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中医经典方如以钥开锁
摘自2022-7-29中国中医药报
姚卫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中医形容疗效好,常用“效如桴鼓”“覆杯而愈”等词儿,而我院王家骥主任管这叫“治得脆”。若见他笑嘻嘻地走过来说:“今儿这病人治得真脆!”必是有人只经他一两服药便见效。
改革开放初期,一老人回国探亲,旅途劳顿,加心情激动,复叠日饮宴,便生泄泻,一夜腹泻七八次,小便短少。王家骥用平胃散加车前子,并嘱曰:“药后若尿量增加,泄必渐止。”后果如其言。王家骥云:“此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复因心火亢盛,而致小肠不能泌分清浊,故大便泄泻,而小便短少。车前子利水道而不动气,水道利则清浊分,谷脏自止矣。”王师之效验,多类于此。
要想“治得脆”,遇到病人还得从基础做起,详询病史,细查舌脉,四诊合参,方能丝丝入扣。话说起来老套,却都是经验教训。初上临床时,我曾治一年轻男子,发热、头痛、恶风,汗出两天。予桂枝汤,一剂后发热如故,咽痛加重。一老中医谓余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古之明训也,慎之。”他一脸严肃,吓得我多年不敢再用桂枝汤。其实我当时差的就是全面了解和分析病情,没有注意到病人除了“太阳中风”的表现,还有咽喉红肿、舌红等热证的体征。死记条文,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挂一漏万,难免颠踬。
“治得脆”必是病机认得准,用药选得精,所谓理法方药圆融也。至药味多寡,剂量大小,皆余事也。多年后,遇一老妇,夏日旅游时车内空调过冷,遂致发热,用了“白加黑”一片,汗出热退。然后十余日自汗不止,关节拘急。我忽然想起《伤寒论》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不过这次我小心了许多,桂枝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没敢多用,只开三服,嘱一周复诊,不适随诊。复诊告曰:一剂知,二剂已。此因过汗伤阳,卫阳不固,遂汗出不止;阳亡液脱,故关节不利。故桂枝加附子复阳温经。机理合了,剂量虽小,效果也“脆”。这个病例总算解了我对桂枝汤的恐惧症。
《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古籍,语言简练,最常用的句式是“……(症状或体征)者,……(病或证)也,……(治疗方法)主之。”中间缺失的恰是机理阐释,而后世注家又众说纷纭,造成今人认识上的分歧和应用上的困难。但不管怎样,“……者……也”的句子为我们提供了“……主之”的方药应用场景。常有人问,都过去几千年了,死记硬背这些条文有什么用?我在查房中经常见到,上级医师提出一个问题,跟诊的学生们迅速低头开始查手机。我们常开玩笑说:“现在比的不是谁脑子好,而是谁的手机好。”所以,熟记中医经典原文能使我们快速发现条文的适宜应用场景。
前几周,一男子肾功能不全,腹透数年,突发高热,外院予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三日不效,来诊时体温40。我脑海中忽地跳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此方一开,次日早上,患者体温正常。陆渊雷云:“麻黄附子细辛汤当用于正气虚弱,且有外感表证。”这位病人素体肾阳不足,水饮不能温化,小便不能正常排出,需借助腹膜透析;又感外邪而高热不解,恰是阳虚饮停、复感外邪的病机。用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里助阳,细辛温化寒饮,既助麻黄解表,又配合附子逐里之寒饮。共奏助阳解表、温化寒饮之功。加甘草是为了缓和药性,取“微发其汗”的意思。熟记原文,可以帮我们跳过复杂的思辨过程,直接做出判断。
《知医必辨》说得形象:“凡人有病,如锁错簧,医者治病,如以钥开锁。不善开锁,虽极用力而锁不开,甚且将锁损坏。铜匠善开锁,只需铜线一根,轻轻一拨,而锁自开。”前辈医家恰如善于开锁的“铜匠”,为我们做好现成的钥匙,只要找对那把钥匙,用上去就能听到锁开时的清脆“咔哒”声。但我们不要沉迷在美好的“咔哒”声中,只会“找钥匙”,还要思考领悟其中道理,掌握“做钥匙”的本领

古文献中,“明医”是一个常用词,敬指通晓医术、医术高超的医生。如元代《辽史•萧胡笃传》:“曾祖敌鲁,明医。人有疾,观其形色,即知病所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例》:“书凡一卷,金易州明医张元素所著。”明末清初小说《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若请个明医来看,或者还有救星,也不可知。”清代文人高学文为新安名医汪春溥所著《伤寒经晰疑正误》一书作序曰:“余游江浙闽粤,已二十余年,遂闻天下明医出在新安。”
“名”本义“有名的、名贵的”,引申为“以……著名”,《后汉书•符融传》:“﹝田盛﹞与郭林宗同好,亦名知人。”“名”也特指战国时诸子百家中的名家,或指有专长而自成一家,《汉书•艺文志》:“汉兴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惟王阳名家。”或有专长的著名人物,明代胡应麟《诗薮•唐下》:“大家名家之目,前古无之。”
所以“名医”自古以来就形容著名的医生,是一个高频词。东汉班固《汉书•杜延年传》:“昭帝末,寝疾,征天下名医。”清代《红楼梦》第九十六回:“无奈这个地方没有名医,误用了药,一剂就死了。”晚清小说《近十年之怪现状》第十八回:“龙中丞更是急的了不得,令人出去遍访名医,争奈总没有一个看的对的。”
在古文中,“明”和“名”常互为通假。“明”可同“名”,如宋龚明之《中吴纪闻•与妓下火文》:“与君一把无明火,烧尽千愁万恨。”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三回:“李逵听了这句话,那把无明火,高举三千丈,按捺不住。”这里的“无明火”就是“无名火”。“名”也可通“明”,辨明。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蓍龟神物,而居博奕之中;衡斛嘉量,而在杵臼之末。曾名品之未暇,何事理之能闲哉!”《释名•释言语》:“名,明也,名实使分明也。”另外,“名”也通光明的“明”,南朝宋鲍照《代少年时至衰老行》:“忆昔少年时,驰逐好名晨。”
因此,“明医”和“名医”往往同义而可互为通用,都指技术高明的医生。如果要细究二者差别,则“明医”更隐含敬重之意而多出自学者之口,“名医”则被社会所泛用。
