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蚯蚓:念尔无筋骨也应天地心

(2022-10-24 07:37:43)


时间:2021-08-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刘琪瑞

蚯蚓是钓鱼人常用的饵料,我老家称作“曲蟮”。小时候,我们常捉了蚯蚓养金鱼、喂鸡鸭,也玩猜谜语:“天天吃泥土,长肉不长骨。真人不露相,帮你种稻谷。”“细细长长一条龙,天天躲在土壤中,没手没脚会劳动,钻来钻去把土松。”说的都是蚯蚓这种环节小动物。“夏夜雨欲作,傍砌蚯蚓吟。念尔无筋骨,也应天地心。”蚯蚓又是唐代诗人卢仝笔下身躯虽柔弱却也心应天地的形象。

母亲常说:“老话说得好,‘一方曲蟮吃一方泥’,这曲蟮是土命,土里来土里去,松土吃土还屙土,一辈子离不开土。”蚯蚓长年累月生活在土壤里,以腐烂的植物或其他有机物为食,因而它不断地钻土翻泥,任再怎样板结的土壤,经了蚯蚓们坚韧不拔地钻挖,都会变得松软湿润,会令土壤质量大大得到改善,让土壤的透气性保持良好。不仅如此,蚯蚓吞食土壤上层的腐烂树叶、草根,排泄出散粒状的粪便,还是氮、磷、锌等元素含量很高的肥料。所以说,蚯蚓是庄稼的好朋友、农人的好帮手。

不仅如此,蚯蚓还是一种动物性蛋白添加饲料,它蛋白质含量较高,具有特殊的腥香味,家禽和鱼类都喜欢吃。记得小时候,我和小伙伴常常到野外青草地、柴草垛旁翻挖红蚯蚓、黑蚯蚓,带回家投喂栏里圈里的鸡鸭。鸡鸭们吃了蚯蚓长得羽毛光洁亮丽,产下的鸡蛋鸭蛋个大量多,晶亮圆润,炒了吃、腌了吃,油汪汪、喷喷香,回味无穷。

更有意思的是,蚯蚓还是小小“天气预报员”。它们虽然生长在阴暗潮湿的泥土里,可如果土壤里湿度过高、透气性太差,蚯蚓会受不了。特别是夏秋时节将要降雨时,蚯蚓便会纷纷钻出泥土,寻找干燥的地方,换换气儿。因而农谚云:“曲蟮上路,出门有雨。”“蚯蚓往上爬,雨水乱如麻。”看见蚯蚓一条条爬出来,乡人就知道要下大雨了,要提早做好准备。

母亲还把蚯蚓唤作“钻土龙”“地龙”。小时候,我从母亲那得知,蚯蚓还能入药,把它作为小偏方,能治疗一些皮肤病。比如,将蚯蚓和白糖拌在一起,待其溶为黄色黏液,可以用棉球蘸取涂抹于皮肤湿疹部位进行治疗。

其实,蚯蚓入药历史久矣。《神农本草经》收载的67种动物药中即有蚯蚓,称其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功效。因其生品腥味太重,故入药一般需经炒制。南北朝时期医药学家陶弘景曰:“若服干蚓,须熬作屑。”《本草纲目》载:“术家言蚓可兴云,又知阴晴,故有土龙、龙子之名。”称其性味咸寒、无毒,主治伤寒热结、诸疟烦热、小便不通、老人尿闭、小儿急惊、风热头痛等症。

古人对蚯蚓还寄予了别样的情愫。因其爬行起来曲里拐弯,古人以“春蚓秋蛇”为成语,把它和蛇爬行相类比,用来形容书法拙劣,婉曲无状。北宋文学家苏轼在《龙尾砚歌》中写道:“粗言细语都不择,春蚓秋蛇随意画。”《荀子·劝学》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我们做学问、干事业,要像蚯蚓那样,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攻不下的堡垒。

凤仙花:金凤斜飞满庭院

 (2022-10-23 11:05:00)[编辑][删除]


时间:2021-08-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邓海祥

入夏以来,女孩们最期待的要数凤仙花盛开。在骄阳下,成片的凤仙花轻展身姿,一朵朵花儿争相竞放,大红、粉红、紫红、白的、淡黄的,花瓣或单或重,远远望去仿佛在风中起舞的仙子。

凤仙花为双子叶凤仙花科凤仙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指甲花、急性子、凤仙透骨草等,可从仲夏一直开到秋天,花色繁多,深受大众喜爱。

明代植物学著作《群芳谱》记载凤仙花:“开花头翅羽足俱翘然如凤,故又有金凤之名。”清代讲述花卉栽培知识的书籍《花镜》中也记载其:“花形宛如飞凤,头翅尾俱全,故名。”都肯定了凤仙花优美的外形,也说明了“凤仙”一名的由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这样描述:“其花头、翅、尾、足俱具,翘然如凤状,故以名之。女人采其花及叶包染指甲,其实如小桃,老则迸裂,故有指甲、急性小桃诸名。”

用凤仙花染指甲的习俗自古就有。每年花开的时候,采下一大把花,加入捣成细末的明矾,混合揉碎,再采一些苘麻宽大的叶子,将捣碎的花泥包在指甲上面,用细线固定,到第二天早上,指甲就染成了不易褪色的红色。陆琇卿在《醉花阴》写道:“曲阑凤子花开后,捣入金盆瘦。银甲暂教除,染上春纤,一夜深红透。”那种通明的亮红的美,是自然之美。

自古以来,凤仙花的美倾倒了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唐代诗人吴仁壁的《凤仙花》:“香红嫩绿正开时,冷蝶饥蜂两不知。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枝。”明代高濂的《天仙子·凤仙花》写道:“茸茸花颤秋深浅,金凤斜飞满庭院。摇弄西风故敢开,解桃愁,分杏怨。不让春光红一片。玉人松却黄金钏,绕丛攀折黄昏倦。捣向金盆色更奇,傍夜深,争笑卷。朝看玉指猩红撚。”

凤仙花全株可入药,其味甘、微苦,性温,入肝经,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利尿的功效。其茎有祛风湿、活血、止痛之效,用于治风湿性关节痛、屈伸不利。其种子称为“急性子”,有软坚、消积之效,用于治噎膈、骨鲠咽喉、腹部肿块、闭经。《本草纲目》记载:“凤仙子,其性急速,故能透骨软坚。庖人烹鱼肉,硬者投数粒,即易软烂,是其验也。”但如今很少有人用它来治疗骨鲠,大概是由于“急性子”本身有毒,且药效过猛,常人难以把握。明代叶廷器的《世医通变要法》中记载:“凤仙花叶捣如泥,涂肿破处,干则又上,一夜血散,即愈。冬月收取干者研末,水和涂之。”

在我脑海中一直有一个场景挥之不去:摇曳的灯光下,女子将摘来的凤仙花加入明矾一起捣碎,在自己纤细的双手上小心翼翼地放上花泥,再固定好,一大早起来,纤纤玉手上透着点点亮红,嘴角轻轻一笑。而现在很少有人再种凤仙花了,都嫌用它来染指甲麻烦,可这就是生活本身呀。有时我在想,是不是我们走得太快了,忘记了生活本身的仪式感。(邓海祥 河南中医药大学)

秋深霜浓话桑叶

 (2023-11-07 04:27:25)[编辑][删除]

摘自2023-11-6中国中医药报
孙治安 韦绪性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孙珩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卫生学院
“秋日平原路,虫鸣桑叶飞。”唐朝李嘉祐《送从弟归河朔》的诗句,将我们带到了丹枫层染、桑叶飘落的深秋。桑树是我国古老的树种,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出土的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桑”字,可见我国种植“桑”的历史之悠久。许慎《说文解字》云:桑树有“东方自然神木之名”,尤为甚者,古代称十月霜后桑叶为“神仙叶”。因此,桑树和桑叶不仅拥有深厚的文化渊源,而且还具有十分重要的药用价值。
桑叶的药用功效
桑树为落叶小乔木,在我国各地广泛种植。中药用桑叶一般在每年的霜降季节后采收质量为佳。在十月霜后采摘的桑叶称为霜桑叶、黄桑叶、冬桑叶等。桑叶性微寒,味甘、苦,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功效,可治疗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等病证。
近年来,通过中、西医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发现桑叶及桑叶制剂有降血压、降血糖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治疗;桑叶还有抗病毒、抗肿瘤的作用,可抑制染色体突变和基因突变,预防癌细胞的生成,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桑叶的桑素具有抗癌活性,其中的维生素具有抑制变异原效应。桑叶具有抑菌、抗炎作用,桑叶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以及部分酵母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而且其所需的抑菌浓度较低,pH值范围较宽(4~9),热稳定性较强,可显著地抑制大鼠创伤性浮肿,阻止结膜炎、耳郭炎、肺水肿等病的发展。
桑叶的临床应用
中医认为,桑叶甘寒质轻,轻清疏散,长于凉散风热、清肺止咳,故常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所致的发热、头痛、咳嗽等,常配伍菊花、连翘、杏仁等,如桑菊饮。桑叶味苦性寒,清泄肺热;甘寒益阴,凉润肺燥,可用于燥热伤肺所致的干咳少痰,轻者可配杏仁、沙参、贝母等同用,如桑杏汤;重者可配生石膏、麦冬、阿胶等,如清燥救肺汤。桑叶味苦性寒,兼入肝经,具有平肝潜阳之功,可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的治疗,常配伍菊花、石决明、白芍等中药。本品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泻肝火、凉血、益阴明目,故配菊花、夏枯草、车前子等以清肝明目,治疗肝经风热、肝火上攻所致的目赤涩痛、流泪等;配伍滋补精血之黑芝麻组成桑麻丸,用于肝阴不足导致眼目昏花的治疗。桑叶味甘性寒,具有凉血止血之功,可单用,或配伍其他止血药同用。
桑叶经过霜露的浸润,味苦、甘,性微寒,具有良好的皮肤美容作用,特别是对面部的痤疮、褐色斑等有较好的疗效。中医认为,青年人阳气旺盛,平素喜食油腻辛辣之物,易导致脾胃积热生湿,再加上外邪侵犯皮肤,致使皮肤毛孔堵塞,则生痤疮。治疗痤疮时,每日须取鲜桑叶50克,煎汤后分3次服用,一般15日见效;鲜桑叶适量捣烂,可外敷痤疮,每次30分钟,其治疗效果令人满意。桑叶还有清热解毒、润肠通便之功,可用于治疗便秘。此外,嫩桑叶(去蒂洗净暴干)500克、黑芝麻200克、白蜜500克,将芝麻捶碎熬浓汁,和蜜炼至滴水成珠,加入桑叶调制为桑麻膏,早晨用盐汤服,傍晚用黄酒服,可以治疗白发、脱发,延年益寿。
桑叶还可制作成桑叶茶,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保健和治疗。如《本草备要》中记载桑叶可“代茶止消渴”。桑叶茶的制作工艺需经采桑、洗晾、切叶、杀青、揉搓、解块、烘干、制香等工序。传统的桑叶茶须经热加工的方法,如炒干、烘干等高温制作,从而导致桑叶活性成分的流失,降低桑叶茶的降糖效果。为了提高桑叶茶的降糖功效,现代学者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尝试,发现在低温下加工的冻干桑叶茶,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桑叶的多糖、黄酮和生物碱等成分,有效地提高桑叶茶的降糖效应。
近年来,随着人们食谱的不断变化,食用桑叶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时尚,尤其是春天采摘的桑叶芽,颇受时尚人士的青睐。桑叶在临床使用中,既可煎汤内服,每次用量6~10克,又可或入丸、散、膏之剂。一般外用适量,煎汤外洗局部,或捣烂外敷患处。桑叶蜜制可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本草蒙筌》曰:桑叶“采经霜者煮汤,洗眼去风泪殊胜。盐捣敷蛇虫蜈蚣咬毒,蒸捣罯扑损瘀血带凝。煎代茶,消水肿脚浮,下气令关节利;研作散,汤调,止霍乱吐泻,出汗除风痹疼。炙和桑衣煎浓,治痢诸伤止血。”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词中的菊及其药用价值

