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五运六气看今年秋分养生要点

(2022-09-29 04:43:54)

摘自2022-9-28中国中医药报
陶国水 江苏省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时序秋分,“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至此天气由热转凉。秋分既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又是五运六气学说中“四之气”与“五之气”交接的重要节点,对于研判下一阶段气候变化及其对人体健康、疾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与发病特点
首先,从节气上论,“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从五运六气论,2022壬寅岁,岁运为木运太过,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五之气”自秋分到小雪前一日(9月23日~11月21日),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太阳寒水,反映在气候上,会出现寒化早至。如《黄帝内经》描述“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这一时段气温会较往年偏凉,雨水可能相对偏多,但是受岁运以及司天之气“火”与在泉之气“风”的影响,气候变化相对复杂,气温变化亦较大,不排除短暂气温反弹的现象。
发病上,受气化因素影响,肝强脾弱、风火相煽,脾胃、肝胆、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易发,时有口腔溃疡、痤疮、失眠、便秘等上火的情况。“五之气”这一时段容易出现腹泻、痢疾以及燥症。
秋季五行属金,在人体应肺,在泉之气为厥阴风木。风善行数变,中医认为过敏性疾病与“风”相关,此时过敏性哮喘、过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等易反复或加重。肺主皮毛,易出现皮肤干燥、皮肤过敏等现象。
如实际气候出现雨水偏多,还要注意防湿。《黄帝内经》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秋湿如产生伏邪,会导致冬季咳嗽。
从《黄帝内经》关于疫病流行的相关要素分析,这一时段不具备出现大规模疫情的气候、运气条件。当然,从流行病学看,秋季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做好个人卫生与预防措施仍然不能放松。
养生注意事项
针对以上情况,提出秋分养生方案,供大家参考。
情志调摄
古人认为“养静为摄生首务”(《老老恒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时应“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黄帝内经》),心神宁静,避免大怒大喜,顺应秋“收”。
此外,秋季万物沉寂,难免有悲秋的情怀,要调整好心态,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如唐代刘禹锡诗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人与人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如针对老年人易出现秋愁,《寿亲养老新书》说:“此时人子最宜承奉,晨昏体悉,举止看详,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
起居运动
遵循《黄帝内经》总的原则“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中午短暂小憩。运动上也是以“收”为主,为冬“藏”准备。应避免剧烈对抗性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户外散步,还可据情选择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传统功法,辅以导引法。秋分节气导引可在每天5~7时,双腿盘坐,两手掩耳,十指向后相对,上体向左侧倾,至极而止,再慢慢向右侧倾。左右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各做15次,然后叩齿、咽津、吐纳。
饮食调摄
饮食遵循“以辛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的原则,推荐以下食物。
石榴有药用 应季水果石榴甘温、酸涩,归肺、肾、大肠经,有生津止渴、收敛固涩、止泻等功效。石榴为果蔬中的“抗氧化之王”,又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出现口干、大便黏滞甚至腹泻、咽喉肿痛等可适量食用。应少食寒凉瓜果,防止损伤脾阳,导致胃脘不适、腹泻、下痢、便溏。
板栗厚肠胃 俗话说“八月的梨子,九月的楂,十月的板栗笑哈哈”。板栗有“干果之王”之誉,《本草纲目》认为其味甘、性温,归脾、肾、胃经,有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之功,还可治腰膝不遂、肿痛瘀血等。此时节可水煮、蒸或糖炒板栗佐食,亦可与鸡、鸭、五花肉红烧作菜。平素容易反酸、嗳气者应少食。
芋头养脾胃 芋头味辛、甘,性平,归胃经,可补中益气、健脾补虚、散结解毒。《名医别录》载其“主宽肠胃,充肌肤”。芋头中富含蛋白质、钙、磷、维生素C等,可提高机体抵抗力,调整人体的酸碱平衡,还有养颜、乌发功效。芋头可水煮、蒸熟佐食,还可烧肉、烧汤,江南地区桂花糖芋是一道不错的小吃。
慈姑可清肺 慈姑又叫白地栗,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肝、肺、脾、膀胱经,具有敛肺、止咳通淋、散结解毒等功效。如出现上火、咽喉干涩、干咳、小便灼热等可以食用,对有甲状腺结节、肺结节等人群更为适合。慈姑烧五花肉口感甚佳。
墨鱼益妇人 平时喜欢海鲜的可以吃点墨鱼。墨鱼味咸、性平,归肝、肾经,具有补脾、益肾、滋阴、活血调经等功效。《本草纲目》载其“益气强志”,《随息居饮食谱》称其“最益妇人”。平素月经不调、量少色暗或有烦躁、烘热等更年期症状的女性,可适当食用。墨鱼可炒菜,也可炖排骨做汤。
秋葵应节气 秋葵味淡、性寒,归肾、胃、膀胱经,有补肾、利咽、通淋、调经的功效,还有降糖、保护肠道、减少疲劳、增加抵抗力的作用,被称为“绿色人参”。若有口干、咽干、小便灼热、大便干等秋燥症状,尤其是有糖尿病者,此时应多食用。
萝卜多妙用 民间有俗语说“秋冬萝卜赛人参”。白萝卜、青萝卜具有益胃消食、下气宽中、清热生津、化痰止咳等功效。青萝卜味甘、性微凉,白萝卜味辛、甘,两者搭配更宜。胡萝卜味甘,性平,归脾、肝、肺经,可健脾和中、滋肝明目、化痰止咳、清热解毒。对于消化不良、腹胀、胃口差、大便不畅、眼睛干涩、分泌物多者,可选用胡萝卜、白萝卜、青萝卜适量,切丝焯水,凉拌。干咳或有少量白痰者,可以选用白萝卜煮水喝。
此外,再推荐一款养生保健粥和抗过敏药茶。
养生保健粥取粳米、糯米适量,百合30~50g、枸杞子10g煮粥,每周食用2~3次。百合味甘、性平,归心、肺经,具有润肺止咳、养阴消热、清心安神之效。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肾经,可滋补肝肾。对于阴虚体质,口干、便秘、失眠、心烦,及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导致眼睛干涩者尤为适合。
抗过敏药茶由仙鹤草30~50g、乌梅20g、黄芪5~10g、防风5g组成,煎水代茶饮,儿童减为1/3~1/2量。每日1剂,连续服用1周,可预防或缓解秋季过敏症状。