在治疗慢性心血管疾病如高脂血症时,他发现其病理特性与中医湿邪致病理论相符,其病因和脾虚湿困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提出分期治疗方案:早期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以健脾化湿为主;中期可能合并高血压、动脉斑块,宜化湿与祛痰并重;后期大多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认为属血脉瘀阻、痰瘀互结,治疗以化湿祛痰、活血祛瘀为主,同时多伴有本虚之证,故临证不忘扶正祛邪。
勤奋耕耘,终有收获。赵笑东被聘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研究生数名。2016年成为苏州市吴门医派进修学院师承指导老师,培养吴门医派学术继承人10余人。他常说,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对于名医辈出的吴门医派,自己只能算小有领悟,永远是学生。中医学的传承发扬,任重而道远,需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做人,努力用医术服务好患者,是赵笑东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黄鼎坚:银针轻舞写春秋
摘自2022-7-29中国中医药报
通讯员 韦璐莹
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黄鼎坚就是这样的大医。
博采众长,58载精研岐黄术
早年,黄鼎坚跟随针灸大家朱琏临证学习,并先后得到针灸名家邱茂良、杨长森、肖少卿、贺普仁等人的教诲。博采众长的师承,使得他在针灸学术上有很深厚的造诣,并形成崇古溯源、不立门户、博观约取的治学作风和别具一格的诊疗特色。
黄鼎坚认为,针灸学是“理、诊、法、方、穴、术”的集合。因此,临证中他重视整体观、辨证观、动态平衡观相结合,突出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辨证、辨病、辨经相结合,运用针药结合治疗常见病及疑难杂症,收效俱佳。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他独创了应用循经与全息诊查法,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出发,依脏腑经穴气血盛衰,形成“四时时辰应经对症”针灸(线)药结合,以营卫气血通和为期的学术思想。在手法上,他采朱琏毫针缓慢捻转针法之所长,融合“近、稳、准、柔”的特色,“治神”“守神”“留神”相结合,依时辰证之虚实,施以补泻。在技巧上,他对力度、幅度、方向、深浅及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等各个细节都了然于心,用穴少而精,重视特定穴、经验穴。
历经58年精研岐黄之术的悬壶生涯,黄鼎坚形成了针灸手法、指针疗法、壮医药线点灸及全息诊疗技术的独特诊疗绝技,并成为以子午流注针法、缓慢捻转进针法为特色的广西针灸流派杰出代表。
薪火相传,守正创新不离宗
黄鼎坚的身上有两个显著标签,一是良医,二是良师。他从内心深处始终感念几十年来遇到的每一位明师,因此他特别注重传承教育。他认为,中医之所以能延续几千年,就在于一代又一代中医人不间断的薪火相传,而师带徒这一传统教育方式是最有效的传承方式。
在学术继承方面,黄鼎坚强调“读经诵典不泥古,守正创新不离宗“
黄鼎坚微微一笑,用中医取象比类的方法,把源远流长的中医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调理虚实、补偏救弊、探讨平衡的中医思维等一一作了介绍。原来中医诊疗机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矢志岐黄,利泽苍生守初心
是啊,过去那起伏的山脉,崎岖的山路,父老乡亲求医问药的艰难,一直是黄鼎坚的心头之痛。每当最后一位患者离开,黄鼎坚都会面露微笑,挥手目送。一位行走在岐黄大道半个多世纪的全国名中医对初心的坚守。
摘自2022-7-28中国中医药报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论参禅三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至吾读《伤寒》、用经方,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初读《伤寒论》时,感到它条文直白,有方有证,按图索骥,以方套病,治病实在容易,真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也。而到临证多时,即感所患之病并非全是条文所述,其证候复杂,寒热错杂,辨证无从下手,治疗不知如何选方,才觉《伤寒论》条文寓意深邃,病机深藏,方证难识,实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也。及至多读多思多临证,渐悟之后,方体悟《伤寒》条文虽直白,而方证病机却蕴含于中,非多思多悟而不得其用也。每临证,辨六经、识病机,用方直中病证机要,顿感大道至简也,又乃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也。
读《伤寒论》、用经方,须深思考、勤临证,渐悟、顿悟,直至进入参禅第三境界之透彻圆融,当山水都变成心中的风景,证虽复杂而病机了然于胸,方达诊病佳境。故还需我辈发奋苦读经典,须知“济世之道莫大于医,识病之源在于经典”。
摘自2022-7-15中国中医药报
通讯员 魏锦慧 马雪莉 李百龙
马鸿斌,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主任、硕导。在30余载中,博采诸家,考古酌今,学术特色,以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以及继发性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内科杂病。
遍求名师 苦修医技
1988年从甘肃中医学院毕业留校工作。2000年跟随肾病专家张大宁、张宗礼、徐英等人进修学习,为以后从事肾病临床、《医学衷中参西录》等经典。
2011年,他先后拜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刘宝厚和山西名医李可为师,并继承李可“古中医学派”的学术经验,在慢性肾脏病的中西结合诊疗和疑难危重症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
淡泊名利 崇尚经典
“大医精诚”是古代医德的最高境界之一,其中“大”不仅强调了祖国医学的宏大广博,更强调了医者的高尚道德情操、宽广胸襟和至高、至远、至深的思想境界;“精”强调了对医术精益求精;“诚”强调了医者必须以至诚之心为民除疾灭病。