  (2023-11-07 04:19:16)[编辑][删除]

摘自2023-11-6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涵秋寒渚,染霜丹树。尚依稀,是来时、梦中行路。时节正思家,远道仍怀古。更对著、满城风雨。
黄花无数,碧云欲暮。美人兮,美人兮、未知何处。独自卷帘栊,谁为开尊俎。恨不得、御风归去。
这首《惜黄花•九月七日定兴道中》是宋代词人史达祖的作品,描写重阳时节的思乡之情。词牌《惜黄花》由“黄花无数,碧云欲暮”得名,调名本意即吟咏菊花。古人认为菊花以黄色为正,因称黄花。
诗中有菊保健康
菊原本写作蘜,从鞠,《礼记》曰:“季秋之月,鞠有黄华。”古人认为花事至菊花而穷尽。唐代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寒露节气三候为: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晚秋时节,菊花应节而开。
菊花秋季开放,又名“秋花”,在明代冯梦龙小说《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王安石写《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到后,对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诗中以秋花指代菊花。农历九月又叫菊月,明代杨范的作品《九月旦湖上偶兴》载:“凉气萧萧菊月初,暂休讲席过罂湖。”
菊花花蕊多为黄色,故又名金蕊。宋代林昉《答黎教授•其二》载:“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枯时始见花。”服食菊花能延年益寿。
古人认为,菊花花圆象天;色黄比地;早植晚登,有君子之德;冒霜吐颖,蕴坚贞之质,与梅、兰、竹并称花中四君子。菊花也因此成为文人讴歌的芳草,如屈原《九歌•礼魂》曰:“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神农本草经》将菊花列为上品。古人常服食菊花以求健康,如屈原《离骚》载:“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西晋潘岳《秋菊赋》载:“既延期以永寿,亦蠲疾而弭疴。”苏轼《后杞菊赋》载:“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
我国很早就有就有重阳节登高赏菊花、饮菊花酒的习俗。相传汝南恒景随仙人费长房游学,在费长房指点下,通过登山饮菊花酒躲避了灾难,后来遂成为民间风俗。《本草纲目》载,饮菊花酒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的功效,加上地黄、当归、枸杞等药物则效果更佳。唐代钱起《九日登玉山》载:“霞景青山上,谁知此胜游。龙沙传往事,菊酒对今秋。”在此基础上,后世又产生了重阳节簪菊、吃菊花糕等习俗,如杜牧《九日齐安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菊花质地轻柔,清香馥郁,将其阴干,收入枕中,制成菊花枕头,可治疗头风、头晕、失眠。
菊花明目散风热
菊花的干燥头状花序(菊花)、叶(菊花叶)、幼嫩茎叶(菊花苗)、根(菊花根)、头状花序的蒸馏液(甘菊花露)均可入药,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真菊延龄味最甜,地黄枸杞用须兼。头疼堪定风旋转,目痛能清火上炎。轻软制成囊可枕,清香酿出酒应添。白花一种尝微苦,染却髭髯有甚嫌。”(清代赵瑾叔《甘菊花》)菊花具有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菊花可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等。
“菊花味甘气平寒,诸风温痹皮肤顽,头眩目泪胸烦痛,久服滋阴肠胃安。”(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菊花》)菊花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能疏散肺经风热,但发散表邪之力不强,常与桑叶相须为用,并配伍连翘、薄荷、桔梗等,可治疗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等。
“菊花味甘,除热祛风,头晕目赤,收泪殊功。”(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菊花》)菊花性寒,能清肝热、平肝阳,配伍石决明、珍珠母、白芍等,可治疗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配伍羚羊角、钩藤、桑叶等,可治疗肝火上攻而眩晕、头痛,以及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者。
“桓景登高事可寻,黄花开处绿畦深。消灾辟恶君须采,冷露寒霜我自禁。”(唐代徐夤《菊花》)菊花叶用于头风、目眩、疔疮、痈肿的治疗。菊花苗性凉,具有清肝明目的功效,用于头风眩晕、目翳的治疗。菊花根具有利小便、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疔毒的治疗。甘菊花露味具有清心明目的功效,用于头风眩晕的治疗。
清热解毒野菊花
“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唐代王建《野菊》)野菊花是常用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平肝的功效,用于湿疹、皮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头痛、眩晕的治疗。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载:野菊花为外科痈肿药也。其味辛而且苦,大能散火散气。故凡痈毒疔肿瘰、眼目热痛、妇人瘀血等症,无不得此则治。
“野菊未尝种,秋花何处来。羞随众草没,故犯早霜开。寒蝶舞不去,夜蛩吟更哀。幽人自移席,小摘泛清杯。”(宋代司马光《野菊》)野菊花能清热泻火、解毒利咽、消肿止痛,为治外科疔痈之良药,配伍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等,可治疗热毒蕴结、疔疖丹毒、痈疽疮疡、咽喉肿痛。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宋代杨万里《野菊》)野菊花配伍金银花、夏枯草等,可治疗风热上攻之目赤肿痛。野菊花与菊花为同科植物,均有清热解毒之功,但野菊花苦寒之性尤胜。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时节,菊花傲霜开放,不畏严寒,迎风独立,形态美丽,药香氤氲,芳菲宜人,可赏、可食,可入药、可入诗,映东篱而神爽,充金匮而有余芳。

有趣的“菊枕诗”

   (2023-11-03 03:47:16)[编辑][删除]

摘自2023-11-2中国中医药报
菊花为花中四君子之一,亦有“花中隐士”雅称,每年深秋至初冬集中盛开,不仅有凌寒傲霜、高洁不屈的品格,还是入药入馔的佳品。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安神醒脑等功效。古代文人雅士深谙菊花之妙,常采菊作枕,疗病健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南宋陆游善于养生健身,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长寿诗人,对菊花枕寄予了浓厚情怀。早在与表妹唐婉新婚燕尔时,二人采集菊花晒干做枕芯,缝制了一对“菊花枕”作纪念。后来,陆游感怀此事,赋诗记之:“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閟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陆游还在《剑南诗稿》中提及“菊枕”旧事:“余年二十时,尚作菊枕诗。采菊缝枕囊,余香满室生。”到了晚年,陆游得了“头风病”,常以菊花作枕疗治,他在《老态》一诗中有句:“头风便菊枕,足痹倚藜床。”头痛病犯了,就枕菊花枕;腿脚麻痹了,就睡藜杆床,这样简朴的方式可以保健。
北宋史学家、散文家刘敞对菊花枕的功效深有体会,他写有一首《菊花枕》,诗曰:“鲜鲜秋菊花,粲粲黄金钱。采掇时苦晚,弃遗情所怜。道人教为枕,示可以延年。”诗人描绘黄菊鲜灵、粲然,如黄金钱般美妙,从道人那儿得到了制作“菊花枕”之法,用此疗疾,省钱省事,简便易行。
南宋文学家林亦之从友人处听到了“菊花枕”的好处,写诗赞曰:“故人所说菊花枕,似把冰丸月下饮。秋水一双明炯炯,数在青囊第一品。”这种独特的药枕一枕清如“冰丸月下饮”,并且目如盈盈秋水,炯炯有神。
菊花枕常常枕之,不仅可醒脑明目,除燥养生,更让人美梦幽香,好景浮来。
趁着霜满天、菊正黄,趁着心尚年轻,情还未老,我们东清热平肝两“菊花”
摘自2024-8-15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有“菊花”和“野菊花”。“菊花”又有黄、白之分。一般认为黄菊花偏于疏散风热;白菊花偏于平肝明目;野菊花偏于清热解毒。以下细说二者。
菊花
中药“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古今处方常用甘菊(《抱朴子》)之名,另也有别名真菊(《抱朴子》)、金蕊(《本草纲目》)、甜菊花(《随息居饮食谱》)等。《本草经集注》言:“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华正相似,唯以甘、苦别之尔……又有白菊,茎叶都相似,唯花白,五月取。”所述“味甘之菊”和“白菊”皆为今之药用菊花。除花入药外,菊花叶也可入药。《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收载菊的栽培品种药用菊花叶入药为“菊花叶”,能治疔疮、痈疽、头风、目眩等症。
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其入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于上品,谓“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现代临床常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等症的治疗。中成药小儿感冒颗粒、保济丸、明目上清片等便有用菊花组方入药。
菊花轻清凉散、宣扬疏泄,能祛风热之邪,除邪而不伤正,善解上焦头目风热,常用于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症见发热、头痛、咳嗽等。如《温病条辨》桑菊饮,临床常与桑叶、薄荷等配伍,共奏疏风解表之功。菊花为“目科要药”(《本草正义》)。如杞菊地黄丸,以菊花、枸杞子入于六味地黄丸中,以滋养肝肾、平肝明目,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出现两眼昏花、头重足软,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者。
菊花药食两用,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如用菊花酿酒作茶、炒菜制糕饼等,或以菊花为原料开发成大健康食品,如菊花糖、菊花饼干等。值得注意的是,孕妇及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慎服菊花。
菊花主要含有黄酮类、挥发油类、氨基酸、绿原酸和糖类等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菊花具有抗氧化、抗病毒、降血脂、抗菌、抗感染及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
《本草纲目》中有“菊之品凡百种”的记载。药用菊中,按颜色不同,有黄菊、白菊之分。一般临床平肝明目多用白菊,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药品化义》便有言“是以肺气虚,须用白甘菊。如黄色者,其味苦重,清香气散,主清肺火……是以清肺热须黄甘菊”。《药性通考》亦有言“菊花虽有黄白,其性相同,黄者取中州之气,能入脾经,清胃火,其功比白者更有功也”。白菊花寒凉之性弱于黄菊花、野菊花,且口感清香甘甜,最适合泡饮。至于常作茶饮的金丝皇菊等,不作药用。
野菊花
野菊花为菊科植物野菊的头状花序。野菊花花小,棕黄色。舌状花1轮。气芳香,味苦。《本草拾遗》谓:“苦薏,花如菊,茎似马兰,生泽畔,似菊。菊甘而薏苦,语曰:苦如薏是也。”《日华子本草》明确载“野菊”名,谓“菊有两种,花大气香茎紫者为甘菊,花小气烈茎青小者名野菊”。《日用本草》言:“花大而香者,为甘菊;花小而黄者,为黄菊;花小而气恶者,为野菊。”历代本草所言“苦薏”“野菊”即为今之所言野菊。
野菊花味苦、辛,性微寒,归肝、心经,有清热解毒、泻火平肝的功效。《本草汇言》谓其“破血疏肝,解疔散毒之药也……煮汤洗疮疥,又能去风杀虫”。野菊花,热毒所致诸症均可用之,又具疏风清热之功。现代临床常用于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症的治疗。中成药野菊花栓是仅用野菊花制成的单味制剂,有抗菌消炎的功效。中成药夏桑菊颗粒也是以野菊花入药,而非菊花。相比菊花,野菊花苦寒之性更甚,清热解毒之功更强,一般不适合作为代茶饮日常饮用。脾胃虚寒者宜慎服该品。
野菊花含有菊花内酯、野菊花醇、挥发油等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野菊花具有降压、抗心肌缺血、抗病原微生物、解热等作用。
广西也有称野菊为甘菊的,与植物甘菊分属两种,应予以区别,不宜混用。《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15年版)另将植物甘菊的头状花序收载为“菊米”,味苦、辛,性微寒,归肝、心经,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症的治疗。篱采菊,野岭觅香。 (刘琪瑞)
秋菊在野
摘自2024-9-20中国中医药报
野菊是秋天乡野里极其常见的植物,它像乡下的孩子一样自由地生长,无论是在荒坡地里,还是在田埂上,野菊都以简约质朴的形象摇曳于蓝天白云之下。
秋日里,我特别喜欢陪着外公到野外采摘野菊。外公专挑偏僻的坡地采摘,他说那种地方受到的侵扰少,生长出来的野菊质地纯净、花瓣柔嫩、花盘完整,也开得最灿烂。我挎着小篮子,外公下手掐,不出半天,小篮子就被塞得满当当的,一朵朵淡黄色的小花拥簇在篮子里,缕缕清香扑鼻而来。我总是忍不住凑近小篮子,猛吸上几口。
外公把采摘回来的野菊均匀地铺开,放在阳光下晾晒。等完全晒干,外公便拿来一只陶罐,把晒干后的野菊花塞进陶罐里。
外公特别喜欢喝菊花茶。每天清晨,外公会烧开一锅水,把滚烫的水倒进茶壶,然后从陶罐里掏出一小撮野菊干撒进壶里。在热温的拥簇下,干枯的野菊花瓣慢慢地舒展。它在水中又迎来了一次新的绽放。那些凝结在干枯花瓣中的秋日的精致,片刻间得以释放。秋日的野菊香气,至壶底向上漫延,清香四溢。
菊花茶泡好后,外公给自己倒上一杯,慢慢地踱到屋檐下,浅浅地抿上一口,然后眯上眼睛,似乎在回味,那种陶醉的神情,仿佛他的身体已飘向远方,沉浸在旷野中的花香里。
晒干后的野菊,除了用于泡茶,还可以做成菊花枕。有一段时间,我睡眠不好,经常在半夜里惊醒。母亲非常担忧。她听人说,菊花枕能有助于改善睡眠,于是找来一块土布,用棉线缝成枕套,把野菊填充进去,做成菊花枕。枕着母亲精心缝制的菊花枕,犹如躺在野菊丛中。
野菊常见易得,它清热解毒、明目,因而深受人们喜爱。除了用于菊花茶、菊花枕,人们还用它来制作成菊花酒、菊花糕。在深秋的日子里,就着秋日暖阳,泡一壶菊花茶,吃几片菊花糕,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广东台山 王同举)
 

