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谷精草治病复方

(2022-07-30 04:15:35)

韦良渠 北京丰台医星中西医结合医院
1.治风热目翳,或夜晚视物不清:谷精草一至二两(30~60克),鸭肝一至二具(如无鸭肝用白豆腐)。酌加开水炖一小时,饭后服,日一次。(《福建民间草药》)
2.治目中翳膜:谷精草、防风等分。为末,米饮服之。(《纲目》)
3.治小儿痘疹眼中生翳:谷精草一两(30克),生蛤粉五分(1.5克),黑豆皮二钱(6克),加白芍三钱(9克)(酒微炒)。上为细末,用猪肝一叶,以竹刀批作片子,掺药末在内,以草绳缚定,磁器内慢火煮熟,令儿食之,不拘时,连汁服,服至一、二月。(《摄生众妙方》)
4.治小儿雀盲至晚忽不见物:羯羊肝一具,不用水洗,竹刀剖开,入谷精草一撮,瓦罐煮熟,日食之。忌铁器。如不肯食,炙熟捣作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茶下。(《卫生家宝方》)
5.治偏正头痛:谷精草一两(30克),为末,用白面调摊纸花子上,贴痛处,干又换。(《姚僧坦集验方》)
6.治脑风头痛:谷精草(末)、铜绿(研)各一钱(3克),消石半钱(1.5克)(研)。上三味,捣研和匀,每用一字,吹入鼻内,或偏头痛随病左右吹鼻中。(《圣济总录》谷精草散)
7.治牙齿风疳、齿龈宣露:谷精草一分(0.3克)(烧灰),白矾灰一分(0.3克),蟾酥一片(炙),麝香少许。上药,同研为散,每取少许,敷于患处。(《圣惠方》谷精草散)
8.治鼻衄,终日不止,心神烦闷:谷精草,捣罗为末,以热面汤,调下二钱(6克)。(《圣惠方》)
9.治小儿肝热,手足掌心热:谷精草全草二至三两(60~90克),猪肝二两(60克)。加开水炖一小时服,日一至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摘自《百度网》)
李发枝应用谷精草合剂经验
摘自2022-7-29中国中医药报
李广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谷精草合剂源于陕西中医学院(现陕西中医药大学)韩天佑《用谷精草合剂治疗鼻渊简介》一文(《新中医》杂志1974年第1期),药物组成为:谷精草、蔓荆子、草决明、菊花、青葙子、密蒙花、夜明砂、金蝉花(或蝉蜕)、钩藤、木贼草、辛夷花、白芷、防风。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发枝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用于治疗鼻渊、头痛、鼾症、咳嗽和小儿抽动症等,疗效确切,可资借鉴。
鼻渊
处方:谷精草15g,木贼草12g,青葙子12g,辛夷花12g,僵蚕10g,蝉蜕12g,黄芩12g,蔓荆子10g,防风6g,白芷12g,蒲公英30g,冬瓜子30g,葶苈子30g,甘草6g。
适应证:素有肝胆热盛,又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引起的鼻塞、流黄涕,头痛、头懵,口苦或口有异味,舌红、苔薄黄,脉浮滑。
方药特点:谷精草合剂基本方疏风散热、宣通鼻窍;蔓荆子、防风、白芷助基本方疏风散热,通窍止痛;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冬瓜子、葶苈子清热泻肺,化痰降浊。诸药共奏疏风散热、宣肺化痰之功。
临证加减:痰热内盛,脓涕较多者,加桑白皮、鱼腥草、桔梗以清热化痰排脓;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郁李仁、火麻仁以润肠通便;鼻塞明显者,合三拗汤以宣肺止咳;咽痛、咳嗽者,合桑菊饮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头痛
处方:谷精草15g,木贼草12g,青葙子12g,辛夷花12g,僵蚕10g,蝉蜕12g,黄芩10g,蔓荆子10g,防风10g,菊花12g,羌活10g,川芎10g,白芷15g,甘草6g。
适应证:肝经风热上扰引起的头痛、头懵,口苦口干,大便时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方药特点:谷精草合剂基本方疏风散热、通窍止痛;蔓荆子、防风、菊花助基本方疏风散热,清肝明目;羌活、川芎、白芷疏风止痛,行气活血。诸药共奏疏风止痛、清热平肝之功。
临证加减:偏侧头痛者,加柴胡;后项痛者,加葛根;巅顶痛者加蒿本、吴茱萸;胸闷胁胀者,加柴胡、炒枳实、白芍以疏肝理气,缓急止痛;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郁李仁、火麻仁以润肠通便;失眠多梦者,加制远志、炒酸枣仁、夜交藤以养血安神。
鼾症
处方:谷精草15g,木贼草12g,青葙子12g,辛夷花12g,僵蚕10g,蝉蜕12g,黄芩10g,白芍15g,葛根20g,冬瓜子30g,羌活10g,川芎10g,白芷15g,甘草6g。
适应证:素体痰湿偏盛,肝经风热上扰引起的鼾症。以夜眠打鼾,鼻塞,常用口呼吸,时有头昏头痛,大便正常,或见乳蛾,舌质红,苔薄黄,脉浮为主症。
方药特点:谷精草合剂基本方疏风散热、通窍止鼾;白芍滋阴柔肝,葛根升发清阳,冬瓜子化痰降浊;羌活、川芎、白芷疏风止痛,行气活血。诸药共奏疏风散热、平肝息风、化痰降浊之功。
临证加减:头昏头痛,身体肥胖者,加荷叶、苍术、升麻为清震汤,以清热燥湿,升清解毒;胸闷痰多者,加紫苏子、葶苈子、冬瓜子以泻肺化痰,理气宽胸;痰热内盛,舌苔黄腻者,加桑白皮、蒲公英、桔梗以清热解毒,宣肺化痰;鼻塞明显者,加麻黄、苍耳子以宣通鼻窍;经常口疮,属湿热内蕴者,合甘草泻心汤以清热燥湿解毒;烦躁失眠者,加炒酸枣仁、淮小麦、大枣以宁心除烦,养心安神。
咳嗽
处方:谷精草15g,木贼草12g,青葙子12g,辛夷花12g,僵蚕10g,蝉蜕12g,黄芩12g,桑白皮15g,鱼腥草30g,桔梗10g,浙贝母10g,防风10g,甘草10g。
适应证: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为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至鼻后和咽喉部、甚至反流入声门或气管,导致以咳嗽或变应性鼻炎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证属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木火刑金,痰热蕴肺,以鼻塞、咽中有黄痰、晨起及刚入睡时咳吐黄黏痰、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为主症。
方药特点:谷精草合剂基本方疏风散热、解痉止咳。黄芩、桑白皮清热解毒,泻肺止咳;桔梗宣肺理气,化痰止咳;浙贝母清热化痰,解毒散结;防风疏风止咳,且有抗过敏作用。诸药共奏疏风散热、清肺化痰、益气固表之功。
临证加减:若平时易感冒,咳嗽咯痰遇风冷加重者,可合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胸闷痰多,舌苔厚腻者,加芦根、冬瓜子、薏苡仁以化痰降浊;痰热内盛者,可合麻杏甘石汤清热泻肺,化痰止咳;咽喉肿痛者,加金银花、连翘、玄参以清热泻火,解毒利咽;皮肤湿疹者,加土茯苓、紫草、徐长卿以祛风清热,除湿止痒。
小儿抽动症
处方:谷精草12g,木贼草10g,青葙子10g,辛夷花10g,僵蚕10g,蝉蜕10g,黄芩6g,葛根20g,白芍20g,淮小麦30g,大枣3枚,甘草10g。
适应证:肝经风热,筋失濡养引起的小儿抽动症。主症为不自主地眨眼、挤眉、张口、弄舌、舔唇、耸肩、清嗓子,心烦少寐,注意力不集中,或胸闷、善太息,或阵发性腹痛,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方药特点:谷精草合剂基本方凉肝息风、镇惊止抽;葛根升发津液,濡润筋脉;白芍柔肝舒筋,缓急止痛;淮小麦、大枣、甘草为《金匮要略》甘草小麦大枣汤,能甘润缓急,养心安神,正如《素问•法时论》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诸药共奏清热凉肝、息风止惊、缓急止痛之功。
临证加减:大便秘结者,加决明子、火麻仁、瓜蒌仁以润肠通便;失眠易惊者,加龙齿、牡蛎、琥珀以镇惊安神;纳差者,加焦三仙以消食化滞;眼胞振跳或脸跳者,加全蝎、蜈蚣以搜风止痉;胸闷、善太息者,加柴胡、炒枳实、瓜蒌皮以疏肝解郁,理气宽胸;阵发性腹痛者,加醋延胡索、川楝子以理气活血止痛。

