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硬皮病

(2022-09-29 04:26:21)

硬皮病是一种主要累及皮肤、黏膜组织并以纤维化和硬化为主要特征的结缔组织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局限性硬皮病和系统性硬化病两种类型。前者的皮肤纤维细胞增生,胶原纤维增多,最终导致皮肤硬化;除了皮肤症状外还伴有肺、心、消化道、肾脏等内脏损害,因其病变累及范围广泛。
该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以20~50岁女性多见,起病隐匿,病程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对硬皮病的认识
硬皮病在中医属于“痹证”范畴。《黄帝内经》中对痹证有较为详细的分类,按病因命名有风痹、寒痹、湿痹、热痹;按临床表现特点命名有行痹、痛痹、着痹;按五体部位命名有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按脏腑命名有五脏痹等。现多认为硬皮病属于五体痹中“皮痹”范畴,然而除皮肤表现之外,硬皮病亦可累及筋脉、肌肉、骨骼及脏腑,根据患者不同的主要临床表现,也可按照“脉痹”“肌痹”“五脏痹”等进行辨证论治。
硬皮病可分为四期:硬肿期以脾肾阳虚为主,主要表现为面手肿胀、关节不利、指趾青紫、畏寒肢冷、腰酸耳鸣、神萎、便溏、纳呆等,遇寒邪或情绪刺激而骤发。此期的皮肤以肿胀、按之无痕、提之不起为主要特点。硬化期以气虚血瘀为主,皮肤肿胀渐消,硬化加重,日久也可能出现脏腑纤维硬化,导致机能失调。疾病活动期多属热毒血瘀,此时皮肤硬化发展迅速,指趾溃烂疼痛,也可有关节肿痛、肌痛,或咳嗽咳痰、浆膜炎等表现,并且在实验室检查表现出如血沉增快、IgG显著增高等免疫指标异常。萎缩期则因疾病久耗,脏腑亏损重,导致机能失调、正气虚衰,临床表现为皮下组织、肌肉萎缩,形体消瘦,皮硬贴于骨面,且脏器病变较严重,常伴肺、心、消化道功能不全或衰竭。
中医特色疗法
艾灸
艾灸可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荣养肌肤、温补阳气、祛除寒气、活血化瘀,对于由于虚、寒、瘀造成的硬皮病有不错的疗效。同时,温热刺激可以扩张血管,增加外周血液循环,减少局部缺血缺氧所致的血管损伤,缓解雷诺现象,改善末梢血液循环。
刺络拔罐
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关于“毛刺”“浮刺”等刺络法雏形的记载。当血流循环障碍、血小板聚集、血栓等瘀血症状较为严重的时候,可采取刺络拔罐的方法,以改善血流,调节血液循环和血管神经功能。
热敷熏蒸
当患者出现怕冷、皮肤硬化萎缩、指端冷痛等症状时,多因寒邪侵犯人体,气血凝滞,不荣则痛。温阳散寒、活血化瘀是针对这些症状的基本治则。中药外用热敷熏蒸是很好的选择,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扩张血管、温化营养肌肤的作用。
热敷熏蒸时可选用活血祛瘀类中药(如红花、鸡血藤、桃仁、丹参、川芎、刘寄奴、乳香、苏木、没药、莪术、三棱、土鳖虫等),祛风湿类中药(如透骨草、伸筋草、草乌、川乌、威灵仙、独活、桑枝、徐长卿、路路通、海桐皮、豨莶草等),补虚药(如女贞子、蛇床子、鹿角胶、当归、熟地、枸杞、白芍、黄芪、甘草、党参等)。

发挥非遗潜能攻治顽疾重病

 (2022-09-29 04:24:18)[编辑][删除]

