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彤云:以中医整体观辨治皮科病
(2022-07-29 10:50:44)摘自2022-7-28中国中医药报
曲剑华 刘清 徐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陈彤云继承了中医外科名家哈锐川和赵炳南重视皮外科疾病的内因、强调外病内治的临床诊治理论,始终坚持以中医整体观辨治皮外科疾病。她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脏腑与肢体、五官有着所主、所属、开窍的关系,因此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与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有密切联系。在坚持中医特色治疗的同时,陈彤云也关注西医的研究进展,并不断吸收、利用,来完善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国医大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陈彤云从医70余年,对各种皮肤病及损美性疾病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痤疮、黄褐斑、神经性皮炎、湿疹、脂溢性皮炎、带状疱疹、酒渣鼻、银屑病、荨麻疹及过敏性皮肤病等的诊治颇有心得。
辨证识病 颇多创见
针对黄褐斑,陈彤云总结出独特的辨治方法,重视肝脾肾三脏的作用,提出“三藏为根,瘀滞成斑”的理论,从血论治黄褐斑。同时,根据多年临证经验,陈彤云认为黄褐斑患者多伴有以下特点:一是女性患者多伴有月经失调。中医理论认为,月经来源于血海,保持肾的阴阳平衡、脾的运化健旺、肝的柔顺条达,才能保持血海的按时满溢和疏泄,月经才能正常。而黄褐斑的发病主要责之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故患者多伴有月经失调。二是有家族性好发人群,临床上姊妹、母女同患黄褐斑的情况很常见。陈彤云认为,先天禀赋的不足、家庭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惯造成的后天失养,形成了该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三是有多次人工流产及患有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疾病的妇女容易发生黄褐斑。四是化妆品诱发的黄褐斑日益增多,主要是其中含有的重金属、香料长期刺激皮肤导致的色素沉着。五是情志因素成为诱发黄褐斑的重要内因。情志的抑郁会导致和加重气机逆乱,从而引起气血悖逆、气血瘀滞而诱发或加重黄褐斑。
再比如痤疮,陈彤云注意到现在的痤疮与20年前相比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年轻人的痤疮不仅粉刺重,而且多数呈现出感染、红肿明显、皮肤油脂多、皮肤晦暗、舌苔较厚的特征。二是痤疮的发病年龄有延长的趋势,很多人的痤疮到30多岁也不减少,而且有些人年轻时不长痤疮,到30多岁反而开始长,并且痤疮颜色紫暗、皮疹肿硬,女性患者还多伴有月经失调。陈彤云认为,当下年轻人的痤疮呈现出湿盛的特点。饮食上肥甘厚味的过多摄入导致体内蕴湿,许多年轻人的痤疮已经不再是肺经风热证,而多属于肺胃湿热证和脾虚湿盛证,治疗时必须清热解毒与清利湿热并举。对于30多岁仍然不断发生痤疮的人群,陈彤云根据皮疹特点和月经不调等其他证候,结合发病人群普遍压力大、精神紧张、情绪抑郁等特点,认为这些痤疮多属于肝郁气滞证,通常采用柴胡疏肝散或加味逍遥散为主进行治疗,取效甚佳。
酒渣鼻,过去一般认为多是长期饮酒使体内湿热蕴积、上蒸头面引起。陈彤云就此提出了不同见解。她发现酒渣鼻患者中,长期酗酒者并不多见,反倒是很多患者都有肠胃病或长期消化不良的病史,而且面部皮肤对外界的寒冷、湿热以及光晒等刺激异常敏感,稍遇刺激即充血发红,时间一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会出现难以消除的红血丝。根据这些临床特点,陈彤云认为酒渣鼻的成因除饮食不节、过多饮酒嗜辛辣外,也有因脾胃虚弱、运化不利导致的脾虚蕴湿。因此在治疗时,她不是一味地清热利湿,而是注重对脾胃功能的调理,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使用健脾除湿、清脾利湿的方法治疗。针对面部的红斑,除了凉血消斑外,也参考患者皮损情况,如果是外受寒邪、血遇寒凝导致的紫红色斑或红血丝,则注意通过养血活血来消除红斑。
重视脏腑 整体辨证
陈彤云继承了中医外科名家哈锐川和赵炳南重视皮外科疾病的内因、强调外病内治的临床诊治理论,始终坚持以中医整体观辨治皮外科疾病。她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脏腑与肢体、五官有着所主、所属、开窍的关系,因此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与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有密切联系。