崇尚经典,认为古典医籍虽文辞古奥,但言简意赅,每一个字都寓意深刻,必须仔细玩味,反复琢磨,或触类旁通,或相互印证,方能理解其中真意。如《伤寒论》抵当汤方后有“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其中“不下更服”一句,有些医家解释为“服药后当以下利为取效之征”,马鸿斌认为应为“服药后下血为取效之征”。再如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有“汗出肤冷”与“肤冷汗出”之说,马鸿斌指出前者为汗后正胜邪退、病将向愈之征,后者则为正不胜邪、元气将脱之征,两者有天壤之别。
在临证中,秉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先天为根,后天为本”的思路,马鸿斌提出“清补结合、健行同用”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理念,在继承古方之基础上加减化裁形成萆薢分清颗粒、肾炎四味汤、芪苓健脾方等疗效可靠的方剂。对于肾病综合征,他主张激素联合中药治疗,而在运用激素的不同阶段,根据机体阴阳盛衰的变化不同,提倡分阶段论治肾病综合征。他通过学习“火神派”理论,体会到部分肾病综合征患者在运用激素初期所谓的阴虚火旺及气阴两虚实乃虚阳浮越之象,此时当采用“温潜法”以引火归元,方用潜阳封髓丹加减。对于重症肌无力、强直性脊柱炎等疑难杂症,他认为多属元气不足、寒邪凝滞、脉络瘀滞。在治疗中以扶其真元、温通经脉为法,用大剂量黄芪、附子,随症加减,久服方能获效。
专注科研 培养人才
主持“实脾饮治疗糖尿病肾病脾肾阳虚证实验研究”等省级课题10项,获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三等奖4项、甘肃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主编及参编论著7部。在人才培养方面,规培学生讲解知识、传授经验,并通过典型临证医案,为学生树立起学好中医的信心。在对研究生进行业务指导的同时,严谨的治学,“传道”“授业”的统一。严格、使其每一位学生都获益匪浅。“创建中西医结合肾病新学科”砥砺前行,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
尚经典、精于辨证、善用古方,以精湛医技悬壶济世,以高尚的医德精诚为民。传承祖国医学,弘扬中医文化。
梁君昭:心系患者 勇于创新
梁君昭,中医心血管病专家,是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导师,陕西省第三届名中医、西安市首届名中医。
他从事中医临床35年,注重中医疗效与方药配伍研究,对心血管疾病及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具有独到见解。
师承名医 勤于总结
梁君昭出身于中医世家,其父为陕西名医梁毓华。自幼受父亲影响,梁君昭少年时期即背诵《医学三字经》《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等中医启蒙读物。1987年,梁君昭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在梁毓华的指导下,梁君昭在大学期间,在常规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抓紧时间研读中医经典和名家著作,也时常手捧医书,勤学不辍。坚持两次跟师梁毓华侍诊,得到父亲学术真传。
认真学习中西医临床技能和急救诊疗技术。梁君昭师承陕西省名老中医张素清,之后他又跟师多位名老中医,不断钻研中医学经典理论,学习临床诊疗新进展,中医理论和技能日渐扎实。他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独到的学术见解和创新思路。尤擅长灵活运用藏象学说、经络理论、气机学说,结合体质辨识诊治心血管疾病、老年疾病和内科疑难杂症。
“藏络结合” 特色突出
通过对“藏象学说”和“经络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梁君昭逐渐形成“藏络结合”的理论特色与学术观点,提出“藏络结合”诊疗体系治疗心血管疾病,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治疗方案:扶正降浊、通络理气法治疗冠心病;补心祛瘀、通经疏络法治疗心律失常及心动过缓;益气养血、安神定悸法治疗心律失常期前收缩;辨证求因、分清虚实治疗高血压;补心宁神、解毒祛瘀法治疗心肌炎;灵活运用中医膏方,通过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治疗心血管系列疾病。重视痰瘀气郁为患,强调痰瘀同治、调节气机的治疗原则,结合患者体质综合调理。
梁君昭擅长经方和临床经验方治疗疾病,强调以中医为主,能中不西、先中后西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原则,形成了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医辨证与西医鉴别诊断相结合、中医辨证与中药专方专药相结合的诊疗方法。
研制出“桂参通脉胶囊”治疗胸痹心痛病、“扶正助脉方”治疗迟脉证、“半夏杜仲降眩方”治疗眩晕、“茯神欢皮宁神方”治疗不寐、“菖蒲远志定悸汤”治疗心悸、“葛根玄参降糖方”治疗消渴、“半夏厚朴消脂方”治疗高脂血症等。他擅长用膏方治疗心系疾病,总结出从脏腑气血论治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显著。
教学相长 培养后学
以仁爱之心对待患者,为人坦诚勤勉、和蔼体贴。门诊量大,延迟下班,有些从外地赶来求治的患者,没有挂上号,他就加号为患者诊治,延迟下班已成常态,经常午餐拖至下午两三点钟才吃上。由于德术兼备,。
在教学中,他非常注重培养研究生和学术继承人的临床诊疗和科研能力,将临证思维和诊治能力贯穿于跟师过程的始终。他经常告诫学生要将中医典籍中的经文含义、方药内涵及导师的学术经验与临床实践相互印证,才能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与消化,提高中医师承的实效。他言传身教,因材施教,不仅传授医术,同时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医德培养。
坚持科研 成果显著