摘自2022-9-28中国中医药报
吴淑琴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肺癌药物研究所
作者简介:吴淑琴,平氏浸膏制作技艺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肺癌药物研究所所长,附属东方中医门诊部主任。
平氏医家历代以擅治积证、肺系病、骨科病而得口碑。其用药地道,制法精良,以浸膏剂见长,已传承数代,故民间习称“平氏浸膏”。浸膏指生药浸在溶剂中,提取出可溶的部分,蒸发浓缩后制成的半固体或粉末状的制剂。浸膏种类很多,有可以内服的,还有可以外敷的,更有可内外兼用的。
2011年,平氏浸膏制作技艺入选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4年,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平氏浸膏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平氏系笔者的姥姥家。我自幼得姥爷平安逸耳提面命,执手教习双手同时把脉之法,认识药味药性。得平安逸倾囊真传,我逐渐掌握平氏医术、技艺和独家秘传方药,有幸成为“平氏浸膏”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
精勤实践,传承中医遗产
平氏浸膏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超过三百年的历史。平氏祖上历代行医,第一代平顺德1802年生于浙江,承祖业行医。至第三代因时代变故,迁居至沈阳、长春行医,医名盛于关东大地。
平氏医家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效用方药,凝练出一套“平氏浸膏制作技艺”,为无数患者解除病痛,挽救了众多疑难危重病者的生命,深得百姓信赖和推崇,是中医药古法制剂的杰出代表之一。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若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掌握过硬的医术。我按照中医辨病、辨证原则,对平氏传承下来的医术、医技进行系统分类,并根据一系列传承经验,规划出了治疗积证的“消积浸膏”系列、治疗肺科疾病的“肺得润浸膏”系列、治疗骨病的“强骨浸膏”系列等,为临证诊疗投药制定基础方案。这是一项繁复的工作,需要十二分的精心细致,很多是在白天繁忙的诊务工作之后,夜深人静之时,甚至无数个不眠之夜来完成的。
“消积浸膏”“润肺化痨浸膏”经国家新药审评专家组、吉林省科技厅专家组论证立项,按国家新药标准进行实验研究。治疗骨病的平氏外用2号药膏,即“化瘀消痛膏”,经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疗效观察报告:“平氏浸膏外用膏具有起效快、效果持久之特点。临床观察证明,平氏浸膏外用膏可明显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具有活血化瘀、通经和络、消肿止痛的功效,安全性较高,未见不良反应。”
凭借继承的平氏医术和自身的努力,我在治疗积证、肺系病、骨科病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得到了患者的信任,甚至有患者慕名从国外前来求医。
现代社会肺结节发生较为普遍。退休干部王某85岁,患肺炎,并两肺多个散在结节,经施用两个月肺得润浸膏,诸症缓解,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结节几乎全部消失。患者异常高兴,表示自己晚年患上这种病后,地方没少跑,药也用了很多,最后竟是平氏浸膏解除了病痛。
非遗展医技,急捐浸膏抗疫情
历年来,我多次应邀参加进社区、市、省、国家主办的科普讲座活动,为听众解惑答疑,演讲宣传中医药文化、非遗保护传承,做客央视谈中医药防治肺瘤、肺科疾病、骨病等的优势,以及中医药古法技艺活态保护、传承、应用和创新发展。
2017年,我应邀参加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2019年,我参加了《中国中医药报》社等承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北京站)主题活动。我还多次参加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现场演示技艺等活动中,平氏浸膏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内涵、平氏双手同时把脉并准确作出病情诊断的医术得到一致好评,观众纷纷表示:“这才是我们祖先、先贤流传下来的救人活命、祛病保健的好医道、好技艺。”
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武汉地区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面对汹汹疫情,我忧心如焚,立即主持召开全所人员工作会议,强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疫情肆虐,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治病救人是医生的使命,我们必须站出来,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一定要为防疫作出最大的努力和奉献。”全所人员思想达成一致,统一行动。从2020年2月3日开始,我们连续向武汉方面急捐三批防治疫病用药“肺得润浸膏”。
2020年5月25日,武汉疫情防控指挥部为我颁发荣誉证书,以示感谢。2020年10月29日,武汉市汉阳区江欣苑社区党委书记胡明荣从武汉来到长春市,为我们送上“大爱无疆、情暖人心”的锦旗。他在感谢信中写道:“大疫见真情,天寒暖人心。在抗击疫情最艰难的时刻,在对防疫物资最急盼的时刻,江欣苑社区党委欣喜收到贵所吴淑琴所长捐赠的防疫药品,截至目前,服用该药品的同志无一例感染……”
著书立说,独门医技传世间
如何使祖辈用心血凝结而成的宝贵经验、医术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2021年11月,由我主持、主笔,经多年整理撰写的《图说平氏浸膏》一书由济南出版社出版。多年来,为平氏医家著书以传世是我渴望已久的一件心头大事,如今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该书采用宣纸、线装、古本样式印刷发行,以图配文,以翔实的内容、纪实的笔触描述了平氏医家数百年的传承历史,将平氏医家生平业绩、独门医术技艺真实地展现给世人,从而让人们了解作为国粹的中医药的本来面目。希望此举能为振兴中华医药尽绵薄之力,更希望此书能从一个侧面对读者了解中医药博大精深的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有所禆益。
十年弹指一挥间,经历颇多,感慨颇多。正因中医药有今天的大好发展机遇,平氏医术方可焕发活力,亮相大雅之堂。回顾这十年,虽然我在本职工作中取得了一些业绩,积累了一定经验,但还有许多平氏医家传世经验有待发掘、整理。我将坚定不移响应党和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的号召,把祖先留传下来的宝贵中医药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骨质增生化铁丸