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2023-11-02 03:30:36)[编辑][删除]

摘自2023-11-1中国中医药报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秋天到了,又到挖百合的季节了。百合是百合科植物卷丹(卷丹百合)、百合或细叶百合的干燥肉质鳞叶。其味甘,性寒,归心、肺经,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等,风寒咳嗽、脾寒便溏者忌服。它的常用剂量为10~30克。
百合的根茎可食可药,花散发着隐隐幽香,又象征着高雅与纯洁,寓意百事合意,百年好合。观赏百合花,给人一种由内而外的精神享受,难怪诗人陆游写下了“尔丛香百合,一架粉长春。堪笑龟堂老,欢然不记贫”的赞美诗句。
百合用于治疗肺阴虚的燥热咳嗽及劳嗽久咳,能养阴清肺、润燥止咳。比如《济生方》中的百花膏,百合与款冬花相配伍,治燥热咳嗽,痰中带血;《慎斋遗书》所载百合固金汤中,百合与生地黄、玄参、川贝母同用,治肺虚久咳、劳嗽咯血。百合润肺,也可以试试食疗方——百合雪梨汤。其做法是:净百合50克(也可用干品,用量减半)、雪梨1个、冰糖适量。将百合倒入锅中,加水适量煮熟,再将去皮核的雪梨块和冰糖,再煮半小时即成,吃起来酸甜可口、润肺解渴。
百合清心安神,因而还可以治疗情志病,多用于治疗热病后期余热未清,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等。张仲景以百合为主治疗此类疾病,便将病名命名为“百合病”。该病以神志恍惚、精神不定为主要表现,主要方药为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汤,其中百合鸡子汤是一个典型的食疗方。现在我们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化裁一个食疗方——百合蛋花汤:净百合50克,加水煮熟,再将鸡蛋2个搅匀,倒入锅中,用汤勺搅动即成蛋花,加入食盐、味精、芝麻油等调料即成。如鸡蛋去除蛋清,即是百合鸡子汤,可作为惊悸、失眠、心烦、神经官能症或更年期综合征的食疗方。
百合还可以治疗胃脘痛。《神农本草经》中云百合有主“心痛”的功效,此“心痛”实即“心口痛”,中医称为胃脘痛。该功效被其养阴作用所掩盖。《时方妙用》中百合乌药汤就是治胃脘痛的简便良方,方中重用百合为君,对气滞胃痛尤为适宜。原方“治心口痛,服诸热药不效,亦属气痛。”用百合一两(30克),乌药三钱(9克),重在通气和血,可行气止痛、凉润清热,治气郁化火,热积中脘之胃痛颇效。京城名医焦树德就十分推崇该方,他以此方为基础方,随症加减,对溃疡病所致的长期胃痛,属虚实并见、寒热夹杂、气血皆病者,往往取得佳效。这里也可以推荐一道食疗方——百合粥:粳米50克,淘洗后煮15~20分钟,再加入净百合30克同煮,粥成后(或加少许冰糖)食用。该粥可益胃养阴、润肺止咳,适合慢性胃病、慢性支气管炎者。

沉香:亦香亦药亦雕材

   (2023-11-03 03:50:28)[编辑][删除]

摘自2023-11-2中国中医药报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沉香是一种名贵中药材,现就其来源用途、资源分布等简述之。
运香之港
沉香一物跨三界,可以熏香,可以入药,可以雕刻,身价不菲,举世瞩目。
中国香港,“香港”二字与沉香渊源颇深。香、港,运香之港,运的就是沉香。
早在明代,东莞一带盛产莞香,莞香专指广东省东莞县所产之沉香,香港充当了转运东莞之香的主要港口。久而久之,运香之港就成了香港。
孙中山的故乡广东省中山县,原名香山县,那里广种沉香。对此问题,我专门有篇考证文章发表于《中国文化通志——香港卷》。
1997年,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栽种了1997棵沉香树。
香港岛上的高升街是一条药材街,特别以名贵药材著名,我经常带学生们到那里见习考察。每次我都要去拜访一位老掌柜李震熊先生,他会把一些珍贵沉香拿出来让学生们参观,了解正品沉香的鉴别特点。沉香价格昂贵,主要因为数量稀少,不是每一棵沉香树都能取到沉香。
健康的沉香树并不分泌起主要药效的物质成分,只有当树体受到伤害,比如发生被雷劈或被虫咬等情况后,伤口处被真菌感染,植物出于自我防御机制才会产生分泌物,从而形成沉香,“沉香”就是“生病的木头”,可遇不可求,正如不是每一头牛都有牛黄,不是每个蚌壳里面都有珍珠一样。
沉香用途
沉香的用途之一是入药。沉香入药最早见于《名医别录》,书中将沉香列为上品。
沉香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的功效。经典的中成药紫雪丹、四磨汤、苏合香丸里都用到沉香。
《本草纲目》里一共收载了十几首含沉香的复方,其中有七首方剂是李时珍新增加的。现代研究表明,沉香具有镇静、镇痛和抗菌的药理活性。
沉香的用途之二是制香,它是高级香料制品的重要原料。我国有悠久的用香历史,在庙宇内礼佛打坐时,在祠堂内供奉时,在家中品香时,香都是关键的必需品。清末女官裕德龄写的《御香缥缈录》中记载慈禧太后爱用沉香,以愉悦身心。几乎每座皇宫的殿阁里都有香炉,香烟缭绕,日日不绝。
香道中用沉香,不仅在我国如是,在日本、韩国、越南亦如是。人们认为闻香能清除秽浊之气,清净身心。
沉香的用途之三是作为雕塑、工艺品的原料。与入药和熏香相比,沉香作为工艺品的附加值特别高,为珍贵的收藏品。
宫廷展览中常见用沉香制的把玩物件,在沉香器物上,金银只是陪衬。沉香有自然的纹理、静谧的幽香、天然的造型,不加雕饰已成大器。很多药材店铺、古玩店铺都会将沉香陈列于橱窗内,作为镇店之宝。用沉香制成的手串、把件是当下最火的木器文玩之一。
资源分布
沉香来源于瑞香科多种树木,主要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有国产的和进口的。
国产沉香来源于瑞香科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ilg 含有树脂的木材。白木香也是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中药沉香的唯一法定植物来源,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等省区。
宋代本草著作《本草衍义》的作者寇宗奭,兼通医药,药材鉴别经验丰富,曾任职宋代惠民局,专门负责管理药材市场、鉴别药材。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有这样的记载:沉香木,大者合数人抱……有香者百无一二。
未能形成树脂、没能结香的沉香木,称为“女儿香”,不能入药。沉香树的繁殖生长其实不太难,难在自然结香。
由于白木香自然结香率低,先人发明了一种人工结香方法,即定向培育沉香的技术。民国时期《东莞县志》记载了用人工的方法让沉香树木结香,人为砍伤树木,促使树生病,形成沉香,称为“开香门”。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结香的过程十分漫长,想要香好,10~20年都算短的。尽管在海南等地已大面积种植沉香,然而要等到自然结香,尚需时日。从事沉香行业,急功近利是做不成的。
进口沉香是来源于瑞香科的另外一种植物Aquilaria agallocha Roxb.含有树脂的木材,主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等地。
如今,野生沉香树木在我国已经基本看不到了。在越南,上等的沉香产量也很有限,濒临灭绝。
真伪鉴别
由于沉香用途广泛,资源有限,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沉香的价格不断飙升,伪品充斥市场。
顾名思义,沉香,入水而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好的沉香树脂含量高、比重偏大,这些特点也是传统经验评定沉香质量的标准之一。但现在市场中出现人为增重、压缩增重的情况,所以“入水而沉”不是唯一的标准了。
好的沉香,香气若隐若现,而且十分持久。如遇到香味刺鼻者,往往是添加了香料或其他化学制品的次品。
优质的沉香手感细腻,不腻手,即所谓“不走油”。接触后手上有油痕,好像抹了润肤霜,则多为伪品。
沉香点燃后,应有强烈的香气,烟色发白,并伴随有褐色的树脂渗出。好的沉香在不同的温度、燃烧的不同阶段,会缓释出不同的香气。好似一杯茶,用不同的水温、泡不同的时间,味道是不一样的。
除经验鉴别法外,用仪器、显微鉴别等试验方法也快速有效。不仅可用于鉴定沉香,也可用于鉴定其他贵重木材。

