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

标签:
读书旅游 |
分类: 读书 |
我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巴黎圣母院》这个故事,但仅仅是停留在奇丑无比、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这里。后来知道了巴黎圣母院这个法国著名景点,心里一直想去看一看,但相隔万里,机会很少。直到2019年4月15日,维修中的巴黎圣母院起火了。火灾起因是钟楼的部分电路系统故障
,大火导致标志性尖顶倒塌,三分之二的屋顶被毁,幸好圣母院主体结构保存完好。这时我心里就懊恼不已,不知何时才能重睹巴黎圣母院的靓丽容颜?
今年春节,先看了1956版的电影《巴黎圣母院》,又看了管震湖先生译的《巴黎圣母院》。虽说完整的看完了,但总觉得故事情节性不强,没有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

作者充分运用自己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出的浪漫主义的美丑对照手法,把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下对照起来描写,并在环境、事件、情节的安排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夸张地突出某些特性,造成强烈的对照。加西莫多外貌丑陋,身体畸形,五官失灵,但心地善良,行动勇敢,心灵高尚,与外表道貌岸然,内心卑鄙龌龊的副主教克洛德恰巧形成鲜明的对照。

1802年,雨果生于法国白桑松,上有兄长二人。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雨果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绶予雨果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逊位。雨果于此时期四处奔走鼓吹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三年后,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此后二十年间各处漂泊,此时期完成小说《悲惨世界》。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雨果亦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1885年,雨果辞世,于潘德拉举行国葬。
《巴黎圣母院》标题所指正是故事的发生地——巴黎圣母院。1829年维克多·雨果着手创作《巴黎圣母院》,也是为了让当时的人们了解这座哥特式建筑的价值。小说第三卷专门对巴黎和巴黎圣母院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在十五世纪,巴黎仍旧分为三座各不干涉、各自独立的城市,各有其面貌、特色、风俗习惯、特权和历史:内城、大学城、外城。内城在河洲上,它是最老最小的,是另两座城市的母亲,夹在她俩中间,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是一个老太婆夹在两个高挑个儿的美女中间。大学城在塞纳河左岸,从小塔一直延伸到纳勒塔,这两个点分别相当于今日巴黎的酒市场和铸币坊。大学城的城廓相当深远地伸入那片朱利安曾建造其温泉浴室的田野。圣日内维埃芙山也包括在其中。这道弧形城墙的中心顶点是教皇门,即大致上相当于先贤祠的现在位置。外城是巴黎三大块中最大的一块,位于塞纳河的右岸。沿河的堤岸,虽然冲垮了,或者说有几个地段中断了,还是沿着塞纳河而下,从比利炮台一直延伸到树林炮台,换言之,从今日丰登谷仓所在地直至杜伊勒里宫所在地。塞纳河把京城的城廓切成四个点,左岸为小塔和纳勒塔,右岸是比利炮台和树林炮台,这四个点被誉称为巴黎四塔。外城伸入田野的深度远超过大学城。外城城廓(即查理五世城廓)的顶点在圣德尼门和圣马丁门,这两座城门的地点至今没有变动过。”

塞纳河的大致流向是从东南流向西北,巴黎圣母院就位于城岛上。大学城在其左岸,“左岸咖啡”即来源于此。
巴黎圣母院(法语: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 ,又名巴黎圣母主教座堂、巴黎圣母院大教堂
,位于法兰西共和国首都巴黎市中心城区,地处塞纳河中央西堤岛上,与巴黎市政厅和卢浮宫隔河相望,为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筑;始建于1163年3月24日(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四年)
,是基督教支派天主教巴黎总教区主教座堂、法国首都最悠久和最具象征意义的纪念碑之一、欧洲最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之一、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古迹和世界遗产之一,法国及欧洲文学文化地标建筑。巴黎圣母院是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世界上第一座完全意义上的哥特式教堂,建筑本体的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及堂内珍藏的大量艺术珍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巴黎人、法国人的重要精神寄托。


我们先看了电影,又读了书籍,游了巴黎和巴黎圣母院,对巴黎圣母院有了大致的了解,那我们就来谈谈这几个问题:
一、为什么叫圣母院?
