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十中的三句话

(2024-05-14 11:02:44)
分类: 自言自语
苏州市第三十中学校始建于1970年。进入本世纪,针对生源多为随迁子女、基础薄弱等特点,学校始终以建设“家园学校”为办学理念,以“爱生如子女”为引领,努力营造校园像“家”一样温暖、老师像“父母、朋友”一样可亲的教育境界。

多年的办学传统沉淀为三十中人耳熟能详的三句话:

第一句话:相亲相爱一家人

学校致力于营造“家园”般的学校文化氛围。

将爱心石立于入校门最显眼处,时时告诫家园教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育人之道。

(一)“家园学校”的建设首先体现为“办学理念”和“校风”的表达

学校的办学理念为:建设家园学校,服务百姓子女,培养有为人才。

建设家园学校
建设小规模、精品化的现代化学校,以德育导师制实施为基础,弘扬“爱生如子女,尊师如父母”行为准则,师长言传身教,家校携手共进,把学校建成为充满温馨的生活园、快乐成长的学习园、自我实现的幸福园。    

服务百姓子女
保障学生平等权益,树立以民为本、有教无类,平民、亲民、惠民教育的理念,为普通百姓的孩子营造和谐安全、充满温情的学习时空,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培养有为人才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激励学生“立德”、“立志”、 “立学”、“立博”、“立格”(校园主体建筑均以此命名),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校风:爱生如子女,尊师如父母。

“校风”是全校师生经过共同努力,在长期教育、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思想作风,是学校成员共同具有的稳定的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学校将“爱生如子女,尊师如父母”标语张贴于墙面高处。爱的初心,指引着全体教师以校为家,视生为子女,春风化雨;学生爱校如家,视师为长辈,积极向上。“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师生关系成为教育起点。

(二)“家园学校”的建设,着重于积极促进随迁子女文化适应。

多年来学校基于生源及培养目标,逐渐构建了比较完善的随迁子女文化适应课程模块,并围绕“文化适应”形成了文化营造、制度建构、课程设置、活动开展、评价促进等策略。由此“文化适应”与“学校文化建设”相互交织形成完整的策略体系。这些使得“家园学校”从口号逐渐积累为比较厚实的学校特色文化。

举个“评选活动”的例子:这个活动叫做“妈妈老师”评选。在学校持续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特别是一批女教师,工作中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关爱学生、勇挑重担,被学生尊称为“妈妈老师”。学校从2004年起顺势而为,连续开展了“妈妈老师”的评选,至今二十一届,已评选出105人次的“妈妈老师”。“妈妈老师”的评选工作成为了学校传统表彰项目。在评选过程中,不仅表彰优秀女教师,也表彰在学校德育方面做出成绩的女职工。这一评选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把“学生放在学校的正中央”,树立“爱生如子女”的情怀,用真心、真情、真诚关爱学生。

第二句话:爱生如子女

如果说,“家园学校”成为学校文化的旗帜,那么“德育导师”便是学校理念的依托。

建设“家园学校”,便是要求学校、教师以父母情怀,办爱的教育。2006年,学校首推全员“德育导师制”,为建设“家园学校”、践行“爱生如子女”搭建实践平台。多年来“德育导师”不仅在学习上关心帮助学生,更注重其良好品德的形成,从思想、心理、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关注学生成长,逐步形成三十中学“四导型”德育导师工作样态,即导思、导心、导学、导行。师生分享快乐,分担烦恼,学生们逐步养成了“有困难找德育导师”的习惯。“敬业”、“爱生”、“善导”成为“家园学校”教师们的良好风尚。

在行动和奉献中,“德育导师制”备受好评。苏州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多位领导曾莅临学校考察并给予高度赞誉;市教育局发文面向全市推广“德育导师制”;“德育导师制”被评为“苏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银发导师团”也成为校关工委工作特色。2011年学校成为“苏州市中小学德育导师首批示范基地”。

近年来,学校以市级品格工程《基于学生品格提升的德育导师制的实践探索》为平台,进一步推进德育导师制实践,着眼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养。

有机融合德育和学科育人之间的内在联系,系统架构了以学生实践体验为主的 “好习惯教育”、“校园主题节”、“心理健康周”等德育校本课程活动体系;以学科育人为指导思想的“德育导师课程思政”、“学科课程基地建设”、“学科特色作业展示”等专题活动系列;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的“社工驻校园”、“家校共建星火行动计划”等校社联动机制。

