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皂荚与皂角刺,涤痰透窍之妙药

(2022-09-26 04:51:54)


时间:2022-03-0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曹俣

皂荚树一般都长得高大,枝间多有粗壮棘刺,刺端尖锐,树叶呈长椭圆形,为偶数羽状复叶;其四五月开花,秋季采收成熟变黑皂荚,内有种子数颗,近球形稍扁,一端略狭尖,表面棕褐色,平滑而有光泽,剖开可见核中白仁两片。

皂荚

皂荚为皂荚树的果实,禀风木疏达之性而兼秋金开破之气,性温味辛烈,故可开冲通关、升散透窍,去污力甚强,为搜罗痰涎、宣通秽积、洗荡垢腻之快药。察《神农本草经》中,皂荚“主风痹死肌,邪气头风,泪出;利九窍”者,皆厥阴风木之病,皂荚得金气之厚而胜木,具辛散之性可利窍,木气平,关窍利,则风邪自散而诸症除。清医邹澍《本经疏证》指出:“皂荚之治始终只在风闭,风闭之因有二,一者外闭毛窍,如风痹、死肌、邪气;一者内壅九窍,如头风泪出而已。”

皂荚气浮而其子质坚较沉,大凡草木子实,其性顾根,实具坠降之意,故皂荚子能祛在下之风,风邪去则阴能伸其津润之权;皂荚子白仁黏而韧滑,故能利大便,亦兼得辛润之力而可通大肠燥结。

皂荚长约15~20cm,圆厚扁长若带状而微弯曲者,称大皂荚,皮薄多肉气浓;另有树木衰老或受外伤后所结小型不育果实为猪牙皂,呈圆柱形稍扁,弯曲如新月状。勾芒(可观种子萌发出土之嫩芽,头垂下勾屈,芒则为茸茸毛刺,具始生、长育之象)为风木之神,物禀其性而生勾刺芒角,故所治略有不同:用治风痰,以猪牙皂为胜;如疗湿痰,则大皂荚力优。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用皂荚丸(皂荚八两,刮皮酥炙,为细末,用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小,以枣肉煎熬成膏,和汤服用)治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浊者,为浊痰,肺中痰涎颇多,随咳逆上气而时出,故频频吐浊;但痰虽出而咳逆喘满不减,卧则气逆更甚,所以只能坐不能眠,故以皂荚宣壅导滞,其性剽悍而专涤浊痰,去积年之油垢,通达其气;佐酥炙蜜丸,枣膏之甘者,以药性峻猛,缓其势,以安其正。

唐医孙思邈用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皂荚一挺,大枣十二枚,捣碎水煮去渣,分三服)治肺痿吐涎沫不止,用桂枝汤去酸收之芍药,可解表不留邪、温通不碍阳,藉皂荚利涎通窍,不令涎沫壅遏肺气而致喘痿,俾营卫宣行,则肺气振、涎沫止,为补中兼攻之剂。

清医陈士铎治心痛,方用炒皂荚、炒栀子各一两,炙甘草五钱、白芍二两、广木香三钱,为细末,用老黄米煮粥为丸,如米粒大,热水送下即愈。方中皂荚并非治心疼之药,乃借其开窍以引入心中,使诸药能直攻其邪。

清医曹颖甫治一男子痰饮顽疾,其心下坚满,痛及胸胁,喘促时作,咳声连连不止,频吐稠凝浊痰,甚则不得平躺安卧,曾取多方不效。因其时吐痰浊,剧则不得眠,与仲景皂荚丸证大旨相同,遂用皂荚炙末四两,以赤砂糖代替枣膏以和汤,与射干麻黄汤间服八剂,痰除而喘平,诸症尽消。

皂角刺

皂角刺是皂荚树上的干燥棘刺,以体轻、头刺极尖、质坚硬、难折断而锐长者为佳。其治风杀虫,功与荚同,但其锋锐可直达病所。凡痈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将破者,能引之以出头;已溃者,能引之以行脓。乃诸恶疮乳疳及疠风要药。

