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沛霖针灸治中风验案四则
(2022-11-15 04:08:04)摘自2022-11-14中国中医药报
段晓荣 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 何梅光 云南中医药大学
全国名中医张沛霖是云南省昆明市延安医院主任医师。他认为人体是统一的整体,即要左右、上下、前后平衡。身体大多是对称的,故针灸治病,必切诊左右脉搏,左右脉象总以持平为度。临床上凡左右气血偏胜的患者,脉象就会出现左右不平衡的情况,用一侧的脉作为正常的脉与另一侧做对照比较,不平衡的一侧来定性。现举例如下:
医案一
宋某,女,65岁,2005年5月8日初诊,左侧肢体活动不灵2年余,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灵,曾住院治疗,头颅CT示:“右颞叶、枕叶及右基底节区多发性大面积脑梗塞”,现左侧上肢的手指及腕关节屈曲,肘关节屈曲并旋前,肩关节内收,膝关节痉挛性伸直,足内翻下垂,脚趾屈曲,属阴急阳缓,针刺治疗宜补阳泻阴,泻阴取尺泽、曲泽、内关、大陵、地机、三阴交,补阳取臂臑、手三里、外关、三间、足三里、解溪、申脉。针灸治疗20次后,手指及腕关节已能伸开。足内翻下垂有所矫正,脚趾能伸开,可自行缓慢行走,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按 在中风偏瘫病人的恢复过程中,大约有80%左右在发病后3周开始出现肢体痉挛,如果失治误治,让痉挛状态持续下去,则会阻碍正常运动模式的重建,影响临床疗效的提高。张沛霖认为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表现为肢体一侧弛缓,一侧拘急,当属阳缓阴急,拘急痉挛属实,弛缓属虚,治疗宜泻阴补阳。
医案二
李某,男,65岁,2005年10月8日初诊。右侧肢体麻木乏力,言语不清3个月。患者平时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3月前突感头昏,头痛,后即出现右侧肢体麻木沉重,同时并有语言表达困难。住院后经头颅CT扫描后示:“左侧基底节腔隙性脑梗塞”,经1个月血管扩张剂治疗,右侧肢体麻木沉重虽略有减轻,但主要体征变化不大。有人扶持仍显行动摇晃,站立不稳。检查:寸口脉与耳前脉明显显现上盛症状,张沛霖认为肝脉盛于上,肾阴虚于下,三阳经气向上冲逆太过,三阴经气无力制住上越的阳气,呈现上盛之症,先缓冲上盛的三阳经气,是治标,求本必在扶下元的经气。抑阳取百会、印堂、头维,扶本取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共治疗30次后,脉气随不断治疗而明显改善。诸症也都明显好转。
按 上盛下虚常见于中风病人,在体征上因下元的肝肾阴虚出现肝阳偏亢,因肝经具有体阴用阳的特征,而引发气与血并走于上,在平时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度的病人就较容易发生脑血管病变。阴虚阳亢,络脉阻塞,上盛下虚而发生类中。运用满则泄之、虚则补之治则,明显提高疗效。
医案三
杨某,男,66岁,2006年1月4日初诊,反复后枕部疼痛6年,加重10天,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感后枕部疼痛,经内服中药症可缓解,疼痛发作时痛势剧烈,感心慌、胃部不适,经当地医院行头颅CT扫描示:“陈旧性脑梗塞”,近10天感上症加重,查:左斜方肌有痉挛、压痛,第3颈椎棘突压痛明显,颈项转侧活动轻度受限,击顶试验(+),寸口脉小而紧,耳前脉大于寸口脉,患者躺下后脉的变化不大。张沛霖判断病位在颈椎高段,属痉挛型的,要减轻脑部的压力,属阳有余而阴不足,应用阴经来解痉,张沛霖认为此患者痉挛较严重,此时不能泻阳,泻阳后血管痉挛会加重,应先从远道取穴来解痉,取左内关、左曲泽、右复溜,用补法,针后10分钟观察脉松开了,再取曲池、风池、第3颈椎棘突下,用泻法后耳前脉变小,寸口脉变大,患者取针后感到疼痛缓解了。复诊:治疗5次后,脉气随不断治疗而明显改善。诸症也都明显好转。
按 本例患者寸口脉小而紧,耳前脉大于寸口脉,应先补阴后泻阳,补阴寸口脉调大后,再从阳分上来祛邪,这也是张沛霖针刺后的即时效应,疗效与脉的一致性。
医案四
夏某,女,65岁,2005年3月8日初诊,右口眼歪斜2月,患者2个月前出现右侧肢体麻木乏力,头昏,右口眼歪斜,经头颅CT扫描诊断为“脑梗塞”,经住院治疗20余天,症状稳定出院。今日来诊,查:额纹正常,口角轻度左歪,右鼻唇沟变平,脉细涩,诊为中枢性面瘫,先祛风解表,取太阳经穴,一诊取右养老、支正、风池、天柱、完骨,用泻法,针后脉变得宽滑,达到了治疗目的。
复诊:耳前脉虚细,张沛霖判断是脑供血不足,血流动力不足,阳明经气推动力量不足,取右风池、天柱、头维、下关,针后脉气变大了,再取络却、左神门、外关。
按 张沛霖说脉气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取络却可引血入脑,要使脉气稳住,再取左神门,脉变软了,即“阴为之守也”,神门起到阴阳经协调的作用,最后再用外关锁住脉气。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的代表性传承人共有4位,张缙教授是其中之一。他穷毕生精力为中医针灸的教育、科研、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针魂浩然,千古永存