 (2019-12-25 05:15:59)[编辑][删除]

    化铁丸威灵仙15褚实子15克,水煎服。至少服用七天,最多三十天。

    按:威灵仙治风湿病,搜刮经络风寒湿,舒筋活络,对关节屈伸不利很有效。它的药性是走膀胱经的,足跟就是膀胱经经过的地方。褚实子,大补肝肾,阴阳同补,可以强壮筋骨,可以强壮腰膝,加强肾的封藏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骨质增生的原因。

     化铁丸专治骨质增生,无论是颈椎、还是腰椎、还是膝盖、还是脚后跟。

     如果治颈椎,加入葛根50克;如果治疗腰椎加入杜仲10克;如果治疗膝盖,加入川牛10克;如果治疗脚后跟,加入骨碎补10克。

   黄芪30克,补骨脂15克,骨碎补12克,菟丝子12克,狗脊12克,川断12克,枸杞子12克,干地黄2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川芎12克,鸡血藤30克,葛根12克。水煎服。

       这是基本配伍。如果寒象比较重的,可以酌情加入制川乌、桂枝等等。

       这个配伍,最初源于当代临床大家汤师。我得到以来,屡次尝试,觉得效果是可以的。它用药平和,思路清晰,理念合乎法度和古义,故而我真有些舍不得。

       这个配伍啊,它应对的是颈椎增生、胸椎增生、腰椎增生。总之,是在后背正中线上,这一条的“增生”。脚后跟增生,以及膝盖处的问题,到它这儿好不好用,我不敢说。因为我没有具体尝试过。

       后背正中线这一条的“增生”,要考虑肝肾不足。督脉源于肾啊,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督脉失养,颈椎、腰椎、胸椎就会出现退行性病变增生。 《难经》上说:“督为之备,脊强而厥”。

       所以说,针对从颈椎到腰椎的增生,通过补肝肾之法可以有效缓解。在补肝肾的基础上,配合活血、通络、化瘀之品,就比较周全了。
       你明白这些,就知道上方的意图了。其中,补骨脂、骨碎补、菟丝子、狗脊、川断、枸杞子,这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强补肝肾的。在此基础上,黄芪补气,地黄、当归补血。再用白芍止疼、川芎活血、鸡血藤养血通络,葛根解肌止痛,这不就好办了吗?

 

     中老年,颈椎、胸椎和腰椎的退行性病变,证属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这样的患者,以上方为基础来加减化裁这个配伍,性还是温补滋腻的。脾虚湿盛、湿热肿满、气滞不行者,要慎用。

古武融医术寸劲正筋骨

  (2019-12-23 09:27:44)[编辑][删除]