清代程国彭治痈毒内已成脓的透脓散,吴谦治肝气郁结胃火而成之乳痈的瓜蒌牛蒡汤,宋代陈自明所创“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的仙方活命饮,均善用皂角刺破溃之力。

皂荚、皂角刺皆为攻散峻厉之品,能开关导滞,故对暴病气实、痰闭症用之效殊。但多用则耗损气血,虚证者当细审慎用,孕妇忌服。(曹俣  陕西省西安市六君子中医馆)

蝉蜕的临证应用

 (2022-09-22 10:58:51)[编辑][删除]


时间:2022-03-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王业龙

蝉蜕质轻性凉,入肺经而疏散风热,宣肺利咽。治温病初起发热、咳嗽,常与薄荷、前胡、牛蒡子等同用,以宣肺散邪,如治风热郁肺,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常与薄荷、桔梗、甘草等同用,以宣肺气,利咽喉,开声音。

麻疹初期,透发不畅:常与葛根、升麻、牛蒡子、薄荷等同用,共增透疹之效。治风疹瘙痒,常与防风、白鲜皮等同用,以祛风止痒。

风热目赤多泪翳障:蝉蜕有疏散风热,退翳明目之效,常与菊花、桑叶等同用,以散风热。治风热攻目,翳膜遮睛,常与谷精草、密蒙花、木贼草等同用,以散风热,退翳明目。

小儿惊风及破伤风:蝉蜕功能祛风止痉,治小儿惊风及破伤风,可单用本品研末,黄酒冲服;或与僵蚕、全蝎、天麻、南星等同用,以加强祛风止痉之效。治小儿夜啼,惊哭不安,与薄荷、钩藤、朱砂等同用,以定惊安神。

蝉蜕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研末调敷。

为“水蛭有毒”之说平反

  (2022-09-22 08:20:02)[编辑][删除]


时间:2022-03-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裴永清

“水蛭有毒”之说由来已久老师就告诫我们:水蛭有毒,不可轻用;以水蛭为主药的抵当汤也因之被误认为伤人气血,损人正气,药力峻猛,不可轻用。《药典》中,明文规定水蛭有毒,限量应用,不可超过6g,过用要医生签字负责。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清代医家汪昂在其《医方集解》中抵当汤条下明文指出:“水蛭即蚂蟥,咸寒有毒,乃食血之虫,能散肝经聚血,最难死,虽炙为末,得水便活,若入腹中,生子为患。”

《神农本草经》云:“水蛭味咸平,主逐恶血、瘀血,月闭(御览作水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生池泽。”至东汉末年,张仲景水蛭为主药的抵当汤,用于治疗因瘀血所致诸病症(抵当汤加黄芩、生地、杏仁、蛴螬,改汤为丸名为大黄虫丸,以适应久病慢图之治)。张仲景抵当汤原方水蛭用量为30个,这个用量是令今人吃惊的:水蛭,小的约4g左右,大的约7g左右,计算起来,30个约为120g~210g,取其中间量大约在160g,可见医圣张仲景认为水蛭无毒,可大量地应用于诸瘀血病症。这就出现了与水蛭有毒、不可轻用之说的矛盾,孰是孰非,水蛭究其有无毒性这个问题必须要弄清楚。