校释《针灸大成》指导经络研究
张缙教授推崇针灸文献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对历代针灸文献进行系统研究,尤其是对杨继洲的学术理论进行系统研究,颇有心得,能代表张缙教授研究成果的是《针灸大成校释》。《针灸大成》一书刊印于1601年,被我国针灸工作者奉为圭臬、视为珍宝,张缙教授从1963年起历时21年校释《针灸大成》,这是该书成书以来的首次校释。共校勘校释610处,注释2999条,语译345段,并在重要章、节和段落上加了提要132条,按语337条。此次校对注释引用书目293条,最后于1984年汇聚其研究结果编写成91.7万字的《针灸大成校释》。为了更好地完成此书,他自修了校勘学、版本学、目录学、训诂学、辨伪学等国学基础课,通过对该书47种版本系统的研究,首次查清了该书47种版本的概况和5种较佳版本的情况。该书1989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被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古籍整理研究三等奖。2009年,经过大幅度修改的《针灸大成校释》二版问世,增加了当时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国内外针灸学术颇具影响。此外,他还对海内外研究《针灸大成》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著成《针灸大成研究》一书。
张缙教授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牡丹江应用声电鍉针激发感传的方法,发现对针灸敏感的人群感传阳性率更高,他首次提出潜在性感传及显性循经感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理论。发现循经感传具有普遍性和潜在性(隐性感传),还具有可控性。张缙教授认为针灸经络需要建立术语体系、完善术语内涵。在术语体系建立中更要注意历史的传承、流派的特点,基于诸如整体观,阴阳对立观,标本根结、五行生克理论,深入阐述《内经》中“是动病”“所生病”,这是中医学术对现代医学发展的贡献。
手法师古创新重视传承教育
针法和灸法操作术式的运用是否适当,直接影响针灸的疗效。《内经》提出“九刺”“五刺”和“十二刺”等针法。在针刺手法的研究中涉及针刺手法基本功,进针法,针刺二十四式单式手法,以烧山火、透天凉及龙虎龟凤四法为核心的复式手法,针刺补泻,针刺得气,针感7大方面,提出了24式单式手法,研究改进了烧山火、透天凉等复式手法。
张缙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中医学、针灸学临床及针灸教育事业,早年追随王雪苔教授在全国及黑龙江省举办针灸教育,从事针灸工作60余年,培养数百名高学历人才。张缙教授口传心授,手把手教会学生如何进针、行针、留针、手法等。1978年,他提出新的针灸学术分科方案,促进针灸教育由单一学科发展为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实验针灸学等十个分支学科,这一针灸学术分科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针灸学术发展的一个历史里程碑。
他强调,针灸和中医学从实践中得来,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反复验证和发展,提倡“大临床理论”,对国内外针灸教育起到了开拓作用。他在耄耋之年仍矢志不渝,在浙江衢州针圣故里传播针灸学术,进行相关研究。
张缙教授怀着对针灸事业的无限热爱与世长辞,我们痛失一位针灸巨匠。其学术思想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高希言
河南中医药大学
老师领我入针刺手法之门
我与张缙老师结缘是在2007年,我几经周转特地把老师从哈尔滨请到台湾讲学。
为期两个月的研习班,在张缙老师教导之下,我真正重新开始学习传统针刺手法。在老师耳提面命、口传心授之下,扎实地体会传统针刺手法之奥秘。其间,老师还先后远赴基隆市与高雄市的长庚纪念医院分院,针对中医同仁进行讲学。
我追寻张缙老师学习针刺手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咀嚼、挖掘古典针灸典籍的深层次含义。老师藉由针刺手法切入,带我们深入学习,从《针灸大成》《内经》《难经》《标幽赋》《金针赋》,到各朝代针灸名家的绝活。老师不厌其烦,针对针灸典籍讲学引导,传承杨继洲的溯源穷流、博采众长、汇同考异精神,从各种针灸典籍中溯其源、穷其流,以探究古人立法之意与后世变法之弊,藉由旁通数法之原,窥先圣之心,体会奇正之奥。
张缙老师教给我们的,不只是取热取凉与飞经走气的“技术”,而是藉由教导学习的过程让我们学会从《针灸大成》中挖出宝藏的能力。我也渐渐明白了需要反复咀嚼琢磨《内经》《难经》《针灸大成》《标幽赋》《金针赋》等,才能体悟出典籍记载文字以外的奥秘。