张锡纯论水蛭妙用之理

  (2023-11-03 04:10:15)[编辑][删除]

摘自2023-11-2中国中医药报
姚鹏宇 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陶汉华传承工作室 张钟文 山东大学深圳研究院
中西汇通医家张锡纯,技精湛,重实践,在中药的运用配伍中多有创新。水蛭是临床常用的水生动物类中药,张锡纯用水蛭,承前贤医理,参西医之论,合临证所悟,取象而比类,经验独到,可师可法。《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系张锡纯学术思想荟萃之著,书中多次论及水蛭,8则医案用到水蛭,兹整理如下,以供临证参验。
前贤医理及西医之论
《本经》之论,水蛭生用
水蛭列于《神农本草经》下品,原文载“味咸,平。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此系中医学关于水蛭较早论述,未曾言及炮制方法。自张仲景《伤寒论》始见水蛭炮制为用,抵当汤、抵当丸二方言水蛭“熬”,此处“熬”与“焙”“炒”相似。现水蛭少有生用,《中国药典》收载的滑石粉炒法为当下水蛭主流炮制方法。《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妇女科•处女经闭》载“按水蛭《神农本草经》原无炙用之文,而后世本草谓若不炙即用之,得水即活,殊为荒唐之言。尝试用此药,先用炙者无效,后改用生者,见效甚速”,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水蛭中含有多种多肽与蛋白质,炮制后蛋白质变性,导致水蛭抗凝血效果下降,也佐证张氏之论。然水蛭气味腥臭,生用吞服实难下咽,因此张锡纯常以他药相合而用,每用山药末煮茶汤,加红糖送服水蛭末。现多将生水蛭磨粉,装于胶囊之中,可防腥味之弊,国医大师颜德馨喜用此法。
灵胎之说,迟缓善入
清代医家徐灵胎,业通经儒,功擅岐黄,广求博学,著述颇丰。《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乃徐氏“为之探本溯原,发其所以然之义”而著,《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下品•水蛭》载“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久之滞,自有利而无害也”,言“迟缓善入”之性,性迟缓则逐瘀破血而不伤血,善入则消散癥瘕积聚而无害,张锡纯于徐灵胎之论赞誉有加,深受启发。《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治女科方•理冲丸》载“特是徐氏所谓迟缓善入者,人多不解其理。盖水蛭行于水中,原甚迟缓。其在生血之中,犹水中也,故生血不伤也。着人肌肉,即紧贴善入。其遇坚积之处,犹肌肉也,故坚积易消也”,从水蛭法象阐明徐灵胎之论。
法象用药,理通效明
法象药理是指依据药物的外在表象如形色、气味、质地、习性、生长环境等来认识药物作用、功效的内在机理。法象药理肇始于宋,宋代理学的“格物穷理”思想、“体用说”理论等内容对于法象药理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张锡纯熟谙法象药理,据此论药,每多创见,主要从味、气、色三方面论述水蛭功效机理,《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水蛭解》载“为其味成,故善入血分;为其原为噬血之物,故善破血;为其气腐,其气味与瘀血相感召,不与新血相感召,故但破瘀血而不伤新血。且其色黑下趋,又善破冲任中之瘀”,“味咸入血”、“气腐化瘀”与“色黑下趋”皆为张锡纯观象识药之果也。
西医之法,吮人毒血
早在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就应用水蛭吸血疗法治疗疾病,19世纪水蛭疗法风靡欧洲,水蛭甚至一度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张锡纯汇通中西,亦对水蛭吮血法有所论及。《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水蛭解》载“西人治火热肿疼,用活水蛭数条,置患处,复以玻璃杯,使吮人毒血,亦良法也”,张氏对这一治法十分欣赏,赞誉“亦良法也”。然而由于这一治法并不符合现代医学要求,所以现在实难得见。
临证所悟及独到经验
临证用法,破血、消癥
张锡纯于水蛭之应用可归纳为两大方面,即破血与消癥。《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治阴虚劳热方•十全育真汤》誉水蛭为“破血之药”,言其“猛于三棱、莪术”,于瘀血坚甚者常用之。《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妇女科•产后癥瘕》言水蛭“消癥瘕专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治女科方•理冲汤》载一妇人癥瘕案,案中云:“惟最初所结之病根,大如核桃之巨者尚在。又加生水蛭(不宜炙)一钱,服数剂全愈。”《医学衷中参西录》水蛭八案,七则为癥瘕医案。现代研究发现水蛭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显著抗癌活性,在肝癌、肺癌、膀胱癌等癌症治疗中疗效突出。
配伍得当,环环相扣
张锡纯于水蛭配伍应用,最具特色之处可概为两者。一者为水蛭合补气药(人参、黄芪、白术)及滋阴清热药(天冬、知母、天花粉),治疗癥瘕需以消癥之品攻伐,恐其伤正气,故常合补益之品,《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妇女科•产后癥瘕》载“是当以消癥瘕之药消之,又当与补益之药并用,使之消癥瘕而不至有伤气化”,然水蛭等消癥瘕药与补益药同用不过一道法门也,善治者多能识之。攻伐之药、癥瘕之疾,若施补益,何堪少用?若参、芪大剂助热何如?张锡纯言:“更佐以参、芪、术诸补益之品,则消癥瘕诸药不虑其因猛烈而伤人。且又用花粉、知母以调剂补药之热。”此论实为周到之说,其配伍用药环环相扣,方能疗疾而无虞。医者倘能如张锡纯面面俱到,不致顾此失彼,则可堪大任。二者,山药煮粥送服水蛭,水蛭气味腥腐,刺激性强,患者多难耐受,张锡纯煮粥送服,减弊增效。《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妇女科•处女经闭》载“(水蛭)其性并不猛烈,惟稍有刺激性。屡服恐于胃不宜,用山药煮粥送服,此即《金匮》硝石矾石散送以大麦粥之义也。且山药饶有补益之力,又为寻常服食之品,以其粥送水蛭,既可防其开破伤正,且又善于调和胃腑也”。张锡纯此法源宗仲景,而又有变通。
张锡纯既承前贤,又发己见,师古不泥,中学为体,旁参西学,兼收并蓄,自水蛭一味可窥一斑。

秋深霜浓话桑叶

   (2023-11-07 04:27:25)[编辑][删除]

摘自2023-11-6中国中医药报
孙治安 韦绪性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孙珩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卫生学院
“秋日平原路,虫鸣桑叶飞。”唐朝李嘉祐《送从弟归河朔》的诗句,将我们带到了丹枫层染、桑叶飘落的深秋。桑树是我国古老的树种,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出土的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桑”字,可见我国种植“桑”的历史之悠久。许慎《说文解字》云:桑树有“东方自然神木之名”,尤为甚者,古代称十月霜后桑叶为“神仙叶”。因此,桑树和桑叶不仅拥有深厚的文化渊源,而且还具有十分重要的药用价值。
桑叶的药用功效
桑树为落叶小乔木,在我国各地广泛种植。中药用桑叶一般在每年的霜降季节后采收质量为佳。在十月霜后采摘的桑叶称为霜桑叶、黄桑叶、冬桑叶等。桑叶性微寒,味甘、苦,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功效,可治疗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等病证。
近年来,通过中、西医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发现桑叶及桑叶制剂有降血压、降血糖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治疗;桑叶还有抗病毒、抗肿瘤的作用,可抑制染色体突变和基因突变,预防癌细胞的生成,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桑叶的桑素具有抗癌活性,其中的维生素具有抑制变异原效应。桑叶具有抑菌、抗炎作用,桑叶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以及部分酵母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而且其所需的抑菌浓度较低,pH值范围较宽(4~9),热稳定性较强,可显著地抑制大鼠创伤性浮肿,阻止结膜炎、耳郭炎、肺水肿等病的发展。
桑叶的临床应用
中医认为,桑叶甘寒质轻,轻清疏散,长于凉散风热、清肺止咳,故常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所致的发热、头痛、咳嗽等,常配伍菊花、连翘、杏仁等,如桑菊饮。桑叶味苦性寒,清泄肺热;甘寒益阴,凉润肺燥,可用于燥热伤肺所致的干咳少痰,轻者可配杏仁、沙参、贝母等同用,如桑杏汤;重者可配生石膏、麦冬、阿胶等,如清燥救肺汤。桑叶味苦性寒,兼入肝经,具有平肝潜阳之功,可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的治疗,常配伍菊花、石决明、白芍等中药。本品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泻肝火、凉血、益阴明目,故配菊花、夏枯草、车前子等以清肝明目,治疗肝经风热、肝火上攻所致的目赤涩痛、流泪等;配伍滋补精血之黑芝麻组成桑麻丸,用于肝阴不足导致眼目昏花的治疗。桑叶味甘性寒,具有凉血止血之功,可单用,或配伍其他止血药同用。
桑叶经过霜露的浸润,味苦、甘,性微寒,具有良好的皮肤美容作用,特别是对面部的痤疮、褐色斑等有较好的疗效。中医认为,青年人阳气旺盛,平素喜食油腻辛辣之物,易导致脾胃积热生湿,再加上外邪侵犯皮肤,致使皮肤毛孔堵塞,则生痤疮。治疗痤疮时,每日须取鲜桑叶50克,煎汤后分3次服用,一般15日见效;鲜桑叶适量捣烂,可外敷痤疮,每次30分钟,其治疗效果令人满意。桑叶还有清热解毒、润肠通便之功,可用于治疗便秘。此外,嫩桑叶(去蒂洗净暴干)500克、黑芝麻200克、白蜜500克,将芝麻捶碎熬浓汁,和蜜炼至滴水成珠,加入桑叶调制为桑麻膏,早晨用盐汤服,傍晚用黄酒服,可以治疗白发、脱发,延年益寿。
桑叶还可制作成桑叶茶,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保健和治疗。如《本草备要》中记载桑叶可“代茶止消渴”。桑叶茶的制作工艺需经采桑、洗晾、切叶、杀青、揉搓、解块、烘干、制香等工序。传统的桑叶茶须经热加工的方法,如炒干、烘干等高温制作,从而导致桑叶活性成分的流失,降低桑叶茶的降糖效果。为了提高桑叶茶的降糖功效,现代学者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尝试,发现在低温下加工的冻干桑叶茶,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桑叶的多糖、黄酮和生物碱等成分,有效地提高桑叶茶的降糖效应。
近年来,随着人们食谱的不断变化,食用桑叶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时尚,尤其是春天采摘的桑叶芽,颇受时尚人士的青睐。桑叶在临床使用中,既可煎汤内服,每次用量6~10克,又可或入丸、散、膏之剂。一般外用适量,煎汤外洗局部,或捣烂外敷患处。桑叶蜜制可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本草蒙筌》曰:桑叶“采经霜者煮汤,洗眼去风泪殊胜。盐捣敷蛇虫蜈蚣咬毒,蒸捣罯扑损瘀血带凝。煎代茶,消水肿脚浮,下气令关节利;研作散,汤调,止霍乱吐泻,出汗除风痹疼。炙和桑衣煎浓,治痢诸伤止血。”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词中的菊及其药用价值