丁香

 谷精草治病复方 (2022-07-29 04:44:32)[编辑][删除]
丁香

丁香花是观赏花卉,花朵繁多、花色娇艳、花香浓郁,深受人喜爱。丁香花与中药中的丁香,不是同一种植物。
观赏丁香是灌木或小乔木花卉,属于木樨科植物,为中国原产品种,具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中药丁香则是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由绿色渐变为红色时采摘。桃金娘科丁香为热带植物,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今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及非洲东部沿海等岛均产,我国广东、海南等省有所栽培。
中药丁香一般指公丁香,气味香烈,质坚实,富油性,味辛辣,有麻舌感,为温中降逆之要药,又能温肾助阳、散寒止痛,在古代是传统进口药之一。亚洲使用丁香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欧洲人大约在公元4世纪开始使用丁香,将其作为香料,中世纪时推广开来,用于生产香水、肥皂、牙科麻醉药等。丁香第一次记载入药见于《雷公炮炙论》。沈括《梦溪笔谈》中也有记载:“郎官日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其气芬芳。此正谓丁香治口气,至今方书为然。”《本草纲目》引李珣曰:“二月、三月开花,紫白色。至七月方始成实,小者为丁香,大者如巴豆,为母丁香。”
除丁香外,还有母丁香。母丁香是丁香的成熟果实,又名鸡舌香。母丁香粒较大,性味、功效与公丁香相似,但气味较淡,功力较逊。用法用量与公丁香同。

亦诗亦药话丁香

——诗词中的丁香及其药用价值

时间:2019-05-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黄新生

 

  烟湿高花,雨藏低叶,为谁翠消红陨。叹水流波迅。抚艳景、尚有轻阴余润。乳莺啼处路,思归意、泪眼暗忍。青青榆荚满地,纵买闲愁难尽。

  勾引。正记著年时,乍怯春寒阵阵。小阁幽窗,残妆剩粉,黛眉曾晕。迢递魂梦万里,恨断柔肠寸。知何时重见,空为相思瘦损。

  这首《丁香结》是宋代词人方千里的作品,描写暮春时节的相思之愁。古人发现丁香结(丁香的花蕾)极似人的愁心,常用来表示愁思,古诗中多有描写者,词牌《丁香结》因此而来,调名本意即以丁香结比喻郁结不解的春愁。

  诗中丁香寄幽怨

  丁香是美丽、高洁、淡雅、忧愁的象征,也是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丁香结更是忧愁、幽怨的代名词,如唐代李商隐《代赠》:“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此外,以幽怨为基本感情基调,诗词中的丁香还有以下几种意象。一是象征淡雅清幽的高尚人格,如杜甫《丁香》:“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二是象征忠贞的爱情,如明代许邦才《丁香花》:“苏小西陵踏月回,香车白马引郎来。当年剩绾同心结,此日春风为剪开。”三是象征美丽的女子,如清代查礼《紫丁香花歌》:“高枝似袅紫玉烟,低影还如紫玉舞。柔肌仙骨不胜扶,细眼明眸凝欲语。蒙茸乱蕊笑紫荆,更比紫薇难举重。羡君深院金屋同,贮此娉婷十三女。”四是抒发人生感慨,如五代李璟《摊破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药中丁香能祛寒