重视临床科研,“从脏络论治阳虚瘀浊证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研究”“院内中药制剂扶正助脉片的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高血压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其与血压昼夜节律相关性的研究”“中医临床用药药理及剂型改进技术研究—桂参通脉胶囊的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等,获得局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近10项,主编中医专著3部。
梁君昭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推崇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行医治病,必须“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对待任何患者都要“一心赴救”。在处方深思熟虑,反复斟酌,力求药专效优,价格低廉,旨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深得患者和家属的信赖,也赢得同行的好评。 (姜浩 樊秋娥)
他精研中医典籍,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在肝病、脾胃病等领域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和临床经验。曾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3部,获得省市县科技进步奖3项。
求医无门的他们,通过网络寻找到张美稀,通过视频连线远程会诊。1990年,张美稀从浙江中医药大学毕业,在他的书房里珍藏着数百本中医药典籍,诊疗之余,他把重要的中医典籍都翻阅了不止一遍。他说:“从事中医药的研究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为学好中医,我还上过山、采过药,书本里的东西只有结合实际研究才是真知识,只有将理论真切地联系到实际才能拓宽中医工作者的思路,才能有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重视顾护脾胃 擅用膏方调理
对于中医调养与治疗,张美稀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经验,尤其善用膏方,早在2004年他就开展冬令膏方调治。区别于一味大补,他推崇李东垣的脾胃论,即脾胃虚弱、百病丛生。在疑难、危重病的治疗上,他重视顾护脾胃,运用汤剂膏方、饮食调养、运动等进行全方位养护,顺势调理,以达强健脾胃、百脉畅通的目的。年接诊量超过一万余人次,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回望32年从医路,感慨道:“我在学中医、用中医的路程中,真切体会到中医真的是国粹,能够解决许多临床疑难杂症。我信中医、爱中医,我愿意倾尽一生,用自己所学为百姓服务。” (陈若子)
小半辈子的经历让我清楚地知道,学习任何东西,基本功最重要。基本功错了,永远成为不了个中高手。我学中医的道路颇有特色,供初学或欲学中医的同道参考,必可少走弯路。
我学中医第一步认识中医:
我在中医门诊工作,故有便利条件看各类中医的处方,而知什么样的中医效率最高。凡是有名的中医,女儿一感冒,就请他们处方。女儿成了中医流派的试金石。
看了两年,我知道中医至少可以分成三类:
一类是西化的中医,按照西医病名、化验单来看病,药也没有什么汤头,堆彻起来的中药没有君臣佐使的章法,不但治疗常常无效,而且可能加重病情。
二是时方中医:这些中医常常是师带徒或是家传中医,开药有汤头,有时也用经方做基础方打底。治疗效果还不错,老病人挺多。但时方中医的问题是,慢性病不能停药,停药后必复发。其次是对大病、重病特别是肿瘤,手段有限,连让病情稳定都非常困难,所以时方中医的观点是让肿瘤病人先手术,同时用中药调理。治疗感冒无法一剂药解决问题
三是经方中医:这类中医是真正的中医,他们按照六经辩证来分析患者病情,辩证准,常常患者喝第一碗药,就可以感觉到中药的神奇疗效;治疗哪怕是可怕的肿瘤,如果辩证准,病情一样一下子就被控制。治疗感冒等外感病,一般都是一剂药或两剂药搞定。这类中医已经非常稀缺,如果美国倪海厦老师、北京的武国忠医师、陈明老师,南京的黄煌老师等。但我亦看到经方中医在加减处方、变方时,患者病情常会反复。
有了对中医的感性认识,便可确立学习中医的方向,学习经方中医,用六经辩证。
学中医第一口奶非常重要
在中医门诊看了两年,我开始自学经方中医,首先学习的是《伤寒论》。学习的第一本书是刘渡舟老先生编写的《伤寒十四讲》,其次是到中医药大学听陈明老师讲《伤寒论》。
我在学习伤寒论不到十天时,即用桂枝汤原方一剂治愈邻居自汗不止的小伙子;一周后我用柴胡桂枝汤两剂治愈了邻居需要动手术的胆结石患者,这对我真是太震撼了!为什么说学习中医第一口奶非常重要?这两个病例让我坚信经方原方不加减就可以治愈现代的疾病!这口奶太重要了,因为现在的经方中医,在教学生时,都在告诉学生如何加减,有了这口奶,我就不会被误导。现在的经方中医都在实践经方的合方、经方合时方、经方加减时,我却更尊重经方之原方,在自己、家人、朋友中实践经方原方治病的疗效。
虽然有经方家认为,我是运气好,能碰上符合经方原方的病例,但我坚信经方原方有更好的疗效,因为我已经实践了100多例患者的治疗,其效如神!
学习中医的第一步精研四大经典:
学习中医第一步,我特别认同倪海厦老师的观点,先学中医之本源针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把经典学扎实了,再学温病、时方的中医经典,这样不会被迷惑。
我为了更好地给自己和家人治病,是先学习伤寒论,然后在自己和家人身上实践经方。有了实践,才会更坚信伤寒论中的条文是真理。学习的技巧是,一看伤寒论的教科书,二看伤寒论的教学光盘,网上有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的课件,如果经济宽裕,可以托国外的朋友购买美国倪海厦老师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的五大课件,倪老师的课件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我认为是学习中医非常好的课件。
学习中医的第二步学习运用经方原方
现代中医都在教人如何组方,我认为此方法学习中医不但难,而且效果差。因为古人组方的原则早已失传,我们妄臆古人组方的原则,组出的方鲜能精准。
师傅告诉我,以前的儒医,即是秀才以上的读书人,本不学医,但家人或邻居有疾,就到医书中选方,并不自己组方,治疗效果亦非常好。
仲景先师的经方有200多个,桂林古本伤寒论中经方更是有380多个,我们学习经方首先学习如何运用这些经典方剂,自己、家人生病用经方疗疾,积累经验。我的体会是,经方原方就象精确制导的导弹,指那打那,疗效非常稳定。患者病情复杂时,可以让患者用2-3个经方,为避免药物的相互干扰,可以让患者不同时间服用不同的经方。