老师教导我们在临床要随气用巧、随应而动,手把手教我们扎针,耳提面命、口传心授,直到我们心领神会。十几年来,老师不但引导我学习入门针刺手法,还不断鼓励我,使我逐渐在针刺手法上登堂入室。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1601年问世,四百多年来很少有著作阐释其针灸玄机秘要。张缙老师以其毕生精力完成传世之作《针灸大成校释》,并以身教言传,让我们藉由学习针刺手法娴熟绝技的过程,参悟《针灸大成》中的玄机秘要,进而掌握《内经》《难经》之灵巧针刺手法的操作内涵。
我身为张缙老师的弟子,日后当尽心竭力,从典籍中继续挖掘更多质朴、灵巧、效宏的古典针刺技法,并在临床推广应用,以增进疗效。
张缙教授,一代宗师,风范永存。沉痛悼念、缅怀恩师,愿老师安息。(薛宏升 中国台湾长庚大学)
父亲告诉我,针灸也是功夫
先父张缙原名张国梁,1930年出生在辽宁省黑山县一个殷实的儒商家庭。父亲自幼勤奋好学,天资聪慧,深受老师们的喜爱,后虽经战乱也从未辍学,在沈阳读中国医科大学时与我三舅为同窗,其间深得我的姥爷赏识,后在1956年与我的母亲孙玉润结婚。
在我十二三岁时,父亲对我说:“应该学些有用的本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父亲的劝导下,我开始跟随父亲学习中医与国学。父亲很少有娱乐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写材料。即便如此,父亲也没放松对我的关心:一边给我找中医基础理论书籍,一边教我制作一些练针用的器具。我小时候背诵的《药性赋》《汤头歌》,里面有很多字不认识,父亲都耐心给我讲解。
父亲告诉我:“功夫等于技术含量加熟练程度,需要不断训练。针灸也是功夫,需要练气功、练太极拳,练好了这些才知道怎样发力和怎样用力。针灸的最高境界是人与针合一,针是手指的延长,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驾驭经气。”在父亲的授意下我又练气功和太极拳。
1990年我去日本留学,父亲专门为我赋诗一首,在诗中既抒发了父子之情也表达了对我的殷切期望:“渺渺烟波异国行,思儿不见泪将盈。何期此地一言别,旋起辽天千里程。三岛风光多绚丽,吾人学术自新清。应须借得归鸿便,频寄佳音慰父情。”
2012年9月,应匈牙利中医药学会的邀请,父亲来匈牙利讲学。患者患偏头痛20余年,每年都犯病数次,发病时眼球胀痛,眼眶痛,畏光,喜安静,右侧从耳后经过耳前到眶上头疼欲裂。父亲为其针患侧风池、睛明、太阳、合谷,在风池穴上施行烧山火手法,以取热为度,前后针刺两次而愈,嘱服用血府逐瘀丸一月,至今未复发。
这些年来我在针刺手法的学习、教研与临床治疗方面都得到了父亲的鼓励和肯定。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追思我的慈父和恩师,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匈牙利中医药学会会长
他的教诲是我心头的光
北地的四月正是草长莺飞的时节,却传来恩师张缙去世的消息,一时间悲伤哀痛奔涌而至。
恩师张缙是当代针灸大家,一生致力于中医针灸事业,从事中医针灸教学、科研、临床七十余载,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赞誉他“为全球中医药和针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所取得的成就,我一生都将仰望,那不仅仅是科研、教学的成果,更融入了大医仁心。
我总想,老师是怀有怎样的坚持与热爱,用怎样的耐心、细心、苦苦摸索钻研的心,才能于浩渺古籍中,搜寻前人的只言片语,拼凑摸索,进而将许多失传或濒临失传的针刺手法再现世间。他又怀有怎样的大志大愿,在一生的跌宕起伏、磨难重重里,几十年不忘初心,钻研医术,继往开来,独创张氏针灸一派。
我入师门较晚,入门所见即是耄耋之年的老师不虑风雨、不辞辛苦,仍亲自带徒授艺,受邀到各国讲学,他的弟子遍布世界各地。跟师这几年,我才慢慢明白“传承”二字在老师心里有多重,那是他的理想信念和医者仁心。恩师逝世前还在叮嘱我们,“针灸是济世救人的技术,要用好它,可以造福一方。”如今回想他往日音容教诲,方懂得他身体里仁心悲悯的大医灵魂。
我何其有幸,此生能习业承道沐师恩。我于老师处所受益处,直指心田,得益终生。每每捧卷夜读,每每把脉施针,我总会不自禁地想起老师。他的教诲,是我心头的光。
我于泪眼中,望着窗外春光,知恩师就是护花的春泥,我们是他撒下的种子,将秉承他的遗志,让中医针灸造福人间!(张雷
摘自2024-3-27中国中医药报
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风为六气之一,是自然界六种气候变化之一,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若风变化异常,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或因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风的变化时,便会成为导致人体发病的外感“风邪”。人体脏腑经络及其精气血津液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功能异常从而产生的化风病理变化,因其起于体内,又与外感风邪所致病证的临床征象类似,故称为内生“风邪”。