陈彤云认为皮肤疖肿、毛囊炎,急性湿疹、皮炎等急性化脓性、瘙痒性皮肤病多与心经火热有关。心主血脉、主神明,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血液的循行有赖心气的推动,若心气虚则面色白,甚至出现青紫的病色。若情志抑郁化火,或过食辛辣炙煿,使心火炽盛,则常导致口舌生疮、糜烂,或皮肤红斑成片,灼热而痒,心烦不宁。若心移热于小肠,熏蒸水液,常导致尿少、热赤,皮肤肿胀、水疱等。
陈彤云认为面部痤疮、酒渣鼻、脂溢性皮炎、口周皮炎、皮肤疖肿等多与肺经风热有关;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具有结节性损害的皮肤病等,多与肺失宣降、气机不畅、痰湿凝结有关。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肺的宣发功能使水谷精微输布于皮毛,滋养周身的皮肤、毛发、肌肉。若肺气虚,或外邪入侵,由皮毛而犯肺,宣发不力,使水谷精微不能输布、营养肌肤,则皮毛憔悴、枯槁。肺经起于胸中,上行过胸,开窍于鼻。若肺经热盛,常循经上扰,致胸、面皮肤红斑、脱屑、灼痒。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宣降或肺经风热,常会影响大肠传导糟粕的功能,出现大便秘结,热毒无以排泄,走窜肌肤。
陈彤云认为,湿疹、天疱疮、带状疱疹等水疱性、糜烂渗出性皮肤病多与脾虚湿盛相关;异位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瘙痒病、色素性皮肤病以及鱼鳞病等干燥、瘙痒性皮肤病则多与脾虚运化不力、肌肤失于水谷精微的濡养有关;而皮肤紫癜、牙龈出血等血溢脉外之病则常是脾虚、脾不统血之故。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胃主受纳、腐熟水谷。饮食的正常受纳,水谷精微物质的吸收、输布,水湿的运化、排泄均有赖于脾胃功能的旺健,故有脾为后天之本之说。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全身肌肤失去水谷精微的滋养,肌肤枯槁无泽、萎黄干燥,爪甲苍黄不荣,毛发干枯、脱落。若水湿运化不利,停留体内,内困脾脏,外淫肌肤,则皮肤肿满,糜烂渗出。若脾气虚,无力统血,则可见血不循经、游溢脉外的皮下紫癜。
陈彤云认为急性泛发性皮炎、湿疹或疱疹性疾病,多与肝经风热或湿热有关;而色素性、肥厚性、结节性皮肤病,如黄褐斑、扁平疣、甲营养不良等,多与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或肝不藏血、阴虚血燥,筋脉、肌肤失养有关。肝主藏血,主疏泄,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胆为“中精之腑”,主决断,参与人的精神活动。肝胆互为表里。对于肌肤毛发来说,肝藏血的功能正常,肝调理疏泄气机的功能,对维持气血的顺畅运行,保证肌肤、筋脉得到充足的血液营养十分重要。若肝藏血不足,则肌肤得不到阴血的滋养,常致肌肤甲错、粗糙,毛发枯槁、脱落;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导致气机紊乱,气血悖逆,则皮肤斑驳、无华;肝不藏血,血不荣筋,则使筋失所养,爪甲失荣。若气机郁滞,郁而化火,常致肝经热盛,肝风内动,常引起神志、情绪的变化,在皮肤则常引起皮肤急性泛发性的红斑、瘙痒等症。
陈彤云认为,先天性、色素性、慢性皮肤病,如雀斑、黄褐斑、色痣等,多属肾阴虚或肾阳虚;而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如红斑狼疮、皮肌炎等,则亦多与肾精的亏损、肾阴肾阳的虚衰有关。肾主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又主纳气、主水,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肾主藏先天之精,精能化气,精血互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原动力,因此,肾又称为“先天之本”。肾精充盛,肾气就充实。反之,肾气虚,肾功能活动低下,常常导致生长发育的迟缓;或膀胱气化不利,开阖失司;在肌肤则出现皮肤暗黑不润、毛发细弱稀疏等。许多具有遗传性质的皮肤病大多与肾精不足或禀赋不足有关。
陈彤云认为,脏腑、气血、经络功能的失调必然会引起人体肌肤、毛发的病理变化。其在分析皮肤病的病因病机时,还关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比如,陈彤云认为近年来全球气候的变暖,使六淫之中热邪更多侵袭人体;饮食结构中肥甘厚味和腥热香辛食物摄入的增加,也使人容易受到热邪的侵袭;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导致人们精神的紧张、压抑等,按照中医“五志皆可化火”的理论,使火热之邪成为颜面炎症性皮肤病的主要致病邪气。
衷中参西 为我所用