——访天津市级非遗项目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第四代传承人张冬

“中医博大精深,亘古乃除疾祛患之瑰宝,传承和发扬中医精髓是我们中医人和非遗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天津市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第四代传承人张冬倾述了他的心愿。
医武相合 博施济众
在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的一间普通诊室,张冬边为患者治疗边介绍,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是一门既能诊断又能治疗的中医诊治督脉病(脊椎病和脊源性疾病)的推拿医疗保健康复技术。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流派作为孟河医派的分支,自清末创立,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这是一种需要患者呼吸与医者娴熟手法结合的疗法,“咔”一声脆响,便是一段微小骨节的复位和一段督脉的疏通。
“推拿术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武术融合了临床实践经验;二是兽医与中医相结合;第三就是提取了杂技的独特技法。”张冬说,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就是传统武术与中医的结合。
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的创始人丁甘仁正是武术大家,也是清末四品顶戴花翎的御医。他吸收前辈经验,总结出“肾者主骨、骨中有髓、脊乃肾之道路”的独特中医学术思想,将武术中的“寸劲”用于临床,创编出施术者省力、复位准、患者痛苦小的正脊推拿术。他以中医临床实践中的优异疗效博得了孙中山先生“博施济众”的美誉。传至第二代秦伯未,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在临床教学中不断得以继承吸收,归纳整理,并在其师丁甘仁关于“肾者主骨、骨中有髓、脊乃肾之道路”的学说基础上,演化出“脊痛少实证,背痛少虚证”,治背痛必须兼顾肺的学说。同时,秦伯未还传承孟河医派的中医知识和方法,由此,“严学、修德、精医”的六字箴言刻印在北孟通督的传承之路中,成为本派的传承宗旨。
第三代传承人张田仁倾其毕生的精力,竭心致力于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的传承和发展,挖掘出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施疗内、妇、儿等疑难疾患的方法,并总结出通调督阳、补充督脉气血、增强体质、扶正祛邪的功效,从而提出了“督脉通百病无”的理念,延伸了“脊乃肾之道路”这一学说的内涵,且临床疗效显著。同时,张田仁将这一医学成果传授给其子张冬。作为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第四代传承人,张冬勤学苦练,严格承其父张田仁医术,并化繁为简,探索出用手切摸脊柱诊断疾病,精准施治,在治疗脊椎病和脊源性疾病上都更好地继承并发扬,并将此治法运用于内、妇、儿科疾病的治疗,从而使更多人受益。张冬不负众望,坚守在临床一线为患者治疗的同时,还倾心带出了第五代传承人和多名弟子,让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广泛为民众服务。
寸劲巧用 通督正脊
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通的是督脉,正的是脊柱。中医认为督脉主一身的阳气,为阳脉之海,输布阳气于全身,督脉病涉及脏腑问题,治督脉病意味着治疗脏腑,二者相辅相成。督脉病的发病有两个病因,督脉痹阻与督脉气血不足。督脉痹阻影响脏腑,打通督脉,恢复其对脏腑的气血供应是治疗的基本原理;而针对督脉气血不足的情况,可以调理脏腑,恢复对督脉的气血供应。
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之所以有如此好的疗效,关键在于一个“度”。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讲究的是渗透力、控制力,即指、掌、腕、臂,还有全身的协调作用,都需要一点一滴练习,才能逐渐控制适当的力量。在中医中,这种范围内的控制力与瞬间爆发,称为“寸劲”,有了足够的控制力,才能保证治疗有效,达到控制范围内瞬间正脊复位。如果拉伸过度,反而会进一步伤害韧带筋脉。因此,把握操作的力度与精准度成为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传承的严格步骤与宗旨。
内修医德 外习医术
“培养一名合格的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医生,必须要严格按照传承宗旨,即‘严学、修德、精医’,一步步习练而成。”张冬认为,培养一个基础扎实、判断准确、用法得当的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医生,在任何阶段都不能有要求方面的缺失。”张冬讲,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四代传承人都是在经验积累与临床实践中,形成一套培养程序,概括来说就是“两阶段,三步走,一认可”。第一阶段是中医基础知识的扎实,弟子们要将其牢牢记于心间。第二阶段分三步走,第一步就是医士,“只准摸,不准治”,可以上手去摸患者脊柱各个部分,体验其细微变化,但不可下手施治,这需要1~3年的时间过程,以减少没有把握、诊断不准确导致的风险。到了后期,弟子能够能把症状说清楚、正确,才能进行一些推拿肌肉、舒活气血之类的简单辅助性手法操作。
对于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的传承人而言,度过了“医士”阶段,就到了“医匠”阶段。医匠阶段是弟子观摩师父的治疗过程,模仿学习,师父审视其手法技术的阶段,并且是针对某项单一病症。弟子像工匠一般,拿师父的一项技法治疗一种疾病,这是对逐个病例的实际经验积累,渐渐体会到人身体可能出现问题的各个位置,最终完成医匠阶段的学习。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还要接受临床实践的检验。到了“医师”阶段,弟子能够结合曾经学习的中医各方面知识进行独立辨证分析,依据病因独立诊断,以及独立处置疾病问题。即使判断表述语言不同,处置方式不同,最终保证疗效就可以成功走出医师阶段。走出医师阶段,距离嫡传弟子出师还差一步,即社会认可,也就是考取国家承认的医师执业资格证书,这是合法行医的前提。
“医士、医匠、医师”的“三步走”培养过程,一步都不可少,这是所谓的“严学”。“修德”,修的是医德、医风,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在传承中注重培养弟子的道德品格与为患者服务的精神。正是因为这种技法所需的高超控制力、渗透力,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必须持续“精医”,保持对中医的崇敬,学医态度始终严谨,最终才能用精湛的医术去服务大众。
张冬感慨地说:“如今,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的第五代传承人已有四位出师,都已进入临床实践阶段。如今是中医发展、非遗传承的大好局面,有了更多政策层面的支持。我将会用创新的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带好弟子,继续发扬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 (孙桂龙 张赛霞 王润)