临床上内风与外风致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内风致病为里证,与肝关系密切,是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体内阳气亢逆而致风动,症状多表现为眩晕、头或肢体动摇、抽搐、震颤等。外风致病为外感表证,因感受风邪所致,症常见恶风、汗出、脉浮等。外风侵袭人体,可引动内风;内风日久不愈,损伤正气,亦可导致外风侵袭人体而发病。
无论外风、内风,皆能导致人体脏腑失调,经络壅滞,气血不畅,阴阳失衡。腧穴既通脏腑,又连经络,内藏气血,也是邪气侵犯人体之处。掌握人体祛风七穴,善用针刺、艾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等外治疗法,便能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外风致病特征
风为春季主气,然四季有风,故风邪为病,终岁常有,以春季为多见。风为阳邪,轻扬开泄,常袭击人体上部的头面部位、阳经和肌表,易使皮毛腠理开泄,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故《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风邪来去疾速,善动不居,变化无常。“善行”指其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如风寒湿三邪引起的“行痹”或“风痹”,可见风邪偏盛导致的痛无定处的症状。“数变”指风邪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如风疹块(荨麻疹)的症状即是皮肤瘙痒时作,疹块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时隐时现。故《素问•风论》曰:“风者,善行而数变。”
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风邪入侵,常会导致颜面肌肉颤动、口眼斜,或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眩晕等症状。金刃刀剑外伤,复受风毒之邪而出现的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亦属风性主动的临床表现。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胜则动。”
风邪常与寒、湿、热、燥等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风邪四季常在,发病机会多,侵入人体致病,无孔不入,表里内外皆可遍及,不同脏腑组织均能受到伤害,从而产生多种病证。古人甚至将外感致病诸因素皆归入风邪范畴,故《素问•骨空论》曰:“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
内风致病特征
风气内动,即是“内风”,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指疾病发展过程中,主要因为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体内阳气亢逆变动,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类似风动的病理状态。内风与肝的关系密切,致病临床表现与外风为病相类似,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阳化风,多由情志所伤,肝郁化火,郁火伤阴;或暴怒伤肝,肝气亢逆;或操劳过度,年老肝肾阴亏,耗伤肝肾之阴,导致阴虚阳亢,风气内动,可见眩晕欲仆、筋惕肉瞤、肢麻震颤,甚则口眼斜、半身不遂,严重者可致卒然仆倒,神志昏迷。
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多由火热亢盛,化而为风,煎灼津液,伤及营血,劫伤肝经,致使筋脉失常,常见于热性病极期,临床可见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等症状,并常伴有高热、神昏、谵语。
阴虚风动,多由阴气和津液大量亏损,筋脉失于滋润导致虚风内动,常见于热病后期或久病伤阴,临床可见筋挛肉瞤、手足蠕动等动风症状。
血虚生风,多由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而致虚风内动。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状。此外若久病耗血,年老津亏血少,或长期营养不良,生血不足,或瘀血内停,阻碍心血化生,则会导致血虚津亏,失润化燥,出现血燥生风,临床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伴有皮肤瘙痒或落屑等症状。
祛风腧穴
腧穴因其部位和功效主治不同,故有不同的名字,每个腧穴的名称也都有一定的意义。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气穴所发,各有处名”的记载,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对腧穴名称和意义更有经典的阐述:“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历代医籍文献对腧穴命名含义解释赓续不断,充分展示了经络腧穴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内涵。“市、府,言其所聚也”,腧穴中有“风市”“风府”二穴;“浅者为池也”,腧穴中有“风池”一穴;“门,言其所出入也”,腧穴中有“风门”一穴。