圣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不是指别人,正是意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丽亚——根据《圣经》记载,耶稣是由童贞女玛利亚受圣灵感孕而生,所以天主教与今天的基督新教的一个区别就是有玛利亚的崇拜,所以巴黎圣母院就是典型的崇拜圣母的天主教教堂。
基督教教义的构建者们明确了圣母玛利亚在“道成肉身”过程中的角色。圣母在12世纪庄严地进入宗教画面,周边围绕着一群圣女:其中就有代表罪孽又寄托了妓女希望的玛德莱娜(《新约》中的人物、耶稣的女追随者,也是第一位发现和见证耶稣死而复生的信徒。后世有说是耶稣妻子,也有说是耶稣母亲,并传说她曾是妓女,受基督教导,皈依基督教)。
关键性的一步发生在1190年的桑利斯。此时教廷加强统治,开始采取强硬手段,为宣扬道成肉身而战。曾经作为神秘主义宣传道具的圣母此时在教会的包装下精美绝伦,她自身的形象被凸显。整个大教堂门廊都用于表现圣母,描绘她的葬礼,或更确切地说表现她从俗世走向荣耀天国的过程。根据拉丁基督教刚刚从东正教处吸收的理论,圣母未曾死去,她只是长眠,很快天使将带走她的身体,把她带往天国,跳出凡间肉身的一般命运。最终桑利斯的教士把想象注入教堂门楣之上,圣母和基督肩并肩坐于同一王座之上,基督居左,圣母为右,共享尊荣。这一雕像表现的是圣母升天节的礼拜仪式,人们唱起两段赞美诗:“女王在右,身着金袍”,“基督授她宝石王冠”。这一时期正是教皇英诺森三世代表教廷掌控普世权力的时期,圣母的主题因而得以迅速推广。
1220年时巴黎圣母院的圣母形象达到了完美之境。但即便如此,圣母雕像依然位于大门侧面。30年后当兰斯大教堂完工之时,圣母的雕像才遍布教堂的每个角落。首席艺术工师奥尔贝的让本想在正中间的门廊上雕刻主保圣人,但后来神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中介者——圣母代替了其他次要的中间人。于是在教堂北门之上,作为上帝特使的圣母得以位列圣徒正中,他们为救赎世人而勠力同心。同时,圣母还出现在教堂南门的末日场景中,她的出现强化了末日景象的神秘感。兰斯大教堂和桑利斯大教堂一样,信徒目光所及的大教堂外立面上的圣经场景都围绕着圣母而展开。圣母立于正大门的门像柱上,“天使报喜”“圣母往见”“圣母进殿”的雕像与圣母前人大卫王的雕像相伴左右。教堂穹顶讲述了圣母为凡人时的故事,其间用符号表现圣母的处子之身。所罗门王和示巴女王的画像预示了基督与圣母的结合。创世的玫瑰与圣母升天之时的西方玫瑰相呼应。三角楣顶部,基督亲自授予母亲标志神权的徽章。
等到所有的法国大教堂都以圣母院为名时,圣母玛利亚才占据了教堂装饰艺术的中心地位,代表了母性的神圣,并由此吸引了大量的信众。在奥韦涅地区的罗曼艺术中,金色的圣母雕像摆出固有的宗教姿势,但她诉说的还不是柔情,她依然是尊贵和胜利的代表。圣母抹去女性的罪孽,驱赶妖魔、心魔和不洁之梦,为她们救赎。
二、什么是道成肉身?