  中药丁香是桃金娘科丁子香属植物丁香的花蕾,又名丁子香、支解香、雄丁香、公丁香等,是常用的温里类中药。丁香的干燥花蕾略呈短棒状,下部为圆柱状略扁的萼管,上部近圆球形,红棕色至暗棕色,形如铁钉,气味芳香浓烈,故而得名丁香。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宋代王十朋《点绛唇·素香丁香》)丁香性味辛、温,归脾、胃、肾经,具有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的功效,用于胃寒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肾虚阳痿、宫寒等的治疗。《医林纂要》载其有“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之功。《本草求真》载:“丁香,辛温纯阳,细嚼力直下达,故书载能泄肺、温胃、暖肾。”《药论》载:“(丁香)攻胃口之寒痰而呕吐除;祛心下之冷痛而呃逆宁。噎膈反胃,赖为却剂;奔豚疝气,藉兹引经。”

  “江上悠悠人不问,十年云外醉中身。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唐代陆龟蒙《丁香》)丁香辛温芳香,暖脾胃而行气滞,尤善降逆,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止呃之功,为治疗胃寒呕吐呃逆之要药。丁香配伍柿蒂、人参、生姜等,可治疗虚寒呕逆,如丁香柿蒂汤;配伍白术、砂仁等,可治疗脾胃虚寒之吐泻、食少,如丁香散;配伍藿香,可治疗妊娠恶阻。

  “来自丁香国,还应世所稀。丛生盛枝叶,乱结罥中衣。冷艳琼为色,低枝翠作围。蔓连疑锁骨,时见玉尘飞。”(宋代洪遵《丁香》)丁香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疗心腹冷痛。丁香配伍附子、薤白、川芎等,可治疗胸痹心冷痛;配伍干姜、高良姜、延胡索等,可治疗胃寒脘腹冷痛。

  “萱草花空发,丁香子又生。浮云无处所,孤月不须明。”(明代刘基《漫成》)丁香性味辛温,入肾经,有温肾助阳起痿之功,配伍附子、肉桂、淫羊藿等,可治疗肾虚阳痿,宫冷不孕。

  “题花曾蘸花心露,当初误结丁香树。”(宋代刘之才《菩萨蛮》)丁香花蕾的蒸馏液为丁香露,其所含挥发油可制作成丁香油,二者皆有药用功效。丁香露性味微辛、微温,归脾、胃、肾经,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隔水炖温饮,可治疗寒澼胃痛。丁香油性味辛、甘、热,归脾、胃、肾经,具有暖胃、降逆、温肾的功效,可用于胃寒胀痛、呃逆、吐泻、痹痛、疝痛、口臭、牙痛等的治疗。

  口含鸡香气如兰

  “口厌含香握厌兰,紫微青琐举头看。忽惊鬓后苍浪发,未得心中本分官。”(唐代白居易《酬严十八郎中见示》)诗中“含香”指的是口含鸡舌香的意思,典出东汉应劭《汉官仪》:“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黄门郎对揖跪受,故称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原来,古代由于缺乏科学的口腔保健知识和有效方法,口臭现象十分普遍。性味辛香的鸡舌香可以治疗因胃火上升或牙周炎引发的口臭,古代官员在皇帝面前奏事,嘴里都含嚼鸡舌香以避免口臭,并成为一项礼仪,这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也有记载:“三省故事郎官口含鸡舌香,欲奏其事,对答其气芬芳。此正谓丁香治口气,至今方书为然。”

  鸡舌香是丁香的成熟果实,因为丁香的种仁呈倒卵形,由2片肥厚的子叶包合而成,子叶形如鸡舌,故名鸡舌香。鸡舌香又名母丁香、亭炅独生、雌丁香,性味辛、温,归脾、胃、肺、肾经,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的治疗。鸡舌香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均与丁香相似,只是功力稍逊而已。

  鸡舌香能治疗口臭,还有一个“刁存含香”的典故。东汉恒帝时,侍中刁存有口臭的疾病,于是恒帝赐给他一块鸡舌香,命他含在口中。鸡舌香味辛,有刺激性,刁存以为是皇帝赐给他的毒药,吓得赶快与家人诀别。同僚好友让刁存把口中“毒药”吐出来一看,才知道是治疗口臭的鸡舌香。

  鸡舌香因能治疗口臭,成为古代官员的“口香糖”,同含鸡舌香也成为同朝为官代名词,如刘禹锡《郎州窦员外见示与澧州元郎中郡斋赠答长句二篇因以继和》诗:“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曹操曾经给诸葛亮写信说:“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其实也是希望与诸葛亮同朝为官,宛转地表达让诸葛亮归附自己的意思。宋代诗人刘学箕诗曰:“丁香核小味甘洁,何似钗头十八娘。天生美实限南北,长安路远价愈强。”曹操送给诸葛亮的五斤鸡舌香,在古代其实是非常贵重的。

  丁香树上药几番

  “得地移根远,交柯绕指柔。露香浓结桂,池影斗蟠虬。黛叶轻筠绿,金花笑菊秋。何如南海外,雨露隔炎洲。”(唐代钱起《赋得池上双丁香树》)除花蕾和果实外,丁香的树皮(丁香树皮)、树枝(丁香枝)、树根(丁香根)也可入药。

  丁香树皮又名丁皮、丁香皮,性味辛、温,归脾、胃经,具有散寒理气、止痛止泻的功效,用于中寒脘腹痛胀、泄泻、齿痛的治疗。丁香枝性味辛、平,归脾、胃经,具有理气散寒、温中止泻的功效,用于脘腹胀满、恶心、泄泻虚滑、水谷不消的治疗。丁香根性味辛、平,有小毒,归肺经,具有散热解毒的功效,适量捣敷或煎汤洗,可治疗风热肿毒。

