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火穴、撒气穴

太冲穴
内庭穴
合谷穴
中医认为,肝气郁结是由肝失疏泄或情绪抑郁不舒引起的,可表现为脾气大,脸部长斑,黑眼圈等症状。其中情绪问题大多来自工作和生活。要想保健养生,必须改掉脾气大的毛病,以避免伤肝。除了调解心情养生外,还可通过按摩身上的7大“撒气穴位”来舒压。
头上的3个“撒气穴”
角孙穴、风池穴和太阳穴等3大穴位是头上的“撒气穴”。按压这些穴位能起到明目醒脑、舒缓疲劳、焦虑的养生保健作用,可治疗头痛,眩晕等病症。有些人在按摩完角孙穴后会打嗝,说明按摩养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个穴位对于着急生气后两肋胀痛、乳房胀痛的人更有益。
胸肩部的2个“撒气穴”
膻中穴和肩井穴是胸肩部的2个“撒气穴”。前者(位于两乳之间)有宁心神、除闷的养生作用。按摩时用大拇指腹稍用力揉压穴位,每次揉压5秒,休息3秒。生气时往下捋100下,可以顺气,对岔气也有很好的养生作用。用拳头敲打肩井穴可缓解颈疲劳、使大脑供血充足、治疗头痛。按摩肩井穴位还可以改善乳房胀痛、乳腺增生、乳腺炎。
下肢的2个“撒气穴”
太冲穴和足三里是下肢的2个“撒气穴”。按摩太冲穴对爱发火和忧郁的人都有舒缓作用,尤其对高血压、头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养生功效。如果配合着按摩足三里,在舒肝理气的同时,还对便秘、腹泻和胃病等疾病有所改善。
文章来源医生圈官网http://www.yishengquan.cn/
腹针的定位取穴法(华夏理疗培训学校有腹针培训)
腹针理论认为以神阙为核心的腹部存在着两个全身的经络调控系统,其中调节外周的系统位于前腹壁浅层是全身全息影象。定位取穴法是利用腹部这一特点以腹部的区域调节全身的取穴法.
一、定位取穴法的内容
生物体内存在着局部是全局的缩影,可再现整体象的规律。这一规律被称之为生物全息律。
腹针作为一个微针系统,同样其每个特定区域和穴位都包含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都是构成整体的全息单位,在结构上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同时也存在着"全息反馈"现象,即人体整体的信息也对腹部发生影响,产生调节和控制作用,反过来,腹部的信息不但反映着整体的状况,也对整体产生影响和调控作用。腹针中通过腹部的全息分布持点对人体相应部位进行对应的调节便是腹针取穴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即定性取穴法的核心内容。
二、腹部的全息影像特点
腹部的经络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结构,腹部的全息影像酷似一个浮在前腹壁上的神龟。其颈部从两个商曲穴处伸出,其头部伏于中脘穴上下,尾部从两个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处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其前肢分别由滑肉门引出,在上风湿点屈曲,止于外风湿点(上风湿点位于滑肉门外5分上5分,上风湿外点位于滑肉门外一寸),其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伸展止于下风湿下点穴(外陵穴下1寸外1寸)。在厚厚的腹壁履被组织中,这一影像分布于腹壁的浅层,构成了神阙调控系统中外周调节系统的主体,而腹部定位取穴法又主要是调节与人体相对应的部位,因此,腹部定位取穴法以腹部的神龟生物全息影像为特征。
![[转载]腹针教材 [转载]腹针教材](//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三、定位取穴法的特点
腹部的全息影象是整体经过缩微的图像,整体反映在腹部便形成了穴位点状密集的穴区带,准确地选用与肢体相关的穴位是临床疗效的关键,在临床上不断地揣摸才能掌握腹穴与整体的应答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熟习疾病的变化规律及相对的个体差异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根据腹部的全息分布特点,定位取穴治疗头部疾患时以中脘、阴都等周围的穴位治疗。腹全息的颈部由商曲穴处伸出,故治疗颈部的疾患以商曲、石关及附近的穴位治疗。腹全息图的前肢代表人体相应的上肢,故治疗左右上肢的疾患由滑肉门至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之间的同侧穴位进行治疗,腹全息的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下方伸展与人体的下肢相应,故治疗下肢的疾患由外陵至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之间的相应穴位进行治疗。腹全息的腰骶部起于气旁终于关元穴附近,故腰椎的疾患由其附近的穴位进行治疗。
腹针的临床应用
腹针疗法以中医的理、法、方、穴,通过在腹部针刺调节脏腑、经络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新方法,只要能临证悉变,依理施法,便有的疗效,体现了中医"整体现念、辨证施治"的基本特色。本文从腹针的适应证、禁忌证,腹针的针刺手法,腹针的常用处方等3个方面对腹针进行分析。