秋分养生有讲究

时间:2021-09-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9月23日是秋分,“分”即为“平分”,除了指昼夜平分,还有平分秋季的意思。《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秋分养生要以“收”字为先,衣食住行都应顺应天时,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说说秋分节气的养生保健。

衣——勿盲目“秋冻”

秋分之后穿衣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添衣,不要盲目“秋冻”。“秋冻”前提是以让自己不感到寒冷为宜,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差一些,在气温比较低的深秋时节要注意增衣保暖。

“秋冻”还需注意预防寒病。三个部位不能冻:一是头部。头为诸阳之会,风寒之邪上犯则损伤阳气,经脉瘀阻,容易感冒、头痛等。二是腹部。人体有很多重要经脉,如肝脾肾经、任督冲三脉或起于腹部,或循行于腹部。腹部受寒则易致经脉气血瘀滞,不通则痛。例如有胃病史的人受寒易胃痛,经期女性受寒容易痛经等。三是脚。脚是全身的末端,血液循环相对比较差,也是最怕冷的部位。俗话说“寒从脚下生”“若要安,脚要暖”,足部应做好保暖。

食——养阴防燥

中医认为秋季应肺,而燥为秋季之主气,燥气易伤津液,故肺很容易被秋燥所伤。因此,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糯米、粳米、银耳、蜂蜜、百合、山药等润肺养阴、益胃生津的食物。“贴秋膘”最好的时间,应该在秋分后。下面推荐2个秋季当令的药膳。

苓术百合粥

材料:茯苓15克、怀山药30克、麸炒白术15克、砂仁6克、粳米250克、百合10克。

做法:将茯苓、怀山药、白术、砂仁、百合洗净,加适量水,先浸泡30分钟,武火煮沸后文火熬煮30分钟,去渣留汁,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起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清水,小火熬煮成粥。