    (2023-11-07 04:19:16)[编辑][删除]

摘自2023-11-6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涵秋寒渚,染霜丹树。尚依稀,是来时、梦中行路。时节正思家,远道仍怀古。更对著、满城风雨。
黄花无数,碧云欲暮。美人兮,美人兮、未知何处。独自卷帘栊,谁为开尊俎。恨不得、御风归去。
这首《惜黄花•九月七日定兴道中》是宋代词人史达祖的作品,描写重阳时节的思乡之情。词牌《惜黄花》由“黄花无数,碧云欲暮”得名,调名本意即吟咏菊花。古人认为菊花以黄色为正,因称黄花。
诗中有菊保健康
菊原本写作蘜,从鞠,《礼记》曰:“季秋之月,鞠有黄华。”古人认为花事至菊花而穷尽。唐代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寒露节气三候为: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晚秋时节,菊花应节而开。
菊花秋季开放,又名“秋花”,在明代冯梦龙小说《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王安石写《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到后,对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诗中以秋花指代菊花。农历九月又叫菊月,明代杨范的作品《九月旦湖上偶兴》载:“凉气萧萧菊月初,暂休讲席过罂湖。”
菊花花蕊多为黄色,故又名金蕊。宋代林昉《答黎教授•其二》载:“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枯时始见花。”服食菊花能延年益寿。
古人认为,菊花花圆象天;色黄比地;早植晚登,有君子之德;冒霜吐颖,蕴坚贞之质,与梅、兰、竹并称花中四君子。菊花也因此成为文人讴歌的芳草,如屈原《九歌•礼魂》曰:“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神农本草经》将菊花列为上品。古人常服食菊花以求健康,如屈原《离骚》载:“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西晋潘岳《秋菊赋》载:“既延期以永寿,亦蠲疾而弭疴。”苏轼《后杞菊赋》载:“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
我国很早就有就有重阳节登高赏菊花、饮菊花酒的习俗。相传汝南恒景随仙人费长房游学,在费长房指点下,通过登山饮菊花酒躲避了灾难,后来遂成为民间风俗。《本草纲目》载,饮菊花酒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的功效,加上地黄、当归、枸杞等药物则效果更佳。唐代钱起《九日登玉山》载:“霞景青山上,谁知此胜游。龙沙传往事,菊酒对今秋。”在此基础上,后世又产生了重阳节簪菊、吃菊花糕等习俗,如杜牧《九日齐安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菊花质地轻柔,清香馥郁,将其阴干,收入枕中,制成菊花枕头,可治疗头风、头晕、失眠。
菊花明目散风热
菊花的干燥头状花序(菊花)、叶(菊花叶)、幼嫩茎叶(菊花苗)、根(菊花根)、头状花序的蒸馏液(甘菊花露)均可入药,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真菊延龄味最甜,地黄枸杞用须兼。头疼堪定风旋转,目痛能清火上炎。轻软制成囊可枕,清香酿出酒应添。白花一种尝微苦,染却髭髯有甚嫌。”(清代赵瑾叔《甘菊花》)菊花具有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菊花可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等。
“菊花味甘气平寒,诸风温痹皮肤顽,头眩目泪胸烦痛,久服滋阴肠胃安。”(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菊花》)菊花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能疏散肺经风热,但发散表邪之力不强,常与桑叶相须为用,并配伍连翘、薄荷、桔梗等,可治疗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等。
“菊花味甘,除热祛风,头晕目赤,收泪殊功。”(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菊花》)菊花性寒,能清肝热、平肝阳,配伍石决明、珍珠母、白芍等,可治疗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配伍羚羊角、钩藤、桑叶等,可治疗肝火上攻而眩晕、头痛,以及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者。
“桓景登高事可寻,黄花开处绿畦深。消灾辟恶君须采,冷露寒霜我自禁。”(唐代徐夤《菊花》)菊花叶用于头风、目眩、疔疮、痈肿的治疗。菊花苗性凉,具有清肝明目的功效,用于头风眩晕、目翳的治疗。菊花根具有利小便、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疔毒的治疗。甘菊花露味具有清心明目的功效,用于头风眩晕的治疗。
清热解毒野菊花
“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唐代王建《野菊》)野菊花是常用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平肝的功效,用于湿疹、皮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头痛、眩晕的治疗。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载:野菊花为外科痈肿药也。其味辛而且苦,大能散火散气。故凡痈毒疔肿瘰、眼目热痛、妇人瘀血等症,无不得此则治。
“野菊未尝种,秋花何处来。羞随众草没,故犯早霜开。寒蝶舞不去,夜蛩吟更哀。幽人自移席,小摘泛清杯。”(宋代司马光《野菊》)野菊花能清热泻火、解毒利咽、消肿止痛,为治外科疔痈之良药,配伍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等,可治疗热毒蕴结、疔疖丹毒、痈疽疮疡、咽喉肿痛。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宋代杨万里《野菊》)野菊花配伍金银花、夏枯草等,可治疗风热上攻之目赤肿痛。野菊花与菊花为同科植物,均有清热解毒之功,但野菊花苦寒之性尤胜。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时节,菊花傲霜开放,不畏严寒,迎风独立,形态美丽,药香氤氲,芳菲宜人,可赏、可食,可入药、可入诗,映东篱而神爽,充金匮而有余芳。

有趣的“菊枕诗”

     (2023-11-03 03:47:16)[编辑][删除]

摘自2023-11-2中国中医药报
菊花为花中四君子之一,亦有“花中隐士”雅称,每年深秋至初冬集中盛开,不仅有凌寒傲霜、高洁不屈的品格,还是入药入馔的佳品。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安神醒脑等功效。古代文人雅士深谙菊花之妙,常采菊作枕,疗病健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南宋陆游善于养生健身,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长寿诗人,对菊花枕寄予了浓厚情怀。早在与表妹唐婉新婚燕尔时,二人采集菊花晒干做枕芯,缝制了一对“菊花枕”作纪念。后来,陆游感怀此事,赋诗记之:“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閟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陆游还在《剑南诗稿》中提及“菊枕”旧事:“余年二十时,尚作菊枕诗。采菊缝枕囊,余香满室生。”到了晚年,陆游得了“头风病”,常以菊花作枕疗治,他在《老态》一诗中有句:“头风便菊枕,足痹倚藜床。”头痛病犯了,就枕菊花枕;腿脚麻痹了,就睡藜杆床,这样简朴的方式可以保健。
北宋史学家、散文家刘敞对菊花枕的功效深有体会,他写有一首《菊花枕》,诗曰:“鲜鲜秋菊花,粲粲黄金钱。采掇时苦晚,弃遗情所怜。道人教为枕,示可以延年。”诗人描绘黄菊鲜灵、粲然,如黄金钱般美妙,从道人那儿得到了制作“菊花枕”之法,用此疗疾,省钱省事,简便易行。
南宋文学家林亦之从友人处听到了“菊花枕”的好处,写诗赞曰:“故人所说菊花枕,似把冰丸月下饮。秋水一双明炯炯,数在青囊第一品。”这种独特的药枕一枕清如“冰丸月下饮”,并且目如盈盈秋水,炯炯有神。
菊花枕常常枕之,不仅可醒脑明目,除燥养生,更让人美梦幽香,好景浮来。
趁着霜满天、菊正黄,趁着心尚年轻,情还未老,我们东清热平肝两“菊花”
摘自2024-8-15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有“菊花”和“野菊花”。“菊花”又有黄、白之分。一般认为黄菊花偏于疏散风热;白菊花偏于平肝明目;野菊花偏于清热解毒。以下细说二者。
菊花
中药“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古今处方常用甘菊(《抱朴子》)之名,另也有别名真菊(《抱朴子》)、金蕊(《本草纲目》)、甜菊花(《随息居饮食谱》)等。《本草经集注》言:“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华正相似,唯以甘、苦别之尔……又有白菊,茎叶都相似,唯花白,五月取。”所述“味甘之菊”和“白菊”皆为今之药用菊花。除花入药外,菊花叶也可入药。《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收载菊的栽培品种药用菊花叶入药为“菊花叶”,能治疔疮、痈疽、头风、目眩等症。
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其入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于上品,谓“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现代临床常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等症的治疗。中成药小儿感冒颗粒、保济丸、明目上清片等便有用菊花组方入药。
菊花轻清凉散、宣扬疏泄,能祛风热之邪,除邪而不伤正,善解上焦头目风热,常用于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症见发热、头痛、咳嗽等。如《温病条辨》桑菊饮,临床常与桑叶、薄荷等配伍,共奏疏风解表之功。菊花为“目科要药”(《本草正义》)。如杞菊地黄丸,以菊花、枸杞子入于六味地黄丸中,以滋养肝肾、平肝明目,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出现两眼昏花、头重足软,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者。
菊花药食两用,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如用菊花酿酒作茶、炒菜制糕饼等,或以菊花为原料开发成大健康食品,如菊花糖、菊花饼干等。值得注意的是,孕妇及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慎服菊花。
菊花主要含有黄酮类、挥发油类、氨基酸、绿原酸和糖类等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菊花具有抗氧化、抗病毒、降血脂、抗菌、抗感染及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
《本草纲目》中有“菊之品凡百种”的记载。药用菊中,按颜色不同,有黄菊、白菊之分。一般临床平肝明目多用白菊,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药品化义》便有言“是以肺气虚,须用白甘菊。如黄色者,其味苦重,清香气散,主清肺火……是以清肺热须黄甘菊”。《药性通考》亦有言“菊花虽有黄白,其性相同,黄者取中州之气,能入脾经,清胃火,其功比白者更有功也”。白菊花寒凉之性弱于黄菊花、野菊花,且口感清香甘甜,最适合泡饮。至于常作茶饮的金丝皇菊等,不作药用。
野菊花
野菊花为菊科植物野菊的头状花序。野菊花花小,棕黄色。舌状花1轮。气芳香,味苦。《本草拾遗》谓:“苦薏,花如菊,茎似马兰,生泽畔,似菊。菊甘而薏苦,语曰:苦如薏是也。”《日华子本草》明确载“野菊”名,谓“菊有两种,花大气香茎紫者为甘菊,花小气烈茎青小者名野菊”。《日用本草》言:“花大而香者,为甘菊;花小而黄者,为黄菊;花小而气恶者,为野菊。”历代本草所言“苦薏”“野菊”即为今之所言野菊。
野菊花味苦、辛,性微寒,归肝、心经,有清热解毒、泻火平肝的功效。《本草汇言》谓其“破血疏肝,解疔散毒之药也……煮汤洗疮疥,又能去风杀虫”。野菊花,热毒所致诸症均可用之,又具疏风清热之功。现代临床常用于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症的治疗。中成药野菊花栓是仅用野菊花制成的单味制剂,有抗菌消炎的功效。中成药夏桑菊颗粒也是以野菊花入药,而非菊花。相比菊花,野菊花苦寒之性更甚,清热解毒之功更强,一般不适合作为代茶饮日常饮用。脾胃虚寒者宜慎服该品。
野菊花含有菊花内酯、野菊花醇、挥发油等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野菊花具有降压、抗心肌缺血、抗病原微生物、解热等作用。
广西也有称野菊为甘菊的,与植物甘菊分属两种,应予以区别,不宜混用。《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15年版)另将植物甘菊的头状花序收载为“菊米”,味苦、辛,性微寒,归肝、心经,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症的治疗。篱采菊,野岭觅香。 (刘琪瑞)
秋菊在野
摘自2024-9-20中国中医药报
野菊是秋天乡野里极其常见的植物,它像乡下的孩子一样自由地生长,无论是在荒坡地里,还是在田埂上,野菊都以简约质朴的形象摇曳于蓝天白云之下。
秋日里,我特别喜欢陪着外公到野外采摘野菊。外公专挑偏僻的坡地采摘,他说那种地方受到的侵扰少,生长出来的野菊质地纯净、花瓣柔嫩、花盘完整,也开得最灿烂。我挎着小篮子,外公下手掐,不出半天,小篮子就被塞得满当当的,一朵朵淡黄色的小花拥簇在篮子里,缕缕清香扑鼻而来。我总是忍不住凑近小篮子,猛吸上几口。
外公把采摘回来的野菊均匀地铺开,放在阳光下晾晒。等完全晒干,外公便拿来一只陶罐,把晒干后的野菊花塞进陶罐里。
外公特别喜欢喝菊花茶。每天清晨,外公会烧开一锅水,把滚烫的水倒进茶壶,然后从陶罐里掏出一小撮野菊干撒进壶里。在热温的拥簇下,干枯的野菊花瓣慢慢地舒展。它在水中又迎来了一次新的绽放。那些凝结在干枯花瓣中的秋日的精致,片刻间得以释放。秋日的野菊香气,至壶底向上漫延,清香四溢。
菊花茶泡好后,外公给自己倒上一杯,慢慢地踱到屋檐下,浅浅地抿上一口,然后眯上眼睛,似乎在回味,那种陶醉的神情,仿佛他的身体已飘向远方,沉浸在旷野中的花香里。
晒干后的野菊,除了用于泡茶,还可以做成菊花枕。有一段时间,我睡眠不好,经常在半夜里惊醒。母亲非常担忧。她听人说,菊花枕能有助于改善睡眠,于是找来一块土布,用棉线缝成枕套,把野菊填充进去,做成菊花枕。枕着母亲精心缝制的菊花枕,犹如躺在野菊丛中。
野菊常见易得,它清热解毒、明目,因而深受人们喜爱。除了用于菊花茶、菊花枕,人们还用它来制作成菊花酒、菊花糕。在深秋的日子里,就着秋日暖阳,泡一壶菊花茶,吃几片菊花糕,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广东台山 王同举)
 