  药中丁香有几多

  或许是丁香太富有诗意,或许是中药丁香的药效过于优良,中药之中,还有几味特殊的“丁香”。

  紫丁香 “花开不结实,徒冒丁香名。枝头缀紫粟,旖旎香非轻。乃知博物者,名以香而成。或者树相类,惜未南中行。”(明代吴宽《丁香》)诗中开花不结果实,冒用丁香之名的“丁香”,其实是木犀科丁香属植物紫丁香,又名华北紫丁香、紫丁白,在我国南北方均有分布。紫丁香也因花筒细长如钉且气味芳香得名“丁香”,其花序硕大、开花繁茂,花色淡雅、习性强健,容易成活,在园林中广泛栽培,是常见的观赏花木。紫丁香以叶及树皮入药,性味苦、寒,归胃、肝、胆经,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退黄的功效,用于急性泻痢、黄疸型肝炎、火眼、疮疡的治疗。

  白丁香 “一窝两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食尽皇王千盅粟,凤凰何少尔何多!”(清代李调元《麻雀诗》)中药白丁香是麻雀的粪便,又名雀苏、雄雀矢、青丹等,性味苦、温,归肝、肾经,具有消积、明目的功效,内服可治疗积聚、疝气,外用可治疗目翳、痈疽疮疖、扁桃体炎。

  小丁香 “连呼紫云伴醉,小丁香、才吐微红。还解语,待携归、行雨梦中。”(宋代吴文英《声声慢》)小丁香又名瓜子金,是远志科远志属植物瓜子金(卵叶远志)的根及全草。小丁香性味苦、微辛、平,归肺、胃、心经,具有祛痰止咳、散瘀止血、宁心安神、解毒消肿的功效,用于咳嗽痰多、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吐血便血、心悸失眠、咽喉肿痛、痈肿疮疡、毒蛇咬伤的治疗。

  “江上悠悠不见人,十年尘垢梦中身。殷懃为解丁香结,放出枝间自在春。”(宋代王安石《出定力院作》)王安石解开丁香结,胸中豁然开朗,看到了枝间自在春。合理使用丁香这味中药,也可以使疾病霍然而愈,生命之树长青。(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古代的口香糖”丁香
摘自2023-2-22中国中医药报
宗晨钟 北京中医药大学
“口齿生香”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嘴和牙齿都有香味,从而比喻所读的作品意味深长,隽永宜人。这个成语出自清代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六回:“前者捧读诸位姐姐佳作,真令人口齿生香。”
古人认为,丁香可使人口齿生香。丁香又名“鸡舌香”,相传唐代宫廷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权时曾充任文学侍从,他自恃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可事与愿违,武则天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呈给武则天,以期得到重视,谁知武则天读后对一近臣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以后,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丁香以解口臭。由此,有人趣称丁香为“古代的口香糖”。
丁香是一味古老的中药,由于其形状像钉子、有强烈的香味而得名。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西汉古尸手中就握有丁香。丁香有公丁香、母丁香之分,人们常把未开放的花蕾称为“公丁香”,而把成熟的果实称为“母丁香”,其用法与用量基本相同。中医认为,丁香味辛性温,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作用。此外,丁香还是一味很好的温胃药,对由寒邪引起的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等,均有良好的疗效。丁香治牙痛、口腔溃疡也有一定的效果。
盐都紫薇百日红
摘自2023-7-21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四川省自贡市被称为千年盐都,因“盐”设市,市花为紫薇。
紫薇是千屈菜科紫薇属植物,其树姿优美,树干光滑洁净,常作园林观赏树种植。紫薇开花时正当夏秋两季的少花时节,有淡红色和紫色两种颜色,花色艳丽且花期较长,故有“百日红”之称,宋代诗人杨万里赞其曰:“谁道花无红十日,紫薇长放半年花。”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紫薇郎,唐代官名,指中书舍人,因中书省曾改名紫微省,故称。紫薇有“官样花”之名,民间有谚语“门前种株紫薇花,家中富贵又荣华”。
紫薇的叶(紫薇叶)、花(紫薇花)、根(紫薇根)、茎皮和根皮(紫薇皮)皆可供药用。《安徽中草药》记载,用鲜紫薇叶捣烂或干叶煎水温洗,治湿疹;紫薇花有清热解毒、活血止血之效,《湖南药物志》载其能“消风清热,活血止痛,解毒”。此外,紫薇根可用作口腔、鹅口疮之含漱药,紫薇皮可治鹤膝风。

丁香空结雨中愁

  (2018-04-17 05:34:28)[编辑][删除]



春深的时候,丁香花盛开了,一枝枝淡紫色的花束散发出缕缕馥郁的香气,淡雅之中平添几分迷离,仿佛在邻家巷口逢了“雨巷诗人”戴望舒笔下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紫丁香,木樨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因其花蕾形似钉子、花朵具有浓郁的香味而得名。它原产我国,分布较广,多生于山坡丛林、沟渠溪边、路旁滩地。春季盛开时硕大而艳丽的花序布满全株,花色淡雅,芳香四溢,观赏效果甚佳,且花期可达一月之久,是庭园栽种的著名花木。丁香花未开之时,其花蕾密布枝头,称“丁香结”“百花结”,是古往今来文人骚客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借以抒写浓重的离愁别恨。比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五代南塘元宗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宋王十朋的“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都是以丁香来暗喻愁思。现代诗人戴望舒在《雨巷》一诗中,也选择用丁香来表达无尽的忧愁和迷茫。
 
