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琦书院:从人才“高地”再拔“高峰”

(2022-10-12 08:19:58)
近日,由115位两院院士、国医大师、国学大师任特聘教授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书院开学。为何开办王琦书院?国医大师王琦念兹在兹的中医药人才培养问题分不开——

摘自2022-10-10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李娜 张梦雪

——打造兼顾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有效载体

中医药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总有“隔岸相望”“各自为政”的情况存在,如何将两者融合为有机整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两者在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自优势,从而在院校教育建立的人才“高地”上再拔“高峰”?
“这需要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兼顾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普遍性和特异性问题,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必须相结合。
“创办一所融合现代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的书院,正是破解中医药人才培养难题的答案!”
2021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决定成立王琦书院,是我国第一家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创办的公立书院,既有现代院校教育之神韵,又得传统师承教育之精髓的王琦书院,作为中医药文化学术传承和学生精英化教育的有效载体,书写了中医药教育史上重要一笔。
——融通古今之精华,汇集百家之所长
身肩重任的王琦书院是如何办学的?要进一步聚焦提升岐黄学者的中医药思维能力、临床研究能力、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战略思维能力,这与王琦“发经典之奥义,融现代之新知,汇百家之言论,畅自由之思想”的教育理课程主要包括以体现经典名著当代价值为重点的“经典研修”、以破解临床难题为导向的“临床研究”、以掌握科学前沿解码中医关键科学问题为目的的“学科交叉”、以提高中医药发展站位思考为目标的“战略思维”四大模块。
“最关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开拓思维。”进思维的开拓与升华,这是王琦书院一直在探索的教育模式。

“三天的课程很充实,厘清了中医思维的核心内涵如何从古典医籍整理入手,关注中医药“有什么”,解析中医理论“是什么”,回答现代科学背景下的“为什么”。
领略到了跨越古今、融通中西的学术探讨的魅力,通过听课与讨论有时会突然灵光一闪迸发出新思路,这些灵感对于攻克现代医学有一定启示意义。
“中医药要发展必须创新,创新不仅指方法创新,更指思维创新。”现代医学经常关注前沿,中医的前沿就是经典,要突破创新难题,就是要解放思想、交叉学科合作,既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又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进而解决实际问题、确立新学说,这是应该努力的方向。
王琦书院将走何路?
——以促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进阶为使命
从创作《师承论》到创办王琦书院,前者是对传承问题思考的总结,后者是对教育改革实践的创新。王琦明白,国家培养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进阶路”一般是——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岐黄学者、全国名中医、国医大师。他认为,“进阶”不应只是称谓上的改变,更应是能力的跨越式提升与思维的进一步升华,以促进高层次进阶为使命。
除了日常授课与学员沙龙,还将开展“导师指导”“论道争鸣讲坛”“师生问难讲坛”“学员小组合作”等独具书院特色的教学方式。“导师指导”即特聘教授与学员根据自身临床与科研情况形成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灵活组合,亦师亦友,促进交流合作;“论道争鸣讲坛”学员围绕中医药重大关键问题发表真知灼见;“师生问难讲坛”鼓励质疑、教学相长;“学员小组合作”要求学员根据自身临床与科研情况组成小组,合作制定中医药临床诊疗方案、指南、标准或合作中医药科研课题、共同完成涉及中医药领域的重大调研咨询报告等。
通过学习、交流、切磋、合作,优秀的中医药临床医生、科研工作者、教师蜕变为临床家、科学家、教育家。
虽然路很长,充满信心。为未来的世界培养三个“名”——名医、名家、名师;要有三个高标准——师资水平高、学员门槛高、教学标准高;要构建三个体系——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打造三个品牌——中医药高端人才的培养高地、创新书院办学的永久基地、国际影响力的传承交流阵地。
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展继续教育,为中医药人才“高地”再拔“高峰”,这是王琦持之以恒的追求

矢志中医理术兼修

 (2022-10-12 05:15:13)[编辑][删除]