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2023-11-02 03:30:36)[编辑][删除]

摘自2023-11-1中国中医药报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秋天到了,又到挖百合的季节了。百合是百合科植物卷丹(卷丹百合)、百合或细叶百合的干燥肉质鳞叶。其味甘,性寒,归心、肺经,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等,风寒咳嗽、脾寒便溏者忌服。它的常用剂量为10~30克。
百合的根茎可食可药,花散发着隐隐幽香,又象征着高雅与纯洁,寓意百事合意,百年好合。观赏百合花,给人一种由内而外的精神享受,难怪诗人陆游写下了“尔丛香百合,一架粉长春。堪笑龟堂老,欢然不记贫”的赞美诗句。
百合用于治疗肺阴虚的燥热咳嗽及劳嗽久咳,能养阴清肺、润燥止咳。比如《济生方》中的百花膏,百合与款冬花相配伍,治燥热咳嗽,痰中带血;《慎斋遗书》所载百合固金汤中,百合与生地黄、玄参、川贝母同用,治肺虚久咳、劳嗽咯血。百合润肺,也可以试试食疗方——百合雪梨汤。其做法是:净百合50克(也可用干品,用量减半)、雪梨1个、冰糖适量。将百合倒入锅中,加水适量煮熟,再将去皮核的雪梨块和冰糖,再煮半小时即成,吃起来酸甜可口、润肺解渴。
百合清心安神,因而还可以治疗情志病,多用于治疗热病后期余热未清,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等。张仲景以百合为主治疗此类疾病,便将病名命名为“百合病”。该病以神志恍惚、精神不定为主要表现,主要方药为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汤,其中百合鸡子汤是一个典型的食疗方。现在我们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化裁一个食疗方——百合蛋花汤:净百合50克,加水煮熟,再将鸡蛋2个搅匀,倒入锅中,用汤勺搅动即成蛋花,加入食盐、味精、芝麻油等调料即成。如鸡蛋去除蛋清,即是百合鸡子汤,可作为惊悸、失眠、心烦、神经官能症或更年期综合征的食疗方。
百合还可以治疗胃脘痛。《神农本草经》中云百合有主“心痛”的功效,此“心痛”实即“心口痛”,中医称为胃脘痛。该功效被其养阴作用所掩盖。《时方妙用》中百合乌药汤就是治胃脘痛的简便良方,方中重用百合为君,对气滞胃痛尤为适宜。原方“治心口痛,服诸热药不效,亦属气痛。”用百合一两(30克),乌药三钱(9克),重在通气和血,可行气止痛、凉润清热,治气郁化火,热积中脘之胃痛颇效。京城名医焦树德就十分推崇该方,他以此方为基础方,随症加减,对溃疡病所致的长期胃痛,属虚实并见、寒热夹杂、气血皆病者,往往取得佳效。这里也可以推荐一道食疗方——百合粥:粳米50克,淘洗后煮15~20分钟,再加入净百合30克同煮,粥成后(或加少许冰糖)食用。该粥可益胃养阴、润肺止咳,适合慢性胃病、慢性支气管炎者。

沉香:亦香亦药亦雕材

     (2023-11-03 03:50:28)[编辑][删除]

摘自2023-11-2中国中医药报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沉香是一种名贵中药材,现就其来源用途、资源分布等简述之。
运香之港
沉香一物跨三界,可以熏香,可以入药,可以雕刻,身价不菲,举世瞩目。
中国香港,“香港”二字与沉香渊源颇深。香、港,运香之港,运的就是沉香。
早在明代,东莞一带盛产莞香,莞香专指广东省东莞县所产之沉香,香港充当了转运东莞之香的主要港口。久而久之,运香之港就成了香港。
孙中山的故乡广东省中山县,原名香山县,那里广种沉香。对此问题,我专门有篇考证文章发表于《中国文化通志——香港卷》。
1997年,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栽种了1997棵沉香树。
香港岛上的高升街是一条药材街,特别以名贵药材著名,我经常带学生们到那里见习考察。每次我都要去拜访一位老掌柜李震熊先生,他会把一些珍贵沉香拿出来让学生们参观,了解正品沉香的鉴别特点。沉香价格昂贵,主要因为数量稀少,不是每一棵沉香树都能取到沉香。
健康的沉香树并不分泌起主要药效的物质成分,只有当树体受到伤害,比如发生被雷劈或被虫咬等情况后,伤口处被真菌感染,植物出于自我防御机制才会产生分泌物,从而形成沉香,“沉香”就是“生病的木头”,可遇不可求,正如不是每一头牛都有牛黄,不是每个蚌壳里面都有珍珠一样。
沉香用途
沉香的用途之一是入药。沉香入药最早见于《名医别录》,书中将沉香列为上品。
沉香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的功效。经典的中成药紫雪丹、四磨汤、苏合香丸里都用到沉香。
《本草纲目》里一共收载了十几首含沉香的复方,其中有七首方剂是李时珍新增加的。现代研究表明,沉香具有镇静、镇痛和抗菌的药理活性。
沉香的用途之二是制香,它是高级香料制品的重要原料。我国有悠久的用香历史,在庙宇内礼佛打坐时,在祠堂内供奉时,在家中品香时,香都是关键的必需品。清末女官裕德龄写的《御香缥缈录》中记载慈禧太后爱用沉香,以愉悦身心。几乎每座皇宫的殿阁里都有香炉,香烟缭绕,日日不绝。
香道中用沉香,不仅在我国如是,在日本、韩国、越南亦如是。人们认为闻香能清除秽浊之气,清净身心。
沉香的用途之三是作为雕塑、工艺品的原料。与入药和熏香相比,沉香作为工艺品的附加值特别高,为珍贵的收藏品。
宫廷展览中常见用沉香制的把玩物件,在沉香器物上,金银只是陪衬。沉香有自然的纹理、静谧的幽香、天然的造型,不加雕饰已成大器。很多药材店铺、古玩店铺都会将沉香陈列于橱窗内,作为镇店之宝。用沉香制成的手串、把件是当下最火的木器文玩之一。
资源分布
沉香来源于瑞香科多种树木,主要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有国产的和进口的。
国产沉香来源于瑞香科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ilg 含有树脂的木材。白木香也是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中药沉香的唯一法定植物来源,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等省区。
宋代本草著作《本草衍义》的作者寇宗奭,兼通医药,药材鉴别经验丰富,曾任职宋代惠民局,专门负责管理药材市场、鉴别药材。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有这样的记载:沉香木,大者合数人抱……有香者百无一二。
未能形成树脂、没能结香的沉香木,称为“女儿香”,不能入药。沉香树的繁殖生长其实不太难,难在自然结香。
由于白木香自然结香率低,先人发明了一种人工结香方法,即定向培育沉香的技术。民国时期《东莞县志》记载了用人工的方法让沉香树木结香,人为砍伤树木,促使树生病,形成沉香,称为“开香门”。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结香的过程十分漫长,想要香好,10~20年都算短的。尽管在海南等地已大面积种植沉香,然而要等到自然结香,尚需时日。从事沉香行业,急功近利是做不成的。
进口沉香是来源于瑞香科的另外一种植物Aquilaria agallocha Roxb.含有树脂的木材,主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等地。
如今,野生沉香树木在我国已经基本看不到了。在越南,上等的沉香产量也很有限,濒临灭绝。
真伪鉴别
由于沉香用途广泛,资源有限,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沉香的价格不断飙升,伪品充斥市场。
顾名思义,沉香,入水而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好的沉香树脂含量高、比重偏大,这些特点也是传统经验评定沉香质量的标准之一。但现在市场中出现人为增重、压缩增重的情况,所以“入水而沉”不是唯一的标准了。
好的沉香,香气若隐若现,而且十分持久。如遇到香味刺鼻者,往往是添加了香料或其他化学制品的次品。
优质的沉香手感细腻,不腻手,即所谓“不走油”。接触后手上有油痕,好像抹了润肤霜,则多为伪品。
沉香点燃后,应有强烈的香气,烟色发白,并伴随有褐色的树脂渗出。好的沉香在不同的温度、燃烧的不同阶段,会缓释出不同的香气。好似一杯茶,用不同的水温、泡不同的时间,味道是不一样的。
除经验鉴别法外,用仪器、显微鉴别等试验方法也快速有效。不仅可用于鉴定沉香,也可用于鉴定其他贵重木材。

