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运六气看今年秋分养生要点
摘自2022-9-28中国中医药报
陶国水 江苏省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时序秋分,“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至此天气由热转凉。秋分既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又是五运六气学说中“四之气”与“五之气”交接的重要节点,对于研判下一阶段气候变化及其对人体健康、疾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与发病特点
首先,从节气上论,“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从五运六气论,2022壬寅岁,岁运为木运太过,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五之气”自秋分到小雪前一日(9月23日~11月21日),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太阳寒水,反映在气候上,会出现寒化早至。如《黄帝内经》描述“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这一时段气温会较往年偏凉,雨水可能相对偏多,但是受岁运以及司天之气“火”与在泉之气“风”的影响,气候变化相对复杂,气温变化亦较大,不排除短暂气温反弹的现象。
发病上,受气化因素影响,肝强脾弱、风火相煽,脾胃、肝胆、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易发,时有口腔溃疡、痤疮、失眠、便秘等上火的情况。“五之气”这一时段容易出现腹泻、痢疾以及燥症。
秋季五行属金,在人体应肺,在泉之气为厥阴风木。风善行数变,中医认为过敏性疾病与“风”相关,此时过敏性哮喘、过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等易反复或加重。肺主皮毛,易出现皮肤干燥、皮肤过敏等现象。
如实际气候出现雨水偏多,还要注意防湿。《黄帝内经》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秋湿如产生伏邪,会导致冬季咳嗽。
从《黄帝内经》关于疫病流行的相关要素分析,这一时段不具备出现大规模疫情的气候、运气条件。当然,从流行病学看,秋季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做好个人卫生与预防措施仍然不能放松。
养生注意事项
针对以上情况,提出秋分养生方案,供大家参考。
情志调摄
古人认为“养静为摄生首务”(《老老恒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时应“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黄帝内经》),心神宁静,避免大怒大喜,顺应秋“收”。
此外,秋季万物沉寂,难免有悲秋的情怀,要调整好心态,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如唐代刘禹锡诗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人与人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如针对老年人易出现秋愁,《寿亲养老新书》说:“此时人子最宜承奉,晨昏体悉,举止看详,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
起居运动
遵循《黄帝内经》总的原则“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中午短暂小憩。运动上也是以“收”为主,为冬“藏”准备。应避免剧烈对抗性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户外散步,还可据情选择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传统功法,辅以导引法。秋分节气导引可在每天5~7时,双腿盘坐,两手掩耳,十指向后相对,上体向左侧倾,至极而止,再慢慢向右侧倾。左右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各做15次,然后叩齿、咽津、吐纳。
饮食调摄
饮食遵循“以辛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的原则,推荐以下食物。
石榴有药用 应季水果石榴甘温、酸涩,归肺、肾、大肠经,有生津止渴、收敛固涩、止泻等功效。石榴为果蔬中的“抗氧化之王”,又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出现口干、大便黏滞甚至腹泻、咽喉肿痛等可适量食用。应少食寒凉瓜果,防止损伤脾阳,导致胃脘不适、腹泻、下痢、便溏。
板栗厚肠胃 俗话说“八月的梨子,九月的楂,十月的板栗笑哈哈”。板栗有“干果之王”之誉,《本草纲目》认为其味甘、性温,归脾、肾、胃经,有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之功,还可治腰膝不遂、肿痛瘀血等。此时节可水煮、蒸或糖炒板栗佐食,亦可与鸡、鸭、五花肉红烧作菜。平素容易反酸、嗳气者应少食。
芋头养脾胃 芋头味辛、甘,性平,归胃经,可补中益气、健脾补虚、散结解毒。《名医别录》载其“主宽肠胃,充肌肤”。芋头中富含蛋白质、钙、磷、维生素C等,可提高机体抵抗力,调整人体的酸碱平衡,还有养颜、乌发功效。芋头可水煮、蒸熟佐食,还可烧肉、烧汤,江南地区桂花糖芋是一道不错的小吃。
慈姑可清肺 慈姑又叫白地栗,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肝、肺、脾、膀胱经,具有敛肺、止咳通淋、散结解毒等功效。如出现上火、咽喉干涩、干咳、小便灼热等可以食用,对有甲状腺结节、肺结节等人群更为适合。慈姑烧五花肉口感甚佳。