平衡整脊术治疗颈肩疼痛

   (2019-12-17 09:48:52)[编辑][删除]
平衡整脊术,是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骨科前辈总结和积累下来的运用手法治疗脊柱劳损病的宝贵经验总结。广东省名中医招仕富教授和湛江市名中医范纪钦教授对平衡整脊术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笔者师从范纪钦教授,对平衡整脊手法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发挥。
创立与发展
广东省名中医招仕富自1988年创立研究平衡整脊手法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于2003年整理总结出《平衡整脊三部十八法》(2003年湛江市科技攻关科研课题),获得湛江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湛江市名中医范纪钦在平衡整脊手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并做出了创新,运用平衡整脊手法治疗腰椎前滑脱(2008年湛江市科技攻关科研课题)和颈椎病(2009年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资助课题)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其中,脊柱病防治用功能垫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成果获得湛江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笔者于2007年师从湛江市名中医范纪钦,立项总结了其治疗脊柱疾病的经验(2014年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课题)。在临床运用过程中,笔者对平衡整脊手法从理论和手法上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发挥,提出“平衡整脊术”。运用平衡整脊手法治疗单纯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2017年湛江市科技攻关科研课题)。
原理来自“阴阳平衡”理论
“平衡整脊术”的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是“阴阳平衡”理论。《黄帝内经》对“阴阳平衡”理论的论述有许多,例如:“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指的是阴阳之间调节,以平衡为标准和目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指的是阴阳平衡是天地之“道”——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指的是调节阴阳平衡的治疗原则。临床上针灸治疗遵循这个治疗原则,同样推拿按摩也遵循这个治疗原则。
临床应用
在我们的临床研究过程中发现治疗单纯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理筋”和“调曲”中都可以应用到平衡整脊术。我们根据“阴阳平衡”的指导,创造出“下病上治理筋法”“任督并调理筋法”“轻手法振动调曲法”等手法。
下病上治理筋法
根据肌肉的走形,选择背部肌肉的起、止点进行“太极按摩法”松解肌肉在骨头的附着点处的肌腱韧带。需要松解的肌肉有:中、下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腰方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
在平衡整脊术的指导下,我们不仅要松解腰部的肌肉、肌腱和韧带,还要松解颈背部的肌肉、肌腱和韧带,这遵循的是“整体观念”的原则,要求“下病上治”,因此下病上治理筋法松解的是整个腰背部的肌肉、肌腱和韧带。手法松解的顺序是:先上后下。松解过程中需要重复松解的部分集中在肌肉条索状硬结处,脊椎两边横突肌腱附着点。
任督并调理筋法
根据肌肉的走形,选择腹部肌肉的起、止点进行“一太极按摩法”松解肌肉在骨头的附着点处的肌腱韧带。需要松解的肌肉有:腹直肌、腹斜肌、膈肌、髂腰肌。
督脉理筋手法:以上背部理筋手法都属于督脉理筋手法的组成部分;另外,选择穴位进行手指点穴,重点的穴位:华佗夹脊穴、大椎穴、至阳穴、肾俞穴、命门穴、腰阳关穴、秩边穴、还跳穴。
任脉理筋手法:以上腹部理筋手法都属于任脉理筋手法的组成部分;另外,选择穴位进行手指点穴,重点的穴位:中脘穴、下脘穴、气海穴、关元穴、天枢穴、大横穴。
在平衡整脊术的指导下,我们不仅要松解背部的肌肉、肌腱和韧带,还要松解腹部的肌肉、肌腱和韧带,这遵循的是“整体观念”的原则,要求“任督并调”,因此任督并调理筋法松解的是整个脊柱前后左右的肌肉、肌腱和韧带。手法松解的顺序是:先督脉后任脉。松解过程中需要重复松解的部分集中在肌肉条索状硬结处,脊椎两边横突肌腱附着点、重点穴位。
轻手法振动调曲法
患者左侧卧位,医者坐于患者背侧,助手一站立于患者腹侧,一手扶住患者右肩;一手扶住患者右髋;助手二站床尾,牵引患者的右下肢。医者左手掌面紧贴病变胸腰椎,右手掌面紧贴患者的腰骶椎,左手向上方向发动内动轻轻振动病变胸腰椎,右手向下方向轻轻振动腰骶椎以对抗牵引。持续3至5分钟。患者右侧卧位时操作步骤同左侧卧位,由于体位的改变,医者手的位置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
在平衡整脊术的指导下,在理筋的基础上,使用脊柱定点“轻手法振动” 复位手法调胸腰曲,可以迅速缓解疼痛和增加病人的腰部活动范围。该手法的特点是:(1)“轻手法”是“太极按摩法”,是内功发力,以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2)振动手法是根据患者的骨质疏松而设计的复位手法,通过轻手法振动以达到复位脊柱小关节,纠正变形的椎体曲度。
临床意义
从平衡整脊手法的临床应用,到“平衡整脊术”的概括和总结,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理论上确立了平衡整脊手法的原则,从而在临床上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辨证施治,确保临床疗效。
“平衡整脊术”在疑难性“脊柱劳损病”的治疗中,经过科研立项,均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方法价廉高效,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少,接受度高。此外,与外科治疗相比,本方法还能够大幅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
“平衡整脊术”属于中国整脊学方法论的范畴,是中国整脊学“椎曲论”在“脊柱劳损病”的临床运用范例,是一次总结和提高,值得研究和推广。(洪光)
中医整脊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三大治疗原则,运用手法、针灸、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练四大疗法防治脊柱劳损病。同时,根据辨证论治法则,实施医患合作、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腹病治脊、腰病治腹八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1。医患合作
  练功是整脊治疗中的重要部分,主要是患者自我锻练。因此,在整脊临床中医患合作最为需要。脊柱劳损病是患者长期积劳成疾,让病人清楚自己患脊柱劳损病的原因、治疗方案和愈后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患者配合诸如卧床休息,及时接受针灸、手法治疗等,坚持练功,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才能迅速控制病情。