功效:健脾和胃、润肺养阴。

冰糖鸭蛋羹

材料:鸭蛋2~3只,冰糖适量。

做法:先将冰糖用温水溶化,然后将鸭蛋打入装冰糖水的碗内,调匀,再隔水蒸15分钟左右,即可食用。

功效:适用于肺热咳嗽、久嗽、咽炎、咽干痛、口渴、干呕、大便干结者。脾胃虚寒、泄泻者忌食用。

住——早卧早起

仲秋时节,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增大,这时应增加睡眠时间。《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可调养人体的阳气,符合“养收之道”;早起则使肺气得以宣发,防止收敛太过。以晚9点至10点入睡,早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

秋分之后孩子和老人要预防感冒。不要饮用凉开水或冰镇饮料。

中老年人要防骨关节痛。秋天气温降低,寒湿之气易结聚在关节位置,可能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的症状。

年轻人要防咽喉炎,秋天空气干燥,饮水不当或嗜食辛辣油腻食物,易引起咽痛,咽喉红肿。

敏感人群要预防过敏性疾病。立秋之后气候变化剧烈,多风且气温波动较大,空气中花粉及植物种子等浓度偏高,一部分体质敏感人群一时适应不了周围环境条件,容易发生荨麻疹或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

行——适度运动

秋分凉爽干燥,宜开展各种体育运动。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可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进行体育锻炼时要防止汗出过多,耗气伤阴。

年老体弱和患有关节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可以进行太极拳、慢跑、步行等锻炼耐力的运动,有助于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心肺功能。

秋季气温下降,关节和肌肉组织的柔韧性和伸展度也随之下降,所以运动前要做好热身运动,以防损伤关节。另外,静坐、闭目养神等方式可调节气息、消除焦躁、不安,以养护心气,让身体更好地适应干燥的秋季。(许世英)

秋分养生有讲究

时间:2019-09-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朱镇华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个时候,阴阳之气由夏外散转为秋收藏,人体的气血亦同。那么秋分时节如何养生呢?

药膳调护

  秋分节气养生中要注重对肺脾肾三脏养护。党参、芡实、白术、苍术、茯苓能补脾祛湿止泻;芡实可防病延年;莲子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固涩止带,养心安神;莲子和人参黄芪大枣茯苓同用,可补脾益气;莲子、芡实、酸枣仁、五味子有益肾气,宁心安神治失眠;百合性偏凉,胃肠功能差者应少吃。

  另外,秋季进补也不可乱补,无病就不需要进补,进补时需要对症服药,否则将适得其反。

适当“秋冻”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天有“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不过对于体质虚弱者的或老人儿童,夜间入睡后要盖好被子,以防腹部受凉,诱发各种疾病。

常笑宣肺

  在精神方面,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人们的情绪难免低落。这时,应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人在笑的同时,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畅。

秋天宜登山

  秋天气候适宜,空气质量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特别是登山,可以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加肺活量,激发快乐和活力。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还可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运动要三防

  防受凉感冒。锻炼时应等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运动更要注意早晚温差,以免受凉。

  防运动损伤。由于人的肌肉韧带在气温下降的环境中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明显降低,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小,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因此,在每次运动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防运动过度。秋天是锻炼的大好时机,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因此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朱镇华)

如何巧妙解“秋乏”

时间:2019-09-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陈双

 

  初秋是气温变化较大的一个时令。此时节的气候特点是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证。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朱镇华介绍,万物经历了夏季的茁壮成长,初秋是到了收敛生性的时候。人亦如此,需要收敛身心,达到从容平和、不急不躁的状态,将夏天向外宣散的神气慢慢收回来,收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因此应趁着秋天肺气生发,多做深呼吸,清肺气,呼吸吐纳。只有应秋天之气,让身、心、神处于“收”的状态,才是秋天该有的养生之道,如果忤逆了秋气的升降规律,该收的时候不收,这时就会得一种病:“飧泄”。“飧泄”是什么?就是晚饭没消化就排出去了。肺与大肠相表里,伤了肺,就伤了大肠,人就会大便稀溏。再者,肺为肾之母,肾主二便,肾失封藏之职,也会大便稀溏,人很快会虚弱下去。

  初秋该如何养生?朱镇华介绍,初秋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这个节气养生有以下要点:

  防晒不可忘 初秋太阳的紫外线辐射指数依旧较强,不要因为天凉快了就忽视防晒,小心被“秋老虎”伤了皮肤。皮肤晒伤要尽快补救,首先要舒缓、镇定发红、发热的皮肤,再使用温和、无刺激的保养品护肤,加速细胞修护、再生,缓解皮肤晒伤、晒红的状态。

  睡眠充足 夏天昼长夜短,天气闷热,很多人长期睡眠不足。初秋后天气变凉,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争取晚上10点入睡,适当午睡。

  饮食清淡 保持饮食清淡,合理营养。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物,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和豆制品等。不吃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有利于提神醒脑。

  加强锻炼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以早晚为好。登山、散步、伸懒腰都可缓解秋乏,只有体能充足,才能战胜季节交替时身体的不适。

  健脾祛湿养脾胃 初秋是阴气和阳气、暑热和凉风、湿和燥“搏斗”最激烈的时期。秋气收敛,很容易造成体内郁热,引发病邪。朱镇华提醒,初秋养生第一重任就是养护好脾胃,把体内藏着的暑湿赶出去,中土运转给力,则肝、胆、肺、胃升降有序。

  另外,秋天燥气当令,燥为阳邪,最易耗伤津液,燥邪习惯经口鼻侵于肺,耗伤肺阴,出现肺燥,可表现为口干、唇裂、鼻塞、咽痛、阵发性干咳,甚至流鼻血。因此,秋季要滋阴润肺。

  健脾养胃可以多食用赤小豆、薏米、山药、芡实、茯苓等。滋阴润肺则有芝麻、核桃、蜂蜜、银耳、百合等食材。如果既想养脾胃,又想润肺滋阴,可以试试药膳方山药百合大枣粥。(陈双)

今日秋分

 从五运六气看今年秋分养生要点 (2022-09-24 14:30:56)[编辑][删除]
作者:凌政权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又是一年秋分到,你知道秋分“分”的是什么吗?你知道秋分与立秋的区别吗?想要了解更多更有趣的关于秋分的事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转载]今日秋分

[转载]今日秋分

[转载]今日秋分
[转载]今日秋分

[转载]今日秋分
[转载]今日秋分

[转载]今日秋分

[转载]今日秋分

[转载]今日秋分
[转载]今日秋分

天人合一的二十四节气导引法

 从五运六气看今年秋分养生要点 (2022-10-24 05:04:26)[编辑][删除]


时间:2021-08-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代金刚 宋军 张明亮

二十四节气导引法是在当令节气期间,通过导引吐纳等方法,进行养生保健、祛病延年的传统导引养生法。该方法是在中医天人合一和顺时养生等理论指导下的具体实践。

天人合一作为中医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健康观的重要内容,包括人自身的形神统一和人与自然的统一。顺时养生则是在天人合一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养生理论。在此基础上,中医学和中国传统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节气养生理论方法,唐末宋初陈抟老祖编创的节气导引法,更将导引、节气、养生、治疗融为一体。

理论基础

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天人合一思想是宇宙自然和人体生命现象的有机统一,其将宏观与微观相连,探究其中相通的原理。宏观查之,气的运动变化推动万物的生长、发展、运动;微观来看,人体的生命活动亦依赖于气的推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故人居其中,禀受天地之性,与天地相通。

顺时养生揭示了人体盛衰与季节气候变化的关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顺应四时变化规律调摄人体,才可阴平阳秘、五脏和谐、气血和调。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应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不同季节,阴阳消长不同,所对应脏腑不同,为求平衡,养生之道亦不同。在同一季节当中,不同节气的自然界气候也不尽相同。节气养生就是在四季养生基础上,对二十四节气特点进行归纳整理后逐渐形成的更为精细的养生法,可从饮食、运动、药膳、防病治病等多方面指导人们的生活。二十四节气导引法是节气养生的具体操作方法,亦是顺时养生的重要分支。

历史起源

二十四节气导引法源于唐末宋初,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刊行于明武宗正德丙寅年(1506年)的《保生心鉴》是二十四节气导引法的最早文献记载。该书以《圣贤保修通鉴》为基础,参考《礼记月令》及《素问》《灵枢》《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十四经发挥》等书,经反复研究,“并采活人心八法,命善图者缮形摹写”编撰而成。书中对“太清二十四气水火聚散图”(即二十四节气导引法)做了重点介绍,对每一导引法及主治病症叙述详尽,配有精美图谱,对后世影响较大。《万寿仙书》《万育仙书》《遵生八笺》等亦刊载。至清朝,二十四节气导引术被编入《四库全书》《中外卫生要旨》等书中,因而得以传承发展。