风府 督脉腧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本穴为风邪聚集之处,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穴处人身上部之头顶处,易为风邪所袭,本穴主治一切风疾,故名,具有散风熄风、通关开窍的功效。风府是督脉和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主要维系诸阳经,主一身之表;督脉循行入脑上巅,头重头痛和髓海不足等症多取督脉腧穴论治。《素问•骨空论》论其主治“大风颈项痛,刺风府”,《玉龙歌》曰:“头项强痛难回顾……后针风府即时安。”临床上常选风府治疗内外风邪引起的头痛、癫痫、癫狂、舌急不语、半身不遂、失音、眩晕、颈项强急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针刺时的进针方向,针尖不可向上,以免误伤延髓。
风池 足少阳胆经腧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风池穴处凹陷如池,为搜风要穴,主治风邪为患,故名,具有平肝熄风、清热解表、清头明目的功效。《外台秘要》论其主治“寒热癫疾僵仆,温热病汗不出,头眩痛。”《类经图翼》曰:“中风不语,牙关紧闭,汤水不能入口。”风池穴为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穴,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内外风引起的头痛、眩晕、癫痫、中风、高血压,鼻塞、鼻渊、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症,还可治疗感冒、热病、颈项强痛。针刺风池穴时,也要注意针尖方向,以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为宜,须严格把握针刺角度和深度。
风门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为风邪入侵之门户,又风门穴主治风病,故名,具有祛风、宣肺解表的功效。《针灸甲乙经》曰:“风眩头痛。”《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言:“治伤寒颈项强。”故临床上常用此穴治疗外风引起的伤风、咳嗽、头痛、发热、恶风、鼻塞多涕、项强、胸背疼痛等症,感冒、肺炎、荨麻疹等病。在此处刮痧、拔罐、艾灸等,可祛风散邪,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等呼吸疾患。
风市 足少阳胆经腧穴,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9寸,简便取穴为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市有集结、集聚、市集之意,风市穴主治因风集聚而致中风腿膝无力、半身不遂等诸般风证,故名,具有祛风化湿、疏经通络的功效。《备急千金要方》论其主治“两膝挛痛,引胁拘急,缓纵痿痹,腨肠痛冷不仁”,《医宗金鉴》言其治“腿中风湿,疼痛无力,浑身瘙痒”,临床上常治疗风邪引起的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膝关节炎等。
秉风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秉,执掌、遵守之意,秉风穴主治肩风痛不举以及诸风痹痛,功在散风舒筋,故名,具有舒筋通络、散风止痛的功效。秉风为手三阳与足少阳经交会穴,《针灸甲乙经》论其主治“肩痛不可举”;《循经考穴编》言其治“肩胛疼痛,项强不得回顾,腠理不得致密,风邪易入,咳嗽顽痰”。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外风引起的肩胛疼痛、手臂酸麻、肩周炎等疾患。
翳风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翳,遮蔽之意,该穴在耳后陷中,能治风邪所致疾患,犹云翳处之风穴,故名,具有散风活络、聪耳消肿的功效。《针灸甲乙经》曰:“痓,(喑)不能言,翳风主之。”《针灸大成》曰:“主耳鸣耳聋,口眼斜,脱颔颊肿,口噤不开,不能言。”临床上多用其治疗耳鸣、耳聋、聤耳等耳部疾患,口喎、牙关紧闭、颊肿、齿痛、瘰疬等内外风邪所致的口眼颈面诸疾患。
八风 别名八冲、阴独八穴,经外奇穴,在足背侧,第一至第五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第一趾与第二趾间的八风穴即为“行间”,第二趾与第三趾间的八风穴即为“内庭”,第四趾与小趾间的八风穴即为“侠溪”。八风穴出自《素问•刺疟》,“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原文无具体穴名,后因共有八个穴位点,可用于祛除体内风邪及其所致疾患,故名,具有截疟消肿、祛风通络、清热解毒的功效。《备急千金要方》论其:“凡脚气初得脚弱,使速灸之……其足十趾去趾奇一分,两足凡八穴,曹氏名曰八冲,极下气有效。”《针灸集成》曰:“阴独八穴,主妇人月经不调,须持经定为度。”临床上常用其治疗足跗肿痛、脚弱无力、毒蛇咬伤、头痛、月经不调等疾患。