  2。动静结合
  在整脊临床上,维系脊柱的肌肉韧带就是脊柱骨关节的夹板。对脊柱骨关节起固定作用。脊柱劳损病的病理基础是肌肉韧带劳损,导致脊柱骨关节错位、运动力学、生物力学失衡所致。因此,在治疗上,首先要恢复、改善动力系统———肌肉韧带。所以理筋在三大治疗原则中为首。理筋、正骨、练功目的都是恢复运动力学和生物力学的平衡。而骨关节复位后的稳定,也是靠肌力平衡来稳定的。所以,动中有静,动为了静,不动则不能静。例如,治疗颈曲紊乱的颈椎病,正骨后需坚持颈肌的锻练,时时做扩胸运动。练颈肌,此时的运动就是为了颈椎骨关节复位后的稳定。

  另一方面,一些脊柱病变是因动而发病的,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腰椎关节紊乱,椎体旋转、倾斜导致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症状。在治疗上则因其源于动,而制之以静,即卧床休息,使椎间盘避免脊柱骨关节的纵轴应力加重其压迫。因此,有“椎间盘突出症可以睡好”之说。

  3。筋骨并重
  脊柱劳损病不是突发的外伤,而是长期的单侧某肌群损伤导致脊柱骨关节错位。骨折复位要求对位对线,所谓对线指恢复原来的解剖生理的力线。整脊对脊柱骨关节的复位同样要求恢复力线。这力线主要是椎曲,特别是腰曲和颈曲。临床上几乎所有的脊柱劳损病都源自椎曲紊乱。椎曲紊乱的病因病理基础就是椎体关节三角力学结构位移后出现“骨牌效应”所致。而椎曲紊乱起源于维持椎曲的四维肌力不平衡,所以要正骨调曲,就必须先理筋。理筋、调曲、练功三大原则,最终目标是调曲。