陈彤云在坚持中医特色治疗的同时,也关注西医的研究进展,并不断吸收、利用,来完善自己的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受其父陈树人温病学派思想的影响,陈彤云对痤疮等颜面炎症性皮肤病的治疗,借鉴中医温病学的理论和方法,擅长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凉血、除湿、理气、软坚的方法治疗,常以中医经典方剂茵陈蒿汤、银翘散、泻心汤、黄连解毒汤、龙胆泻肝汤、枇杷清肺饮等为基本方加减治疗。但当看到西医研究证实在痤疮的发生、发展中,痤疮丙酸杆菌的感染是其中重要原因时,她就在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在加减药物的选择上注意选用经研究证实具有抗痤疮丙酸杆菌作用的中药,如丹参、连翘、虎杖、黄柏、山豆根、大黄、黄连和茵陈等。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痤疮的严重程度与患者血清中雄激素水平呈正相关。一些迟发型和持续型女性痤疮,往往是因为肾上腺分泌雄激素过多。陈彤云在治疗痤疮时,通过望诊发现,一些女性患者上唇的毳毛粗重,并伴有体毛浓密、面部皮肤毛孔粗大、油脂分泌旺盛、月经量少或月经后期伴有痛经,这些都是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偏高的表现。在辨证治疗痤疮时,她注意选用益母草、泽兰、当归等可提高女性雌激素活性的活血化瘀之品。而对迟发型痤疮患者,陈彤云发现患者多由于生活、工作压力大而精神紧张、情绪急躁易怒,给予疏肝理气的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从而减少了因精神因素通过“垂体—肾上腺”轴导致的雄激素过多。
又如,当了解到黄褐斑的色素沉着与局部酪氨酸酶活性增强有关,陈彤云就注意翻阅资料,在不违反黄褐斑辨证治疗原则的基础上,在内服、外用药物中选择经过研究证实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作用的中药,如当归、白芷、白附子、白及、僵蚕、茯苓、丹参、蔓荆子、山茱萸、夏枯草、川芎、柴胡等。
对激素依赖性皮炎,陈彤云认为是由于药物使用不当造成的皮肤病,归属于中医“中药毒”的范畴。再根据一些口服激素药物的患者,常会出现话多兴奋、消谷善饥、口渴引饮、血压升高等症状,特别是看到长期外用激素会造成皮肤肿胀发红、毛细血管扩张等损害,认为激素具有“温热药”的药性特点。通过分析激素的药性特点,结合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表现,陈彤云分析出其主要病因病机为毒热内侵、湿热上蒸,并提出了清热除湿凉血的治疗原则,以龙胆泻肝汤加减化裁而来的清热除湿汤(龙胆草、黄芩、白茅根、生地、大青叶、车前草、生石膏、六一散)为基本方进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衷中参西,对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的学习和掌握,为陈彤云丰富辨证思路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继承发展 理论创新
陈彤云临证所见,北方的痤疮患者多有肺胃热盛,部分兼有脾胃不足、痰湿内阻之象,面色多黄或白而无华,舌多胖大而有齿印,苔常白或黄腻,总为肺胃热盛、肝郁脾虚证之表现。因此在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的基础上,她提出以脾胃为中心的“五脏相关”理论,将五脏相关理论引入皮肤病的诊疗,基于临床实际,从广义相关角度创新性提出痤疮的“肺胃肝脾证治”理论。
该理论认为痤疮的发病以“肺胃热”或“脾虚”为始动环节,因热生毒,因虚生痰,以热、湿为先,热毒痰瘀互结,扰乱气血而发为痤疮。肺胃相关表现在气血津液方面的病机和证候即是肺胃热盛证;肝脾相关表现在气血津液方面的病机和证候即是脾虚肝郁证。肺胃肝脾相关理论阐述了痤疮从肺脾到胃肝,从热湿到毒瘀的发生发展过程,强调对肺胃肝脾、对热毒湿瘀进行诊治。并且随疾病的发生发展,证治重点从热毒、脾虚到热瘀、湿瘀,再向湿热转变。同时强调“热毒湿瘀相关,以毒湿为先”。毒和湿相比,毒为热邪,湿为阴邪,痤疮患者之热毒往往出现较早,其后影响及气血,方成湿瘀互结之局,从二者的因果关系来看,常常热毒湿浊在前,为因;而湿热郁结在后,为果。针对痤疮核心病机“热毒湿瘀”,制定清肺胃、调肝脾的干预治则。
《论语•雍也》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形容君子文华与质朴相合相宜,后用以描述人表里如一,外表与内心相互协调。陈彤云将此引申应用到中医皮肤学科的内外统一与协调,创“文质学说”,倡“调通”(阴阳调和、气血调畅、脏腑调通)理论,建“四维”(内、外、气、血)诊疗体系。“文质”学说可概括为四点:由外察内、由内推外,内治调外、内外通达,外治调内、内外兼治,理论与实践结合。
陈彤云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发展是人体内在阴阳失衡、气血失和、脏腑失调的外在表现。在望诊中直观观察到的面、爪、唇、毛、发的红润、色泽、滋润、光滑、亮密等的变化,加之四诊合参,即可洞察五脏的功能代谢情况,此为“文质学说”的内涵之一——“由外察内、由内推外”。
另外,中医皮肤科的内服(质)与外用(文)中药这两种不同的大法亦是相辅相成、相互协调及互为补充的,概括为“内外通达”之说,既包含内服中药“调内治外”,又含有外用中药直达病所,以期内外兼治,提高临床疗效。此为“文质学说”内涵之二。
“文质学说”的内涵之三是“外病外治、外治调内”之说。比如临床中应用较广的三伏贴、三九贴对某些慢性疾病的预防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医外治学有非常丰富的理论体系,外治法具有方便、快捷、灵活、实用的显著特点,可避免因某些内服药物长期应用造成的内脏损伤。