我确信中医初学者,学习如何使用经方原方,比学习如何自己组方或经方如何和时方或经方如何和经方的效率更高,疗效更好更稳定。
学习中医的主攻方向学习专病的治疗
老子曰:智者不博,博者不智!学习中医也一样,要有基本功,四大经典学的好,也要有专长,主攻专病的临床研究。
我学中医后,一是用经方为家人治疗各种杂病,二是与老师在门诊用经方治疗乙肝及其并发症。攻专病对提高临床水平非常有价值,门诊病人虽然不多,但近半年我们即积累了100例的各型乙肝、肝硬化、肝癌的病例,对乙肝传变的规律、治疗的难点、如何守方、如何变方、用方的四季变化都有了基本的概念。当门诊能够逆转危在旦夕的严重肝腹水患者,缓解肝癌不适症状稳定病情,我就深刻地知道六经辩证是正确的,经方有多伟大,也就更认同倪海厦老师所云西医有多烂。同时乙肝患者中同样有,月经不调、流鼻血、口腔溃疡等杂病,我亦可以从治疗乙肝中学习治疗杂病的经验,所谓是一通百通。我想门诊用几年时间治疗几千例各种乙肝患者,必可解决乙肝及其并发证的大部分问题。
很多慢性病西医都没有好办法,如过敏性鼻炎、心律不齐、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肿瘤等等,这些病经方中都有相应治疗的方剂和经方家的经验,中医学子专攻一病,一病中又有无数变证,同一位病人治疗过程中又有不同的变证,能将一个病确实拿下,不但功德无量,而且影响力巨大,何愁中医不兴。
学习中医离不开良师益友
古语云:井淘三遍水自甜,师从三家武艺精。学习中医多访名师,多结交中医学友,对自己临床水平提高大有帮助。我经常将门诊疑难病例发给英国的学友讨论,学友的分析亦开拓我的眼界。一次门诊治疗慢肝的难题,慢肝疏解少阳,可迅速缓解其口苦咽干目眩恶心胁痛纳差乏力失眠等不适症状,但守方时间一长,病情或反复或出现停滞不前,甚疑惑。我请教道医老师,道医老师净手刷牙后说,光升发少阳,哪有那么多阳气供你升发,还要回到后天之本和先天之本上来。真是一语道破天机,点醒梦中人。
另外大家注意,不要迷信权威甚至自己的老师,经过临床检验的经验才是最可靠的。
个人学习中医的一点浅识,供有志于中医的学友参考。中医已成我余生之追求,路途艰难,愿吾辈有菩萨心肠,披荆斩棘,共同为弘扬中医而奋斗。
道医学子书于2008年7月21日星期一
张某,男,46岁,于2015年6月3日因语蹇、口、左侧肢体麻木2天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未系统口服降压药,无冠心病、糖尿病史,伴有头晕,口干咽燥,恶热汗出,喜冷饮,纳可,寐安,二便调,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查体:P:108次/分,BP:200/100mmHg,构音欠清,左口角偏低,左侧肢体痛觉减弱,神经查体余(-)。尿蛋白:+-,TG:2.28mmol/l,CHO:6.63 mmol/l,LDL:4.31mmol/l。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左室高电压。脑CT:未见明显异常。颈部血管彩超提示:双侧颈动脉硬化伴软斑形成。心脏彩超:左房扩大,左室肥厚,二尖瓣返流(轻度)。
中医诊断:中风之中经络风痰阻络证。西医诊断:脑梗死,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高血压性心脏病,窦性心动过速,混合型高脂血症。
西医予阿司匹林肠溶片以抗血小板凝集、阿托伐他汀钙胶囊口服调脂稳定斑块,为保护脑供血3天内未给予降压药;中医予丹参川芎嗪液静点配合针刺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中药汤药以祛风化痰通络为治则,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口服。
方药:清半夏10克,生白术15克,天麻15克,丹参15克,酒大黄10克,陈皮10克,茯苓30克,石菖蒲15克,白僵蚕10克,地龙15克,菊花10克,钩藤15克,益母草25克,水煎服,早晚分服。
经治疗3天后诸症明显好转,但心率持续在100次/分,BP:180/120mmHg左右,遂加服美托洛尔缓释片23.75毫克,每日2次,调节血压、心率,3天后无改变;加服硝苯地平控释片30毫克,每日1次,调节血压,5天后仍无改变,血压、心率持续居高无改变。
追问病史:患者长期烟酒史,每周饮酒3~5次,每次啤酒约12瓶。目前病人语明,口角对称,无肢体麻木,但仍头晕,口干咽燥,恶热汗出,喜冷饮,纳可,夜寐梦多,小便黄,大便黏腻不爽,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予三仁汤化裁:生薏米30克,杏仁10克,白蔻仁15克,滑石10克,藿香10克,茯苓皮20克,陈皮10克,茵陈30克,厚朴10克,竹叶5克,黄芩5克,黄连5克,葛根20克,水煎服,早晚分服。经治疗3天后诸症明显好转,心率92次/分,BP:160/100mmHg,停服美托洛尔缓释片。1周后心率86次/分,BP:150/90mmHg,遂出院口服中药汤药治疗。1周后心率80次/分,BP:140/80mmHg,停服硝苯地平控释片,继续服汤药。2周后血压、心率稳定,夜寐佳,二便正常。嘱患者戒烟酒,饮食清淡。
按:该病人为中年男性,患高血压病多年,口服常规西药结合平肝潜阳、化痰通络中药汤药,效果不显。考虑到患者长期饮大量啤酒,湿热内停,热邪鼓动气血,湿邪阻遏脉道,从而导致血压、心率持续居高不下,予三仁汤和葛根芩连汤化裁。三仁汤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但该病人长期吸烟饮酒,伤及脾胃,运化水湿之力减弱,胃阳虚湿郁,郁而化热,湿热弥漫上中下三焦,虽无外邪,但湿热之病机与三仁汤相同。故采用分消走泄法使湿有出路,方取三仁汤;热邪偏胜,结合大便黏腻不爽,加葛根芩连汤清热升清,配伍藿香化气利湿。分消走泄法使湿有出路,兼以清热。服药后热象渐缓,湿象渐退,脉道无湿热之邪阻遏,血压、心率逐渐恢复正常。
从中医理论角度考虑,高血压病是气血运行平衡失调的问题。高血压病的常见病机有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肝风上扰、痰浊中阻、瘀血阻络等。但高血压病是与体质及并发症密切相关的常见或相兼证候,该病人湿热为患是其特点,分消走泄以清利湿热,脉道无湿热之邪阻遏,则诸症平稳。对于高血压病人,笔者体会到调节体质与气血阴阳的平衡,改善痰瘀的状态非常重要。(江红)
中医治愈肾病综合征案实录
摘自2024-8-14中国中医药报
柴瑞霁 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
