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
(2022-08-20 14:23:56)黄柏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原名“蘖木”。黄蘖之名首见于《名医别录》。现今通常简写作黄柏。商品有关黄柏和川黄柏二大类。别名:黄蘖、黄柏。
来源:关黄柏:为芸香科植物落叶乔木黄蘖树(黄波罗树)除去粗木栓皮的干燥内层树皮。有野生及栽培。
川黄柏
:为芸香科植物落叶乔木黄蘖树属,黄皮树及其变种秃叶黄皮树,峨嵋黄皮树,云南黄皮树,镰刀黄皮树等除去栓皮的干燥内层树皮,有野生及栽培。
黄柏的性味:苦寒。
黄柏的归经:入肾,膀胱经。
黄柏的功能:泻肾火,清湿热,解疮毒。
黄柏的主治:骨蒸劳热,盗汗,遗精,黄疸,尿闭,淋浊,带下。足膝肿痛,痈肿疮疡等症。
临床应用:
1、用于治疗“湿热”下注而成的足痿(大致相同于感染性周围神经炎、脊髓神经根炎等),下肢瘫痪麻木,有心胸烦热,口燥咽干,大便燥结等症状者,以黄柏配苍术清湿热,即二妙散,再加牛膝名三妙散,效果更好,可以此为基本方,再随症加用适当药物。
2、用于治疗热痢。可单用,或配白头翁、秦皮。
3、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全身发黄、发热,有头汗)。可配栀子,方如栀子柏皮汤,但常要加配其它清热燥湿药。
4、用于治疗阴虚火旺,潮热骨蒸。可配知母以泻肾火,方如知柏八味丸、大补阴丸。
5、用于治疗湿热所致的黄浊白带。可配芡实、白果等,方如易黄汤。
6、用于治疗皮肤湿热(疮疖、湿疹等)。可配苦参、荆芥、苏叶等内服兼外洗,或湿敷。也可用黄柏粉3g,配青黛粉3g、石膏粉30g,用麻油调搽湿疹。
黄柏的用量:内服3~12g,外用适量。
附:黄柏、黄芩、黄连三者功用大同小异,且常互相配合同用。其区别是:黄芩善泻肺火(治肺热咳嗽),黄连善泻胃火(消痞止呕),黄柏善治下部湿热(治脚气足痿)
处方举例:
1、三妙散《医学正宗》:黄柏9g、苍术9g、牛膝9g,研末内服,或入汤剂配合其它药。
2、栀子柏皮汤《伤寒论》:栀子6g、黄柏6g、甘草3g,水煎服。
3、大补阴丸《丹溪心法》:黄柏12g、知母12g、熟地18g、龟板18g,水煎服(如能加用猪脊髓更好)。
4、易黄汤《衷中参西录》:黄柏6g、白果12g(打)、芡实15g、车前子6g(布包),水煎服。
古人对颜色的运用精妙独到,单是《红楼梦》中贾府用的窗纱就有雨过天青色、秋香色、松绿色和银红色四种颜色,而这些艳丽的颜色通常需要特定的染料。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味可用作染料的中药——黄柏。
黄柏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性寒,味苦,归肾、膀胱经。黄柏不仅是清热燥湿的良药,同时也是优质的染料。
中药黄柏,又名黄檗,是芸香科植物黄檗或黄皮树的干燥树皮,被称作“黄不老”。“黄不老”是黄檗的音转,“不老”读作一个音。这种读法最早出自元代散曲家刘时的套曲:“吃黄不老胜如熊掌。”
古人在咀嚼黄檗时,发现黄檗能将唾液染成黄色。在《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这本书中,将“黄不老”用作色彩名称,用来描述栀子果实的黄色。而将“黄不老”作为色彩名称,主要是因为黄檗树皮可以用作黄色染料。
而黄柏的染色方法与“染潢法”(将纸张放进黄檗汁中浸染以防蠹的方法)相似:将黄柏捣丝,用水浸泡,反复水煮三次,将煮过的汁液合并就得到了染液,再将衣物放入染液中即可上色。宋代毛滂曾写下“鹅黄衫子茜罗裙,风流不与江梅共”的名句,其中被黄柏染过的鹅黄衫子颜色金黄剔透,如冬日盛开的蜡梅花。
黄柏分为两种:一种是芸科植物黄檗的干燥树皮,主产于辽宁、吉林等地,炮制后称为关黄柏;一种是黄皮树的干燥树皮,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等地,炮制后称为川黄柏。
随着中药炮制技术的发展,有关黄柏的炮制工艺也日趋成熟,涌现出很多以黄柏为原材料的炮制药物,如盐黄柏、酒黄柏等。
古代医家也将黄柏应用到药方中,与其他药物配伍治疗人体疾病,如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二妙散等经典方药。 (孔令源 彭天敏 贺琪云)
摘自2022-5-16中国中医药报
汪正清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中医医院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黄芩原药材呈圆锥形,扭曲,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老根中间呈棕黑色,呈苦朽状者称“枯芩”,未中空而实满者称“条芩”。以条长、质坚实、色黄者为佳。
