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中医理论之源开经络研究之易

开栏的话:“经络医学理论”概念由首都国医名师王居易提出。2013年本版曾开设“王居易经络医学”“验案赏析之经络医学”栏目,介绍王居易对经络本质及如何运用经络理论指导临床的诸多思考与实践,深受读者欢迎。今本版再开“经络医学实验录”栏目,特邀王居易的学生撰文分享其学习、运用经络医学理论的实践经验与心悟,以启迪后学。
•经脉具备两个特性:一是具有特定联系的通道,二是气血津液等物质转输其中,不断供应并调控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这是王居易对经络理论源头的认识,也是经络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起点。
•王居易提出建立以传统经络理论为指导的经络医学理论体系,内容可概括为经络本意、经络腧穴结构、经络气化、经络与症候结构、经络诊察、辨经、选经、配穴应用和手法探源等。
经络是什么?以何种状态存在?针灸临床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内科脏腑辨证能否指导针灸临床?各类针灸验方临床用之真的有效吗?这些疑问在目前针灸界普遍存在,经络理论的缺失已经严重地阻碍了针灸学乃至整个中医学的发展。对一个针灸临床医生而言,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是最为苦闷的事情,相信很多同行都感同身受。
2013年的一次机缘,使我有幸跟随王居易教授学习经络医学理论,中医的许多基本概念在我脑海中渐渐清晰且融合起来。始知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密切相关,六经气化失常才是各种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认识到“善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应根据患者证候结构的特征与病变经脉对接,选择适当的经脉腧穴进行调整治疗。跟师学习期间,我与多位同门参与了《王居易针灸医案讲习录》和《经络医学概论》两本书的编写,将老师穷毕生心血创立的经络医学理论体系整理问世。这一理论体系颇为宏大,本文谨以恩师名讳为题,撷取其中精华,以飨读者。
从中医理论源头处回答“经络是什么,从何而来”
王居易老师提出经络理论有三大起源。
古代解剖生理学对经络的认识
从甲骨文到《黄帝内经》都出现了大量与解剖有关的内容。比如《内经》中的肠胃篇、经筋篇、骨度篇、脉度篇等,都是记述解剖学的专门篇目,其中对人体骨骼、各部位名称、脏腑、血管等,均有长度、重量、体积、容量的详细记载。古人对于消化道组成的认识甚至比西医早了2000余年。那为什么关于经络的解剖学却只有路径和长短的推算,而没有关于经络形态和结构的详细记录呢?王居易老师认为这是现代人对经络概念最大的误解。经络是属于解剖-生理学范畴的概念:《灵枢·经脉》“十二经脉,伏行于分肉之间”的论述,明确了经络的结构是皮脉肉筋骨所构成的缝隙;《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和《灵枢·本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则是指出了经络生理功能的基本特性。
古代医家的临床实践
中国古代医者的临床实践非常丰富,《内经》等古籍文献以及近年来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都有令人震惊的发现。这些早期文献描述了经脉循行路线,还有灸法、砭术以及导引术等多种古老的医疗手段,而经脉就是这些医术施用时借助的治疗途径,同时也发现了人体某些体表部位被刺激后所发生的“循经感传”现象。《后汉书·华佗传》中的记载说明华佗的针灸临床已经将出现循经感传作为保证针灸疗效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古代医者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临床证候的出现与某条经络气化异常存在特定联系。例如“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的证候与前臂肺经路线异常相关联,从而总结形成了经络证候的内容,包括十二经“是动病”“是主病”,还有络脉病证、经筋病证、奇经八脉病证等。这些临床实践对丰富和完善经络理论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哲学对经络理论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推天道以明人事”,具有“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这一哲学思想直接反映在《周易》《庄子》《道德经》等中国古代经典当中。《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这一思想也直接影响到同时期中医学对人体结构和生理、病理现象的认识。王居易老师经过深入思考提出,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经络则是物种在长时间进化过程中的产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不仅人体有经络,包括动物、植物甚至无机世界也都有经络现象的存在。他运用古人“格物致知”“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对传统经络理论进行了精彩解读。
脉,《说文解字》中解释其表意部分为水自然流淌之象,加“月”偏旁,即为人体内体液物质流淌的状态。结合《灵枢》“伏行于分肉之间”的描述,经脉的本意便清晰起来,它具备两个特性:一是具有特定联系的通道,二是气血津液等物质转输其中,不断供应并调控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这是王居易老师对经络理论源头的认识,也是经络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起点。
提出“经络医学理论”概念,恢复经络在针灸学理论中的核心地位
《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时代有关经络理论的内容已经涵盖了经络概念、基本原理、组织构造、生理功能、病理特点、诊断防治方法等系统的理论体系,已经达到了一门独立学科的水平,但是《内经》毕竟年代久远,文中寓意已经很难为今人所理解。王居易老师对《内经》《难经》中古典经络理论的解读,为我们揭去了经络理论神秘抽象的面纱,使之可视可见,人体经络系统的虚实盛衰更可以被医生的双手触摸按压所感知。