医学是不断进步和发展并为人类服务的实践学科,“文质学说”的内涵之四即为理论与实践统一说,也就是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并举。中医理论要不断深入完善,目的是服务临床,不可只读理论而缺乏临床实践与技能的培养;或只顾临床,不注重归纳总结和提炼,理论与临床舍弃其一则为纸上谈兵。
陈彤云认为,脏腑、气血、经络功能的失调必然会引起人体肌肤、毛发的病理变化。其在分析皮肤病的病因病机时,还关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比如,陈彤云认为近年来全球气候的变暖,使六淫之中热邪更多侵袭人体;饮食结构中肥甘厚味和腥热香辛食物摄入的增加,也使人容易受到热邪的侵袭;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导致人们精神的紧张、压抑等,按照中医“五志皆可化火”的理论,使火热之邪成为颜面炎症性皮肤病的主要致病邪气。
衷中参西 为我所用
陈彤云在坚持中医特色治疗的同时,也关注西医的研究进展,并不断吸收、利用,来完善自己的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受其父陈树人温病学派思想的影响,陈彤云对痤疮等颜面炎症性皮肤病的治疗,借鉴中医温病学的理论和方法,擅长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凉血、除湿、理气、软坚的方法治疗,常以中医经典方剂茵陈蒿汤、银翘散、泻心汤、黄连解毒汤、龙胆泻肝汤、枇杷清肺饮等为基本方加减治疗。但当看到西医研究证实在痤疮的发生、发展中,痤疮丙酸杆菌的感染是其中重要原因时,她就在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在加减药物的选择上注意选用经研究证实具有抗痤疮丙酸杆菌作用的中药,如丹参、连翘、虎杖、黄柏、山豆根、大黄、黄连和茵陈等。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痤疮的严重程度与患者血清中雄激素水平呈正相关。一些迟发型和持续型女性痤疮,往往是因为肾上腺分泌雄激素过多。陈彤云在治疗痤疮时,通过望诊发现,一些女性患者上唇的毳毛粗重,并伴有体毛浓密、面部皮肤毛孔粗大、油脂分泌旺盛、月经量少或月经后期伴有痛经,这些都是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偏高的表现。在辨证治疗痤疮时,她注意选用益母草、泽兰、当归等可提高女性雌激素活性的活血化瘀之品。而对迟发型痤疮患者,陈彤云发现患者多由于生活、工作压力大而精神紧张、情绪急躁易怒,给予疏肝理气的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从而减少了因精神因素通过“垂体—肾上腺”轴导致的雄激素过多。
又如,当了解到黄褐斑的色素沉着与局部酪氨酸酶活性增强有关,陈彤云就注意翻阅资料,在不违反黄褐斑辨证治疗原则的基础上,在内服、外用药物中选择经过研究证实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作用的中药,如当归、白芷、白附子、白及、僵蚕、茯苓、丹参、蔓荆子、山茱萸、夏枯草、川芎、柴胡等。
对激素依赖性皮炎,陈彤云认为是由于药物使用不当造成的皮肤病,归属于中医“中药毒”的范畴。再根据一些口服激素药物的患者,常会出现话多兴奋、消谷善饥、口渴引饮、血压升高等症状,特别是看到长期外用激素会造成皮肤肿胀发红、毛细血管扩张等损害,认为激素具有“温热药”的药性特点。通过分析激素的药性特点,结合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表现,陈彤云分析出其主要病因病机为毒热内侵、湿热上蒸,并提出了清热除湿凉血的治疗原则,以龙胆泻肝汤加减化裁而来的清热除湿汤(龙胆草、黄芩、白茅根、生地、大青叶、车前草、生石膏、六一散)为基本方进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衷中参西,对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的学习和掌握,为陈彤云丰富辨证思路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继承发展 理论创新
陈彤云临证所见,北方的痤疮患者多有肺胃热盛,部分兼有脾胃不足、痰湿内阻之象,面色多黄或白而无华,舌多胖大而有齿印,苔常白或黄腻,总为肺胃热盛、肝郁脾虚证之表现。因此在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的基础上,她提出以脾胃为中心的“五脏相关”理论,将五脏相关理论引入皮肤病的诊疗,基于临床实际,从广义相关角度创新性提出痤疮的“肺胃肝脾证治”理论。
该理论认为痤疮的发病以“肺胃热”或“脾虚”为始动环节,因热生毒,因虚生痰,以热、湿为先,热毒痰瘀互结,扰乱气血而发为痤疮。肺胃相关表现在气血津液方面的病机和证候即是肺胃热盛证;肝脾相关表现在气血津液方面的病机和证候即是脾虚肝郁证。肺胃肝脾相关理论阐述了痤疮从肺脾到胃肝,从热湿到毒瘀的发生发展过程,强调对肺胃肝脾、对热毒湿瘀进行诊治。并且随疾病的发生发展,证治重点从热毒、脾虚到热瘀、湿瘀,再向湿热转变。同时强调“热毒湿瘀相关,以毒湿为先”。毒和湿相比,毒为热邪,湿为阴邪,痤疮患者之热毒往往出现较早,其后影响及气血,方成湿瘀互结之局,从二者的因果关系来看,常常热毒湿浊在前,为因;而湿热郁结在后,为果。针对痤疮核心病机“热毒湿瘀”,制定清肺胃、调肝脾的干预治则。