开花供观赏的丁香和药用、食用的丁香有所区别,前者为木樨科,后者为桃金娘科。药用及食用的丁香在我国古代史籍《齐民要术》《法苑珠林》《本草拾遗》《梦溪笔谈》《岭外代答》等书中均有记载。丁香的药用部位是其花蕾、花序、果实,又名鸡舌香、丁子香,有公丁香和母丁香之分,人们常把未开放的花蕾称为“公丁香”,而把成熟的果实称为“母丁香”。中医认为,丁香味辛、性温,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作用。此外,丁香还是一味很好的温胃药,对由寒邪引起的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等均有良好的疗效。丁香味辛微麻,以丁香治牙痛、口腔溃疡也有显著的效果。
 
丁香因其香味浓郁而有“百里香”之称,还是治疗口臭的灵丹妙药,曾被趣称为“古代的口香糖”。说起来这里面还有几个有趣的故事。东汉恒帝时,老臣刁存口臭得厉害,皇帝赐了他一样东西命他含到嘴里,刁存战战兢兢,以为是赐死的毒药,可又不敢抗旨不遵,只好含在口中不敢下咽,退朝后回家与家人诀别,后得知是皇上恩赐的丁香名贵品种鸡舌香。据传三国时的诸葛亮也有口臭,曹操写了一封《与诸葛孔明书》的信给他,信中有“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之句,有人戏称是曹操讽刺挖苦诸葛亮的,实为曹操以鸡舌香为暗语,欲劝孔明归降之意。武则天时期,宫廷诗人宋之问当时在朝中任文学侍从,他自恃长相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可事与愿违,武则天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呈给武则天以期得到重视,谁知武则天读后对一近臣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之后,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后来朝廷官员面见皇帝时,口含鸡舌香已成为一时风气。明清之后,口含鸡舌香以避口臭、增芳香,已成为朝臣和士大夫们的日常之事。至于文人雅士以香赠友,更是常见礼节。(山东 刘琪瑞)

两种丁香

   丁香空结雨中愁 (2018-04-14 16:15:29)[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http://pic44.nipic.com/20140706/6899037_173403164913_2.jpg


春天的繁花中,有种小花总是一簇簇聚集在枝头,竞相开放。虽不雍容华贵,却纤弱可爱,香气逼人,这就是丁香。那么,它们与常见香料中的丁香是不是一回事呢?

其实,有两种植物,都叫丁香。作为观赏花卉的丁香,和香料、中药里的丁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植物。观赏花卉的丁香是木樨科丁香属的植物,其花有着独特的芳香、硕大繁茂的花序、优雅而调和的花色、丰满而秀丽的姿态,在观赏花木中早已享有盛名,是哈尔滨市市花,生活并原产于中国的温带,不能用来做香料和中药。因丁香花未开放时,花蕾如同打结的形状,民间又称之为“百结花”,寓意“心有千千结”,所以无论是戴望舒《雨巷》里:“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还是李商隐《代赠》中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抑或是南唐中主李璟《摊破浣溪沙》词作:“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花成了文人笔下相思与幽怨的象征,在开落之间都承载着世间的爱与哀愁。

而作为香料和药用的丁香,是桃金娘科蒲桃属的热带植物,原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我国主产于广东、海南等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丁香,释名丁子香、鸡舌香,气味辛温。” 丁香入药有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等功效,在中式烹饪中丁香、八角、小茴香、桂皮、花椒合称为“五香”。丁香有公母之分,其中公丁香,是丁香没有开花的干燥花蕾,因形如“丁”字,又名“丁子香”,顶端有未开的花瓣四枚,呈覆瓦状抱合,并有四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质坚实、有油性,气味芳香浓烈。母丁香,指的是丁香的干燥成熟果实,呈长倒卵形至矩圆形,果皮与种仁可剥离,种仁由两片形如鸡舌的子叶组成,故名“鸡舌香”。两者用法用量相同,只是母丁香气味较淡,功力稍逊。

在古代,丁香的一大妙处是杀菌除臭,其芳香气可以压住胃火上炎或牙周炎引发的口气,一些贵族女子口含丁香,吐气如兰,一开口便清香四溢。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也有记载:“三省故事郎官口含鸡舌香,欲奏其事,对答其气芬芳。此正谓丁香治口气,至今方书为然。”便是说官员欲在皇帝面前启奏政事,就得口含鸡舌香,因此口含鸡舌香隐隐成为朝官的身份象征。现在丁香多用于治疗牙痛、呃逆、呕吐、反胃、痢疾、心腹冷痛、疝气、癣症等,寒性胃痛、反胃呃逆、呕吐、口臭者宜食;胃热引起的呃逆或兼有口渴口苦口干者不宜食用,热性病及阴虚内热者也应忌食。除药用外,丁香还常用于烹调、制茶等。

体臭

  (2021-12-11 13:44:26)[编辑][删除]

 

   体臭其实主要来源于汗液,汗味实际上来源于只占汗水0.8%的一种高级脂肪酸,皮肤上繁殖的一些常见菌类就以这种脂肪酸为食物,将其分解成了散发异味的甲基丁酸等低级脂肪酸。

 一般来说易引起严重体臭的有,患有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严重的妇科炎症疾病、过量食用刺激性食物、化妆品使用不当、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等都能造成体臭。 分泌物与体臭:青年男女体表腺体分泌物较其他人群高,尤其是油性皮肤者,身体异味比一般人要强烈得多。女性的体表分泌腺比男子多50%以上,这些腺体集中在乳房、腋窝、肛门以及肚脐周围,青春期发育旺盛,并在精神因素、激素水平、环境气候等因素的调节下分泌一些腺体。这些腺体的分泌,常使女性身上某些局部形成潮湿温暖环境,成为细菌的“培养基”,促使细菌的生长与分解,产生身体异味。 