第一节腹针的适应证、禁忌证
应用腹部穴位来治疗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内脏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前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我们不做讨论,腹针的适应证及禁忌证.仅以全身疾病为前题。
一、腹针的适应证
由于腹针是以调整脏腑的功能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因此,腹针的治疗以调动与调节人体的内脏功能为目的,使之运转逐渐地有序化。故而较大地依赖人体的本身。一般而言,腹针的适应证为内因性疾病,即内伤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疑难病、慢性病为主要的适应证。临床上大致可以分为:(1)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如:脑血管病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心血管病、高血压、癔病等。(2)脏腑失衡后引起的疾病如:血栓性耳聋、眼底出血、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3)虽病程较短,但与脏腑的正气不足相关的疾病如: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关节炎、颈椎综合症、腰痛、双腿麻木、酸困等。(4)其他的针灸适应证,经治疗疗效不佳者,均可为腹针的适应证。
二、腹针的禁忌证
腹针的刺激部位是腹部.因此.一切原因不明的急腹症均为禁忌证,以免因针刺而引起误诊。此外,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脉曲张、腹腔内部的肿瘤并广泛转移,妇女的大月份孕期均为禁忌症。对长期慢性病而致体质衰弱的病人,在施术时亦需慎谨处之。如肝脾肿大则需注意针刺两肋时不宜太深,以免损伤实质性脏器。
第二节腹针的针刺手法
在腹针前首先应检查肝、脾的大小及是否触痛。然后对准备施治的部位从上而下地进行触压、对每一个部位的肌紧张、压痛、痞块、积结都应进行仔细的甄别,了解上述症状的出现是否与治疗的疾病相关,然后进行治疗。有时腹部的一些反应不仅能帮助明确诊断对针灸的处方进行调整.而且对一些被忽略的疾病也能提供相当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从而使疾病的诊治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腹针施术时,应根据病人的胖瘦,脂肪的厚薄,病程的长短,病气的深浅,疾病的虚实等几个方面来选择针具的长短、进针的深浅及手法的补泻。
一、针具的选择
为了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便于控制进针的深度,腹针时通常采用每一个病人使用统一长度的针具来进行治疗。一般而言,体型较高大或胖短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层较厚,太短的针有时达不到施治的深度,一般选用6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而中度肥胖及普通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层适中,一般采用5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削瘦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很薄,较易刺穿腹壁层.一般采用更短一些的如4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这样,不仅可施术时针具得心应手,而且可以在进针时减少病人的痛苦及使进针的深度得到很好的控制。
二、进针的深度
腹壁层较厚,针刺时不仅疼痛程度较轻而且便于施术。由于腹壁的分层局部解剖结构各不相同,因此,影响的外周系统亦有明显的不同,往往同样的一组穴位可以依据进针的深浅不同而可以治疗多种疾病。故腹针时将进针深度分为天、地、人三部。一般病程较短或其邪在表的病.针刺天部(即浅刺);病程虽长,未及脏腑或其邪在腠里的病。针刺人部(即中刺);病程较长,累及脏腑或其邪在里的病针刺地部(即深刺)。但是,在运用时也有例外,如腰部的疼痛,虽病程短而往往采用针刺地部较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在临床应用时亦应灵活多变。
三、针刺的手法
腹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然后施术要轻、缓。如针尖抵达予计的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的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避开针体,以避免刺伤内脏。施术时一般采用三部法,即候气、行气、催气手法。进针后,停留3-5分钟谓之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谓之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加强针感使之向四周或远处扩散谓之催气;留针30分钟起针。