《论语•雍也》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形容君子文华与质朴相合相宜,后用以描述人表里如一,外表与内心相互协调。陈彤云将此引申应用到中医皮肤学科的内外统一与协调,创“文质学说”,倡“调通”(阴阳调和、气血调畅、脏腑调通)理论,建“四维”(内、外、气、血)诊疗体系。“文质”学说可概括为四点:由外察内、由内推外,内治调外、内外通达,外治调内、内外兼治,理论与实践结合。
陈彤云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发展是人体内在阴阳失衡、气血失和、脏腑失调的外在表现。在望诊中直观观察到的面、爪、唇、毛、发的红润、色泽、滋润、光滑、亮密等的变化,加之四诊合参,即可洞察五脏的功能代谢情况,此为“文质学说”的内涵之一——“由外察内、由内推外”。
另外,中医皮肤科的内服(质)与外用(文)中药这两种不同的大法亦是相辅相成、相互协调及互为补充的,概括为“内外通达”之说,既包含内服中药“调内治外”,又含有外用中药直达病所,以期内外兼治,提高临床疗效。此为“文质学说”内涵之二。
“文质学说”的内涵之三是“外病外治、外治调内”之说。比如临床中应用较广的三伏贴、三九贴对某些慢性疾病的预防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医外治学有非常丰富的理论体系,外治法具有方便、快捷、灵活、实用的显著特点,可避免因某些内服药物长期应用造成的内脏损伤。
医学是不断进步和发展并为人类服务的实践学科,“文质学说”的内涵之四即为理论与实践统一说,也就是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并举。中医理论要不断深入完善,目的是服务临床,不可只读理论而缺乏临床实践与技能的培养;或只顾临床,不注重归纳总结和提炼,理论与临床舍弃其一则为纸上谈兵。
与先生多方奔走,共同为中医教育事业开拓、奠基
哈氏医馆因陈彤云的加入,在京城的声誉不亚于哈锐川在世时,哈氏外科进入全盛时期。全国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召开时,邀请了哈玉民作为北京中医界的代表出席。在卫生部的直接领导下,1950年3月,哈玉民与北京名中医赵树屏、董德懋、魏龙骧、赵锡武等,受命共同筹建了北京中医学会,哈玉民被选举为北京中医学会副会长。适值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中医学会没有办公经费,开展学术活动也没有会址。陈彤云夫妻二人商量后毅然决定,将自家医馆一楼100多平方米无偿提供给学会作为办公场地。
1951年,北京市卫生局成立了中医进修学校,哈玉民受命创办此校并担任校长。虽然哈氏医馆业务繁忙,患者盈门,处于最好的运行时期,但哈玉民与陈彤云又做出一个惊人决定:停办医馆,一心为国办学。这意味着,她们的收入要减少一大半还多,曾有不少人为之惋惜,但是他们夫妻决心已定,全身心地投入到筹建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中去。
学校先后举办了多届中医进修班、西医学习中医针灸班、中医研究班、中医师资班等。后来还开办了中医专业本科班。陈彤云担任进修学校的教务主任,所有的教材编写、教师聘任等,均由她来具体操持。这所学校进修的医生和学生,后来大多成长为北京中医学界临床、教学、科研方面的栋梁骨干、知名学者。1956年4月,夫妻二人又接到新的任务——受卫生部委托,筹建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
在一无教材、二无校舍、三缺师资的困难条件下,这对伉俪又是以忘我的精神多方奔走。哈玉民不顾肝硬化的身体拼命工作,终于在同年9月以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为基地,招收了北京中医学院首届新生,并按期正式开课。陈彤云担任教务主任,主管教学组织工作。课程设置主要是中医经典和临床各科,教师都由她负责聘请,请来的均为当时国内最著名的中医专家,如蒲辅周、秦伯未、任应秋、王伯岳、余无言、方鸣谦、刘渡舟、赵绍琴、岳美中、陈慎吾等。
她作为教务主任和3个孩子的母亲,其实只专心做好教学组织工作就很不容易,但她没有放弃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每周仔细分配时间,抽空系统听中医理论课和西医的解剖、生理、病理、微生物、寄生虫等基础医学课程,甚至晚上还要蹬自行车去协和医院礼堂参加每周一次的病理讨论会,同时每周还出两个半天的门诊。1953年,她获得机会到东单三条儿童医院系统学习,认真学习了儿科常见病的治疗。
这段系统学习的经历,使陈彤云直接接触到国内中西医界最著名的医家,使之在继承家传中医的基础上,又夯实了中西医学深厚的理论功底。那几年,她每周要穿梭于京城内外,从东城的奉校到西郊的北京医学院,或王府井的协和医院、东单三条儿童医院,虽然辛苦,内心却感觉特别充实。1958年,她当选为北京市东城区的妇女先进工作者。
哈玉民长期埋头工作,过度辛劳,终因肝硬化大吐血,于1960年6月16日逝世,年仅42岁。业内人士无不为这位“中医界的名医”和“医学教育家”的英年早逝深感痛惜,认为是“中医界之巨大损失”。那时的陈彤云才39岁,拖着3个幼小的子女,面对残酷的现实,她坚强地挺住了。她的念头很简单:一切向前看,努力工作,教育好孩子,好好地活下去!