徐某,男,60岁,2014年3月7日就诊。患者2013年10月出现轻微下肢浮肿,1周后渐至下肢高度水肿,腹部肿胀伴腹水,于11月初入住某医院内科,初步诊断肾病综合征,经治疗后水肿减轻并出院。3次前往西安某医院肾内科门诊,因患者拒绝住院进行肾穿刺,门诊以膜性肾病诊断治疗。刻下:患者自觉乏力,尤其下肢明显。余无明显不适。现口服:泼尼松片(5片/d)、缬沙坦胶囊、阿托伐他汀、羟苯磺酸钙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骨化三醇软胶囊。2014年3月6日尿常规:尿蛋白(++++),比重71.030;总蛋白53.0g/L,白蛋白35.0g/L,球蛋白18g/L。舌暗红,苔白,脉沉滑。
辨证:脾肾两虚,水气不化。
处方:茯苓25g,猪苓10g,泽泻10g,炒白术20g,桂枝5g,车前子10g,桑白皮15g,炙黄芪25g,党参10g,炒山药25g,当归15g,女贞子10g,枸杞子10g,炙甘草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用药分析
针对脾肾两虚、水气不化的基本病机,方用五苓散加炙黄芪、党参、炒山药、炙甘草健脾益气;加女贞子、枸杞子、当归益肾补虚;加车前子、桑白皮利水泄浊。其中,黄芪与当归同用,还有当归补血汤的方义。处方补脾益肾、化气利水,作为首诊辨证论治的开端。
3月13日二诊:药后乏力略轻。守上方加茯苓皮25g、陈皮10g、生姜皮10g。7剂,煎服法同前。
用药分析 上方加茯苓皮、陈皮、生姜皮,又寓五皮饮(少大腹皮)于其中,以增强利水泄浊作用。
3月20日三诊:下肢乏力减轻。舌脉同上,辨证同前。处方:茯苓25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20g,桂枝10g,菟丝子10g,沙苑子10g,车前子10g,女贞子10g,枸杞子10g,炒黑豆30g,甘草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用药分析 在乏力减轻、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方用五苓散合五子黑豆汤(笔者治疗肾病综合征常用方)。
3月20日至6月4日来诊5次,均以五苓散(改汤)合五子黑豆汤,酌情加入桑白皮15g或白茅根30g,计服70剂。
用药分析 治疗慢性病要有方有守。经此治疗,病情稳定,无明显自觉症状。
6月5日就诊:近3个月来,精神状态明显好转,饮食、睡眠均佳。刻下:无明显症状与不适。停服激素等西药12天。舌淡红,苔微白,脉沉。处方:茯苓25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20g,桂枝5g,菟丝子10g,沙苑子10g,车前子10g,女贞子15g,枸杞子10g,炒黑豆15g,炒山药30g,炙黄芪25g,炙甘草5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用药分析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病情稳定,停服激素等药之后,针对基本病机的持续治疗才刚刚开始。在笔者的经验中,运用五子黑豆汤合五苓散是一个基本方剂。此次加炒山药、炙黄芪、炙甘草,是在基本方上增加补脾益气的作用。
6月19日就诊:药后平适。当日本院检测尿常规:尿蛋白(+),隐血(±)。肾功能三项正常范围。守上方加当归10g。14剂,煎服法同前。
用药分析 上方加当归,与黄芪相配,补益气血(寓当归补血汤方义)。
7月3日就诊:药后平适。守上方减炙黄芪、山药、当归。14剂,煎服法同前。
用药分析 上方减炙黄芪、山药、当归,是侧重补益之后,精简方药,恢复基本方剂的使用。
7月17日就诊:小便少量泡沫。无其他临床症状,精神较佳。舌质淡红,苔白,脉沉。处方:菟丝子10g,沙苑子10g,车前子10g,女贞子15g,枸杞子15g,黑豆皮15g,白茅根30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用药分析
五子黑豆汤中的黑豆,可以用黑豆皮替代。原因有二,一是临床观察黑豆的益肾可能兼有化气利水的作用?所以,在使用黑豆时,笔者开始尝试用黑豆皮替代,以便进一步观察。
7月31日就诊:药后平适。守上方加茯苓20g、决明子15g。14剂,煎服法同前。
8月4日就诊:守上方再加白术20g。14剂,煎服法同前。
用药分析 以上两诊,于五子黑豆汤中加茯苓、白术,增加健脾利水作用;加决明子益阴清热,防止药后化热。
8月28日就诊:近日口干,别无不适。8月27日尿常规:尿蛋白(++),隐血(±)。舌淡红,苔微白,脉沉。
辨证:脾肾两虚,水气不化,微有化热。
处方: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生白术20g,桂枝5g,车前子10g,女贞子15g,枸杞子10g,五味子10g,决明子15g,桑白皮15g,白茅根30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9月11日就诊:守上方去桂枝,加菟丝子10g、沙苑子10g。14剂,煎服法同前。
9月25日就诊:守上方加黑豆皮15g。14剂,煎服法同前。
用药分析
因近日口干,微有化热伤阴,恐与甘温补肾时久相关,故作适时调整。8月28日处方,用五苓散合养阴五子汤(家父柴浩然先生的经验方,即五子黑豆汤中,去偏于甘温的菟丝子与沙苑子,替代为偏于酸凉的五味子,与偏于甘凉的决明子),再加甘寒的桑白皮、白茅根以清热利水,使处方的药性相对平缓。9月11日处方,则于上方去桂枝,加菟丝子、沙苑子(恢复五子黑豆汤),也是将辛热的桂枝易为甘温的菟丝子与沙苑子,减轻处方的辛热之性。9月25日处方,加黑豆皮替代黑豆。
10月9日就诊:药后平适,口干消失,无临床症状。舌暗红,边红,苔薄白,脉沉微弦。
辨证:脾肾两虚,水气不化,化热伤阴。
处方:茯苓25g,猪苓10g,泽泻10g,阿胶(烊化)10g,滑石10g,车前子10g,女贞子15g,枸杞子10g,生地黄15g,小蓟15g,荆芥5g,白茅根25g,黑豆皮15g,甘草5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用药分析
舌质暗红,舌边红,有化热伤阴、夹瘀伤络之象,故本次方用猪苓汤加车前子、女贞子、枸杞子(五子黑豆汤去菟丝子、沙苑子)益肾养阴、利水泄浊。再加生地黄、小蓟、荆芥、白茅根清热利水、祛瘀散血。
10月23日就诊:药后平适。小便泡沫微量或无。舌淡红,苔微白,脉沉。
辨证:脾肾两虚,水气不化。
处方:茯苓25g,猪苓19g,泽泻10g,白术20g,桂枝5g,菟丝子10g,沙苑子10g,车前子10g,女贞子15g,枸杞子10g,鹿衔草15g,黑豆皮15g,白茅根30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用药分析
服上方之,化热伤阴、夹瘀伤络症状消失,故又恢复使用五子黑豆汤合五苓散。方中加甘温性平的鹿衔草益肾温阳,增强本方补脾益肾之效。