在使用时,黄芩的根要加工成黄芩片。用的是蒸制法,蒸至“圆汽”后半小时,候质地软化,取出,趁热切薄片。所谓“圆汽”,就是单位时间内将饱和蒸汽控制在一定的温度水平,实现包括药材软化在内的目的的炮制方法。
黄芩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中药鉴定研究发现,黄芩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是黄芩苷。含苷类成分中药材通常同时含有各种能够分解苷的酶,在一定温度或湿度下,酶产生活力会促使苷类化合物分解,从而导致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减少,降低药效。各种酶有不同的耐热性,一般加热至60以上,酶即失去活力。黄芩通过蒸制,可破坏其中所含的酶,从而保存有效成分黄芩苷,即达到“杀酶保苷”的目的。
蒸制前,先将黄芩按照药材的规格大小进行分档,然后平整有序地码放在蒸屉内,水开后,蒸笼内的蒸汽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急促地向外冲,笼盖上的水蒸气散不开,从而形成汽柱的现象。这时笼内的温度最高,压力也最大。
“圆气”后半小时,黄芩完全软化,稍事摊晾,就可趁热切制。一般是切斜薄片,之后再根据临床需要,制成不同功效的炮制品。
摘自2023-3-1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解毒疗疮味苦寒,清热燥湿若芩连。
泻火除蒸疗盗汗,配伍栀茵除黄疸。
标签: 杂谈 |
摘自2022-6-23中国中医药报
杨晓明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麦黄秧碧夏渐浓,小蓟繁生绽娇容。
药食同源皆可用,古今佳句咏奇功。
味苦甘凉归肝心,散瘀凉血又消痈。
小蓟饮子血淋剂,通淋止血此方宗。
本品为常用中药。历史同大蓟。别名:刺儿菜。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刺儿菜或刻叶刺儿菜的干燥全草,野生于路旁及田间。全国各地均有生产。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忌服小蓟。
性味:甘、凉。归经:入肝经。
功能:凉血止血破瘀,清热消肿利尿。功同大蓟而力弱,且不如大蓟之善消痈肿。
主治:咳血吐血衄血、血痢尿血、外伤出血、崩中漏下,痈疽肿毒。传染性肝炎、肝肿大。
临床应用:主治热证出血。鼻衄、牙龈出血、咯血、便血,均可应用,有凉血破瘀作用,常与小蓟及其他止血药同,方如十灰散。
1、大、小蓟皆能破血,但大蓟兼疗痈肿,而小蓟专主血,不能消肿也。《唐本草》
2、小蓟生捣根绞汁服,以止吐血、衄血、下血。《本草图经》
3、小蓟力微,只可退热,不似大蓟能补养下气。《日华子本草》
4、小蓟破宿血,止新血,暴下血,血痢('痢'一作'崩'),金疮出血,呕吐等,绞取汁温服;作煎和糖,合金疮及蜘蛛蛇蝎毒,服之亦佳。《本草拾遗》
5、小蓟治一切极痛下疳:鲜小蓟、鲜地骨皮各五两。煎浓汁浸之,不三四日即愈。(《医学广笔记》)
用量:7~15g,鲜品30~60g,小蓟15g、荷叶1张、侧柏叶15g、茜草根15g、棕皮15g、丹皮9g、栀子9g、生大黄9g、茅根15g,以上十味药烧黑存性,研极细末,每服9~15g,用鲜萝卜汁或鲜藕汁调服。
附:小蓟,为菊科植物刺儿菜的干燥全草(广东习惯上用其根)。味甘,性凉。含生物硷。有止血作用,能收缩血管,并能使凝血时间和凝血酶时间缩短。用鲜品较好,炒炭止血作用反比生品差。此外,又能降低麻醉动物的血压。临床常用于热证出血,尤其血淋和月经过多,但咳血、吐血、鼻衄、便血亦可用,常配生地、蒲黄等,方如小蓟饮子。处方:小蓟根、生地、炒蒲黄、藕节、淡竹叶、木通、滑石、黑山栀、当归、甘草等各等分,研成粗末,每次12g,水煎温服,治血淋。小蓟常用量9~18g(鲜品30~60g),入煎剂不宜久煎。
大小蓟大同小异。小蓟专于止血,大蓟兼疮肿。在广东一般用大蓟较多,或大小蓟混杂同用。
注:1、小蓟的全国药用情况,与大蓟同样复杂,广大地区所用的小蓟为菊科植物刺儿菜的全草,而北京、山西等地称之为“大小蓟”;内蒙古呼市、包头以本种花后的全草称大蓟,嫩时称小蓟;东北个别地区,则以菊科植物苣卖菜的全草作小蓟。
大蓟与小蓟均有凉血止血之功,可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出血病证,两者又都具消散痈肿作用,可治疗热毒疮痈。然而大蓟散瘀消肿力佳,小蓟则擅治血淋、尿血诸证。正如《本草便读》所载:“大蓟则散力较优,消痈则功能较胜;小蓟功专破血通淋。”《新修本草》曰:“大小蓟叶虽相似,功力有殊。大蓟生山谷,根疗痈肿,小蓟生平泽,不能削肿,而俱能破血。”
2、根据目前用药情况及历代本草记述,小蓟应以刺儿菜为主。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