     个人卫生与身体的气味也有密切关系,不良生活卫生习惯往往导致体臭。 

      遗传因素:身体的气味是如何形成与遗传因素,家族长老,患病,下一代患病可能是病得很重。通常情况下,父的疾病,有他们的子女的遗传概率是50%。 臭汗症顶泌汗腺:大汗腺在腋下的汗液。大汗腺分泌汗液最初是无菌的,在汗中的有机物分解细菌的作用下,导致狐臭的发生。

素中之荤”黑木耳

  丁香 (2022-07-29 05:18:07)[编辑][删除]
“素中之荤”黑木耳

黑木耳被称为“素中之荤”和“素中之王”。黑木耳入菜美味,入药价值也被充分肯定。
黑木耳性平、味甘,质滑,入胃、大肠经。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记载黑木耳:“味甘、性平,具补气益肺、活血补血之功。” 元朝《饮膳正要》记载黑木耳有“利五脏、宽肠胃”的功效。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木耳生于朽木之上,性甘平,主治益气不饥,轻身强志,疗痔疮、血痢下血等。”古代医书中还记载黑木耳有活血止血、补气强身、补血通便、润肺、清涤胃肠等作用。
黑木耳含有大量膳食纤维,能促进胃肠蠕动,可润肠通便、改善便秘,有助于预防肠癌发生。黑木耳含有木耳多糖及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据测定,每千克干黑木耳中含蛋白质106g、脂肪2g、粗纤维70g,还含有卵磷脂、脑磷脂、麦角固醇等物质。黑木耳中铁含量丰富,比绿叶蔬菜中含铁量最高的菠菜高出约20倍,比动物食品中含铁量最高的猪肝高出约7倍。除此之外,黑木耳中的活性多糖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一定的抗肿瘤功效。
用黑木耳烹调菜肴,不仅香嫩爽滑、菜式多样、营养丰富,还具有增强食欲的特点。夏季闷热,许多人食欲不振,不妨试试用木耳做几道开胃爽口的凉菜。
凉拌木耳枸杞叶
材料:黑木耳20g,枸杞叶、蒜泥、红椒、食盐、白糖、醋、橄榄油各适量。
做法:将木耳用开水焯熟,取出晾凉后撕成小块。将枸杞叶和木耳放在器皿中,将小红椒切碎撒上,加上少许白糖、食盐。坐锅点火,倒入少许橄榄油,待油热后浇上拌匀即可。
功效:枸杞叶又名枸杞菜,性凉,味甘、微苦,入肝、脾、肾经,具有补虚益精、清热止渴、祛风养肝明目的功效,与黑木耳相配,一清一补。
凉拌木耳洋葱
材料:黑木耳20g,洋葱、大葱、生姜、辣椒、食盐、白糖、醋、橄榄油各适量。
做法:将木耳和洋葱分别用开水焯熟,取出晾晒后撕成小块。将木耳和洋葱放在器皿中,加上少许大葱、生姜、辣椒、白糖、食盐、醋。坐锅点火,倒入少许橄榄油,待油热后浇在上面,拌匀即可。
功效:中医认为洋葱味辛,能行能开,可促进血液循环。现代研究发现洋葱含前列腺素等物质,可扩张血管、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血压,还含有二烯丙基硫化物,有预防血管硬化、降低血脂的功能。黑木耳与洋葱搭配共同起到畅通血脉的功效,有助于抗血栓、降血脂、预防血管硬化。
凉拌木耳芹菜
材料:木耳20g,芹菜100g,食盐、辣椒油、生抽、香油、香醋、蒜末各适量。
做法:将木耳开水焯熟,取出晾凉后撕成小块。芹菜切段,开水焯八分熟。用适量的盐、辣椒油、生抽、香油、香醋调成汁。把调好的汁、木耳、芹菜、蒜末一起搅拌均匀即可。
功效:芹菜性凉,味甘、辛,入肺、胃、肝经,有平肝凉血、清热利湿的功效,同时富含膳食纤维,能促进肠蠕动、减少便秘,还可以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脆嫩芹菜搭配爽口木耳,健康又美味。
木耳性味偏凉,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多食。此外,木耳等菌类时不宜长泡发,易变质腐败,食后会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清补佳品老鸭汤

   (2022-08-23 05:34:22)[编辑][删除]

摘自2022-8-22中国中医药报
陆明华 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人民医院
时处末伏,天气又湿又闷。不妨来一碗老鸭汤补虚养胃,还能起到滋阴、清热消暑的作用。
鸭是常见的水禽,我国古代医书中对鸭作为滋补品多有论述。《本草纲目》中云鸭肉可“填骨髓、长肌肉、生津血、补五脏”。元代吴瑞所著《日用本草》中记载:“鸭滋五脏之内,清虚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 清代汪绂所著《医林纂要》说:“鸭能泻肾中之积水妄热,行脉中之邪湿痰沫,故治劳热骨蒸之真阴有亏,以至邪湿之生热者,其长固在于滋阴行水也。去劳热,故治咳嗽,亦治热痢。”
中医认为,鸭肉味甘、微咸,性凉,归脾、胃、肺、肾经,具有滋阴补虚、养胃生津、健脾化湿、利尿消肿之功效,对阴虚阳亢引起的痨热骨蒸、头晕头痛、食欲不振、口渴咽干、小便不利、大便燥结、干咳少痰等均有一定作用。
根据中医“热者寒之”的原则,鸭肉特别适合于苦夏、上火、内有虚热者食用。同时,还适于女性产后病后体虚、月经不调,以及盗汗、遗精、糖尿病、肝硬化腹水、肺结核、慢性肾炎浮肿以及癌症患者放化疗后食用。因此,夏末初秋吃鸭肉,既能补虚,又不过于肥腻,还不会引起上火等问题,是清补之肉类食物首选。
现代研究发现,鸭肉蛋白质含量比其他畜肉含量高得多,脂肪含量适中且分布较均匀。鸭肉还是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比较多的肉类,且钾、铁、铜、锌等元素都较丰富。
小时候母亲常会在这个时节炖上一碗苏麻老鸭汤。苏麻学名为紫苏,炖汤时用其果实紫苏子。紫苏子味辛、性温,归肺、大肠经,有降气、消痰、平喘、润肠之功,主治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紫苏子和老鸭一并炖食,不仅汤味鲜美,极富营养,还可清肺止咳。此外,鸭肉与火腿、海参共炖,善补五脏之阴;鸭肉同糯米煮粥,有养胃、补血、生津之功;鸭同海带炖食,有利于软化血管、降低血压。