腹针的补泻手法依刺激的强弱而定,弱刺激为补,强刺激为泻。因腹针的适应证以慢性病为多,而慢性病又久病则虚,故腹针时补多泻少。施补法时除采用手法外,多施以灸法,灸时可由上而下地对每个针刺的穴位温灸,也可以艾灸架置于神阙穴,以壮元阳、温经络、使腹针的疗效得以提高。
四、常用的针刺法
腹针时,常可在针刺后使疾病的症状很快缓解,且症状的缓解与某一主穴有确凿的相关性时可在该穴的基础上拓展施用三角针、三星法、梅花刺等不同的针刺法,以加强主穴的治疗作用,这样,不仅可使腹部的穴位大大增加而又便于记忆,以取得更佳的临床效果。
(一)三角针三角针是以主穴为顶点向上或向下各距3-5分,分别再刺两针使三针形成等腰或等边三角形的针刺方法。这种针法适宜于症状比较局限的疾病。如膝关节疼痛、局部关节疼痛等。针与针之间的距离则由患病部位的大小以定远近。
(二)三星法 三星法是以主穴为基础向上下、左右或与神阙呈放射性排列,各距主穴3-5分,分别各刺1针,形成并行排列的针刺方法。这种针法适宜于症状呈带状或条状的疾病。如坐骨神经痛等。针与针之间的距离由患病部位的长短而定。
(三)梅花刺梅花刺是以主穴为中心,上下左右各距3-5分各刺一针,共5针使针体形成梅花的图案的针刺方法。这种针法适宜于病情较重且病程较长的病人,也可在三星法疗效不佳时采用,使治疗的强度得到增加。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针刺法的使用前题是以能改善临床症状的主穴为核心进行运用,因此,处方中相对特效穴的筛选正确有否直接影响到疗效,而选用那一种针刺法则依据病位的大小。疾病的程度与病程的长短。同时,针刺的方法亦可变通,如加一针便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便无需再刺,如三角针后尚不满意亦可再针一针以观后效。总之,既不可已建功而凑其数又不可功未成而草收兵,应以临床的治疗需要而适当掌握。
腹针的常用处方
处方,是一种药物或穴位的组合,它具有相对的针对性。每一种疾病都有大致相同的几种处方,以适应临证时的相对个体差。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多种腹针适应证较广的常用处方,这样为临证施治时的选穴辨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些处方的应用虽有一定的规定,但在临床上又可灵活加减,使之与传统的中医理论更为贴近。本节把几种的常用的处方介绍如下:
一、天地针的组成及适应证
天地针是一组腹针的常用方,由中脘、关元组成。腹针以神阙为中,中脘为天,关元为地。中脘是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里,有水谷之海之称;关元是小肠的募穴,别名丹田,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故两穴合用具有补脾肾之功能。
二、引气归元的组成及适应证
引气归元由:中脘、下脘、气海、关元4穴组成。方中中脘、下脘均属胃脘,两穴含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兼有主肺气肃降的功能,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肾又主先天之原气,因此,四穴含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难经·四难》曰:"呼出心与肺,吸人肾与肝"。故此方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的功能。
三、腹四关、调脾气、风湿点的组成及适应证
腹四关由:滑肉门、外陵左右共4个穴位组成。滑肉门位于神阙之上,治疗躯干上段及上肢的疾患,外陵位于神阙之下,治疗下腹及下肢的疾患。该4穴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故称"腹四关"。临床用于治疗全身性疾病.与引气归元或天地针合用时,兼有通腑之妙。调脾气由左右两个大横穴组成。大横是足太阴脾经的经穴.文献记载以治大风逆气、四肢不举、多寒、善悲为主。但近年来大横穴的临床应用除用于驱虫外,其他报道甚鲜。根据多年经验认为大横具有调整脾脏功能、祛湿、健脾、滑利关节的作用,故常与腹四关合用治疗腰部疾患和坐骨神经痛,与风湿点合用治疗全身关节炎或肩周炎等症。风湿点是作者的经验穴,上风湿点位于滑肉门穴的外5分、上5分;下风湿点位于外陵穴的外5分下5分。风湿点有消肿,止痛的作用与大横合用可祛风湿利关节、消肿痛开淤血。治疗肩、肘疾病时可仅用上风湿点,治疗下肢疾病时,也可仅配下风湿点。
常见病症的腹针治疗
中医以整体现念、辨证施治为两大基本特色。因此,临症时必须对患者的整体状况有较详的了解。可能来诊的病人不仅仅是一种病,也可能病人对症状的描述仅仅是一些表象。故而必须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检查后,在明确诊断的前题下才能确定对病人数种疾病或一种疾病的数种症状的治疗顺序产生辩证施治的方法。所以腹针提出了"先从诊断入手,再看辨证妥否,尔后操术勿燥,依情再做加减"的主张。强调辨证施治必须建立在诊断的基础上,而这里我们所讲的诊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西医对疾病的诊断,其次是中医对诊断的进一步证候分型,即所谓的先辨病,后辨证。