11月20日就诊:药后平适,守上方加怀牛膝15g,续服14剂,煎服法同前。刻下:无明显自觉症状。当日尿常规:尿蛋白(-),隐血(-)。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处方:菟丝子10g,沙苑子10g,车前子10g,女贞子15g,枸杞子10g,决明子15g,益母草15g,黑豆皮15g,白茅根30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用药分析
病轻药轻,病重药重。自觉症状消失,尿检正常。方用五子黑豆汤,加决明子、益母草、白茅根,药轻方减,易于长期服用。
12月4日就诊:守上方加怀牛膝15g。14剂,煎服法同前。
12月18日就诊:药后平适,无小便泡沫,无自觉症状。效不更方,守上方加熟地黄20g、茯苓15g。14剂,煎服法同前。
用药分析 效不更方。以上两诊,分别加怀牛膝与熟地黄、茯苓,又寓济生肾气丸方义,以增加补益肾气的作用。
2021年12月8日,患者携妻子就诊。诊毕,患者致谢,自2014年12月就诊后,停药观察至今已有7年,未反复,病情康复良好。
按
本案患者为膜性肾病,起病时下肢高度水肿,并伴腹水。经过西医治疗后水肿消失,但因长期蛋白尿不消,转为中医治疗。本案在中医辨证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本案首诊,仅有全身乏力,下肢明显,伴有蛋白尿。舌暗红,苔白,脉沉滑。突出了脾虚的病机特点。也就是说,慢性肾病的基本病机“脾肾两虚,水气不化”,有偏重脾气虚弱或肾气虚弱的不同,本案属于前者。这是因为,发病初期,除下肢浮肿明显外,伴有腹部肿胀及腹水,说明脾气虚弱、水湿不运的病机较为突出;经过治疗之后,水肿消退,又以全身乏力、下肢明显为主,还是脾气虚弱的病机表现。从“前症”与“现症”结合分析,其脾肾两虚,是以脾虚为主。故首诊辨证处方为四君子汤合五苓散(汤)加黄芪、炒山药、当归、车前子、女贞子、枸杞子、桑白皮,又寓苓桂术甘汤、当归补血汤于其中,突出了补气健脾的治疗方法。继而合以五皮饮,守方治疗。
第二,当药后乏力减轻,脾气虚弱改善,其“脾肾两虚”的病机相当,才改用五苓散(汤)合五子黑豆汤为主,持续治疗近半年的时间,用方155剂。
第三,由于长期使用补脾益肾方药,难免会化热伤阴,出现基本病机偏移肾阴损伤,故于2014年9月、10月之间,使用五苓散(汤)加车前子、女贞子、枸杞子、五味子、决明子(养阴五子汤),以及桑白皮、白茅根;合猪苓汤加车前子、女贞子、枸杞子、生地黄、小蓟、荆芥、白茅根等,侧重于养阴清热。
第四,经过以上治疗方法的调整,病情表现为无明显临床症状,病机回归至“脾肾两虚,水气不化”的基本病机。故从2014年10月之后,改为五苓散(汤)合五子黑豆汤加鹿衔草或怀牛膝等,治疗3个月,至病情康复。
以上的治疗过程提示我们,本案病情相对稳定,病症较轻,治疗难度不大。只要根据病情的轻微变化或病机偏移的具体情况,有主次、分轻重的微调治疗,就能把握时机,取得较好的疗效。
第五,慢性肾病处于隐匿期或恢复期,大多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常常受到“无症可辨”的质疑。对此,我们往往结合病史与治疗过程,以及潜在的基本病机,提出“无症从虚”治疗,是对临床辨证方法的补充和发挥。本案后期的辨证治疗,即以此为依据。
第六,家父总结的五子黑豆汤,是慢性肾病治疗的常用方剂。其中,黑豆具有益肾利水的作用。对于黑豆的炮制,其多年之前强调,若有可能,用童便炒黑豆为宜;若无条件,用淡盐水炒黑豆。现在笔者多用后者,有时也改以黑豆皮替代。本案使用的黑豆或黑豆皮,即是其例。
(作者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本文摘编自《柴瑞霁中医肾病临证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一、腹诊的概念以及源流简介
腹诊就是指腹部的切诊,它是望闻问切中切诊的一部分。腹诊提供给我们诊疗的信息只是四诊之一,但在独特的时候能发挥独特的判断作用。它是通过观察腹壁的紧张度、机械防御反应判断虚实而进行病情的决定以及选用方剂的决定。
今天介绍的腹诊来源于日本汉方医学里的古方派。腹诊的源流有《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所谓内难派和伤寒派,以及后世的折衷派。汉方医学家通过对经典中腹部症候的领会及临床实践在江户时代形成腹诊的理论,实践直至今日。如今汉方医学的临床医师们,把腹诊当作最常用的诊疗方法,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脉诊,同时也是一种治疗手段。大塚敬节把腹诊大致分为难经派腹诊、伤寒派腹诊和折衷派腹诊。目前汉方医学的古方派所采用的腹诊方法是以伤寒派腹诊为主流。 关于腹诊的理论依据,《内经》、《难经》中有丰富的描述,今天就不做介绍。其中,关于尺的概念解释,汉方医学古方派认为尺实际上是腹部。比如,《素问?方盛衰论》中“按脉动静,循尺滑濇”,是说按循腹部的滑与濇来取得诊疗信息;《灵枢?论疾诊尺篇》中“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尺”也是指腹部。
对于伤寒派腹诊来说,我们所得到的信息非常多。原著中对腹诊的描述有非常恰当、饱满的形象感,和很强的临床实用旨归价值。比如,对于心下部位,有如心下痞、心下濡、按之心下满痛等;对于胸胁部位,如胸胁苦满,胸下结硬,胁下硬满等;对于少腹以及脐下部位的描述更加丰富,如腹满,少腹拘急,脐下悸等。 其中有一部分描述属于患者的自觉。比如说,患者说吃了饭,不往下走停在心口,一种胀满的感觉,就是心下痞满,但是做腹诊并没有发现心下有痞硬、结节等,这属于患者的自觉症状。
更多的是医者诊查的他觉。比如说刚才那个患者,给他进行腹诊检查,可以发现剑突下胃脘部,连到中脘,甚至到下脘,有痞满感、抵抗感、压痛、痉挛、结节甚至可以摸到有形之物,形如网球、皮球、覆盖的碗或盆甚至水坝等,这是心下痞的他觉症状。如果患者有心下痞满的自觉,腹诊又发现了他觉症状,这就叫做自他共觉。
《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对于腹诊的描述非常简单、简洁,但是形象感非常饱满,提供的信息包括性质、形状、程度、范围等。每一个描述用语表现出一个特定腹象,几乎是独立的、不能代替的。这些腹诊的症候也不能用概念、定义方式来表达,只能用于描述,在描述中把握特征,形成一种腹象。
二、伤寒派腹诊
1体 位
腹诊时一般双腿要伸直,但根据医生的个人习惯或考察特殊腹证时,可能要求病人双腿屈膝一下。
2腹部的望诊
观察色调,营养状态。
健康红润、营养良好,意味着气血量充足良好;色调苍白提示寒的状态或者血虚;皮肤色素沉着、干燥或者营养状况低下,可能提示淤血,血虚等。
再看腹壁的形状。
以腹部跟胸部比较,腹部处于三种状态,第一隆起,第二平坦,第三凹陷。
腹部膨隆提示病在半表半里,并且气血充实,腹部有气滞、水滞的状态。在大柴胡汤和防风通圣散的适应症里,常常可以看到腹部的膨隆;分消汤的适应症里腹部气滞、水滞膨隆的表现比较典型。但在防己黄芪汤的适应症里,对有肥胖倾向的患者也可以见到腹部的膨胀隆起。这种膨胀隆起和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的膨隆不一样,是腹壁紧张程度偏低的低紧张性外观,按之松软,抵抗比较弱,往往伴有皮肤颜色的苍白,多见于老年妇女。