继承赵炳南学术思想 成为京城皮科领域的领军人物
1966年,陈彤云离开了中医教育岗位,被调到北京中医医院(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与皮科大家赵炳南一同工作。赵炳南和陈彤云的公公哈锐川早年共同师从于丁庆三,哈锐川是大师兄,带过年仅10余岁的赵炳南,因此,从辈分上讲,陈彤云称赵炳南为师叔。赵炳南是我国中医皮外科学界的泰斗、现代中医皮肤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对皮肤科、外科顽癣恶疮等疾患有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70年代初期,在北京中医医院,陈彤云跟随赵炳南参与创建全国第一家中医皮肤科。从此,她得以专心致志地从事中医皮肤病的诊疗和研究,并且根据疾病谱的变化和群众需求,逐渐形成了自己治疗损容性皮肤病的临床特色。
赵炳南在分析皮肤病时,总是强调“有诸内必形诸外,没有内患不得外乱”。陈彤云继承了哈锐川和赵炳南重视皮外科疾病的内因,强调外病内治的临床诊治理论,始终坚持以中医的整体观来辨识和治疗皮外科疾病,成为其最突出的临床特色之一。陈彤云在诊治疾病时重视人与自然、气候、环境、季节的协调统一,重视皮肤与脏腑、经络、气血的联系,强调“没有内患不得外乱”。她认为,体表的病变必有内在的根源,皮科疾病应重视外治,但更不可忽视五脏六腑和气血阴阳的盈亏盛衰。
多年来在为患者诊治疾病时,陈彤云问诊都非常仔细,总是不厌其烦。其实依据她多年的经验,有些常见皮肤病即使看上一眼就已经对其起因、症状等掌握得八九不离十了,但她仍然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起病、症状等,以求辨证准确。例如痤疮、黄褐斑、脂溢性皮炎等损美性皮肤病,疾病的病灶一眼望去就可尽收眼底,所以有些皮肤科医生,特别是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常戏称诊病靠的是“一眼”功夫。但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的陈彤云却从来不是随便地看上一眼,总要靠近患者仔细观察,甚至还经常动手去触摸。即使这样,她有时还担心自己年纪大了,眼力不如以前,会招呼跟诊的学生再确认一下。她常对学生们说,皮外科疾病的病灶一般发生在体表,肉眼可见、触手可及,可以肉眼直观其颜色、边界、干湿,可以通过触摸了解其温度、软硬、深浅,为判断病情、准确辨证提供了非常真实可靠的依据。相对于内科医生而言,这是中医皮外科医生在辨证上具有的天然优势,所以认准皮损是一个合格的皮外科医生的基本功。
虽然尽得翁公和赵炳南的真传,但陈彤云从不墨守成规和满足现状,总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早年随哈氏父子应诊时,她学到了不少内服、外用秘方,掌握了很多外用药物配伍、调制的技术。陈彤云研制的“祛斑增白面膜”“祛斑霜”“痤疮面膜”“痤疮霜”,以及“金花清爽系列”“洋参靓肤系列”等许多新型外用中药护肤品,使传统中药外用制剂既改变了粗糙、油污、色深、味重的缺点,又保持了中药特有的疗效。1993年,“祛斑增白面膜”获得了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科技成果一等奖。像“化毒散”“颠倒散”“黄连膏”等许多沿用多年的传统外用药,陈彤云也正在积极研究、试图将它们改进成油性小、味道轻、颜色浅的霜剂、凝胶剂。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国内刚开始兴起,陈彤云已经是近80岁的老人,硬是学会了使用计算机、学会了上网,为的就是能及时了解更多的新知识。平时学生们在闲谈中说起皮肤科又有了什么新药物、新疗法,陈彤云听到了马上就要学生讲给她听、拿给她看。陈彤云常对学生们说:“我要求你们研读中医经典,保持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色,坚持走中医的道路,但我不反对你们学习西医的知识,无论什么方法和药物,只要对治疗疾病有好处,我们都要学习。”熟悉她的人都说,陈彤云可是一点儿不保守,对西医最前沿的知识都有所了解。
