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七方十剂论风引汤

(2022-10-12 05:10:34)

摘自2022-10-10中国中医药报
姚鹏宇 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陶汉华传承工作室
七方十剂,七方源出《内经》,十剂则由北周徐之才首提,后世引申发挥,而彰于张从正、李时珍等医家所著。《儒门事亲•七方十剂绳墨订一》云“故方不七,不足以尽方之变;剂不十,不足以尽剂之用”,七方者,大、小、缓、急、奇、偶、复;十剂者,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此为方剂分类经典之论。
风引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风引汤,除热瘫痫。”风引,乃风痫掣引之义,汤名风引,以阐其用。此方药味众而繁,论理少而简,虽为切用之名方,然医家晦理畏繁,其神效难展,致“英雄”乏用武之地。笔者遵七方十剂之论,阐风引汤之分类归属,则此方之妙可知大半矣。
大、缓、偶之方
风引汤者,大方也。大方者,概而言之,制之大也。《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大方之大,颇有深意,方制虽大,然其药功效相类,不可谓大也。《本草蒙筌•七方》云:“一则病有兼证,邪气不专,不可以一二味治之,宜此大方之类是也。”陈士铎谓:“不知大方者,非论多寡,论强大耳。方中味重者为大,味厚者为大,味补者为大,味攻者为大,岂用药之多为大乎。虽大方之中,亦有用多者,而终不可谓多者即是大方也。”风引汤由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寒水石、赤石脂、大黄、干姜、滑石、石膏、紫石英、白石脂组成,其药十二味之众,可谓大方也。其治寒温并用,通固同施,多法杂糅一体,兼顾其全,味多法繁亦可谓大也。
风引汤者,缓方也。缓者与急相对,缓慢之意。或谓风引汤金石质重,又大黄、桂枝攻冲,唯甘草一味甘缓之品,何可称缓?此谬也,缓方有甘缓、丸缓、制缓、服缓之种种,张从正谓缓方有五:“有品件群众之缓方,盖药味众,则各不得骋其性也。如万病丸,七八十味递相拘制也。”此可称制缓,风引汤药众十二味,寒热相兼,通涩相制,可谓缓也。陈嘉谟言:“缓则气味薄,薄者则频而少服也。”量少而频服,亦缓方也。风引汤全方共计55两,然每服药量相对较小,《金匮要略》中云每服“取三指撮”,五十五两非月余不可尽,久服小量,可谓缓方。《外台秘要》亦录风引汤,称紫石英汤,其用量为“方寸匕”。按照《中药大辞典》一方寸匕药物体积约为2.74cm3,植物药的重量约为1g,矿物药的重量约为2g,以1两等于13.8g换算,每日三服亦需百余日可尽。《吴医汇讲•考正古方权量说》云“风引汤,药共五十五两,取三指撮井水煮服(石药性重,每服八分,以五十余日为度)”,其治之缓,也可窥一斑。
风引汤者,偶方也。偶方者,药味之数为偶之方,《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风引汤十二味之众,数偶可谓偶方。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七方十剂》云:“偶对单言,单行力孤,不如多品力大。”何为偶方?唐宗海举例论曰:“肾气丸桂附同用,大建中椒姜同用,大承气硝黄同用,皆是此意。”即效同功类之药并举者多为偶方,风引汤寒水石、赤石脂、紫石英、白石脂、龙骨、牡蛎诸金石介类药并用,取重镇之功,可谓偶;大黄、石膏、滑石、寒水石寒药清热,又可谓偶;姜桂并用,温热佐制,又可称偶。风引汤偶方也,以其功效虽多,诸药协同增效也。
通、泻、重、涩之剂
风引汤,通剂也。通剂,通可去滞,留而不行,必通以行之。阳气不达,郁结化热,火热亢盛,变而为风,此风引汤之病机也。桂枝、干姜辛温通阳,阳运气达,风火自解。木旺侮土,脾滞生湿,湿蕴化痰,痰火风相助为虐,滑石淡渗利湿,通小便于溺道,大黄推陈致新,涤中焦之邪热,下糟粕于谷道,浊窍通则邪热去。风引汤通剂之谓,因其通无形之郁,下有形之浊。
风引汤,泻剂也。泻剂,亦有作“泄剂”之谓也,实者泻之,脏腑各有泻剂,《本草纲目•十剂》云:“五脏五味皆有泻,不独葶苈、大黄也。肝实,泻以芍药之酸;心实,泻以甘草之甘;脾实,泻以黄连之苦;肺实,泻以石膏之辛;肾实,泻以泽泻之咸。”风引汤除热去瘫,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称其为“下热清热之剂”,方中大黄泻肠胃浊秽之物,滑石泻水浊饮邪,寒水石、石膏、牡蛎及上二味性寒以泻热邪。诸药合用,火退风熄,风引汤可谓泄剂。
风引汤,重剂也。重剂,重可去怯,有镇摄之用。风引汤见于《金匮要略》,而后不乏更名而载于他书,如《外台秘要》紫石汤。《外台秘要•风痫及惊痫方五首》谓:“疗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除热镇心,紫石汤方。”称此方有“镇心”之功。风引汤,风指邪气,引有引导之意,引风下行,风熄火静,方中用石药介类之多,如龙骨、牡蛎、寒水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等,皆有重镇下引之功效。《儒门事亲•七方十剂绳墨订一》言:“所谓重剂者,镇缒之谓也。其药则朱砂、水银、沉香、水石、黄丹之伦,以其体重故也。”李时珍云:“有神不守舍,而多惊健忘、迷惑不宁者,宜朱砂、紫石英之类以镇其心。”风引汤重镇之药不独品类之丰,其用量亦多,可谓重剂。风火煽动,金以克木,清代高鼎汾《医学课儿策》云:“若内风入肠胃者,《金匮》有风引汤及侯氏黑散,取诸石属金、金能平木之义。”此外,方中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之义,两方参看,皆取镇潜安神之用,而各有妙意。
风引汤,涩剂也。涩可去脱,李时珍有云“脱者,气脱也,血脱也,精脱也,神脱也”,风火煽动,神乱易散,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云“中有姜、桂、石、脂、龙、蛎者,盖以涩驭泄,以热监寒也。然亦猛剂,用者审之”,方有涩药,有敛神之功。
七方十剂,执简驭繁之法,程国彭谓:“精乎此(七方十剂),则投治得宜矣。”然方剂分类之论,非止乎此。风引汤一方,大、缓、偶之方,通、泄、重、涩之剂,然其方后注云“除热方”又可谓之寒剂。方中静药多而动药少,可称静剂,可仿叶天士“内风震动,当与静药”而用。而方中刚劲之药独多,而乏柔和之品,又可称刚剂。风引汤一方,仲景别有奥义,后学揣摩,切不可因后世之解读而印定眼目,当多方详论,细解其意,参以临证而用之。