——与中医学子谈如何学好中医
摘自2022-10-10中国中医药报
国医大师 徐经世
中医药学是一门实用科学,其主旨是以人为本,人法自然,整体思维,维护健康。中医药学内涵丰富,包括了古代哲学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在疾病防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示出她的独特作用和魅力。
坚定中医自信
第一,中医药文化自信来源于几千年治病救人的传承,祛疾疗伤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中医药预防和治疗。
第二,自信来源于中医药是世界上最为系统完整的生命医学体系。形成的中医药学经典巨著,为维护中华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沿用至今,历久弥新。
第三,自信来源于中医药拥有的独一无二的优势:
一是中医药的经济学优势。简、便、验、廉。
二是中医药的生态学优势。“绿色科学”是取之于自然,回归于自然。
三是中医药的预防学优势。中医重视治未病学说,中医药养生保健将是未来人类医疗保健的基础,也是中医走向世界的基础之一。
四是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有效方剂。
五是中医药具有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西方医学束手无策,中医的许多非药物疗法能起到根本防治作用。
第四,自信来源于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人承担光荣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非有笃志者不可为。学习中医态度要诚恳,不能带着傲慢的心态来学习。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打牢理论基础
药有千种,方有万则,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所以作为在校数年的你们,“学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
中医学习重点在于掌握基本理论,其中核心两大方面:一是阴阳学说中的“对立制约”关系,五行学说中“生克制化”关系,藏象学说中的“知常达变”“司外揣内”“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三因制宜”的个体化思想等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另一个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诊疗思维。“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辨证思维。
要能够运用中医的思维与方法治病救人。针对不同的疾病阶段,宜中则中,宜西则西,要发挥中医药优势,坚持中西医并重,用“和而不同”的智慧显示中医药疗效。
要做到读为所用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要读好经典,做好临床,也就是理论与临床相结合。
研读经典“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必须认真研读,其他历代名家也多有著述,需泛读博览,厚积薄发,由博返约,这是读书成才的必然过程。要通晓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观哲学,于无字处用功。读书同时,又要注重思考,不应有口无心,泛泛而过,谨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看、练、记”四字。“读”,就是埋头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站在理论的高点上;“看”,是随师应诊,学习老师的诊治经验,从实践中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练”,是在中医典籍和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历练,不断地提高医术;“记”,是在实践中多写多记,对中医典籍的学习心得、师诲及临床成功经验一一记录,认真揣摩,心领神会,“四字”读书法,有可借鉴。
“做好临床”,我想从五个方面和同学们谈谈:
知彼之苦,若己有之
做好临床,首在修身。身为医者,德术并重。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知彼之苦,若己有之”的情怀,去对待病人,尊重职业。
博采众长,集思广益
先贤们都是在学习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及理论,并不时思考总结临床中的失败教训,注重博采众长,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丰富自身,所谓“转益多师是我师”。
聚精会神,一丝不苟

辨证思维,随机应变
方可随机应变,切中病机,把握好主次。尊重现实,正确认识中医的特色优势,达到治病求效的目的。
取方用药,以效为本
为医之本是治病救人,但诊病的过程,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取方用药,而方药的取用,又贵于圆法变通,把握分寸,抓住主要矛盾,权衡利弊,标本兼顾,不过有时也要“重拳出击”或“点到为止”,或“润物无声”或“双管齐下”。尤其是药对之宜,生制之异,唯求增其效而纠其偏。所谓“圆法变通”,是有准则的圆法,也即是“万病不离其宗”。尽管病属疑难,只要善于抓住关键,“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则四两之力,可拨千斤,以获奇功。
韩愈《劝学诗》所言“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多读,深思,虚心,躬行”,

“内外兼施”探索中医药高端人才进阶路
摘自2022-10-10中国中医药报
张梦雪
高层次人才的“进阶路”,进阶即攀岩,越高越陡峭,越陡越难行。培养中医药领军人才,“化蛹成蝶”完成高层次进阶,“内外兼施”办学思路。
“向内激发”,自觉动力。精心设计的“学员沙龙”“论道争鸣讲坛”“师生问难讲坛”,从而激发出人人追求卓越的自觉,倒逼每一位学员的学术成长。
“向外拓展”,多学科交叉开阔学术视野。作为行业领军人,跨学科的眼界与能力是必备素质。
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成长与进阶有其独特性,没有现成的成熟经验可借鉴。王琦书院既融汇院校教育、师承教育之所长,又汲取古今教育经验之精华,是有意义的实践探索。

江苏常州:孟河医派从这里走出

 王琦书院:从人才“高地”再拔“高峰” (2022-02-02 16:08:52)[编辑][删除]

韦良渠
孟河镇,隶属于江苏省常州市北新区,却因诞生了一个著名的医学流派——孟河医派而在中医界闻名。
孟河医派医家以费(费伯雄)、马(马培之)、巢(巢崇山)、丁(丁甘仁)四大家为代表。
费伯雄曾为道光帝治愈失音症而闻名大江南北;马培之为慈禧太后治病而获赐“务存精要”匾额;丁甘仁医术精湛,曾被孙中山亲颁“博施济众”匾额。巢渭芳曾师从马培之,精内科,尤长于传染病的治疗。
开胃好帮手 桂花糯米藕
中医认为,莲藕生用性寒,具有凉血、散瘀之功,多用来治疗热病烦渴、吐血、热淋等;熟用性温,能益血、止泻,还能健脾开胃。糯米能补中益气,暖脾胃,坚大便,止虚寒腹泻,可用于虚劳及中焦虚寒之证。《本草经疏论》也说“(糯米)为补脾胃,益肺气之谷。脾胃得补,则中自温,大便亦坚实。温能养气,气充则身自多热,大抵脾肺虚寒者宜之”。但糯米质黏腻,多食不易消化,故脾虚食滞者禁服,病中、病后初愈者忌食,小儿脾气易虚,也不宜多食。《本草纲目》亦云:“若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食之最能发病成积。”桂花性温,归肺、脾、肾经,具有温肺化饮、散寒止痛之功效。桂花、莲藕、糯米三者共同作用,自然脾胃健运,胃口大开。