[转载]如何决定针刺的深浅
标签: 转载 |
分类: |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灵枢.小针解》
摘自2024-3-4中国中医药报
张佩 白玉昊 聂慧 柳艳平 乌海市蒙医中医医院白玉昊自治区名老中医工作室
苓桂术甘汤和泽泻汤是治疗水饮证眩晕的常用经方,若辨证准确,使用原方或略加减投之往往效如桴鼓,但临床中二者病机及症状颇为相似,掌握辨证要点并灵活使用二方可提高临床应用经方的精准度及效率。现举两则验案予以说明。
案一
姜某,女,42岁,2022年8月24日初诊。主诉:心悸伴头晕7天。刻下:心悸,头晕明显,与体位改变无关,劳累时加重,多汗,容易乏力,纳眠可,二便正常,体型肥胖。舌体胖大,舌苔白厚而水滑,右关沉弦紧,脉体偏小。血压140/97mmHg,心率66次/分。既往史:糖尿病病史1年余,口服二甲双胍降糖控制;高尿酸血症,间断使用非布司他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间断使用非诺贝特降脂。
辨证:脾虚水停。
治则:健脾利水。
方用泽泻汤加减:泽泻50g,白术20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8月27日二诊:血压126/80mmHg,心率80次/分。头晕改善,心慌未发作。守原方继服14剂。
案二
朱某,女,50岁,2023年4月5日初诊。主诉:头晕恶心1天。患者晨起突发头晕,伴视物旋转、恶心欲呕,自诉与体位改变有关,精神倦怠,头沉重,口干不欲饮水,心悸,小便偏少,大便偏稀不成形。舌质暗,舌体胖大,舌苔水滑,双脉寸关沉紧有力,双尺相对弱。血压150/104mmHg,心率86次/分。
辨证:脾虚水气上冲。
治则:健脾温阳利水。
方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茯苓40g,桂枝30g,白术20g,炙甘草20g,泽泻50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5月15日二诊:上述症状再次发作,但发作程度较轻,舌苔稍滑,脉沉紧程度较前减轻,守原方,将剂量减半,5剂。服用1剂后缓解,出现腹泻症状,3剂后痊愈,血压控制在135/85mmHg。
5月20日电话回访,无头晕发作,二便正常。
按 针对水饮证眩晕,苓桂术甘汤着力于温化,是《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泽泻汤适用于脾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之水湿蕴结脾胃证,主要治疗作用在于急渗在上之水势,兼崇中焦之土气。在临证中若出现阵发性头晕且与体位改变相关,可用苓桂术甘汤加减;若终日头昏,首如裹,且与体位改变无关,此为泽泻汤的特征性症状。
陈建国在《经方脉证图解》中鉴别了二者脉证的不同,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湿,可以治疗中焦水饮证之眩晕,治法用辛温升法,具体为升散水饮,脉证特征为“左侧关部中、沉位太过脉”,表示人体正气欲通过升散的方向祛邪,太过脉主要表现在左手。泽泻汤治法为渗利水湿,属降法。其脉证特征为“右关太过脉”或者“右关脉大于左关脉”。脉象表现为水饮脉中的弦脉,故明确此证的病机为水饮,并且应当用降水之法来治疗。综合以上分析,脉证合参,故可以确定案一应用泽泻汤单方,案二应用苓桂术甘汤与泽泻汤合方
安神补心丸
摘自2024-3-4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吴女士是一名教师,因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缘故,经常失眠。她以前曾找我用中药治疗过一段时间,效果不错。最近她又睡不好,伴头昏、心慌等症状,想吃点中成药调理。我诊察后,觉得用安神补心丸较合适,并科普了有关知识。下面来了解这款药。
组成与功效
安神补心丸载于1965年8月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主编的《中药制剂手册》,为上海中医学院研制方,2000年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原方是将丹参、五味子(炙)、石菖蒲碎成细末;将合欢皮、菟丝子、墨旱莲、女贞子(炙)、首乌藤、地黄、珍珠母七味药,混合,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浓缩至稠膏,唤作安神膏。然后将安神膏与上述细末混合,泛制成丸,干燥即得。其功能为“养心安神”,主治“由于思虑过度、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健忘、头昏耳鸣、心悸等症”。