古人云:"一针,二灸,三服药"说明针灸治病时速度最快捷,应当做为治疗方法的首选。临床上针灸的方法多种多样,针具的种类五花八门,而任何的一种针灸方法都有其独到的地方,都可能对某些病种有独特的疗效。而任何的一种针法都可能有相对的适应证,因此,掌握多种疗法才能在临症时根据病情的不同需求或不同阶段采用最佳的治疗方法。这样才是对针灸的科学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针灸学科的发展纳入健康的轨道。
腹针治疗慢性病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除对适应证的筛选外,还有一些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诊断明确之后,选择对症的处方很重要。而每种疾病的处方只是从临床应用中反复提纯出来的具有共性特点的穴位组合,只要对症,从理论上讲应当有效,但是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合理的辨证才能取得较佳的效果。
正确的处方确定之后,能否对穴位进行准确的定位,便是影响疗效的又一因素,穴位的相对特异性与穴位的位置相关。例如我们说足三里可以影响胃的蠕动时。所讲的是足三里的位置是一个已知的定位点而不是一个任意点。如果不能按标准的取穴方法去取穴或取的穴位与定位相差甚远,那么很难讲是否对胃的蠕动有影响。二十多年的研究中发现腹穴的定位必须准确.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因此,取穴时必须反复地度量。
治疗全身性疾病.与引气归元或天地针合用时,兼有通腑之妙。调脾气由左右两个大横穴组成。大横是足太阴脾经的经穴.文献记载以治大风逆气、四肢不举、多寒、善悲为主。但近年来大横穴的临床应用除用于驱虫外,其他报道甚鲜。根据作者的多年经验认为大横具有调整脾脏功能、祛湿、健脾、滑利关节的作用,故常与腹四关合用治疗腰部疾患和坐骨神经痛,与风湿点合用治疗全身关节炎或肩周炎等症。风湿点是作者的经验穴,上风湿点位于滑肉门穴的外5分、上5分;下风湿点位于外陵穴的外5分下5分。风湿点有消肿,止痛的作用与大横合用可祛风滑利关节、消肿痛开淤血。治疗肩、肘疾病时可仅用上风湿点,治疗下肢疾病时,也可仅配下风湿点。
四
腹针疗法在治疗时有一病一方的标准化处方特点,许多疾病在腹针疗法中都有其对应的处方。而且,任何疾病的处方都是唯一的。只要诊断准确都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必须从提高诊断水平入手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其次,认真地把握好腹针治疗时的每一个环节和提高取穴和手法的基本功使操作规范贯穿在治疗的全过程中,是提高临床水平的关键,其次还需要掌握好各种疾病的辩证特点,才能满足每个病人临床症状不同的个性化需要。 |
1落
1.1定义
〔腹针治疗〕
(1)
(2)针刺的顺序:中脘→商曲(患)→滑肉门(患)
(3)针刺的深度:中脘、商曲(浅)、滑肉门
1.3〔辩证加减〕
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浅)、商曲(双、浅)。
2肩周炎
2.1 定义
〔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
(2)针刺的顺序: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
(3)针刺的深浅:中脘、商曲、滑肉门(浅)
2.3[辨证加减]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3肱骨外上髁炎
3.1 定义
〔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
(2)针刺的顺序: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
(3)针刺的深浅:中脘、商曲、滑肉门(浅)上风湿点(浅)
[辨证加减]
4腕部的狭窄性腱鞘炎
4.1定义
4.2〔腹针治疗〕
(1) 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上风湿外点(患)
(2)针刺的顺序: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上风湿外点(患)
针刺的深浅:中脘、商曲、滑肉门、上风湿点(浅)、上风湿外点(浅)
4.3[辨证加减]
5.1定义
5.2 〔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
(2)针刺顺序:中脘→关元→商曲→滑肉门
(3)针刺深浅:中脘、关元、商曲(浅)、滑肉门
5.3辨证加减:
神经根型加石关(双)、取石关时依颈项部疼痛的部位而变动,如在两侧项肌的外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稍宽,如在两侧项肌的内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略窄。椎动脉型加下脘。上肢麻木、疼痛加患侧滑肉门三角。头痛、头晕、记忆下降加气穴(双)。耳鸣、眼花加气旁(双)。
6.1定义.