  4。内外兼治
  《灵枢》曰:“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人体是一统一整体。脊柱骨关节疾病,既发生于“筋骨皮肤”,也影响到“五脏六腑”。因此,在治疗上需内外兼治。

  整脊临床常用以拔罐、药熨、针灸的外治法,可有效松解肌肉韧带粘连,活血化瘀,改善局部循环,恢复肌容积、肌张力。通过正骨、调曲,可使关节复位,减轻软骨、椎间盘的压应力,使被压迫的脊髓、神经得到松解,缺血得以改善。但这些组织,均需要气血的补充,才有利于循环改善。因此,根据八纲辨证论治,配合中药内服,则有利于组织的修复。临床实践证明,不少内服方药既可消减椎间盘突出的炎症水肿,也可延缓椎间盘的退变,改善脊髓、神经的功能,减轻脊柱劳损病的症状。因此,整脊治疗学是主张内外兼治的。

  5。上病下治
  上病下治,是中医整脊的一大创新。《灵枢·经脉篇》论及:“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脊柱轮廓应力是平行四边形平衡的。平行四边形的数学法则是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因此,在临床上寰枢关节错位调腰骶角;颈曲变直、反弓的颈椎病,调胸椎和腰椎;胸椎侧凸,调腰椎等方法已取得近万例临床的成功。中医整脊认为腰椎是脊柱结构力学、运动力学的基础。腰椎椎曲紊乱、侧凸,即可继发腰椎、颈椎的椎曲紊乱、侧弯。临床调查347例颈曲紊乱的颈椎病,占98%合并腰曲紊乱。X线动态实验,也证实腰曲变直,颈曲也同时变直。因此,采取上病下治法治疗严重的、疑难的颈椎病,以及胸椎侧凸症疗效好,安全可靠,已成为中医整脊临床诊疗的特色。

  6。下病上治
  下病上治,也是中医整脊的创新。根据脊柱圆运动规律,脊柱骨关节紊乱、侧弯或椎曲改变,都维持在一中轴线上。例如脊柱颈段、胸段、腰段三个节段中,活动度最大者,颈段是颈1~4椎;胸段是胸1~5椎;腰段是腰1~3椎。据此,腰下段的病变,必须纠正腰上段的侧弯;颈下段的病变,必须纠正颈上段的侧弯,如此才能达到调曲复位的目的。例如:腰椎滑脱症,就必须纠正上段腰椎的反弓、侧弯,滑脱才能复位;急性腰扭伤,往往是腰4~5关节错缝,但只要在胸腰枢纽作一小旋转,其错缝即可复位。

  7。腹病治脊
  腹病治脊,指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脊源性妇科病、脊源性男性性功能衰退等。这些病变源自下段胸椎及上段腰椎骨关节紊乱,导致支配该脏器的脊神经紊乱而产生功能性病变。所以,通过整脊恢复其脊神经功能,这是整脊治疗脊源性疾病的具体措施。

  8。腰病治腹
  腰椎的稳定,后缘靠腰背的竖脊肌,前缘靠紧贴后腹膜的腰大肌和腹内压。因此,腹内压是稳定腰椎的主要内动力。腹肌松弛,腰椎不稳,多患慢性腰痛。所以临床有“腹针疗法”治疗腰痛。腹部内环境与腰椎的内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早期往往有便秘、小便短赤等湿热下注证候,而晚期有二便无力或小便频繁的虚寒证候。所以临床上用中医辨证论治,虽是治腹,实则治腰,湿热下注的椎间盘突出症、用通下逐瘀血后,症状即可减轻。在功能锻练中,“床上起”、“俯卧撑”等均为练腹肌的功法,目的也是“腰病治腹”。

 

 

   整脊不是普通的推拿按摩,接诊时一定要遵循其以下四步法则:

A、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病情。

B、神经定位诊断--结合神经分布体征归纳到哪一节或那一段椎体上。

C、触诊--仔细用手触摸患者的脊椎及其相邻的肌肉韧带,辨清脊椎移位方向。

D、影像诊断--综合前面确定有一个方面后,再结合影像诊断,准确判断脊柱疾病。

   整脊步骤中,一定要掌握四大要求:定点、动点、支点及用力方向,只有正确掌握了以上法则和要求,刻苦锻炼和摸索掌握各式手法(不管是中式还是美式),才能熟练应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