功法举隅

大暑,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一般是从每年的7月22日前后开始,到8月7日前后结束。自然界在夏至时达到阳的顶点,此后由于长时间的高温与日照,致使地面的大量水分蒸腾上升,湿、热交加而形成暑热、暑湿,程度渐增,故有小暑、大暑之分。

中医认为,脾喜燥恶湿,故湿气重者,病多在脾;胃喜湿而恶燥,故热重者,病多在胃。故中暑之人多呕吐、泄泻、身重等消化系统之症状。又因心在五行属火,脾胃在五行属土,根据火土相生的理论,脾胃为心之子。夏至之后,火的升、开之势已达顶点,并开始逐渐转为合、降的趋势,故在此时加练脾胃乃为顺时养生之法也。大暑踞地虎视式,其练习方法与峨眉派脾脏小炼形的导引术如出一辙,有调理脾胃运化功能的作用。

大暑踞地虎视式主要锻炼手太阴肺经及足太阴脾经。该法以两手拄地、固定不移,左右转身并配合怒目虎视的动作,可使丹田之气升于胸中,而头身转向前方时,真气则又降归丹田。如此头身左右转动,真气则在体内随之升降,可以促进膈肌运动,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

长期习练大暑踞地虎视式,可以有效防治头项疼痛强直、胸部闷胀疼痛、背部困重疼痛、咳嗽、气喘、臂痛、皮肤麻木、小便频繁、恶寒发热等症状,亦对腰脊疼痛强直、腹胀、胁痛、纳呆等症状有较好防治效果。(代金刚 宋军 中国中医科学院  张明亮 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


天人合一医之道

  天人合一的二十四节气导引法 (2018-05-30 04:31:51)[编辑][删除]

天人合一医之道

  “天人合一”的理念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治疗与疾病预防,《内经》早已指出:“天地者,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治病必求于本。”可见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与天地四时阴阳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医古籍中谈及天地者,数《内经》最多,可以看到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界现象直观而朴素的认识。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天气,清净光明者也。”指出天者乃一望无际的明净天空。《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也。”《五行大论》说:“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此比喻为看到树木的枝叶,一定有树木的根本存在。人们认识到的“地”也属于一个天体,它在人之下,“太虚之中”“大气举之”指出气候之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即“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出入,故今虚而生化也”。同时认为:“天至广不可度,地之大不可量”。古代医家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出发,认为医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与天地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内经》所谓:“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相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的疾病也属于自然规律,人感受大自然阴、阳、风、雨、晦、明等六气,其若为“邪气”即可伤人致病。认识这个规律,则未病可以预防,已病可以早治,即谓:“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

  对于人与自然的整体,医家从医疗实践中观察到:“天温日月,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写,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所谓:“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于今”。这无疑是正确论断。

  掌握天地宇宙变迁,阴阳寒暑变化,人们可以外避风寒暑热,内节饮食冷暖,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恩惠。适其相宜,避其不利,无病预防,有疾早疗,此乃医道也,即大道也。

中医是一种智慧

   (2018-05-29 15:30:05)[编辑][删除]


——法国籍教授克罗德致中国中医界的一封信


亲爱的中医界的老师们和朋友们:

我对我在中国和其他国家所获得的珍贵中医教育表示感谢。我很小的时候就对中医有浓厚的兴趣,至今不减,中医并不局限于医学领域,它涵盖了人生甚至世界的方方面面。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医肯定是一种正确的综合学科,它把所有的治疗法统合起来,创建出了一种对人体及其本身的整体思考的理念。

中医是一种无限的智慧,西方人的思维不能理解。让我们看看写字的艺术,与西方书写方式相比,中国的书写更像是画画,它由许多图画组成,这更多地出于右脑,因为右脑与感觉、直觉创造力的联系更为紧密。而西式书写则受控于左脑。

中文的组成中有许多诗意的形象,对于西方头脑来说这似乎不够理性并缺乏结构。西方人用逻辑性更强的左脑,而中国人用更加艺术的、诗意的和直觉的右脑。我经常说中国人是天生的艺术家。如果想要与他们建立有意义的沟通,就应该用诗意的话语来表达你的观点和情感。

我经常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中医医生们要用西方的工具和方法来解释他们自己的医学和文化呢?有3000年历史的中医学的临床经验还需要证明吗?