现行中成药安神补心丸采用原方成分,由丹参、五味子(蒸)、石菖蒲、安神膏〔合欢皮、菟丝子、墨旱莲、首乌藤、地黄、珍珠母、女贞子(蒸)〕,加辅料明胶、滑石粉、蔗糖、色素制成。本药有养心安神之功,用于心血不足、虚火内扰所致的失眠及心悸证,症见入睡困难或眠而多梦、易醒,心中动悸,烦躁易惊,或五心烦热、盗汗,口燥咽干,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或面色不华,舌淡红少苔,脉细弱或细数。药理学研究发现,本药有镇静及抗惊厥、增强学习记忆能力、抗心律失常等作用,现代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围绝经期综合征、贫血、心律失常、心肌炎、中风后遗症等见上述证候者。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主神志、藏神,人体要维持正常的血液运行和正常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必赖于心血充盈,而心血充盈也与肝肾密切相关。若心之阴血不足,不仅导致神志烦乱不安,而且衍生虚火,从而引起失眠、心悸、烦热、健忘等症,治当补心血、清虚火、安心神。
方中丹参苦而微寒,主入心经,可养血活血凉血,并清心除烦安神;五味子味酸性温质润,可滋肾敛阴,生津敛汗,宁心安神;石菖蒲辛苦性温,芳香燥散,可开窍聪耳,宁神定志;安神膏之七药以法制得,合能滋养肝肾、补益精血,又清热凉血、安神定悸。全方重在补血凉血、滋阴清热,辅以镇心安神,可标本兼治,达到助眠定悸之目的。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包糖衣的浓缩水丸,除去糖衣后显棕褐色,味涩、微酸。每15丸重2克,口服,一次15丸,一日3次。目前市售的同成分品种还有胶囊、颗粒、片剂等剂型,按说明书服用即可。
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物,不宜饮用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品。要保持情绪乐观,劳逸适度,忌生气恼怒。感冒发热患者不宜服用。有严重慢性病者以及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7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廖成荣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令狐某,男,27岁,2023年10月29日首诊。主诉:睡眠障碍3年余。3年前,患者因学业压力大导致反复睡眠障碍,具体表现为入睡困难,梦多,容易惊醒,曾多次在当地医院接受治疗,效果均不佳。刻下:入睡困难,梦多,容易惊醒,伴四肢冰凉、易汗出,纳食可,大便溏。舌质淡,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西医诊断为睡眠障碍,中医诊断为不寐。
辨证:心脾两虚,心神失养,兼虚寒内盛
治法:健脾养心,安神助眠,佐以温阳散寒。
方用生脉散、六君子汤合当归四逆汤:党参24g,麦冬15g,醋五味子6g,炒白术18g,茯苓24g,甘草6g,陈皮12g,姜半夏(先煎)24g,夏枯全草30g,黄芪45g,煅龙骨(先煎)30g,煅牡蛎(先煎)30g,墨旱莲30g,仙鹤草45g,桑叶18g,浮小麦55g,小通草9g,细辛6g,当归12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11月28日二诊:服药后四肢冰凉减轻约70%,汗出减轻约一半,睡眠较前稍改善。舌质淡,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弦细。守前方,将姜半夏加至30g、当归加至15g,继服5剂。
12月21日三诊:服药后睡眠质量大为改善,基本不影响日常休息及生活,四肢冰凉改善约90%,汗出减轻约80%。舌质淡,舌苔薄白、中部偏腻,脉弦细。守前方去墨旱莲加桂枝10g、薏苡仁30g,嘱继服5剂以巩固疗效。后随访,诸症消失。
按 睡眠障碍,中医称之为“不寐”,《黄帝内经》称其为“不得卧”“目不瞑”,乃邪客脏腑,卫气不能入阴所致。《素问•逆调论》云:“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本案患者有长期睡眠障碍,具体表现为入睡困难,梦多,容易惊醒,伴四肢冰凉、易汗出。结合其舌脉,考虑为因长期学业压力大、思虑过度以致损伤脾胃,健运失司,气衰血少,心失所养,故见不寐;气损及阳,阳气不足,津液失去固摄而出现汗出;阳气不足,经脉受寒,寒邪凝滞,血行不利,阳气不能达于四末,营血不能充盈血脉,故四肢冰凉。提炼病机为心脾两虚,心神失养,兼虚寒内盛,治应以健脾养心、安神助眠,佐以温阳散寒。
方中党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安神,炒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姜半夏与党参合用,取六君子汤之意,以健脾燥湿、充化气血。