基督教信仰认为,耶稣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个位格,是上帝圣父的独生子,称圣子。他与上帝完全同具一个本体,先于创世便与圣父同在,即上帝的“道”(Logos)。
因世人犯罪无法自救,上帝乃差遣他来到世间,即以“道”通过童贞女马利亚由圣灵感孕,取肉身下世为人,宣传救世福音,故称道成肉身。
三、作者在《巴黎圣母院》中想表达什么?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的序言里说,数年前,他在参观它时,在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角落里,发现墙上手刻的字:
'ANAΓKH。这几个大写的希腊字母,历经岁月侵蚀,黑黝黝的,深深嵌进石头。字母的意思是,命运。
所以说《巴黎圣母院》的故事,紧扣“命运”的主题。小说里的所有人,从始至终没有逃过“命运捉弄”这四个字。
居第尔扔去巴黎圣母院的“怪胎”,就是日后对她的女儿爱斯梅拉达用情至深的卡席莫多。
因对爱斯梅拉达爱而不得,走向疯狂报复的神父克洛德,恰恰又是收养加西莫多的恩人。
而核心人物——爱斯梅拉达,始终痴迷于薄情寡性的弗比斯,导致了自己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
故事最后,卡席莫多为了给爱斯梅拉达报仇,杀死了神父,之后便殉了情。
在这出爱恨交织的大戏里,没有人愿意自我救赎,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走向了无比凄凉的结局。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感慨:“这个时代离雨果的时代并不远,雨果仍然停留在声名昌隆之中。”
雨果之所以毫无“距离感”,是因为他的《巴黎圣母院》中,飘荡着我们每个人的影子。每当被厄运击打得惊慌失措,我们总渴望有一个盖世英雄从天而降,来救赎自己。可残酷的现实让我们明白:“想要活出个人样儿,非但不能依赖别人,还得让自己长出足以战胜磨难的铜筋铁骨。”
正如雨果所言:“应该相信,自己才是生活的战胜者。”
这本书是为了叙说“命运”一语而写作的,雨果寻求的是命运的真实内涵。无论是克洛德,还是卡西莫多,他们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人,他们内心的分裂、冲突,反映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求知之间,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着的脆弱个人之间的分裂、冲突,终于导致悲剧中一切人物统统牺牲的惨烈结局。
四、书籍和建筑的关系
在书中,作者说:“ 这个要扼杀那个,书要扼杀建筑物。”
首先是教士的想法:教士对于一种新动力——印刷术的恐惧。这意味着:一种威力将取代另一种威力;也就是说:“印刷机将要扼杀教会”。这是对这句话一方面的解释。
综上所述,人类有两类书、两种记录、两份遗嘱:营造艺术和印刷术,石圣经和纸圣经。诚然,当我们静观以往世纪广泛摊开的这两部《圣经》的时候,我们不免怀念花岗岩文字的明显的壮丽特色,追思表述为柱廊、塔门、方柱的宏伟文字,这一切宛如人造山峰遍布于全世界;缅怀从金字塔到钟楼、从凯奥普斯直至斯特拉斯堡的往昔岁月。应该重温这些书页上记载的以往历史。应该赞叹并不断重新翻阅建筑师书写的书籍,但是,不应该否认印刷术建造的建筑物也是雄伟壮丽的。
直至十五世纪,建筑艺术一向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记载;在这期间,
世上出现任何复杂一些的思想,无不化作建筑物;任何人民性的观念,如同任何宗教法度一样,
都有其宏伟的纪念碑;最后,人类任何重要的想法,无一不被用石头记载了下来。那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任何思想,无论是宗教的还是哲学的,其所关注的是永世长存;曾经震撼一代人心灵的观念,都希望能震撼其他世代,并且留下痕迹。况且,所谓书稿的不朽性,那是何等靠不住呀!