6.2 〔腹针治疗〕
(1)处方:水分、气海、关元!
(2)针刺顺序:水分→气海→关元
(3)针刺深浅:水分、气海、关元
6.3[辨证加减]:
以腰痛为主:外陵(双)、气穴(双)、四满(双)。
8 1 定义
本证常见于腰背部软组织损伤,肌肉风湿以及脊柱和内脏病变等。本篇仅就寒湿性、劳损性、肾虚性腰背痛叙述如下。
(1)处方:中脘、气海、关元、大横(双)
(2)针刺顺序:中脘→气海→关元→大横(双)
(3)针刺深浅:中脘、气海、关元、大横(双) .
8.3辨证加减:
〔定义〕
〔腹针治疗〕
(1) 处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侧
(2) 针刺顺序: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 枢(双侧)
辩证加减:
10 消化性溃疡.
10.1〔定义〕
消化性溃疡是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明显溃疡,溃疡亦可位于食管下端、胃空肠吻合术后的吻合口,或空肠、回肠、米克耳憩室.因这些溃疡的形成均有胃酸和胃旦白酶的消化作用参与,故称消化性溃疡。绝大多数(95%以上)位于胃和十二指肠,是一种常见慢性病,多发于青壮年。
〔腹针治疗〕
处方:中脘;下脘;水分;气海;关元;天枢(双侧】
针刺顺序:中脘→下脘→水分→气海→关元→天枢(双侧)。
辩证加减:
十二指肠溃疡加:梁门(右侧、中刺)
嗳气、泛酸加:上脘(中刺)
11.慢性肠炎
11.1定义:
慢性肠炎一般多指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而言。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肠道感染(如急性细菌性痢疾等)的后果。其它如情绪激动、劳累、饮食失调、继发感染等,常是复发的诱因。
11.2〔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下脘;腹泻;关元;天枢(双侧)
(2)针刺顺序:中脘→下脘→腹泻→关元→天枢(双侧))
11.3辩证加减:
小腹胀痛:加大巨(双侧)。
便溏、水泻:加水道(双侧)。
脾胃虚寒型:加大横(双侧);神阙温灸。
12.1定义:
胆囊在肝脏下面胆囊窝内,象黎形,位于右上腹肋缘下。主要因胆结石梗阻、胆汁滞留和细菌感染而引起发病史。
12.2〔腹针治疗〕
(1) 处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侧);上风湿点(右侧)。
(2) 针刺顺序:1、中脘;2、下脘;3、气海;4、关元;5~6、天枢(双侧);7、上风湿点(右侧)。.
12.3辩证加减:
急性胆囊炎加:大横(右侧)
消化不良加:天枢下(右侧)
便秘加:天枢下(左侧)
〔定义〕
上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这些部位的病毒性或细菌性感染,总称为上呼吸道感染,俗称伤风、感冒。
〔腹针治疗〕
(1) 处方:中脘;下脘;上风湿点(双侧)。
(2) 针刺顺序:中脘→下脘→上风湿点(双侧)。
(3) 针刺深浅:中脘(浅刺);下脘(浅刺);上风湿点(双侧)。
13.3辩证加减
咽部疼痛加下脘下(浅刺)。
高热不退加气海、关元。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