鸡鸣散”治疗膝关节痛

 (2019-10-04 15:41:50)[编辑][删除]

作者 罗忠祥
膝关节疼痛,是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为内科临床上所常见,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伸屈不利,运动障碍,甚而水肿。笔者采用“鸡鸣散”治疗本病数十例,效果较好。现介绍于下:
一、方药组成:
苏叶三钱,吴茱萸三钱,桔梗三钱,木瓜五钱,陈皮二钱,槟榔四钱,生姜三片。水煎,分二次服
二、病例简介:
例1:
陈××,男,34岁,工人,于1973年5月12日初诊。主诉:左下肢膝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行走艰难,每逢阴雨天疼痛加剧已三年,经多次治疗,效果不显。体检:局部无灼热感,无水肿,膝腱反射迟钝,脉弦紧,舌苔微白腻。采用上方治疗,连服十剂,疼痛消除,运动如常,随访一年多,健康如常。
例2:
吕××,女,17岁,农民,于1973年9月5日抬来我院门诊就诊。主诉:双下肢膝关节疼痛一年,痛时象针刺一样疼痛,微恶寒,屈伸疼痛加剧,不能行走,在当地医院经用中西药,新针疗法治疗,时好时坏。体检:局部稍浮肿,但不灼热,做屈伸动作疼痛加剧,面呈苦容。采用上方治疗,连服六剂而愈,随访一年,无复发。
三、体会:
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的痹症范围,本病大抵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的多属热痹,慢性的与风寒湿痹相类似。膝关节疼痛,无灼热感,多属风寒湿所致,因而出现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关节浮肿等气血闭阻不通的症状。
本方以吴茱萸、生姜降逆,槟榔、陈皮下气驱湿,苏叶辛香,开化宣散,数药皆以气胜,气胜则行速,是取“着者行之”之义。更用木瓜下行,舒筋通络,配槟榔以胜湿,桔梗开上、宜畅三焦,佐苏叶宣散。
本方的配伍组成,有开上、导下、疏中、温宣、降浊的作用。豫西南客转载了绿冰的博文
本文摘自《新中医》,1975年第5期