腹部凹陷,提示半表半里的状态或者是内里气血虚衰的状态。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适应症里,多数腹部轻度的凹陷;在小建中汤、人参汤的适应症里,也可以多见到腹部的凹陷。
3腹诊要点
切诊,用手触摸、按压、寻按患者腹部的检查方法。
腹部区域的划分。胁下指的是两肋的上下缘;心下一般是指剑突下,甚至包括到中脘、下脘甚至到脐部;对于脐部的划分,有脐上、脐旁、脐下。脐旁一般是只旁开两横指的部位;脐下部位又叫小腹。不同的医家对划分有不同的细节。
首先是腹壁汗出。手掌轻抵于患者腹壁看有没有汗出,有汗或无汗、凉汗或热汗是可以观察到的。稀薄零落的汗出,在表之气血虚弱的状态中多见,如桂枝汤、柴胡桂枝汤、苓桂术甘汤、防己黄芪汤等适应症。循按下患者的手臂,也可以得到汗的一些特征性情况。发粘的汗液,都是里热所致,可见于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承气汤等适应症。
第二点是腹壁的皮肤温度。手掌放置同一部位几秒钟就可以得到正确的体温判断。临床上常遇到患者腹部偏凉的情况,凉的部位可以在胃脘部、下脘、少腹等。在当归芍药散和薏苡附子败酱散中的适应症里,可见到脐旁部和回盲部体温的偏低。汉方医学腹诊的一些观点认为,比如右下腹疼痛难忍,常用大黄牡丹汤或者是薏苡附子败酱散,他们认为体温正常情况下可以选用大黄牡丹汤,而当体温偏低时,应当选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在服用金匮肾气丸和济生肾气丸的病例中,会出现小腹部发凉,伴有小腹部的不仁。
第三点是肠蠕动亢进的有无。这在金匮的建中汤证里,描述非常形象。通过薄薄的腹壁可以看到消化道咕噜咕噜的蠕动,出现有头足等;将手掌放于腹壁上可以感受到消化道气体的活动,以及伴随的蠕动亢进。对应的主诉一般是消化道症状,比如说胀满痞硬、嗳气、排气多等。
第四点是胃肠气体的多少。西医查体时,腹部有叩诊,看看有没有胀气、腹水。用中医腹诊的视角来进行叩诊,可以诊断腹腔气体的多少。结肠的肝区部和脾区部气体多时,多为柴胡疏肝汤、疏肝汤、柴胡汤等理气剂的适应症;小肠气体多时,多使用柴胡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等。对于气体多少,也可以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参考腹部平片或者B超,进行更直观的考察。
第五点是腹力。腹力是指腹壁的紧张度,通过手掌或者是三个手指指腹来按压腹部,来评估腹壁的紧张度,在腹诊中有比较大的意义。把恰到好处的中等程度的腹部紧张度列为五分之三,抵抗力度更强一些的是五分之四,最强的按压不动的叫五分之五,比中等程度弱一点的叫五分之二,最软的叫五分之一。
第六点是腹直肌的紧张度。用手掌或者用二、三两指或者三指的指腹来诊查腹直肌的紧张状态。从腹直肌的肋弓附着部到耻骨联合部,从上到下依次按压,诊查整个腹直肌的紧张度。腹直肌紧张度的异常有四种类型,某些类型明显的提示某种特定的方剂。全腹直肌的紧张,提示芍药甘草汤,桂枝汤,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下腹部腹直肌的紧张,提示金匮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
第七点,心下痞硬。心下痞硬是指心窝部的抵抗和压痛。采用三指的指腹从胸骨剑突的下部一直到脐部,连续按压正中部位,观察有无抵抗、硬结、压痛。
弦痞,指在患者直立状态下用三指按压心下部位,出现向心内发散的明显疼痛。即使在仰卧位没有发现明显的心下痞,但直立时仍有压痛,这也是典型的弦痞的腹证。疼痛特点是沿着左肩胛骨的内缘出现。这是一个比较有特征的腹证,提示使用的方剂有延年半夏汤、大柴胡汤和吴茱萸汤。关于延年半夏汤,岳老在《岳美中医话》中有一篇“谈延年半夏汤”,讲得非常实在,对延年半夏汤治疗哮喘或消化道慢性炎症所出现的拘挛性疼痛的良好效果赞赏不已。
心下支结,指在脐和右乳头之间连线与右侧腹直肌的交点附近所出现的肌肉的挛缩和压痛。这是《伤寒论》里的一个概念,在柴胡桂枝汤原文有出现,提示使用良枳汤或柴胡桂枝汤。
心下硬,指心窝部腹壁出现的不伴有压痛的局部肌紧张。在半夏泻心汤证、人参汤证中可以见到。心下硬,范围广泛者,有个特殊的称法,叫心下痞坚,在木防己汤的条文里出现,提示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和木防己汤。曾金鉴先生曾经有一篇论文是讲木防己汤治疗心功能衰竭,其中一个突出的体征就是心下痞坚。我曾经比较过金匮要略教科书和大塚敬节的《金匮要略研究》里对于木防己汤的解释。《金匮要略研究》重点提到心下痞坚这个体征,而金匮要略教科书对于心下痞坚一带而过。心下痞硬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胸骨剑突和脐之间的中间部位,也就是中脘部位,甚至是偏上一点这个部位,出现一个网球大小范围的比较硬的抵抗。这个特征提示使用汉方医学认为的桂姜枣草黄辛附汤,实际就是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翻译《金匮要略研究》时,有个退休的护士长,因为心绞痛入院。给她做腹诊时就发现了网球,边缘非常清楚,就像一个浮在中脘的网球。就给她用了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效果非常好。腹诊有时候是不可思议的,一个特征性的腹征就提示一个明确的方剂选择的指归,而且效如桴鼓。
第八点是胸胁苦满。它是指季肋下的抵抗和压痛。通常情况下我们往往认为是患者的一个主诉,患者感觉到两胁肋的胀满,甚至疼痛、不适感。腹诊认为胸胁苦满更是医生的一种察觉,指左右肋弓附近有重压感、压迫感和肋弓下肌紧张以及压痛。关于范围的解释,日本医家有不同的理解。
胸胁苦满是决定少阳病胸胁苦满型的一个重要症候。实证时表现比较显著,虚症时表现比较轻微,也就是说在大柴胡汤证里可能表现的最为显著,而在小柴胡汤证里表现是中等的程度,而在柴胡桂枝干姜汤证里表现的比较轻微。所以对于胸胁苦满甚至腹部胀满的病例,腹诊时的胸胁苦满以及腹力腹直肌拘挛程度的评估为选用具体的柴胡剂提供了一种选择方式。从临床上来说,是有道理的,有效果的。按照汉方医学腹诊学的研究,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四逆散、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都属于柴胡剂系列,可能都有胸胁苦满,但是大柴胡汤证的胸胁苦满最为显著,依次较显著,中等显著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