西医治病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比如,许多寒性的西药伤害了肾阳,如果随后使用扶阳的中药,就可以恢复阳气和保护免疫系统。西医作为重要的治疗手段有时能救命,在卫生和外科手术方面西医一直在进步,然而这种医疗体系很难带来持续的、长久的疗效。

中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可以治疗急性病,也可以治疗慢性病。中医的个性化诊断在很大程度上是更加严谨明确的诊断方法,即中医对各器官的动态关系和器官整体状况的辨别,是现今西医正在使用的机械检测法无法替代的。

中国人应该为自己的智慧和古老医学系统感到骄傲自豪,这个时代已经到来。在一些西方国家,东西医学的沟通和交流并不完全顺利。我盼望有一天,西方的医院中有获得行医资格的中医师,他们有权开处方,用针灸治病而不被西医同事反对。

经过在印度一些医院和大学的短期访问,我很高兴地看到印度医学与希腊医学与西医生有顺利而富于成果的沟通。他们之间相处友好,一同为病人的福祉而工作。西方国家同样需要这样的沟通与合作,但可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东西方医学的结合将是人类医学未来的希望。我深深地祝愿和祈望两种医疗体系对世界的感知能够融合在一起。中国医学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文化。我深信,这种具有最高智慧和悠久历史的医学体系必然会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欢迎!

向你们致以诚挚而美好的祝愿!祝愿幸福安康!

克罗德·迭洛沙

人物简介:克罗德·迭洛沙学习中医近40年,曾用针灸和推拿参与救助俄罗斯切尔罗贝利核事故受害者。他在尼泊尔建有免费医疗站,为下层百姓提供针灸推拿治疗,长期在欧美各地讲学,并开有中医诊所,现任阿维森纳中医针灸学校校长。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友好交往30年,现为该校客座教授。

成语“天人合一”中蕴含的中医道理
摘自2023-8-17中国中医药报
邓玉霞 黄静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
“天人合一”为中国哲学思想,儒、道、释等诸家各有阐述。天指天空,也指天道,还指自然。天人合一,多指“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北宋张载《正蒙》:“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中医整体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诊治疾病和养生防病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黄帝内经》就依据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天地同律”原则创建了“五运六气”理论,把时间、气候演变和人体生理现象结合起来,指出人与天地时空存在着随应而动和制天而用的关系。
对四时之性,《黄帝内经》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总结。对人之于四时之变,也有“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说法。中医诊治疾病时,会考虑到天时和地域特点对疾病的影响,把大自然对人体的致病因素考虑进去。
就养生保健而言,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是重要的指导原则。一般来说,养生都要顺应季节的变化。明白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就明白了大自然与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受制于大自然,所以要考虑并顺应自然的变化,这才是养生的智慧。

中医气功:防病疗疾四要素

  (2017-04-20 08:52:38)[编辑][删除]

 

气功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医气功更是中医药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具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保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养生保健和疾病调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养生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平衡阴阳、调谐身心,补气益神、强身健体,疏通经络、化瘀行滞,修性养德、“仁者寿”也。

平衡阴阳,调谐身心

一般地说,平衡阴阳与调谐身心在中医学中属两个不同的范畴,平衡阴阳的实质是调“和”阴阳,调谐身心则是调“和”身心,但因为都具有“和”的特性,故在中医气功中具有相似性。中医学认为,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前提;反之,阴阳失调则是中医的基本病机之一,它贯穿在一切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中医气功之所以能有养生保健、治病疗疾的作用,主要在于它的“三调”操作具有平衡阴阳的效果。无论是调身中的姿势与动作、调息中的练呼与练吸、调心中的存想与意守,还是“三调合一”中的各种操作,其中都体现或蕴含着阴和阳两个方面。当人体阴阳出现失衡时,在气功医师的指导下,通过练习气功,可起到平衡阴阳的作用。实验研究已经证实,气功调整阴阳的作用,与其对自主神经张力的调整有一定的关系。

