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90后特征鲜明,有着比他们的80后前辈更直接的张扬。马佳佳因为成为微博红人而为人所知,她的情趣用品店开到了三里屯。互联网开发者社区Segmentfault创始人高阳组织了“丧心病狂的90后”小组,组里三分之一的人在创业,60多人的项目加起来可能超过5亿人民币。
6月毕业季,与毕业生人数同步增加的,是90后创业者的数量。
90后创业者中,目前最大的也不过24岁。然而放眼全球,20岁的马克·扎克伯格创办facebook网站;比尔·盖茨21岁创办微软;乔布斯21岁创办苹果公司。年轻,对于创业者来说,从来不是问题。
来自《2012年互联网创业者生存与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2012年互联网创业者中90后占比16%,80后占68%。而此前一年的调查数据中,创业者中90后仅占约6%,80后创业者约为77%。
自我博弈
2014年初,《福布斯》中文版评选出了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90后有5位。“一起唱”软件的创始人尹桑最小。
开始时,有投资基金觉得尹桑年龄太小,头发也总是乱糟糟的,犹豫是否要等两年再投资。李丰却十多分钟就做了决定。事实上,IDG资本至今已经投了七个不同的90后创业公司。合伙人李丰还觉得“我们稍微有一点后知后觉”,他认为90后群体值得更早被关注。
去年,尹桑的公司获得IDG资本2000万元的A轮融资。现在,他带领的团队近100人,他是CEO,也是团队中年纪最小的。
“90后创业者如果做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或年纪相关,或已有经验的事情,往往做得很好。”李丰说,“但如果做的不是最喜欢的事情,或是比较复杂的商业模式上的东西,就不那么容易做成功。”因为毕竟“社会经历和社会资源都少”。他举例说,比如让他们现在去做团购,就会“感觉比较难”。
“我”的“小”时代
90后研究者、新鲜传媒CEO纪中展曾经访谈了超过700位90后,了解他们对这个时代的看法。他发现结论很有意思:受访的90后更在意的是“我”,而不关心“我们”。
90后创业者们常常会这样想,“在一个地方待着很累,同样这么累,我还不如自己去做点自己的事。”在小米待过、后来自主创业做大象避孕套的刘克楠这么想过,在腾讯待过、脸萌APP的创始人郭列也这么想过。
红杉资本董事长王岑也接触过很多90后。“他们很会找一些市场上的‘痛点’,很会在互联网上抓眼球和自我营销”,“这体现了这一代人崇尚自我的意识。”王岑很熟悉90后的一些网络用语。在他看来,90后一般的打法是先做营销,倒过来再做产业链的整合与摸索。
“但缺点就是比较缺乏‘产业链思维’。”他说。
“90后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纪中展连续两年发布了关于90后的报告。在他看来,90后很大一个特点是“平”,第一个平是指互联网带来的全球化,他们所享有的信息的平等;第二个平是指平等,90后更愿意以平等的眼光来看人。
“90后的世界是小的。”纪中展说,“他们不在意外面的大事,却很关心身边的小事。他们更在意自己未来的生活发展。”
可“小”与“大”总是在变,可口可乐诞生于一条微不足道的酒精禁令,腾讯QQ最初的雏形也只是三个年轻人为方便网上联络的小“玩具”,Facebook最早也就是一个评价女生照片的网站。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4年第22期 周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