墨鱼益妇人 平时喜欢海鲜的可以吃点墨鱼。墨鱼味咸、性平,归肝、肾经,具有补脾、益肾、滋阴、活血调经等功效。《本草纲目》载其“益气强志”,《随息居饮食谱》称其“最益妇人”。平素月经不调、量少色暗或有烦躁、烘热等更年期症状的女性,可适当食用。墨鱼可炒菜,也可炖排骨做汤。
秋葵应节气 秋葵味淡、性寒,归肾、胃、膀胱经,有补肾、利咽、通淋、调经的功效,还有降糖、保护肠道、减少疲劳、增加抵抗力的作用,被称为“绿色人参”。若有口干、咽干、小便灼热、大便干等秋燥症状,尤其是有糖尿病者,此时应多食用。
萝卜多妙用 民间有俗语说“秋冬萝卜赛人参”。白萝卜、青萝卜具有益胃消食、下气宽中、清热生津、化痰止咳等功效。青萝卜味甘、性微凉,白萝卜味辛、甘,两者搭配更宜。胡萝卜味甘,性平,归脾、肝、肺经,可健脾和中、滋肝明目、化痰止咳、清热解毒。对于消化不良、腹胀、胃口差、大便不畅、眼睛干涩、分泌物多者,可选用胡萝卜、白萝卜、青萝卜适量,切丝焯水,凉拌。干咳或有少量白痰者,可以选用白萝卜煮水喝。
此外,再推荐一款养生保健粥和抗过敏药茶。
养生保健粥取粳米、糯米适量,百合30~50g、枸杞子10g煮粥,每周食用2~3次。百合味甘、性平,归心、肺经,具有润肺止咳、养阴消热、清心安神之效。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肾经,可滋补肝肾。对于阴虚体质,口干、便秘、失眠、心烦,及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导致眼睛干涩者尤为适合。
抗过敏药茶由仙鹤草30~50g、乌梅20g、黄芪5~10g、防风5g组成,煎水代茶饮,儿童减为1/3~1/2量。每日1剂,连续服用1周,可预防或缓解秋季过敏症状。
秋分养生有讲究
9月23日是秋分,“分”即为“平分”,除了指昼夜平分,还有平分秋季的意思。《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秋分养生要以“收”字为先,衣食住行都应顺应天时,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说说秋分节气的养生保健。
衣——勿盲目“秋冻”
秋分之后穿衣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添衣,不要盲目“秋冻”。“秋冻”前提是以让自己不感到寒冷为宜,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差一些,在气温比较低的深秋时节要注意增衣保暖。
“秋冻”还需注意预防寒病。三个部位不能冻:一是头部。头为诸阳之会,风寒之邪上犯则损伤阳气,经脉瘀阻,容易感冒、头痛等。二是腹部。人体有很多重要经脉,如肝脾肾经、任督冲三脉或起于腹部,或循行于腹部。腹部受寒则易致经脉气血瘀滞,不通则痛。例如有胃病史的人受寒易胃痛,经期女性受寒容易痛经等。三是脚。脚是全身的末端,血液循环相对比较差,也是最怕冷的部位。俗话说“寒从脚下生”“若要安,脚要暖”,足部应做好保暖。
食——养阴防燥
中医认为秋季应肺,而燥为秋季之主气,燥气易伤津液,故肺很容易被秋燥所伤。因此,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糯米、粳米、银耳、蜂蜜、百合、山药等润肺养阴、益胃生津的食物。“贴秋膘”最好的时间,应该在秋分后。下面推荐2个秋季当令的药膳。
苓术百合粥
材料:茯苓15克、怀山药30克、麸炒白术15克、砂仁6克、粳米250克、百合10克。
做法:将茯苓、怀山药、白术、砂仁、百合洗净,加适量水,先浸泡30分钟,武火煮沸后文火熬煮30分钟,去渣留汁,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起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清水,小火熬煮成粥。
功效:健脾和胃、润肺养阴。
冰糖鸭蛋羹
材料:鸭蛋2~3只,冰糖适量。
做法:先将冰糖用温水溶化,然后将鸭蛋打入装冰糖水的碗内,调匀,再隔水蒸15分钟左右,即可食用。
功效:适用于肺热咳嗽、久嗽、咽炎、咽干痛、口渴、干呕、大便干结者。脾胃虚寒、泄泻者忌食用。
住——早卧早起
仲秋时节,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增大,这时应增加睡眠时间。《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可调养人体的阳气,符合“养收之道”;早起则使肺气得以宣发,防止收敛太过。以晚9点至10点入睡,早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
秋分之后孩子和老人要预防感冒。不要饮用凉开水或冰镇饮料。
中老年人要防骨关节痛。秋天气温降低,寒湿之气易结聚在关节位置,可能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的症状。
年轻人要防咽喉炎,秋天空气干燥,饮水不当或嗜食辛辣油腻食物,易引起咽痛,咽喉红肿。
敏感人群要预防过敏性疾病。立秋之后气候变化剧烈,多风且气温波动较大,空气中花粉及植物种子等浓度偏高,一部分体质敏感人群一时适应不了周围环境条件,容易发生荨麻疹或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
行——适度运动
秋分凉爽干燥,宜开展各种体育运动。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可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进行体育锻炼时要防止汗出过多,耗气伤阴。
年老体弱和患有关节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可以进行太极拳、慢跑、步行等锻炼耐力的运动,有助于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心肺功能。
秋季气温下降,关节和肌肉组织的柔韧性和伸展度也随之下降,所以运动前要做好热身运动,以防损伤关节。另外,静坐、闭目养神等方式可调节气息、消除焦躁、不安,以养护心气,让身体更好地适应干燥的秋季。(许世英)
秋分养生有讲究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个时候,阴阳之气由夏外散转为秋收藏,人体的气血亦同。那么秋分时节如何养生呢?