益气陈皮梅子汤

    (2022-08-23 04:48:31)[编辑][删除]
作者:点点-飞

立秋之后,依旧暑热难耐,上一道梅子汤。清润酸甜。
汤里添加了黄芪,用量15-30克。特别容易出汗,出汗特别多的人,可加多些黄芪,但不超过30克。
罗汉果甘、酸、性凉,可有清热解暑,体质寒凉的人可不用。

用料:乌梅6颗,甘草2克,陈皮5克,红枣 6颗,黄芪30克,罗汉果1个,红糖50克,水2.5升。

所有食药材,用清水快速洗一下。之后将罗汉果掰碎,红枣剪开,加水浸泡半小时。

倒入锅中,大火开煮,水开之后,转小火煮40分钟。

煮40分钟后,将红糖放入,随即关火。

去渣,倒入容器中,来一杯。

庭院生百药留意皆学问

   (2022-07-29 04:54:15)[编辑][删除]
在行医多年的中医人眼中,庭院内外的动植生灵皆是药源,结合《本草纲目》中的记载,更可体味生活中的中医之美——

摘自2022-7-28中国中医药报
赵尚华 山西中医药大学
吾从事中医外科学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50余年,现已退休,隐居林下,于数年前回山西原平老家居住。触目所及,无外村野之田畴之事。偶有村民来诊,亦得杏林换米之乐。
吾村中旧宅安静平和,有三间平房,坐北朝南。南面为院,四四方方,阶下花畦植月季、芍药、玉兰、紫葳与青竹;东墙外一树桃花,总早早带来春天的讯息;西面竹制花架,紫藤、爬山虎各居一端,入夏则相向而生,几能相连,成就一片荫凉。庭院中植物最多,尤其是野菊和景天,满眼都是,分外妖娆。北面为场,较南院略大,有田约一亩,常种玉米、南瓜、毛豆、大葱等农作物。空地则种野菊与景天等花,间植冬青、银杏、冷杉、合欢、杨、榆、槐、椒等树。
吾行医多年,看庭院内外动植生灵皆是药源,结合《本草纲目》中的记载,更可体会生活中的中医之美。因成小文一篇,兼以推广《本草纲目》一书为意。
培葱之乐
《本草纲目》记载,葱白、葱叶、葱汁、葱须、葱花、葱实皆可入药,而以葱白用处最大。久在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想让葱白变长,就要观察时机,分次培土,一般是八九月葱茎长到一定程度时加以培土。培土是个手艺活儿,每次只培到葱的根茎部,长高再培。秋雨濛濛时,正是拢葱培土的最佳时节,我的葱地虽然不足二三分,却长得又高又直,足够几家人一冬食用。葱中属阳接葱药性最佳。阳接葱是由前一年的宿根自然生发而成者,无需人工干预,可感受春天节气的力量自然发生。它早早发芽,葱管碧绿劲直,味道颇灵,又因得阳气之先,故辛窜走散、通阳解表的功效更优于栽莳、播种而成者。
除了雅致繁茂的景天、野菊,最接地气的葱、韭,和前已述及的部分农作物外,庭院中大自然馈赠的各色植物数不胜数,比如益母草、茜草、牵牛花、葎草、马齿苋、车前草、蒲公英、大戟、芫花、苘麻、地衣、垣衣、马唐、鹅绒藤、芨芨草,不胜枚举。
雉鸟之趣
《本草纲目》中,李时珍用“头如颗蒜,目如擘椒”“跃而不步,其视惊瞿”来形容麻雀的形体动态。“头如颗蒜,目如擘椒”,得自曹植《鹞雀赋》,最是点睛传神之笔,令人过目不忘。麻雀用不知疲倦的叫声迎来清晨的太阳,追逐着树丛间隙的昆虫。它们无忧无虑,时而上下飞舞,时而落聚墙头。
《本草纲目》记载,雉又名野鸡,始载于《名医别录》。雉体长约90厘米,雌雄异色。旧宅场院若有一段时间无人居住,场内草丛中会有雉鸟聚集,三五成群,闻人声则扑棱棱飞去,似飞而不远,却很有力量。《本草纲目》:“〔时珍曰〕鷑鸠,《尔雅》名鵧鷑(音批及)。又曰鵖鴔(音匹汲),戴胜也。……三月即鸣,今俗谓之驾犁,农人以为候。五更辄鸣,曰架架格格,至曙乃止。……《月令》:三月戴胜降于桑。”戴胜的头冠非常漂亮,这也许是它得名的根据。
说起各种常见禽鸟,不得不提一下老鹰。山西原平地区有民谚说“鹗劳翅吃鸡毛,填饱嗉子就行了”。“鹗劳翅”是老鹰的别称,乡音也可读作“饿劳斯”,如此奇怪的名称真不知缘何而来。山西自古便是汉人与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我怀疑是少数民族古老称谓之遗存使然。
庭院内外树木繁多,除了麻雀、雉鸡、戴胜,喜鹊、啄木鸟、灰鹊、鹧鸪、黄鹂……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禽鸟均可见到,偶尔还会有叫不上名字的禽鸟出现。三年前,有一窝漂亮的小鸟在院内的月季花间搭下精致的小巢,后来村中顽童取走了鸟蛋,这对漂亮的小鸟才不再筑巢于花间。
鼠猬之分