1994年至2015年这21年间,期刊发表与水蛭有关的文章多达1000篇以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广西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周维官将这些对水蛭专题研究科研论文汇集其精髓,著成《水蛭与水蛭素》一书。书中囊括了近30多年来国内外用现代医学手段研究水蛭的科研专项报道共86篇,笔者将相关研究结论概括如下:1.全世界水蛭约有600多种,我国国内有记载的共有93种。2.水蛭是环节动物蛭纲动物的总称,从水蛭的食性上分类,水蛭可分为吸血类水蛭和非吸血类水蛭两种。3.时至20世纪80年代,现代医学发现水蛭是世界上天然物质中抗凝血最强最安全最有效的,没有任何副作用和毒性。1984年,英国威尔士医学院海克拉特首先发现水蛭咽部具有水溶性抗凝血物质,1995年德国马克奥德特才从欧洲医蛭头部分离出天然“水蛭素”之纯品。4.我国中医临床合法使用的水蛭有4种:水蛭科动物蚂蟥(又称宽体金钱蛭)、柳叶蚂蟥、水蛭(又称日本医蛭)、金边蚂蟥(又称菲牛蛭)。其中前两种属于非吸血类水蛭,后两种属于吸血类水蛭。5.近30年来对水蛭的研究结果表明,水蛭没有任何毒性,吸血类水蛭中的水蛭素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天然物质中作用最强、最有效、最安全的凝血酶抑制剂,是西医临床常用的肝素、阿司匹林不可比拟的,研究显示其抗静脉血栓作用强度约为肝素的4倍,其抗动脉血栓作用强度约为阿司匹林的50倍,其抗DIC(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作用强度约为肝素的两倍以上。6.吸血类水蛭体内含有水蛭素,可活血化瘀,即现代医学所说的对凝血酶有抑制作用,然而非吸血类水蛭体内不含有水蛭素和抗凝血酶物质,但它同样有活血化瘀作用,到目前尚未明确是何种成分发挥药效。这就提示了用现代医学方法研究中药有一定局限性,不能完全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7.水蛭中含有的水蛭素对人类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血管等血栓性疾病有特效。世界医学界对天然水蛭素防治人类脑血管病疗效是公认的,可用于治疗脑梗死、脑出血后继发的损伤、心肌梗死和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还可以抗肿瘤、降血脂等。8.孕妇、女子月经出血、脑出血、胃肠道出血等有出血倾向者禁用水蛭。

由此可见,“水蛭有毒”之说需要纠正。水蛭不仅无毒,反而对人体有补益作用,研究表明水蛭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有7种是人体必需的,还含有多肽,可以说水蛭是一种对人体有补益作用的活血化瘀之品。

为“水蛭有毒”之说平反,正确大胆地应用水蛭来治疗很多与瘀血有关的疑难杂病甚至危重症。

近10年来,笔者在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方剂就是抵当汤,用它来加减治疗因瘀血所致的各种疑难杂病,其水蛭用量少则在每剂20g左右,最多用至60g,收到了满意疗效。现时与瘀血有关的病症较多,虽以瘀血为主,或兼湿、或兼痰、或挟热,最常见的如结节性肝硬化,包括早期肝癌切除术后遗留的结节性肝硬化,以及缺血性脑血管病(腔隙性脑梗、脑血栓、脑梗死)、冠心病、肺结节病变、乳腺结节病变、子宫肌瘤、胃息肉、胆息肉、结肠息肉等,均可用抵当汤加减治疗,舍抵当汤不用是难以奏效的。

笔者为“水蛭有毒”之说平反,其最终目的是让中医人对水蛭以及以水蛭为主药的抵当汤类方有正确的认识,进而能在临床上大胆正确地应用于那些瘀血证患者,使其得到有效救治。(裴永清 北京中医药大学)