所谓身心,就是指人的身体(生理)和心理。只有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健康,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健康。衡量健康的主要标准包括耳聪目明、反应敏捷、动作灵活、心理正常等。气功练习能够同时调整人体的生理心理状态,一个直接原因在于气功操作本身包括“身”“息”和“心”的调整,调身、调息是对人体生理状态的直接调整,而调心则重在调整人自身的心理状态。而当人体生理心理都处于健康水平的时候,人也就容易对外界的刺激做出正常的反应,表现为耳聪目明、反应敏捷。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体会,人处于愤怒状态时,声调会不自觉地提高、语速也会变快,因而对外界变化的洞察力就会迟钝。训练有素的气功习练者,与一般人比较,具有较高的保持自身身心处于稳定状态的能力,也自然具有对内外环境更加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更早更快地发现细微变化,从而防患于未然,保持人体的健康。持之以恒的气功练习,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波动,保持心境的安宁和敏锐的感觉能力,因而也能够更好地避开环境变化可能带给我们的不良影响。所以中医气功疗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未病”方法。

培补正气,强健身体

补法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八法”之一,补有不同的含义,中医气功中的“补”主要是指其具有的激发练功者素有功能的作用,并由此促进健康和治疗疾病。也正是由于气功具有补益的作用,故其主要的适应证之一是虚证类病证。

古人认为,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的三大重要物质,也是人体各部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外在表现。人体的气有五大功能,即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化生作用和固摄作用。精与神也是如此,对人体而言,它们各有各的作用。以下三个现象就是“补”的具体体现:一是许多人练功后免疫力提高,即使偶患感冒后,症状也常较以往轻,病程也比较短。这是气的防御作用增强之故,在实验研究中表现为练功者免疫功能的某些指标的提高。二是练功者在练功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共同现象,最常见的如食欲增强、大便正常、体力旺盛等,这是气的推动作用、化生作用增强之故;实验研究中心肺功能与骨密度等改变的结果,从传统理论上讲也是“补”的结果。三是一定时间的锻炼后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改善,表现为心算速度加快、记忆广度提高、多项智力指标改善等,这是健脑益智的具体体现。

疏通经络,化瘀行滞

中医气功中的“通”主要是指其具有的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并由此促进健康和治疗疾病。也正是由于中医气功所具有的“通”的作用,故它的主要适应证之一是瘀滞类病证。

“通”有通达、通顺、通畅的意思。为了保持健康,人体需要多个方面的“通”,如呼吸的通顺、二便的通畅、经络的通达、气血的流通、关节活动的自如等,其中尤以通畅经络、活络关节对人体健康最为有益。人体的经络,纵横交叉分布于全身,有运行气血、联络上下内外、平衡阴阳等多种作用,与人体的血液循环(尤其是微循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气功的“三调”实际就是三种导引——形体导引、吐纳导引、意念导引,其综合结果就是使经络保持通畅,气血运行自如。有研究表明,坚持较长时间的气功锻炼后,血黏度会明显降低,毛细血管的形态、开放数等微循环指标会明显改善,心功能也会明显增强,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使微循环得到明显的改善,这对保证人体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意义重大。气功中的动功以“动”见长,其对于人体的脊柱及全身几乎所有的关节,都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它通过多种方式,如伸展、收缩、旋转、牵拉等,增加关节的灵活性,从而有利于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如颈椎病、腰腿痛、肩周炎等的预防和康复。

修性养德,“仁者寿”也

从中医气功功法的来源来看,其本身就是古人修身养性、追求长生的手段。但不同派别的功法,其修炼的途径有所差异,如道教特色的功法多从调整呼吸入手、佛教特色的功法多从心理入手等,但殊途同归。古人修行,固然有追求长生不老的内在动力,但更多在于通过修炼,提高自身修养。由于其出发点在自身内在,其效果也通过改变自身内在而达到,所以修炼中医气功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影响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可以帮助人们具有更好得包容性、更全面的视角、更好的合作精神,不断充实内心并完善自己的性格。