药膳调护
秋分节气养生中要注重对肺脾肾三脏养护。党参、芡实、白术、苍术、茯苓能补脾祛湿止泻;芡实可防病延年;莲子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固涩止带,养心安神;莲子和人参黄芪大枣茯苓同用,可补脾益气;莲子、芡实、酸枣仁、五味子有益肾气,宁心安神治失眠;百合性偏凉,胃肠功能差者应少吃。
另外,秋季进补也不可乱补,无病就不需要进补,进补时需要对症服药,否则将适得其反。
适当“秋冻”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天有“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不过对于体质虚弱者的或老人儿童,夜间入睡后要盖好被子,以防腹部受凉,诱发各种疾病。
常笑宣肺
在精神方面,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人们的情绪难免低落。这时,应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人在笑的同时,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畅。
秋天宜登山
秋天气候适宜,空气质量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特别是登山,可以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加肺活量,激发快乐和活力。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还可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运动要三防
防受凉感冒。锻炼时应等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运动更要注意早晚温差,以免受凉。
防运动损伤。由于人的肌肉韧带在气温下降的环境中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明显降低,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小,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因此,在每次运动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防运动过度。秋天是锻炼的大好时机,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因此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朱镇华)
如何巧妙解“秋乏”
初秋是气温变化较大的一个时令。此时节的气候特点是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证。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朱镇华介绍,万物经历了夏季的茁壮成长,初秋是到了收敛生性的时候。人亦如此,需要收敛身心,达到从容平和、不急不躁的状态,将夏天向外宣散的神气慢慢收回来,收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因此应趁着秋天肺气生发,多做深呼吸,清肺气,呼吸吐纳。只有应秋天之气,让身、心、神处于“收”的状态,才是秋天该有的养生之道,如果忤逆了秋气的升降规律,该收的时候不收,这时就会得一种病:“飧泄”。“飧泄”是什么?就是晚饭没消化就排出去了。肺与大肠相表里,伤了肺,就伤了大肠,人就会大便稀溏。再者,肺为肾之母,肾主二便,肾失封藏之职,也会大便稀溏,人很快会虚弱下去。
初秋该如何养生?朱镇华介绍,初秋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这个节气养生有以下要点:
防晒不可忘 初秋太阳的紫外线辐射指数依旧较强,不要因为天凉快了就忽视防晒,小心被“秋老虎”伤了皮肤。皮肤晒伤要尽快补救,首先要舒缓、镇定发红、发热的皮肤,再使用温和、无刺激的保养品护肤,加速细胞修护、再生,缓解皮肤晒伤、晒红的状态。
睡眠充足 夏天昼长夜短,天气闷热,很多人长期睡眠不足。初秋后天气变凉,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争取晚上10点入睡,适当午睡。
饮食清淡 保持饮食清淡,合理营养。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物,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和豆制品等。不吃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有利于提神醒脑。
加强锻炼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以早晚为好。登山、散步、伸懒腰都可缓解秋乏,只有体能充足,才能战胜季节交替时身体的不适。
健脾祛湿养脾胃 初秋是阴气和阳气、暑热和凉风、湿和燥“搏斗”最激烈的时期。秋气收敛,很容易造成体内郁热,引发病邪。朱镇华提醒,初秋养生第一重任就是养护好脾胃,把体内藏着的暑湿赶出去,中土运转给力,则肝、胆、肺、胃升降有序。
另外,秋天燥气当令,燥为阳邪,最易耗伤津液,燥邪习惯经口鼻侵于肺,耗伤肺阴,出现肺燥,可表现为口干、唇裂、鼻塞、咽痛、阵发性干咳,甚至流鼻血。因此,秋季要滋阴润肺。
健脾养胃可以多食用赤小豆、薏米、山药、芡实、茯苓等。滋阴润肺则有芝麻、核桃、蜂蜜、银耳、百合等食材。如果既想养脾胃,又想润肺滋阴,可以试试药膳方山药百合大枣粥。(陈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