黄鼠本来生活在田间,但今年夏天,院内橘猫母女俩在大门洞内捕得一黄鼠,分两次食之。黄鼠又名礼鼠、拱鼠。《本草纲目》:“〔时珍曰〕黄鼠,晴暖则出坐穴口,见人则交其前足,拱而如揖,乃窜入穴。即《诗》所谓‘相鼠有体,人而无礼’;韩文所谓‘礼鼠拱而立’者也。”我幼年时,常与三五玩伴一起,在沙土地中捕捉黄鼠。找到黄鼠洞穴后不需太多技巧,只徒手在洞边挖一臂深的坑,过一晌午就会有黄鼠掉在“陷井”中。但近些年由于大田耕作,机械翻地,黄鼠已不多见。能在院内遇到黄鼠,真是比较稀罕的事情。
猬居鼠类之末。以前认为猬是鼠类,今天我们将二者列入哺乳纲,但目科不同,不宜归为一类。猬为猬形目猬科,鼠为啮齿目鼠科。《本草纲目》:“〔时珍曰〕按:《说文》彙字篆文象形,头足似鼠,故有鼠名。……猬之头、嘴似鼠,刺毛似豪猪,蜷缩则形如芡房及栗房,攒毛外刺,尿之即开。”此物本地原不常见,但2018年秋,我在北面扬谷场内见一刺猬,嘴尖目小,走路不快,胆小谨慎,确实有些像鼠类。
寒食之俗
寒食日蒸的面点,村民叫“寒节人人”,更文雅一些的名字叫“子推馍馍”。它是用面粉做成的,眼睛点的是刀豆,有发髻的是女子,无发髻的是男子。《本草纲目》:“〔时珍曰〕小麦面修治食品甚多,惟蒸饼其来最古,是酵糟发成单面所造,丸药所须,且能治疾,而本草不载,亦一缺也。惟腊月及寒食日蒸之,至皮裂,去皮悬之风干。临时以水浸胀,擂烂滤过,和脾胃及三焦药,甚易消化。且面已过性,不助湿热。”一般“寒节人人”上过坟就馏着吃掉了。也有一些地方,清明前后捏作面燕,出锅后用红线穿起来系在秸秆上,缀上红布条,挂在家中,象征“燕子报春”。在我们本地,则是农历七月十五将面食捏成燕、兔、鱼等小动物形状,然后用酸枣圪针扎起,挂在檩子或椽上,既好看,又耐存放,深受小孩子喜爱。
庭院不大,四季分明,花草鸟兽,多与中药相关,节气变化,物候相推,书不胜书,真可谓“庭院有百药,留意皆学问”。为医者必知方药,这是自古以来的学术传统。希望大家多读书,多实践,最好多读《本草纲目》,更好地认知大自然。
中医智慧点亮“睛”彩开学季
摘自2025-8-20中国中医药报
王志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秋高气爽开学季,恰是养肝明目黄金时。肝开窍于目,青少年课业繁重,用眼强度高,若秋燥耗津、肝血不足,则目失濡养,易致眼睛干涩、疲劳、近视加深。今撷取古人护眼妙法,结合秋令特点,从食养、外治到生活调摄,奉上一套融合千年智慧的中医护眼方案。
食养:古方润目养肝血
菊睛桑葚饮
取白菊3克、枸杞6克、霜桑叶2克、桑椹干5克,沸水冲泡,温后加蜂蜜,代茶频饮。菊花清肝明目,枸杞子滋补肝肾,霜桑叶润燥祛风热,桑椹补肝血益肾阴,专克秋燥目赤。
猪肝羹
猪肝切片腌渍,水沸后下姜片、猪肝,变色后入枸杞叶(或菠菜),淋蛋液成羹。猪肝养血明目,枸杞叶补虚明目,鸡子滋阴润燥,是古法补肝血的精华。
菟丝子黑豆粥
菟丝子纱布包,与泡好的黑豆、粳米同煮至烂熟,加枸杞子稍煮即可。菟丝子补肝肾明目,黑豆益肾精,枸杞子补肝肾,全方滋肾水、健脾胃以养目。
外治:古法巧技疏经络
耳穴压豆
取眼、肝、肾、脾、神门等穴,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通过经络调节气血平衡,缓解眼疲劳、干涩,防治近视。
熏目
用密蒙花、菊花、霜桑叶、决明子、青葙子煎汤,微温时闭目熏蒸双眼10~15分钟(严防烫伤)。此方清肝明目退翳,专治秋日目干涩。
熨目
双掌快速摩擦至极热,虚按于闭合的眼睑上,热消即重复,3~5次为一组,早晚各一组,可温煦濡养眼目,促进气血流通。
生活:顺时恒常护双目
早睡养肝
秋令宜“早卧早起”,晚上11点(肝胆经当令)前务必入睡,使肝血归藏,濡养双目。
运睛调气
晨起或课间闭目,眼球顺、逆时针缓慢旋转各9~18次,后睁眼远眺。可活动眼肌,疏通目中精气。
目浴阳光
每日保证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中医认为,自然光属“阳气”,“阳气旺则目自明”,现代研究证实阳光可促进视网膜多巴胺分泌,延缓眼轴增长。
惜目有度
遵守“20—20—20”法则(近距离用眼20分钟,远眺20英尺外20秒),保持“一拳一尺一寸”读写姿势。
按跷通络
睡前或课间按揉睛明、攒竹、太阳、四白等眼周穴位,每穴10~15次,以酸胀为度。
注意事项
重在预防
护眼贵在坚持良好习惯,定期(每年至少2次)到正规医院检查屈光状态。
饮食宜忌
秋燥时节忌煎炸辛辣甜腻之品,多食百合、银耳、梨等清润之品。
及时干预
若视力下降、眼不适加重,应尽早就医,综合运用中医手段调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