2017年,陈彤云把研究了几十年的验方捐献给北京中医医院,根据此方研制的金花清爽系列及洋参靓肤系列产品同期上市,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全部捐献给社会。获评“北京礼物”,两次参展服贸会广受好评,是中医药走向市场,走向世界进行的有效尝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曾说:“无论是为医、为师、为人,陈老都是我院众多前辈中杰出的代表。从医70年来她专精学术,化育英才,献方捐药,期颐之年依然临床带教,是我国中医院校教育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为我国中医和皮肤科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陈彤云有国家级师承徒弟6名,院内拜师徒弟6名,院外及国际跟诊学生8名,已毕业及在读研究生32名。2007年成立“陈彤云名老中医工作室”。2010年成立全国“陈彤云传承工作室”。陆续在全国建立14家流派传承分站、11家推广基地暨传承分站,已建立起一支合理的人才梯队。陈彤云说:“2003年开始,我承担了国家学术传承工作,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还建立了20多个传承基地和分站。今后我们传承团队一定在各位领导的指导下,不遗余力,努力实干,为中医皮肤科事业的发展再立新功。
哈氏医馆因陈彤云的加入,在京城的声誉不亚于哈锐川在世时,哈氏外科进入全盛时期。全国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召开时,邀请了哈玉民作为北京中医界的代表出席。在卫生部的直接领导下,1950年3月,哈玉民与北京名中医赵树屏、董德懋、魏龙骧、赵锡武等,受命共同筹建了北京中医学会,哈玉民被选举为北京中医学会副会长。适值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中医学会没有办公经费,开展学术活动也没有会址。陈彤云夫妻二人商量后毅然决定,将自家医馆一楼100多平方米无偿提供给学会作为办公场地。
1951年,北京市卫生局成立了中医进修学校,哈玉民受命创办此校并担任校长。虽然哈氏医馆业务繁忙,患者盈门,处于最好的运行时期,但哈玉民与陈彤云又做出一个惊人决定:停办医馆,一心为国办学。这意味着,她们的收入要减少一大半还多,曾有不少人为之惋惜,但是他们夫妻决心已定,全身心地投入到筹建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中去。
学校先后举办了多届中医进修班、西医学习中医针灸班、中医研究班、中医师资班等。后来还开办了中医专业本科班。陈彤云担任进修学校的教务主任,所有的教材编写、教师聘任等,均由她来具体操持。这所学校进修的医生和学生,后来大多成长为北京中医学界临床、教学、科研方面的栋梁骨干、知名学者。1956年4月,夫妻二人又接到新的任务——受卫生部委托,筹建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
在一无教材、二无校舍、三缺师资的困难条件下,这对伉俪又是以忘我的精神多方奔走。哈玉民不顾肝硬化的身体拼命工作,终于在同年9月以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为基地,招收了北京中医学院首届新生,并按期正式开课。陈彤云担任教务主任,主管教学组织工作。课程设置主要是中医经典和临床各科,教师都由她负责聘请,请来的均为当时国内最著名的中医专家,如蒲辅周、秦伯未、任应秋、王伯岳、余无言、方鸣谦、刘渡舟、赵绍琴、岳美中、陈慎吾等。
她作为教务主任和3个孩子的母亲,其实只专心做好教学组织工作就很不容易,但她没有放弃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每周仔细分配时间,抽空系统听中医理论课和西医的解剖、生理、病理、微生物、寄生虫等基础医学课程,甚至晚上还要蹬自行车去协和医院礼堂参加每周一次的病理讨论会,同时每周还出两个半天的门诊。1953年,她获得机会到东单三条儿童医院系统学习,认真学习了儿科常见病的治疗。
这段系统学习的经历,使陈彤云直接接触到国内中西医界最著名的医家,使之在继承家传中医的基础上,又夯实了中西医学深厚的理论功底。那几年,她每周要穿梭于京城内外,从东城的奉校到西郊的北京医学院,或王府井的协和医院、东单三条儿童医院,虽然辛苦,内心却感觉特别充实。1958年,她当选为北京市东城区的妇女先进工作者。
哈玉民长期埋头工作,过度辛劳,终因肝硬化大吐血,于1960年6月16日逝世,年仅42岁。业内人士无不为这位“中医界的名医”和“医学教育家”的英年早逝深感痛惜,认为是“中医界之巨大损失”。那时的陈彤云才39岁,拖着3个幼小的子女,面对残酷的现实,她坚强地挺住了。她的念头很简单:一切向前看,努力工作,教育好孩子,好好地活下去!