一座建筑物才是一本结结实实的书,持久,坚固!一把火或者一个残暴之徒,就足以把书写的言
词毁尽;而要把建筑的言词毁掉,那就得一场社会革命,一场尘世革命。野蛮人确曾践踏过古罗马竞技场,也许古埃及金字塔也经历过挪亚时代大洪水的泛滥哩。
人类思想发现了一种可以永存的方法,它比建筑不但更坚固耐久,而且还更简便易行。建筑艺术遂失去了其宝座。奥尔甫斯的石头文字随即将被古腾堡的铅印文字所取代。
书籍将毁灭建筑。
印刷术的发明,堪称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事件。那是革命母机,是人类表达方式的全面更新,
是人类思想抛弃一种形式而采用另一种形式的转换,是自从亚当以来代表着智慧、具有象征性的 那条蛇最后一次完全彻底的蜕变。
在印刷形式下,思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以磨灭;它是飞翔的,逮也逮不住,毁也毁不 了。它和空气混合在一起。
在建筑艺术统治时代,思想化成大山,气势雄伟地控制一个世纪,镇住一方地域。如今,思想变成一群鸟儿,四处飞散,既占据整个空间,又占领全部地面。
我们不妨重复一遍,这样一来,思想就益发不可磨灭了,对此有谁还看不清楚呢?它从原先的坚实牢固,变成现在的朝气蓬勃,从有期变成不朽。一个庞大建筑物尽可夷平,但那无所不在的思想,却如何根除呢?纵然来一次大洪水,大山会早被滚滚洪涛吞没了,那成群鸟儿却将依然凌空飞翔;而且,只要有一叶方舟在洪水上漂浮,群鸟便会飞来停下,同方舟一道漂流,一道观看洪水退去。从这场混乱中出现的新世界,一醒来便将看见那被淹没的世界的思想,长着翅膀,
生气勃勃,在新世界的上空翱翔。
五、《巴黎圣母院》的经典名句
1.人的心只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绝望,海绵已经吸够了水,即使大海从它上面流过,也不能再给它增添一滴水了。
2.这是黄昏的太阳,我们却把它当成了黎明的曙光。
3.一个独眼人和完全的瞎子比起来缺点更严重,因为他知道缺什么。
4.极端的痛苦,像极端的欢乐一样不能经久,因为它过于猛烈。
5.严酷只能吓唬人们的心,凛冽的北风刮不掉行人的外衣,太阳的光辉照到行人身上,却能使人渐渐热起来,自动把外衣脱掉。
6.不幸的人往往如此。他珍惜生命,却看见地狱就在他的背后。
7.我知道我长得丑,被扔石头无所谓,但让你害怕让我觉得很难过。
8.骄傲会使人倒霉,骄傲后面往往紧跟着毁灭和羞辱呢。
9.痛苦总是守在欢乐旁边。
10.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11.有些认真的人断言,人类吸尽了合法的知识之后,就勇敢地深入到非法的知识里去。尝遍了智慧树上所有的果实,由于饥饿或是嘴里没味,终于咬起禁果来了。
12.他明白了人是需要感情的,他知道没有温情,没有爱的生命,就像一个干燥的车轮,转动时格轧格轧的乱响。
13.在那些建筑物外表不可思议的千变万化之中,却依然存在着秩序和一致。树干总是一成不变,树叶却时落时生。
14.宽宏大量,是惟一能够照亮伟大灵魂的光芒。
15.就像一棵树,它自行生长,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内心,甚至在我们心灵的废墟上也能继续茁壮成长。这种感情愈是盲目,就愈加顽强,这真不可思议。它在毫无道理的时候反倒是最最强烈。
16.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我们的才智、我们的道德、我们的气质之间,存在着某种平衡,它们毫不间断地自行发展,除非生活遭到重大的变故才会中断。
17.最伟大的建筑大半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个人的产物。与其说它们是天才的创作,不如说它们是劳苦大众的艺术结晶。它们是民族的宝藏,世纪的积累,是人类社会才华不断升华所留下的残渣。总之,它们是一种岩层。每个时代的浪潮都给它们增添冲积土,每一代人都在这座纪念性建筑上铺上他们自己的一层土,人类也是这样做的。
18.生活,就是昂首前瞻。
19.这种情感越是盲目,就越是执着,到了自身毫无道理可言的时候,反而矢志不渝了
20.诗人如缺少对现实和人类的感情,便无从和大地建立联系。
后一篇:《红与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