果中珍品番石榴

  (2024-12-25 08:30:25)[编辑][删除]

果中珍品番石榴

时间:2024-12-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 储成利 云南省昆明市阿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提及番石榴,很多人脑海中便会浮现石榴的形象,误以为是同一种水果。虽然石榴和番石榴名字相近,实则却毫无共性。从外观形态来看,石榴往往圆润饱满,而番石榴多是有棱有角的模样;就口感而言,番石榴有着清甜多汁的特点,石榴则呈现出酸涩或者甜涩交织的味道;在食疗养生功效方面,二者也是各有所长,有着不同的优势。番石榴因从海外引进,故冠以“番”字,在我国台湾地区多称为芭乐,而在岭南地区,因熟透的番石榴会散发一种类似鸡粪的特殊气味,又被戏称为“鸡屎果”。

番石榴浑身都是宝

从中医角度看,番石榴浑身都是宝,番石榴的种子、叶、成熟果实、根或根皮、树皮均可入药。

番石榴子

番石榴子为桃金娘科番石榴属植物番石榴的种子。《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番石榴子功能主治止痛,止泻。适用于腹痛,泻痢。”

番石榴叶

番石榴叶具有燥湿健脾、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泻痢腹痛、食积腹胀、齿龈肿痛、风湿痹痛、湿疹臁疮、疔疮肿毒、跌打肿痛、外伤出血、毒蛇咬伤。据《广西中药志》记载:“番石榴叶味甘、涩,性平。无毒。具有健脾涩肠的功效,治痢疾,腹泻。”《广西本草选编》记载:“用于消化不良,番石榴叶30~60克,水煎服;或用米少许,共炒至米黄后加水煎服。用于牙痛,牙龈脓肿,番石榴叶30~60克,加醋125~250克,煎沸待冷含漱。用于小儿盗汗,番石榴叶500克,水煎洗浴。”大便秘结、泻痢积滞未清者慎用番石榴叶,热盛泄泻者忌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番石榴叶具有降血糖、抗菌、防癌、止血、镇痛作用。另有临床报道,番石榴叶还可用于小儿轮状病毒肠炎。

番石榴果

番石榴果味甘、涩,性平,具有健脾消积、涩肠止泻的功效,主治食积饱胀、疳积、腹泻、痢疾、脱肛、血崩。《广西民族药简编》记载:“用于腹泻,番石榴果30~60克。捣碎,水煎服。”《福建药物志》记载:“用于血崩,番石榴干果烧灰存性,研末,每服9克,开水送下。”药理学研究发现,番石榴果实的主要化学成分为三萜类、黄酮类、多糖等,具有降血糖、止血作用。

番石榴根

番石榴根味涩、微苦,性平,具有收涩止泻、止痛敛疮的功效,主治泻痢、脘腹疼痛、脱肛、牙痛、糖尿病、疮疡、蛇咬伤。据《岭南采药录》记载:“取其向东之根,刮取其皮,以白醋煎而含之,止牙痛;小儿患疮疖,和鸡毛煎水洗之。”《台湾药用植物志》记载其可“止胃病腹痛”“治糖尿病”“以根煎服,治脱肠,亦治腹泻及赤痢”。

番石榴树皮

番石榴树皮具有收涩、止泻、敛疮的功效,适用于泻痢腹痛、湿毒、疥疮、中耳炎。据《岭南采药录》记载:“取其树皮煅灰,以臭草自然汁调涂,治湿毒,疥疮。”《广西本草选编》记载:“用于中耳炎,番石榴树皮煅炭研粉。吹耳内。”现代研究发现,番石榴树皮含有鞣质和有机酸等化学成分,有止泻等药理作用。

食疗方推荐

番石榴果不仅富含多种维生素,还含有钙、铁、磷等矿质元素,营养丰富,口感清甜。下面介绍3款番石榴食疗方,供大家参考。

番石榴果消食汤

材料:番石榴果2个,山楂10克,麦芽15克。

做法:番石榴果洗净后去皮切块,与山楂、麦芽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20分钟。

功效:有助于缓解食积饱胀,促进脾胃运化功能。其中番石榴果健脾消积,山楂、麦芽也有良好的消食导滞作用。

番石榴果止泻粥

材料:番石榴果1个,大米50克,山药20克。

做法:番石榴果洗净后去皮切碎,山药去皮切块,与大米一起放入锅中煮,煮至米烂粥稠即可。

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腹泻者。番石榴果涩肠止泻,山药健脾养胃,与大米共煮粥可增强止泻与调理脾胃的功效。

番石榴果炖鸡

材料:番石榴果3个,母鸡半只,红枣5颗,食盐适量。

做法:番石榴果洗净切块,母鸡切块焯水,与红枣一起放入炖盅,加适量水,大火烧开后换小火炖1.5~2小时,加食盐适量调味即可。

功效:此汤对痢疾脱肛有一定辅助调养作用。番石榴果收敛固脱,鸡肉、红枣能补气养血,有助于身体恢复,帮助提升正气,促进脱肛的恢复与痢疾的调养。

龙涎香:前世今生尽是谜

 (2024-09-21 04:29:48)[编辑][删除]
龙涎香:前世今生尽是谜
摘自2024-9-20这个月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2018年我曾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过一篇科普文章《上古味极今何在,散作龙涎几阵香》,文中简单介绍了龙涎香的特性和来源。
龙涎香与牛黄、猴枣一样,是一种病理产物。与众不同的是,抹香鲸体内的这种“块状结石”需要在海上漂浮至少数十载,经过时间的打磨、岁月的洗礼,才能变成真正的龙涎香。
不可以貌取石
中国古代四大香,龙、檀、沉、麝,龙涎香一直保持着一些神秘感。关于龙涎香,十年前有一条新闻。2014年6月1日,有位陈先生和家人一起到厦门的观音山海滨去游玩。他在海滩上看见了一块拳头大的“石头”,他捡起来一摸是软的,分量也不重,看上去又有些像被海水浸泡过的树桩,但是气味难闻,于是他赶紧扔掉了。陈先生走出去没多远,忍不住好奇又转回来了,再捡起来又闻了闻,又丢在海滩上了。第三次,他已经走出去很远了,但又折回去把“石头”捡了回来。就这样,一日三回头,最后还是把这块“臭石头”带回了家。他去找专家鉴定,得到令他喜出望外的结论,这块“石头”居然是传说中的龙涎香。经过化学分析,其中龙涎香醇的含量高达25%,属于龙涎香中的上品。
这条新闻播出后,那片海滩一下成了寻宝地。原本在海边游玩的人,也不捡贝壳了,注意力转移到了海岸边的石头上。可是贝壳易寻,龙涎香可遇而不可求。
灰色琥珀之谜
在各种香料之中,龙涎香价位最高,也最为神秘。
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常出没于大海,而龙涎香来自海上,古人把它和龙挂上了钩,这给龙涎香更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古时候,不仅中国人不清楚龙涎香的来源,外国人也不清楚。龙涎香是外来香药,最初在阿拉伯海及非洲海岸被发现。
晚唐时期,段成式的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中有关于龙涎香的描写,在拔拔力国有象牙及阿末香。阿拉伯语中龙涎香的读音为Ambar,所以在中国古代将其音译为俺八儿香或阿末香。龙涎香的英文名字Ambergris,字面意思翻译成中文是灰色的琥珀。
龙涎香被收录于《本草纲目》鳞部第43卷。李时珍记载,龙涎香,出西南海洋中。关于龙涎香是何物,李时珍没能溯清来源,只按前人记载作出推断。古有记载它是龙的涎沫,又说可能是大鱼腹中的产物。究竟是哪一种,李时珍没有下定论。
到了现代,科学家们终于厘清了龙涎香的基原。
龙涎香是抹香鲸消化道中的异常分泌物,但不是每只抹香鲸体内都能产生龙涎香。抹香鲸Physeter macrocephalus Linnaeus是世界上最大的齿鲸。我在印度尼西亚的一家博物馆内曾见过抹香鲸骨架标本,体长约20米,这个海中的庞然大物实在令人难忘。
抹香鲸特别喜欢吃乌贼、章鱼、鱿鱼等软体动物,甚至包括深海里体形巨大的大王乌贼。
软体动物虽然身体柔软,但它们体内有一对特别坚硬的角质腭。抹香鲸将软体动物吃进体内后,软体动物的硬质器官如同一把插入抹香鲸肠胃的利刃,不但不会被消化,还容易刺激到抹香鲸的消化道。出于生物的自我保护机制,抹香鲸的肠道内会分泌出油状或蜡状分泌物,将不消化的物体包裹住形成一种“块状结石”,长期留在抹香鲸的体内。
等到抹香鲸死亡之后,随着尸体的腐烂,这些“块状结石”被排放到大海之中。由于富含蜡质的缘故,“块状结石”如同“漂流瓶”一样,随波逐流,长期漂在海面上。经过大自然长期持续的氧化与转化,最终成为珍贵的龙涎香。一块龙涎香需要在海上浮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般来说,在海上漂浮时间越久的龙涎香,杂质越少,颜色越浅,品质越好。
初识龙涎香
我本人也是在从事中药工作30多年后才见到龙涎香的真容,那是在中国香港一个中药老前辈李震熊先生的店铺里。李先生是专门经营名贵中药材的前辈,龙涎香是他店中的珍藏之一。
当李先生打开存放龙涎香的柜子时,我闻到一种特殊的气味。那种气味难以用“幽香”“浓香”“淡香”“清香”等词汇形容,它是一种异香。以往文献记载龙涎香有异香,但什么是“异香”,闻过龙涎香以后我才知道,它的异香就是一种腥臭。物极必反,龙涎香和麝香都是这样,香过了头,反而不觉得是香的。
李先生把一大块龙涎香摆在我的面前。只见这块龙涎香形状不太规则,外表偏灰白色,断面有些偏黑褐色的物质,手感较软,质地也比较轻。仔细观察还能看见里面的残留物,有消化不了的白色墨鱼骨小块,或细碎的骨头渣的痕迹。我取了一小点尝了尝,味道有些酸涩,粘牙。
古人的诗句中经常能看到龙涎香,其中也带出了一些龙涎香的鉴别要点。北宋文学家秦观曾写诗称赞:“恼人香爇(ruò)是龙涎。”
鉴定龙涎香可以用火试。龙涎香点燃后冒白烟,有香气。如果遇到用琥珀冒充的伪品,点燃后冒出的是黑烟且为松香味。
龙涎香的妙用
龙涎香主要功效为化痰平喘、行气散结、利水通淋。
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共收载788种方剂,其中257种含有香药,约占方剂数量的30%。虽有不少古今的医药著作记载了龙涎香,但落实到具体应用的记载却不算多。
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保留了鹭鸶咳丸。这是一种金箔包衣的蜜丸,组方中就用到了龙涎香,主要用于小儿百日咳等疾病。
我小时候得过百日咳,记得当时久咳不止,痛苦不堪,试过不少偏方,还吞过猪苦胆。虽然最后治好了,但是经过漫长的病程,身体实在难受。现在回想起来,要是那时候能有鹭鸶咳丸,也许就不会遭那么多罪了。
香药多数应用在中成药中,单用的较少。古代由单一香制成的单品香很少,主要还是以合香为主。制香则有香方,如同中药有复方。
李时珍记载,龙涎香能聚香,有合群之妙,恰如中药处方里常用甘草调和诸药一样。李时珍写道:“龙涎,方药鲜用,惟入诸香,云能收脑(龙脑香)、麝(麝香)数十年不散。”他对龙涎香的应用记载,类似现在所说的定香剂的作用。
现在评价香水等级的其中一条要求就是留香时间。市售香水所用的香料里,最珍贵的定香剂依然是龙涎香。龙涎香可令香气更富有层次。