水蛭可治中风痼疾

   (2021-05-04 08:20:41)[编辑][删除
水蛭可治中风痼疾者:豫西南客转载了绿冰的博文
作者 张学文
水蛭,咸苦平,有小毒,归肝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谓其“治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利水道”。
张仲景的大黄虫丸以水蛭与大黄、虫、桃仁、虻虫等药配伍,治五劳虚极羸瘦、干血内结、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妇女经闭不通等症。
现用此方治肝硬化,亦有很好的疗效。在鳖甲煎丸、抵当汤、抵当丸中,均配有水蛭一药,以治疟母、蓄血证。细审仲景用水蛭所治之证,多为瘀血日久成积聚或癥瘕,需缓消渐化者,且多入丸散剂。查古代文献,水蛭所治之症虽较广,均言有破血逐瘀通经之功效,用于蓄血、癥瘕、积聚、妇女经闭、干血成痨、跌仆损伤、目赤痛、云翳等症。
由于前人记载中有力峻、有毒、破血等论述,故后人皆畏其药力,而不敢大胆应用。我们在临床中,遇到一些疑难久病属瘀血所致,久用活血通经药,如桃仁、红花、川芎等,力不足或久不收功者,便于方中加用水蛭一药,久而久之,发现其效果甚佳,且未见其毒副作用,故引起我们注意,专门进行理论和临床探讨,体会到水蛭治中风等脑部瘀血痼疾,应为重要药物
如治一男性患者,57岁,甘肃省西峰市农民。该患者从1990年5月6日半夜起,突然右侧肢体瘫痪、麻木、昏迷5天,在当地以“脑血栓”收住院治疗4个月,除右肢功能稍有改善外,症状依旧,已有8个月之久。
查其脉左侧弦缓,右缓弱,上肢强直,右下肢稍能迈步,神志清,纳食可,二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舌不偏歪。观其病历,已久用活血祛瘀中药未效。从其发病症状看,属中风证,风中经络波及脏腑,按气虚血瘀论治,
处方:炙黄芪3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8g,地龙10g,路路通15g,水蛭6g,川断12g,桂枝6g,豨莶草30g,生山楂15g,6付,清水煎服,并嘱其用煎过的药渣加花椒10g、艾叶30g煎水外洗。
上方连服12剂,右手已能自主活动,麻木减轻,右下肢步履稍有力,自觉效果明显,嘱其携方回家长期服用。3个月后来诉,瘫痪已大为改善,已不麻木,生活能自理。
此病人原已用过补阳还五汤之类的益气活血方药而未能收功,辨证时其证情未变,考虑到祛瘀方药力量不足,故加水蛭、路路通、桂枝、生山楂、豨签草等祛瘀通络药物,加强其通络之力,而收效显著。后遇数十例此类病人,用一般药物效力不足时,均加水蛭后,效果明显增强
《本草经百种录》记载:“凡人身瘀血方阻,尚有生气者易治,阻之久,则无生气而难治。盖血既离经,与正气全不相属,投之轻药则拒而不纳,药过峻,又反能伤未败之血,故治之极难。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久之滞,自有利而无害也。”
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水蛭主要含蛋白质,新鲜水蛭唾液中含有一种抗凝血物质水蛭素,水蛭素不耐热,稀盐酸易破坏,还有肝素、抗血栓素,能阻止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之作用,阻碍血液凝固,其醇提取物抑制血液凝固的作用,强于虻虫、虫、桃仁。
古今论述均说明,水蛭是一种较好的活血祛瘀药,其力较强,善缓化慢消人体之瘀血,而又不伤新血,故对疑难病中瘀阻较久,难以化除消散者,加用水蛭可以提高疗效,尤其是中风、心痛等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顽病痼疾,水蛭不失为一种最为重要的选择,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近年还报道水蛭可用于有肺心病、高脂血症、脑出血及颅内血肿、血栓性静脉炎等。
但水蛭总属力量比较强的化瘀消癥药。一般活血祛瘀药可以奏效的,不一定要用水蛭,一些易出血的病人也不宜用之。前人所谓水蛭有“小毒”的结论,笔者体会即指其活血化瘀之力较猛,用之不当可以产生出血等副作用而言,并非对人有毒害作用。
另外,对水蛭用法,有主张焙干研粉冲服者,也有水煎内服者,当视其病情而论。笔者一般水煎用3~6g,焙干冲服者1~3g即可,丸散剂也用1~3g,未见毒副反应。
本文摘自《疑难病证治 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张学文主编

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