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将被验证:50万辆目标踏空
(2015-03-05 09:14:20)
标签:
股票新能源汽车 |
两年前我曾经有个大胆的预言:新能源汽车到2015年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的目标,一定会落空。我以直面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困惑的勇气和胆识,作出的这个预言,希冀引起业界和政策制定者的理性认识。但此言既出,各种非议甚至指责纷至沓来,时至今日,预言即将被验证。
按照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首届论坛在今年初公布的数据:截至到2014年底,我国生产各类新能源汽车已达11.9万辆,2014年全年产量大概是84900辆,虽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整体数量仍然不大。在示范城市当中,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合肥、深圳等地达到了5000辆以上的推广数量,私人消费市场初具规模,但与《规划》的目标相去甚远。2013年至2015年39个推广应用城市(群)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33.6万辆。而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底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仅3.86万辆,仅为目标量的11.5%。
今年是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规划中的关键结点,按照预期设想,到2015年将实现50万辆的保有量规模。按照2014年新能源汽车推广规模和数量来看,今年肯定完成不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目标,又是一次盲目的“放卫星”。
2009年启动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以来,不断完善政策,先后出台了补贴税收、政府采购等多方面的措施,涵盖了研发、消费和配套设施建设等相关环节,形成了一套体系。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厚爱无以复加。即使在政策的强力催化下,结果仍不尽人意。
私人消费市场不打开,新能源车难以破局,政府显然很明白这个道理,也在想尽办法刺激私人消费市场。政府补贴,甚至取消汽车牌照限制的刺激,仍然无法打动消费者的心。2014年10月26日发布的北京市第五期购车摇号配置结果显示,个人新能源车摇号指标一共有2724个,为历史最多,可是有效的个人申请数仅为1855。在北京一号难求的情况下,多数人还是选择放弃新能源车。停车难、充电难,大过了电动汽车带来的经济、便利。
透过这并不漂亮的数字,我以为,没有完成任务固然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但市场经济本就不相信行政推广,当脱离实际的指标与市场相遇,无异于以卵击石,一击即碎。仅有政策的牵引,却没有市场的培育,对真正推动行业发展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位部委领导愿意谈及2015年50万辆的目标如何实现。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仍然要郑重发问:如果目标落空,是否需要对政府问责?谁又来承担产业目标落空和贻误产业发展机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