祛风止痛诸“藁本”

  (2024-09-28 08:01:37)[编辑][删除]
祛风止痛诸“藁本”
摘自2024-9-26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2020年版《中国药典》仅收载一味以“藁本”命名的中药,有2个植物来源。地方上有“草藁本”“土藁本”“黄藁本”等习用品种,皆来源于伞形科植物,有祛风止痛的功效。除藁本在中成药中有应用外,其他“藁本”皆无。以下细说诸“藁本”。
藁本
藁本来源于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藁本或辽藁本的根茎和根。秋季茎叶枯萎或次春出苗时釆挖,晒干或烘干。其茎秆直立如禾秆,而秆为草,禾为初生之本,故名藁本。《广韵》言“藁,禾秆”;本,根也。正如《新修本草》所言:“以其根上苗下似藁根,故名藁本。”另有别名藁本香(《本草纲目》)、藁茇(《山海经》)、藁板(《山东中药》)等。藁本主产于陕西、甘肃、河南等地,辽藁本主产于吉林、辽宁等地。藁本药材体轻,质较硬,易折断,断面黄色或黄白色,纤维状。气浓香,味辛、苦、微麻。辽藁本药材较小,有多数细长弯曲的根。
藁本味辛,性温,归膀胱经,有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的功效。其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谓其“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长肌肤,悦颜色”。《珍珠囊》言其“治巅顶痛,脑、齿痛”。现代临床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湿痹痛等病症。中成药女金丸、天菊脑安胶囊、芎菊上清丸等皆有用藁本组方入药。值得注意的是,藁本辛散温燥,凡阴血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盛之头痛,应禁用。
藁本升散,历代将其作为治疗巅顶头痛之要药。张元素言:“寒气郁于本经(太阳经)头痛必用之药,巅顶痛,非此不能除。”如《普济方》白龙丸,以之与川芎、细辛、白芷、甘草同用,薄荷茶下,治一切风,偏、正头痛,鼻塞脑闷,大解伤寒及头风,遍身疮癣,手足顽麻。《本草正义》称其“味辛气温,上行升散,专主太阳太阴之寒风寒湿,而能疏达厥阴郁滞,功用与细辛、川芎、羌活近似”,故常与上述药物相须为用,治疗外感风寒头痛,尤治巅顶疼痛,甚至痛连齿颊者。
除药用外,藁本还可入食作馔。《救荒本草》言:“采嫩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也可用作香品,《本草纲目》有“古人香料用之”的记载。还可用作洗沐用品,《名医别录》便有载“辟雾露,润泽,疗风邪亸曳,金疮,可作沐药、面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也有以藁本煎汤浴之及用浣衣,治小儿疥癣。
藁本主要挥发油、萜类、香豆素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藁本有镇静、抗胃溃疡、镇痛、解热、抗炎、抗心肌缺血等作用。
草藁本
《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05年版)》收载的“草藁本”,来源于伞形科植物骨缘当归或泽芹的全草,有袪风、止痛功效。60年代前江苏又将泽芹称“山藁本”或“土藁本”。70年代后,则多称泽芹为“草藁本”,称骨缘当归为“山藁本”。
土藁本
《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收载有“土藁本”,来源于伞形科植物旱芹的老茎。其味甘,性平,归肝、肺经,有散风寒、止头痛的功效。旱芹始载于《履巉岩本草》,言“大能杀百虫”。《生草药性备要》又言其“补血,袪风,去湿。敷洗诸风之症”。现代临床用于感冒、眩晕头痛等症的治疗。
另值得一说的是,《青海省藏药炮制规范(2010年版)》收载的“香旱芹”,来源于伞形科植物香旱芹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新疆,有清肺热、提升胃火、消食的功效。用于“培根”病、肺热症、胃寒腹胀、消化不良等病症。与本品要注意区分。
黄藁本
《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收载有“黄藁本”,来源于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滇芹的根,又称“滇藁本”,有祛风止痛、行气消食的功效。《滇南本草》言其“治头风疼痛,止诸头痛,明目”。现代临床用于治疗头风痛、风寒感冒、头痛咳嗽、肩背疼痛、食积腹胀等症。
此外,尚有新疆藁本等地方习用品,《新疆中草药手册》称为“藁本”,来源于伞形科植物鞘山芎的根茎。

从成语望梅止渴说起

   (2024-09-28 08:09:58)[编辑][删除]
从成语望梅止渴说起
摘自2024-9-26中国中医药报
郭仲华 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比喻愿望不能实现,只好以空想安慰自己。”这是《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语望梅止渴的解释。望梅止渴这个著名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曹操率兵去攻打宛城,正值夏季,在行军途中,走到一个无水的地方,士兵口渴难忍。曹操下令说前方有大梅林,梅子又酸又甜,可以解渴。士兵听到后,“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那么,曹操提到的“梅”,具体是指什么梅呢?现在来看,就是指青梅,又称梅子、酸梅,属于蔷薇科杏属梅树结的果。原产于我国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青梅皮薄肉厚,质脆汁多,酸中带甜,被誉为“凉果之王”。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以及钾、钙、磷、铁、柠檬酸等成分,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增进食欲、改善口腔异味、养颜排毒、降脂降压、清肝明目等。青梅果实鲜食者少,一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如咸梅干、话梅、梅汁、梅酱、梅醋、梅酒等。
青梅用烟熏制后为乌梅,用盐腌后晒干为白梅,只有乌梅、白梅可以入药。乌梅具有独特的保健功效,《本草纲目》记载乌梅:“气味,酸,温,涩,无毒。主治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磺毒。”近几年流行的养生饮料酸梅汤,乌梅就是配方中的主角。
历代留下许多赞美梅子的诗句。唐代杜甫《梅雨》诗中有“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宋代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这样描写梅子:“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当然,最脍炙人口的还莫过于宋代诗人曾几的《三衢道中》描写梅子的诗句:“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发了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和对梅子自然景色的感慨赞美。
从现代医学讲,望梅止渴的神奇作用是人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在心理学上属于条件反射,是人出生后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即视觉与味觉反应之间的假象性反射。因为在平时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将梅子与果汁等具有水分的食物联系在一起,因此,当我们看到梅子或闻到它的香味时,大脑便会自动启动一种条件反射,认为口中已经有了水分,从而给我们一种解渴的假象感觉。
秋食南瓜香甜糯
摘自2024-9-26中国中医药报
秋令时节,承炎夏之余气,仍蕴有温热湿邪,加之季节变换,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脾胃失于运化、肺肾失于濡养,易患咽干不适、脾肺失调等症,致使四肢乏力、昏沉欲睡、食欲不振、少食不饥,即所谓的“秋燥”“秋乏”。此时应以食补充能量,口味清淡,不宜偏嗜,多食健脾养胃之物,以缓解秋燥,滋阴养肺,清利咽喉。
南瓜是最常见的应季时蔬之一,更是平民常啖之物。从暮春播种到孟秋收获,由嫩绿到青绿再黄绿,最后随着秋风凉意,呈现出温婉醇厚的黄褐色。《本草纲目》记载:“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经。”有补中益气、润肺化痰、消炎止痛之效,不仅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而且还有不可忽视的食疗功能,对改善秋燥大有裨益,故称之为“秋季第一瓜”。
南瓜源自美洲大陆,明朝时传入中国。形状或长圆,或扁圆,或如葫芦状;果皮色泽或绿,或墨绿,或红黄,品名繁多。作为菜粮兼用作物,南瓜烹饪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汇聚了中华饮食文化之精髓。正如《本草纲目》所载:“南瓜种出南番,转入闽浙,今燕京诸处亦有之矣。二月下种,宜沙沃地,四月生苗,引蔓甚繁,一蔓可延十余丈……其子如冬瓜子,其肉厚色黄,不可生食,惟去皮瓤瀹,味如山药,同猪肉煮食更良,亦可蜜煎。”
在我的老家浙江富阳,南瓜又名番瓜。房前屋后,田埂地头,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长柄,形状颜色与马蹄子相像,叫作马蹄南瓜;另一种是圆形,表皮像癞蛤蟆似的布满疙瘩,叫蛤蟆瓜。南瓜饭、南瓜粥、南瓜脯、焖南瓜、炒南瓜……对于富阳人来说,软糯、香甜的南瓜,皆是家常便饭,百吃不厌。
蒸食是南瓜烹饪的主要方式。《北墅抱瓮录》中说:“南瓜愈老愈佳,宜用子瞻煮黄州猪肉之法,少水缓火,蒸令极熟,味甘腻,且极香。”所谓“子瞻煮黄州猪肉之法”,就是苏东坡制作东坡肉的方法,意思是用小火将老南瓜蒸得烂熟,味道极其香美。
粗茶淡饭最养人,寻常瓜疏滋味长。如今,生活富足,南瓜已非稀罕之物,但闻着老南瓜香氲漂浮的诱人味道,也是一种绝美的味蕾享受。 (浙江省杭州市 李治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