昌,《尚论篇》;张潞《伤寒瓒论》;程郊倩《伤寒论后条辨直解》;章虚谷《伤寒本旨》 ;周扬俊《伤寒论三注》;黄坤载《伤寒悬解》

    维护旧论派

    陈修园 ,《伤寒论浅注》,称王叔和编次《伤寒论》“有功千古”。“自《辨太阳病辨证篇》至《劳复》止,皆仲景原文。其章书起止照应,王肯堂犹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鳞甲森然。兹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

   其他代表医家有:张卿子《伤寒论宗印》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

    辨证论治派

   按方类证:柯琴《伤寒来苏集》

   按法类证:尤怡《伤寒贯珠集》

   按症类证:沈金鳌《伤寒论纲目》

   按因类证:钱璜《伤寒溯源集》

   分经审证: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解》

大言希声润桃李——追忆恩师张琪国医大师

 (2019-11-29 04:14:12)[编辑][删除]

——追忆恩师张琪国医大师

刘娜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送别恩师张琪国医大师已逾一周,翻看以前的跟师笔记和日记,回想和恩师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往事一幕幕如在眼前。
2005年,我成为张佩青(国医大师张琪之女、高徒)老师的博士研究生,从2006年开始跟随张琪老师出诊和查房,直至博士毕业;2010年我有幸成为张老的博士后,继续在张老身边侍诊。我跟随张老学习近13年,期间陪同张老接受媒体采访,陪他参加学术讲座,能够近距离聆听张老教诲,感受其人格魅力,对我为人处世、做学问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每次跟随张老出诊或查房时,张老每看完一位患者都会分析辨证、处方的思路,遇到典型脉象会鼓励学生们体会一下。张老反复强调辨证的重要性,特别推崇《伤寒论》,强调学中医必须要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有时学生去搞科研了,张老也会给予肯定和鼓励,但最后总不忘叮嘱学生不要脱离临床,只有多看患者才能有体会。
跟师学习时,不管我们有什么疑问,张老总能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地给以解答,而且能熟练引用中医经典加以阐释。张老传授经验毫无保留,95岁高龄还在学术会议和培训班上为中医学子传授经验。他讲课很少照着稿子讲,经验都在心中,信手拈来,句句都是干货,用诸临床效果立彰。
张老告诉我,学中医不要急于求成,成为一个好中医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时间、耐心和毅力。每次出诊结束时,张老都会嘱咐学生们回去一定要勤总结,如此方能进步。张老希望我们多读书,经常给我们推荐如《辨证录》《脾胃论》等古籍。他建议我们多练笔,不仅要会看病,还要能把经验写出来。
张老非常自律。他勤于总结,及时做笔记,从青年时期到耄耋之年从未间断,张老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看过的患者都会记下完整的病历,他出诊时总是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上面记录着门诊看到的病例信息,回到家里及时总结;张老做完笔记从不扔在一边,过段时间还会反复再看,用红笔再修改或添加新的体会;除早年编写的著作外,张老近年出版的《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国医大师张琪》《张琪医案选萃》,大部分内容都是张老亲自总结的临床经验。张老的书法自成一体,遒劲大气,近几年他虽有些手抖,但仍坚持每天早上练习一小时毛笔字,直至近期患病才停止。
张老对待患者始终保持一颗仁者之心。他问诊非常详细,无论患者陈述的病情多么冗长、杂乱无章,张老都从不打断,认真耐心地听完,还要再进一步追问患者忽视的问题;处方用药从不敷衍,每个患者每次复诊都重新调整处方,而不是在上方基础上简单加减。张老在处方时,同样功效的药尽量选择价格便宜的。张老也多次强调大方复治法是用来治疗复杂性疾病的,对于轻病就不太适用,大方复治绝不是简单的堆砌,用药是有层次、有条理的,是能体现辨证法的。
张老对学生们关爱有加。他挑选学生只看人品、才华和学习态度,要求学生在读期间认真、踏实地跟师学习。作为老师,批评学生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但张老从没严厉批评过学生,即使指出问题也很委婉,这种平和的态度令我敬佩。每次去看望张老,他都会问我父亲身体如何;我曾因身体有恙请张老开方,考虑张老看完患者很疲惫,不好意思每周都去调方,张老出诊结束后问身边的学生我怎么没去调方,我知道后特别感动。张老这样一位心系中医药事业的人竟然还惦记着学生,他既是我的恩师,又是我的亲人。
侍师张老这十余年,得益于其谆谆教导和悉心培养,我的中医之路收获颇丰。大爱无疆,师恩无价,唯有将张老的学术思想传承、发扬光大才是对师恩最好的报答。(刘娜)

人为什么要读书?

 (2022-04-03 05:37:11)[编辑][删除]



01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书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书可以。



02


如果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想法,那就有无限的可能性。失去好奇心的一瞬间,人才是真的老了。



03


读书可以让你和所爱的人不止讨论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可以谈论琴棋书画诗酒花。



04


人这一生,一定要有别人拿不走的东西。你读过的书,就是其中之一。



05


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明白世界、看清自己,让自己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有一种严肃力量推动你往前走。



06


只要打开书,就随时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07


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看到天边飞鸟,你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啊,好多鸟。读书会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情趣、会思考的人。



08


我们没有办法无限延续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读书便是最好的方法。



09


爱书的人,可以拥有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10


读书,能解决80%以上的迷茫。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11


许多时候,我们以为许多看过的书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12


你读过的书就是你的格局,让你保持清澈的头脑看待自己的人生和这个世界。



13


喜欢读书,就能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刻,换成一种享受。



14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在悄悄帮你认识这个世界,悄悄帮你抹去脸上的肤浅与无知。



15


多读书并非为了雄辩和驳斥,而是在碰到问题的时候自己可以多一些思考和权衡,少一些盲从和轻信。



16


生活中的许多不解与疑惑,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无论是驱赶迷茫,还是对抗平庸,读书都是最简单也最实用的方法。



来源:诗词世界

人为什么要读书?

 (2022-04-03 05:37:11)[编辑][删除]



01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书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书可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