继承赵炳南学术思想 成为京城皮科领域的领军人物
1966年,陈彤云离开了中医教育岗位,被调到北京中医医院(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与皮科大家赵炳南一同工作。赵炳南和陈彤云的公公哈锐川早年共同师从于丁庆三,哈锐川是大师兄,带过年仅10余岁的赵炳南,因此,从辈分上讲,陈彤云称赵炳南为师叔。赵炳南是我国中医皮外科学界的泰斗、现代中医皮肤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对皮肤科、外科顽癣恶疮等疾患有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70年代初期,在北京中医医院,陈彤云跟随赵炳南参与创建全国第一家中医皮肤科。从此,她得以专心致志地从事中医皮肤病的诊疗和研究,并且根据疾病谱的变化和群众需求,逐渐形成了自己治疗损容性皮肤病的临床特色。
赵炳南在分析皮肤病时,总是强调“有诸内必形诸外,没有内患不得外乱”。陈彤云继承了哈锐川和赵炳南重视皮外科疾病的内因,强调外病内治的临床诊治理论,始终坚持以中医的整体观来辨识和治疗皮外科疾病,成为其最突出的临床特色之一。陈彤云在诊治疾病时重视人与自然、气候、环境、季节的协调统一,重视皮肤与脏腑、经络、气血的联系,强调“没有内患不得外乱”。她认为,体表的病变必有内在的根源,皮科疾病应重视外治,但更不可忽视五脏六腑和气血阴阳的盈亏盛衰。
多年来在为患者诊治疾病时,陈彤云问诊都非常仔细,总是不厌其烦。其实依据她多年的经验,有些常见皮肤病即使看上一眼就已经对其起因、症状等掌握得八九不离十了,但她仍然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起病、症状等,以求辨证准确。例如痤疮、黄褐斑、脂溢性皮炎等损美性皮肤病,疾病的病灶一眼望去就可尽收眼底,所以有些皮肤科医生,特别是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常戏称诊病靠的是“一眼”功夫。但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的陈彤云却从来不是随便地看上一眼,总要靠近患者仔细观察,甚至还经常动手去触摸。即使这样,她有时还担心自己年纪大了,眼力不如以前,会招呼跟诊的学生再确认一下。她常对学生们说,皮外科疾病的病灶一般发生在体表,肉眼可见、触手可及,可以肉眼直观其颜色、边界、干湿,可以通过触摸了解其温度、软硬、深浅,为判断病情、准确辨证提供了非常真实可靠的依据。相对于内科医生而言,这是中医皮外科医生在辨证上具有的天然优势,所以认准皮损是一个合格的皮外科医生的基本功。
虽然尽得翁公和赵炳南的真传,但陈彤云从不墨守成规和满足现状,总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早年随哈氏父子应诊时,她学到了不少内服、外用秘方,掌握了很多外用药物配伍、调制的技术。陈彤云研制的“祛斑增白面膜”“祛斑霜”“痤疮面膜”“痤疮霜”,以及“金花清爽系列”“洋参靓肤系列”等许多新型外用中药护肤品,使传统中药外用制剂既改变了粗糙、油污、色深、味重的缺点,又保持了中药特有的疗效。1993年,“祛斑增白面膜”获得了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科技成果一等奖。像“化毒散”“颠倒散”“黄连膏”等许多沿用多年的传统外用药,陈彤云也正在积极研究、试图将它们改进成油性小、味道轻、颜色浅的霜剂、凝胶剂。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国内刚开始兴起,陈彤云已经是近80岁的老人,硬是学会了使用计算机、学会了上网,为的就是能及时了解更多的新知识。平时学生们在闲谈中说起皮肤科又有了什么新药物、新疗法,陈彤云听到了马上就要学生讲给她听、拿给她看。陈彤云常对学生们说:“我要求你们研读中医经典,保持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色,坚持走中医的道路,但我不反对你们学习西医的知识,无论什么方法和药物,只要对治疗疾病有好处,我们都要学习。”熟悉她的人都说,陈彤云可是一点儿不保守,对西医最前沿的知识都有所了解。
2017年,陈彤云把研究了几十年的验方捐献给北京中医医院,根据此方研制的金花清爽系列及洋参靓肤系列产品同期上市,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全部捐献给社会。获评“北京礼物”,两次参展服贸会广受好评,是中医药走向市场,走向世界进行的有效尝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曾说:“无论是为医、为师、为人,陈老都是我院众多前辈中杰出的代表。从医70年来她专精学术,化育英才,献方捐药,期颐之年依然临床带教,是我国中医院校教育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为我国中医和皮肤科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陈彤云有国家级师承徒弟6名,院内拜师徒弟6名,院外及国际跟诊学生8名,已毕业及在读研究生32名。2007年成立“陈彤云名老中医工作室”。2010年成立全国“陈彤云传承工作室”。陆续在全国建立14家流派传承分站、11家推广基地暨传承分站,已建立起一支合理的人才梯队。陈彤云说:“2003年开始,我承担了国家学术传承工作,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还建立了20多个传承基地和分站。今后我们传承团队一定在各位领导的指导下,不遗余力,努力实干,为中医皮肤科事业的发展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