广 东
罗浮山曾有位得道高医

东晋医家葛洪,隐居修炼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的罗浮山上。罗浮山素有百粤群山之祖、蓬莱仙境之称,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明代陈琏所撰《罗浮山志》云:“晨起见烟云在山下,众山露峰尖如在大海中,云气往来,山若移动,天下奇观也。”
罗浮山的好山好水更是格外养人,这样的世外仙境为葛洪的修炼入道酝酿了几分空灵,他在此隐居并潜心修道、著书,其所著《肘后备急方》《抱朴子》等,对后世影响深远,也让后人对罗浮山多了几分向往。
“骨都有味”白斩鸡
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中将本菜称为白片鸡,列在羽族单首位,说它有“太羹元酒之味”。中医认为,鸡肉有温中益气、补虚填精、健脾胃的功效,对营养不良、贫血、畏寒怕冷、乏力疲劳及月经不调等有很好的食疗作用,也适宜病后体弱、小便频繁、产后乳少之人士食用。

河 南
南阳不止诸葛庐 此处亦有医圣祠
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里,南阳诸葛庐是被大为称赞的高人简居之所,又因三顾茅庐的典故名闻天下,使南阳这座中原城市因此提升了不少知名度。殊不知,在中医人眼里,南阳还有一处胜地令人向往,那便是医圣祠。
医圣祠位于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为“医圣”的张仲景而专设的墓祠。医圣祠坐北朝南,是一组具有汉代艺术风格的建筑群。医圣祠大门,一对汉风子母阙耸立门前,气势宏伟,巍峨壮观;大门内十米许为张仲景墓;正院有山门、中殿、两庑;偏院有医圣井、医圣桥、素问亭、荷花池、历代名医塑像等。
辞旧迎新食“娇耳”
相传饺子是由河南南阳人张仲景所创造。
文成公主与藏医药浴
 古代藏族人民认为“甘露”是一种灵丹妙药,可以预防和治疗各种疑难疾病。“五味甘露”的用药一般为阴甘露(即藏麻黄)、阳甘露(即刺柏)、土甘露(即青蒿)、水甘露(即水柏枝)、草甘露(即杜鹃叶或花)5种。此外,藏医药浴还有五根药(当归、黄精、天门冬、紫茉莉、蒺藜)、黄水三药(乳香、决明子、黄葵子)等配方。以上藏医药浴处方药材的配伍,可能因各地自然条件不同,选择的药材品种有所差异。
“古突”里的新年味道
晚餐大都喜欢用青稞、糌粑等做成面疙瘩汤,藏语称为“突巴”,腊月二十九这天的晚餐则称为“古突”。同面疙瘩一起煮熟,还可加入萝卜丝、人参果、豌豆等,使味道更鲜美。

青稞是产自青藏高原的无稃(裸粒)大麦,又称稞大麦、元麦。中医认为,青稞味咸,性温、微寒,《本草纲目拾遗》称其“下气宽中,壮筋益力。除湿,发汗,止泄”。现代营养学发现,青稞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具有高膳食纤维、高维生素的营养特征,对维持肠道健康、调节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积极作用。

草跟一生渡流年

  江苏常州:孟河医派从这里走出 (2022-02-05 16:30:05)[编辑][删除]


[转载]一图一诗一心境,一山一水度余生

一巷一里一长灯,一桥一伞一相逢,
一字一诺一空等,一回一渡一来生。

一山一水一钓钩,一日清闲一日愁。
一帆一桨渡一客,一轮明月一归舟。


一日一月一浮生,一荷一苇一长亭,
一壶一盏一朦胧,一颦一笑一梦中。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方幽塘一浮萍。


一悲一喜一枉然,一草一木一红颜,
一嗟一叹一轮回,一寸相思一寸灰。


一明一暗一苍穹,一人一城一孤影,
一言一诗一心境,一茶一酒一余生。


一把瑶琴一长亭,一山霜雪一夜风。
一卷老书一残墨,一壶浊酒对孤灯。


一颦一笑一悲伤,一生痴迷一生醉,
一世情缘一夜冷,一场余梦一场空!


多少烟雨弄斜檐,流水穿庭前,
雾未散,人未还,余一小舟渡流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