配方:生花椒2两压碎,鲜姜10中片切碎,葱白6棵切碎(取葱白3寸处)。

用法:三种混在一起,装豆包布内摊平,将药袋放膝痛处,药袋上放一热水袋,盖上被子,热敷30—40分钟,每日两次,早晚各一次。也可以膝痛处在上,药袋在下。每袋用七天(一疗程)。

眼下进入伏天正是用此方的绝好时间,有此病患者不妨一试,不要错过大好时机。

老靳在此转载了贾凯的博文

    病例1:患者于某,男性,25岁,2003年5月14日就诊,半月前踢球扭伤左踝关节,拍х线片,未见骨质异常改变,遂服用跌打丸,外用正骨水,无效来诊。查:左踝及足部肿胀明显,足跟部及踝部后侧有散在的紫色瘀癍,活动不利,舌淡红,舌边有瘀点,遂用槟榔12克,吴萸8克,木瓜8克,独活12克,薏苡仁12克,陈皮12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桔梗10克,生姜皮8克,丹参10克,桃仁8克,当归10克,熟地10克,川芎10克,服10剂后而愈。
  分析:患者于损伤后,气血瘀阻,瘀久而又复感风寒湿邪,久病而湿聚,壅阻经络,气血不得宣通,故见足部肿胀,因湿性重浊,又为阴邪,故行走劳累后,其症状加重,故以鸡鸣散为主加味治疗。方中以鸡鸣散宣通气机,行气降浊,开壅行滞,宣化寒湿,配伍独活祛筋骨之间的风寒湿邪,防风可祛风、舒通经脉、散郁结,茯苓、白术、陈皮、薏苡仁健脾理气利湿,诸药合用,共奏疏通经络,行气降浊,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宣化湿邪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当归、熟地、川芎、桃仁、丹参的运用主要基于陈士铎的“……筋之舒,在于血和……盖血亏则筋病,用补血药以治筋……则筋得其养而宽,筋宽则诸症悉愈矣……”共奏活血化瘀、开壅行滞,化湿消肿之功。
  病例2:患者齐某某,女性,48岁,体形较胖,曾有慢性膝关节滑膜炎病史。2005年4月12日就诊。于一周前行走稍多,而出现右膝关节肿痛,无红无热,浮髌试验阳性,X线显示:骨质轻度增生,余未见异常。舌淡红,舌体胖大有齿痕,苔薄,舌边有散在瘀点。方药:槟榔15克,陈皮15克,独活15克,防风15克,吴萸8克,茯苓20克,薏苡仁15克,木瓜15克,葛根15克,桔梗10,寄生15克,苍术l2克,泽泻20克,当归15克,牛膝20克,丹参15克,每日实施按摩治疗,并嘱咐患者适当锻炼股四头肌,15剂后痊愈。
  分析:慢性膝关节滑膜炎属中医痹证,多为素体肝肾阴虚,外感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而以挟湿者居多。肥胖者,脾虚湿盛,劳累后,加重湿气下注于膝关节而发病。故本方以鸡鸣散为主,宣通气机,行气降浊,开壅行滞。配伍寄生、牛膝、当归、泽泻补益肝肾;独活祛下焦与筋骨之间的风寒湿邪;党参、茯苓、苍术、薏苡仁、陈皮健脾理气燥湿消肿;丹参活血化瘀,共奏开壅行滞,宣化湿邪之功。以及嘱咐患者适当锻炼股四头肌,配合局部按摩,有利于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营养供给,滑利关节,解除粘连,促进组织修复,防治肌肉萎缩,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可起到消肿止痛作用。
  鸡鸣散是治湿脚气的一首要方。出自《类编朱氏集验医方》。湿脚气以两胫肿大重着、软弱麻木而无力为其辨证要点,也是施治的依据。《外台秘要》云:“脚气者,壅疾也,惟宣通可以去壅滞。”故根据“着者之”之原则,采取宣散湿邪,下气降浊的方法。方中重用槟榔,其性重坠下达,以降气除逆,泄泻壅滞,配伍木瓜,下行祛湿利痹,舒筋活络,二药合用,对于湿性脚气而肿胀痹痛有特效,辅以吴茱萸散寒降浊。吴茱萸,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开郁化滞,逐冷降气,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吴茱萸与木瓜配伍能治脚气冲心之证。佐以紫苏叶,辛温疏散风寒;桔梗宣开上焦肺气;陈皮以行气燥湿,醒脾。三味药之主要作用为开肺利气,行脾化湿,达到“气行则湿行”。此外,使以生姜,温散寒气,共奏宣通气机,行气降浊,开壅行滞,宣化寒湿之功,而解除脚气,故本方具有开上、导下,疏中、温宣,降浊之效。

