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书院:从人才“高地”再拔“高峰”

近日,由115位两院院士、国医大师、国学大师任特聘教授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书院开学。为何开办王琦书院?国医大师王琦念兹在兹的中医药人才培养问题分不开——
摘自2022-10-10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李娜 张梦雪
——打造兼顾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有效载体
中医药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总有“隔岸相望”“各自为政”的情况存在,如何将两者融合为有机整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两者在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自优势,从而在院校教育建立的人才“高地”上再拔“高峰”?
“这需要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兼顾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普遍性和特异性问题,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必须相结合。
“创办一所融合现代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的书院,正是破解中医药人才培养难题的答案!”
2021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决定成立王琦书院,是我国第一家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创办的公立书院,既有现代院校教育之神韵,又得传统师承教育之精髓的王琦书院,作为中医药文化学术传承和学生精英化教育的有效载体,书写了中医药教育史上重要一笔。
——融通古今之精华,汇集百家之所长
身肩重任的王琦书院是如何办学的?要进一步聚焦提升岐黄学者的中医药思维能力、临床研究能力、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战略思维能力,这与王琦“发经典之奥义,融现代之新知,汇百家之言论,畅自由之思想”的教育理课程主要包括以体现经典名著当代价值为重点的“经典研修”、以破解临床难题为导向的“临床研究”、以掌握科学前沿解码中医关键科学问题为目的的“学科交叉”、以提高中医药发展站位思考为目标的“战略思维”四大模块。
“最关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开拓思维。”进思维的开拓与升华,这是王琦书院一直在探索的教育模式。
“三天的课程很充实,厘清了中医思维的核心内涵如何从古典医籍整理入手,关注中医药“有什么”,解析中医理论“是什么”,回答现代科学背景下的“为什么”。
领略到了跨越古今、融通中西的学术探讨的魅力,通过听课与讨论有时会突然灵光一闪迸发出新思路,这些灵感对于攻克现代医学有一定启示意义。
“中医药要发展必须创新,创新不仅指方法创新,更指思维创新。”现代医学经常关注前沿,中医的前沿就是经典,要突破创新难题,就是要解放思想、交叉学科合作,既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又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进而解决实际问题、确立新学说,这是应该努力的方向。
王琦书院将走何路?
——以促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进阶为使命
从创作《师承论》到创办王琦书院,前者是对传承问题思考的总结,后者是对教育改革实践的创新。王琦明白,国家培养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进阶路”一般是——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岐黄学者、全国名中医、国医大师。他认为,“进阶”不应只是称谓上的改变,更应是能力的跨越式提升与思维的进一步升华,以促进高层次进阶为使命。
除了日常授课与学员沙龙,还将开展“导师指导”“论道争鸣讲坛”“师生问难讲坛”“学员小组合作”等独具书院特色的教学方式。“导师指导”即特聘教授与学员根据自身临床与科研情况形成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灵活组合,亦师亦友,促进交流合作;“论道争鸣讲坛”学员围绕中医药重大关键问题发表真知灼见;“师生问难讲坛”鼓励质疑、教学相长;“学员小组合作”要求学员根据自身临床与科研情况组成小组,合作制定中医药临床诊疗方案、指南、标准或合作中医药科研课题、共同完成涉及中医药领域的重大调研咨询报告等。
通过学习、交流、切磋、合作,优秀的中医药临床医生、科研工作者、教师蜕变为临床家、科学家、教育家。
虽然路很长,充满信心。为未来的世界培养三个“名”——名医、名家、名师;要有三个高标准——师资水平高、学员门槛高、教学标准高;要构建三个体系——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打造三个品牌——中医药高端人才的培养高地、创新书院办学的永久基地、国际影响力的传承交流阵地。
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展继续教育,为中医药人才“高地”再拔“高峰”,这是王琦持之以恒的追求
摘自2022-10-10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李娜 张梦雪
——打造兼顾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有效载体
中医药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总有“隔岸相望”“各自为政”的情况存在,如何将两者融合为有机整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两者在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自优势,从而在院校教育建立的人才“高地”上再拔“高峰”?
“这需要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兼顾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普遍性和特异性问题,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必须相结合。
“创办一所融合现代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的书院,正是破解中医药人才培养难题的答案!”
2021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决定成立王琦书院,是我国第一家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创办的公立书院,既有现代院校教育之神韵,又得传统师承教育之精髓的王琦书院,作为中医药文化学术传承和学生精英化教育的有效载体,书写了中医药教育史上重要一笔。
——融通古今之精华,汇集百家之所长
身肩重任的王琦书院是如何办学的?要进一步聚焦提升岐黄学者的中医药思维能力、临床研究能力、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战略思维能力,这与王琦“发经典之奥义,融现代之新知,汇百家之言论,畅自由之思想”的教育理课程主要包括以体现经典名著当代价值为重点的“经典研修”、以破解临床难题为导向的“临床研究”、以掌握科学前沿解码中医关键科学问题为目的的“学科交叉”、以提高中医药发展站位思考为目标的“战略思维”四大模块。
“最关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开拓思维。”进思维的开拓与升华,这是王琦书院一直在探索的教育模式。
“三天的课程很充实,厘清了中医思维的核心内涵如何从古典医籍整理入手,关注中医药“有什么”,解析中医理论“是什么”,回答现代科学背景下的“为什么”。
领略到了跨越古今、融通中西的学术探讨的魅力,通过听课与讨论有时会突然灵光一闪迸发出新思路,这些灵感对于攻克现代医学有一定启示意义。
“中医药要发展必须创新,创新不仅指方法创新,更指思维创新。”现代医学经常关注前沿,中医的前沿就是经典,要突破创新难题,就是要解放思想、交叉学科合作,既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又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进而解决实际问题、确立新学说,这是应该努力的方向。
王琦书院将走何路?
——以促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进阶为使命
从创作《师承论》到创办王琦书院,前者是对传承问题思考的总结,后者是对教育改革实践的创新。王琦明白,国家培养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进阶路”一般是——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岐黄学者、全国名中医、国医大师。他认为,“进阶”不应只是称谓上的改变,更应是能力的跨越式提升与思维的进一步升华,以促进高层次进阶为使命。
除了日常授课与学员沙龙,还将开展“导师指导”“论道争鸣讲坛”“师生问难讲坛”“学员小组合作”等独具书院特色的教学方式。“导师指导”即特聘教授与学员根据自身临床与科研情况形成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灵活组合,亦师亦友,促进交流合作;“论道争鸣讲坛”学员围绕中医药重大关键问题发表真知灼见;“师生问难讲坛”鼓励质疑、教学相长;“学员小组合作”要求学员根据自身临床与科研情况组成小组,合作制定中医药临床诊疗方案、指南、标准或合作中医药科研课题、共同完成涉及中医药领域的重大调研咨询报告等。
通过学习、交流、切磋、合作,优秀的中医药临床医生、科研工作者、教师蜕变为临床家、科学家、教育家。
虽然路很长,充满信心。为未来的世界培养三个“名”——名医、名家、名师;要有三个高标准——师资水平高、学员门槛高、教学标准高;要构建三个体系——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打造三个品牌——中医药高端人才的培养高地、创新书院办学的永久基地、国际影响力的传承交流阵地。
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展继续教育,为中医药人才“高地”再拔“高峰”,这是王琦持之以恒的追求
前一篇:从七方十剂论风引汤
后一篇:从体质角度谈慢阻肺发病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