对于修性养德对人体健康作用,古今贤达均有论述。古之《论语》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之论。现代研究证实,行善修德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促进作用,是维护人体健康的“正能量”。同时,修性养德与功法锻炼之间也具有一定的互为因果关系,即不图名利、只求健康的练功观念,能够帮助练功者提升对功法本质的理解、促进锻炼效果的实现;练功效果的获得与提升,又能一定程度上帮助练功者性与德的修养,从而促进人的健康。因此,修性养德是所有气功锻炼的前提,并应该贯穿于练功的全过程。(刘峰)

分享:

0

从五运六气看今年秋分养生要点喜欢

阅读(374) 收藏(0)  喜欢 打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转载]今日秋分
湿未重,暑未酷 小满食养正当时
摘自2025-5-22中国中医药报
黄卫玲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康复医院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8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2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5月21日左右。《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云:“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小满”意指北方麦粒的饱满程度,又关乎南方雨水的丰盈,是一种将满未满的状态,体现了蓬勃的生机,又蕴含着收获的期盼。
小满时节,各地陆续进入夏季,天气逐渐炎热起来,同时降雨增多,正如民谚云“小满小满,江河渐满”。高温多雨、空气闷热潮湿,是“小满”的气候特征。
中医认为,暑湿困遏卫阳,易使腠理开泄过度而耗气,湿邪黏滞又易阻碍阳气升发,湿邪更容易侵入人体“潜伏”,等到暑热旺盛、湿邪主气之时,暑气、湿邪就会里应外合,引发各种疾病,如风湿病、脚气、水肿、肠胃病等。
因此,人们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养生,使气血运行如麦粒渐盈,保持通畅而不壅滞。
小满节气食养方
马齿苋粥
材料:马齿苋100克,粳米50克,食盐、葱花适量。
做法:1.将马齿苋去杂干净,入沸水重焯一下,切碎。
2.油锅烧热,放入葱花煸香,再加入马齿苋、食盐炒入味,出锅备用。
3.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熬煮成粥后,放入马齿苋稍煮片刻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散血消肿,利尿。
赤小豆薏苡仁绿豆粥
材料:赤小豆30克,炒薏苡仁20克,绿豆20克,粳米100克。
做法:1.将赤小豆、薏苡仁、绿豆洗净用清水浸泡1小时。
2.粳米淘洗干净,备用。
3.上述材料一同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转中小火熬煮半小时成粥即可。
功效:健脾渗湿,清热消暑。阳虚便溏者慎用。
剑花莲子汤
材料:罗汉果1/4个,剑花80克,莲子30克,猪肉100克,生姜2片。
做法:1.莲子洗净,清水浸泡半小时。
2.剑花洗净、切段备用。
3.猪肉洗净,焯水备用。
4.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入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煮1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即可。
功效:滋阴清热,醒脾降火。
金钱草炖瘦肉
材料:瘦肉150克,鲜金钱草100克,生姜2片,料酒、食盐适量。
做法:1.金钱草洗净,备用。
2.瘦肉洗净切小块,放入瓦煲内拌少许料酒后加入清水、姜片,大火煲沸后改小火慢炖1小时。
3.金钱草放入瓦煲内与猪肉同炖30分钟,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祛湿、利尿通淋。
芡薏老鸭汤
材料:老鸭250克,芡实20克,薏苡仁20克,麦冬10克,生姜2片,料酒、食盐适量。
做法:1.芡实、薏苡仁洗净,清水浸泡1小时。
2.将鸭肉洗净斩块,备用。
3.麦冬洗净,备用。
4.上述食材放入汤锅内,大火煮沸后,加入料酒、生姜,转小火煲1个小时左右,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祛湿健脾,清热养阴。
荷叶芦根茶
材料:干荷叶5克,干芦根15克。
做法:1.将干荷叶、干芦根洗净后放入养生壶中。
2.加少量清水煮开后,小火再煮10~15分钟。
功效:清暑利湿,芳香和胃。
注意事项
以上药膳孕妇慎用。所有药膳当日制作当日食用最佳,不宜隔夜。在食用过程中,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用并及时就医。 糖尿病患者慎用含糖药膳(如罗汉果),痛风患者慎用老鸭汤等高嘌呤食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硬皮病
后一篇:护卫男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