温脾祛湿散寒止痛治腰痛

  (2019-10-08 04:41:05)[编辑][删除]


时间:2019-09-27 

  佐某,女,52岁,2019年4月12日诊。诉近一个多月来,晨起常见腰部僵硬难伸舒,伴双下肢沉重坠,而起床经逐渐运动后,疼痛慢慢缓解转舒。

  诊见:体格肥胖,腰肌丰满发达,体重超标,平时纳食可,少运动,大便溏烂,有痰涎,睡眠打呼噜,舌淡苔滑腻,脉沉滑且涩。因脾统血,主肌肉,可运化水湿,湿性黏腻,寒湿侵袭带脉则见腰肌伸舒不灵,重坠沉着;风、寒、痰、湿诸邪痹阻经脉或外力所伤,气滞血瘀,则往往引致腰痛。脉证合参,此乃寒湿痹阻腰痛。

  治则:温脾祛湿,散寒止痛。

  临床选用《伤寒论》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加味治疗。

  方药:炙甘草10g,干姜10g,茯苓30g,白术20g,牛膝15g,泽泻20克,杜仲15g,独活15g,益母草20g,黄芪30g,寄生20g,薏米30g。5剂,水煎后分2次温服。

  另嘱:每天晚上,用药渣复水温烫腰背及双下肢,以适合为度,时间30分钟。

  2019年4月18日二诊:自述服第1剂药后第二三天,早上大便排出许多黏腻大便,小便比前多且顺畅,腰脊处逐日暖和,痛大减,运动比前灵活,效不更方,守方再进5剂,追踪至今未见复发,已正常生活工作。

  按:《内经》曰:“腰为肾之府”“肝主筋,肾主骨。”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任、冲、督、带脉布于腰间,若年哀天癸竭,肝肾精气不足以濡养筋骨,劳苦酒色,七情内伤致肾精亏损于内,不荣则痛。

  本例患者体态偏肥胖,痰、湿、寒、瘀、虚,均兼一身,所以见腰肌僵硬运动不灵。《金匮心典》曰:“肾受冷湿,着而不去,则为肾着,然病不在肾之脏,而在肾之外腑,故治其法不在温肾而祛寒,而在燠土以胜水,甘、姜、茯、术,辛温甘淡,本非肾药,温肾着者,原其病也。”

  此方一名肾着汤,用于治疗腰以下间之寒湿瘀之症,药症合拍,所以辨证加减用药10剂,内服外烫而收功。(朱伟杰 曾育林 广东省英德市中医院)

蛋治风湿类风湿

   (2019-10-07 17:49:56)[编辑][删除]


(1)、将鸡蛋3个,放到沙锅里,加上50度以上的白酒,酒能泡到鸡蛋一半满就行了,再用小火加热至熟,趁热将鸡蛋和酒同吃完,吃完后上床盖被子一小时,把汗逼出来,再洗个澡。如是3次就可断根。
原理:酒加蛋产生高热,酒能通经活血,渗药性强之功效,故很多药方都用到酒。 [风湿、类风湿断快速根疗法]

( 2 )、芥末粉100克, 鸡蛋三只,先在患部涂食盐水,然后鸡蛋清调芥末粉成糊状,涂于患部30-60分钟后敷药患处,敷药后感受如辣椒之辣味,忍耐9-12或24小时,除掉药,患部全是大水泡,即刻用消毒针扎压放去里面的黄水,此时表皮始痛。皮肤要5-10天脱皮而愈,如果患处未起水泡,患部皮肤只发红,有点痛感,也无妨,同样有特效。主治:风湿痛,关节炎等,一次断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