因为有了“父母般的”全员德育导师,便有了“家园学校”里的“温晴德育”。它体现为,在成长环境营造上,始终弘扬“家园文化”,让学校凸显亲情式关爱的“温暖”;在学生品行培养上,始终关注习惯养成,让孩子展现文明社会素养的“阳光”;在家庭教育引导上,始终着力家校共育,给予孩子健康成长土壤的“朗润”;在自我价值确立上,始终注重孩子的自我发现,让孩子憧憬未来生涯的“绚丽”;在文化认同上,始终关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学会合作,展现美美与共的“多姿”。

第三句话:在家园,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校生源多为随迁子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总体处于区域较低水平,入学学业基础总体薄弱。连续多年学业质量监测显示,本校学生“学习品质”(学习坚持性等)、“社会与情感能力”(坚毅力、自信力等)相关因素得分明显较低。这是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关键所在。

适合的教育便是好的教育,让孩子收获成长成功的教育便是好的教育。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2008年苏州市政府实事工程“成功班”在三十中开启。多年来,三十中学“成功班”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优异,在国家、省、市级比赛中收获颇丰,整体办学成效也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认可。成功班经验,也给予我们更大范围提升学生学业水平的信心。

新时期,鉴于学生学业表现、人才培养内在要求及已有“成功班”办学实践,我们聚焦“学习坚毅力”“自信力”“成长型思维”提升,开展实践研究,期待教育教学管理形成合力,总结出提升学生自信力、成就感的教学经验策略,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最终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我们提出:新时代“家园学校”“成功教育”新实践。

新时代“家园学校”“成功教育”新实践,包括:

(1)强化“成功教育”的“三个相信”: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取得多方面成功。

(2)落实“成功教育”的三个要素:积极期望、成功机会、鼓励评价。

(3)优化“成功教育”的实践体系:指向成才的理想信念教育,指向成人的习惯养成教育,指向成长的课程教学改革。

当然,教育所有的蓝图,都要落实到孩子校园生活的每一天、每一课、每一次活动。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课程教学,我们提出“指向成长的课程教学”,包括指向成长的课程和指向成长的课堂。    成长课程即教育内容安排(做什么)。横向上主要为国家课程+学校课程(聚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纵向上主要关注课程的生长性,着眼初一、初二、初三,六学期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成长课堂即课程的组织实施(怎么做)。核心是体现教学生长性,实施差异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践行“差异化教学”,分为三个类型(阶段),第一阶段是教师帮助学生成功;第二阶段是教师创造条件,学生尝试成功;第三阶段是学生自己争取成功,大致形成三种教学模型: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

同时,每一节课的设计都要追求知识、情境、问题、任务设置的逻辑,拾级而上、渐入佳境,体现“成长性”。每一节课的实施都要体现成长课堂的教学文化,即积极期望、成功机会、激励评价,着力彰显成长课堂的教学追求,即科学、个性、有趣、有效。

结语:三句话的背后

五十多年的发展,学校面貌日新,在筚路蓝缕的历程中,生长出学校特有的精神,大家把它提炼为“不甘落后、勇于拼搏、乐于奉献、自我加压、创先争优”的“三十中人精神”。它是学校不断发展的过往经验也是不竭动力。大家都说,三十中发展的背后是这种精神。

近年来,学校落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要求,党总支基于学校传统、现状和校园文化,提出“践行‘三十中精神’,争当‘家园先锋’”的党建文化主线,亮出“家园先锋”品牌。

“家园先锋”党建品牌内涵主要包括“一个主线、两个机制、三个重点、四个项目、五个方向”。党建工作引导每位党员、每位教师立足岗位职责,提升能力特长, 争当“优质施教先锋”、“科研创新先锋”、“爱心助学先锋”、“廉洁奉献先锋”、“热心服务先锋”, 让每个党员、每名教师都能找到前进的方向。“三十中人精神”在新的时期,继续激励着全体教职工赓续前行,为“家园学校”建设踔厉奋发。

这样,我们能大致看到“三十中”的清晰样貌。全体教职工以“三十中人精神”为支点,建设家园学校、当好德育导师、实施成功教育。我们期待在这样的家园、乐园、福园中,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