以王居易老师对《灵枢》中十二经的称谓的解读为例。《内经》对手太阴肺经的称呼与现代人不同,“肺手太阴之脉”这一名称中应该含有以下四个层次的内容:“肺”,经脉气化的动力来源;“手”,经脉循行影响的部位在上肢;“太阴”,经脉气化功能的概括,太阴为三阴之表,生理功能主开,完成对阴精物质的宣散和布化;“之脉”,循行于中府到少商的上肢肌肉缝隙中,是进行和调控经络气化功能的场所,经络气化功能异常可以在此反映出来。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一条经都与其所联系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反之,脏腑功能状态也可以在其经脉循行中反映出来,并被经络气化所调控。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以及奇经八脉在特定的联系下构成复杂有序的经络系统,调控全身气血津液运行。脏腑经络一体化的思维,构成中医的整体观。这也是王居易老师所创立的经络诊察法的理论依据。
王居易老师提出,要恢复经络在针灸学理论中的核心地位,必须建立起以古代传统经络理论为指导的经络医学理论体系,内容可概括为经络本意、经络腧穴结构、经络气化、经络与证候结构、经络诊察、辨经、选经、配穴应用和手法探源等。这些内容相互印证,有机联系,成为一套可以指导中医针灸临床甚至内科用药的理论利器。
王居易学术临床特色
“察经辨经,选经配穴”的临床思维特点
王居易老师的每一次临床治疗,都是在详察经络的基础上,结合临床证候分析,辨析经络异常,而达到深刻认识疾病的目的。尤其是辨认经络的标本传变和虚实盛衰,更是充满艰辛,复杂的病例需要反复不断进行诊察和辨经,甚至将之前的判断推倒重来。在这样严谨的临床思辨实践中,王居易老师总结出了针灸临床常用的五种选经配穴的方法,并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对穴组合。
王居易老师曾诊治一70岁女性患者纪某,患者主诉“腹泻十个月”,每日晨起如厕而泻,伴有腹痛,心烦不宁,不欲饮食,夜眠不实,舌苔白,脉弦而细。曾吃黄连素,服中药几十剂无效,再后来吃中药补益资生丸,症状有所好转,但遗有“五更泻”。王居易老师给该患者察经,第一反应就是要察足太阴、足少阴。但是察经之后,却并非如此,而手阳明经的曲池、手三里,足阳明经的足三里、上巨虚,任脉的建里均有异常。追问病情,得知患者泻下时肛门坠胀,且脉有弦象,据此判断此病虽久却并未入阴,当属阳明蕴热,于是改变之前判断的脾肾阳虚之腹泻。予针刺手三里、足三里、建里治疗,次日即泻止。
反思总结此病,应属阳明主阖的功能不足,不能腐熟水谷而泻。由于经络诊察提供了非常客观而确切的依据,纠正了之前以脾肾阳虚辨证施治的错误。“三个里”的对穴组合从此被王居易老师频繁用于临床,治疗阳明虚证而出现的各种消化不良和急慢性胃肠病变。
“循摸取穴,精准施针”的针灸施治标准
准确取穴是产生良好针感的前提。王居易老师对腧穴结构有着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认识,临证时每穴必经反复切循揣摸才确定进针位置。他认为腧穴是在皮脉肉筋骨这些有形组织的结合部位,由于组织的交错分支而形成的特殊结构,比如对内关穴位置结构的认识,缘于一次针刺治疗。
王居易老师曾诊治一位50余岁的男性患者,该患者出现胸闷憋气,察经脉发现心包经出现显著异常,当时立即取心包经内关进行治疗,取内关时穴感非常明显,王居易老师也能感觉到手下有明显缝隙凹陷,进针后患者突感胸腔开放,憋闷感一下就消失了。可是后来再取时,总也找不到这样的效果。王居易老师对此穴观察了很久,大约有两三年,终于发现内关在两条肌腱之间还有一根血络斜穿过去,内关就在筋节和血脉交叉之处,就是《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谓“节之交,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的精细腧穴结构。
王居易老师对于摸穴的要求非常严格,他认为腧穴会因为个体差异以及病变性质发生变化,就是在同一个人身上也不会一成不变,所以要准确取穴必经反复循摸。笔者曾经目睹王居易老师给一位30多年风湿病患者针刺天柱穴,竟然因为没有满意的针感而重复进针5次。
王居易老师在腧穴结构方面对原穴、络穴、郄穴以及募穴和背俞穴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对腧穴的认识来源于对临床病例的观察,和对腧穴结构与功能特性的深刻思考,他的研究大大丰富了腧穴学的内容。
“调整经络、呵护经络”的针灸治疗原则
经络“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功能是与生俱来的,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脏腑经络之气会被不断耗损,外感内伤以及情志刺激也会不断干扰经络运行的状态。针灸临床必须要遵循“精准少”的施治原则,针法也要轻柔和缓,补泻得当,万不可过度耗竭经气,粗鲁施针。王居易老师在教学中对此反复强调,对于很多粗暴针灸的做法进行了直接的批评,并且经常以实际案例验证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笔者在临床也看到过很多由于过度针灸而导致的多年面瘫后遗症患者,由于经络状态被破坏,后续治疗非常艰难。老师告诫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选择适当的调整方法,呵护经络,使经络灌渗气化平稳和谐有度,才能保证人体生命状态的生生不息。
2017年3月,王居易老师已经病重,他却加快了思考的进度,他在病床前跟弟子们说:“关于经络医学理论的思考仅仅是一个开端,这个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更多的同道们加入,我只是给大家引一条路,你们要站在我的肩膀上继续向前走,不断思考、发现并且修正。”同年仲夏,王居易老师驾鹤西去,弥留之际他对经络医学依然留恋不舍,留言:“此生有经络医学陪伴,可以安心。”我明白老师的心愿,老师毕生钟爱的经络医学理论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中医界同行的认可,经络医学理论一定会一代代传承并发扬下去。(王红民 北京市盲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