夏枯草与半夏配伍治疗失眠,效果显著。半夏治疗失眠,可谓由来已久,《灵枢》所载的半夏秫米汤是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名方,《本草纲目》将半夏列入治疗失眠的药组中。夏枯草亦是治疗失眠的常用药,特别对于肝阳偏亢兼有眩晕之失眠症,效果尤显。《重庆堂随笔》谓夏枯草“散结之中,兼有和阳养阴之功,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本经疏证》亦谓其能“通阴阳……治不眠”。将半夏、夏枯草二药合用治疗失眠亦早已有之,如《重订灵兰要览》谓“不寐之证……椿田每用制半夏、夏枯草各五钱,取阴阳相配之义,浓煎长流水,竟覆杯而卧”。夏枯草“四月采收,五月枯”(《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记载夏枯草为“夏至后即枯,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则枯”。而半夏生长在夏至以后,“五月半夏生”(《礼记•月令》),此时正是阴阳二气开始发生变化的时候,阴气渐渐在地下开始萌动,故古人谓“夏至一阴生”。半夏、夏枯草配伍正顺应了天地间阴阳盛衰的自然规律,也暗合了人体营卫循行的节律。故《医学秘旨》载:“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夏枯草禀纯阳之气,能使浮散的卫气收于阳分,半夏得阴而生,又可把卫气从阳分引入阴分,二药配合,可恢复营卫如环无端的正常循行,帮助重建人体昼夜节律。
同时,合桑叶增强滋补肝阴之功,合浮小麦增强固表止汗之功,加当归、旱莲草养血益阴以安神,加细辛温经散寒,合通草通利血脉以畅血行,加煅龙骨、煅牡蛎镇静安神,仙鹤草补虚扶正。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养心、安神助眠、温阳散寒之效。
二诊时诸症缓解,前法奏效,在原方基础上加大半夏剂量以求“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灵枢•邪客》)之功,加大当归剂量以增强养血安神之效。
三诊时诸症进一步改善,故去旱莲草,而增桂枝以温经散寒,桂枝与煅龙骨、煅牡蛎、甘草配伍,即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之意,以巩固疗效。因舌苔中部腻,故加薏苡仁健脾渗湿。回顾整个治疗过程,辨证准确,方药得当,故疗效较为满意。
滋阴清热养心安神安神补心丸
安神补心丸
摘自2024-3-4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吴女士是一名教师,因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缘故,经常失眠。她以前曾找我用中药治疗过一段时间,效果不错。最近她又睡不好,伴头昏、心慌等症状,想吃点中成药调理。我诊察后,觉得用安神补心丸较合适,并科普了有关知识。下面来了解这款药。
组成与功效
安神补心丸载于1965年8月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主编的《中药制剂手册》,为上海中医学院研制方,2000年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原方是将丹参、五味子(炙)、石菖蒲碎成细末;将合欢皮、菟丝子、墨旱莲、女贞子(炙)、首乌藤、地黄、珍珠母七味药,混合,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浓缩至稠膏,唤作安神膏。然后将安神膏与上述细末混合,泛制成丸,干燥即得。其功能为“养心安神”,主治“由于思虑过度、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健忘、头昏耳鸣、心悸等症”。
现行中成药安神补心丸采用原方成分,由丹参、五味子(蒸)、石菖蒲、安神膏〔合欢皮、菟丝子、墨旱莲、首乌藤、地黄、珍珠母、女贞子(蒸)〕,加辅料明胶、滑石粉、蔗糖、色素制成。本药有养心安神之功,用于心血不足、虚火内扰所致的失眠及心悸证,症见入睡困难或眠而多梦、易醒,心中动悸,烦躁易惊,或五心烦热、盗汗,口燥咽干,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或面色不华,舌淡红少苔,脉细弱或细数。药理学研究发现,本药有镇静及抗惊厥、增强学习记忆能力、抗心律失常等作用,现代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围绝经期综合征、贫血、心律失常、心肌炎、中风后遗症等见上述证候者。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主神志、藏神,人体要维持正常的血液运行和正常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必赖于心血充盈,而心血充盈也与肝肾密切相关。若心之阴血不足,不仅导致神志烦乱不安,而且衍生虚火,从而引起失眠、心悸、烦热、健忘等症,治当补心血、清虚火、安心神。
方中丹参苦而微寒,主入心经,可养血活血凉血,并清心除烦安神;五味子味酸性温质润,可滋肾敛阴,生津敛汗,宁心安神;石菖蒲辛苦性温,芳香燥散,可开窍聪耳,宁神定志;安神膏之七药以法制得,合能滋养肝肾、补益精血,又清热凉血、安神定悸。全方重在补血凉血、滋阴清热,辅以镇心安神,可标本兼治,达到助眠定悸之目的。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包糖衣的浓缩水丸,除去糖衣后显棕褐色,味涩、微酸。每15丸重2克,口服,一次15丸,一日3次。目前市售的同成分品种还有胶囊、颗粒、片剂等剂型,按说明书服用即可。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