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教育理念的落后,连带着影响了中国儿童读物创作理念。总体说来,说教偏多,缺少童趣,与国外优秀作品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绘本作为儿童文学里特殊的一类,由于起步较晚差距就更明显。与现代儿童读物相比,中国古代基本没有什么真正的儿童读物。那些所谓的蒙学读物,严重的缺乏人性和爱的光芒,这样的现象甚至在现代儿童读物中也同样广泛存在。如果以现代国外优秀作品作为参照,国内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可称良好,一些好的绘本作品可称及格,所谓蒙学读物也就是能给点分数。
但我现在可以骄傲的说,我们中国孩子也可以读到华人创作的比肩世界优秀的绘本作品了。这位作者就是加拿大华人作家——王若文女士。
我们阅读书籍,不仅仅是为了写作文,为了好口才,为了学习知识。在那些美好的书籍中,我们寻找真善美,我们体味真善美。我们把真善美变成我们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在真善美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心灵的归宿。王若文女士的作品中西合璧,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充满了人文情怀。她是传递真善美的使者。她的作品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都可以仔细的去读,去品味。我们现在的一两代人是喝着狼血、在仇恨教育中长大的,社会道德的沦丧与此脱不了关系。孩子们从小在美好的作品浸染中长大,潜移默化的培养良好的价值观体系,一定可以慢慢的改善这个国家的状况。下面选择王若文女士两部非常经典的作品进行赏析,也欢迎大家关注王若文女士的其他作品。
《爸爸的爸爸的故事》(http://blog.sina.com.cn/s/blog_7a1b216f01011q7h.html)故事其实很简单,表达的是亲情。这部作品不同于《猜猜我有多爱你》和《逃家小兔》等国外作品表达感情的那种直白和浓烈。这部作品非常的含蓄,整篇文章的对话中没有出现一个爱字,但是一切尽在不言中,正所谓大爱无疆、大言希声。父爱和母爱就是这样一代代的传下去。那些看起来朴实的话和情节,却特别的能打动人心,让人感同身受,感人至深。这本书老少咸宜,好到我无法用语言去形容。
《画中人》(http://blog.sina.com.cn/s/blog_7a1b216f0100wth1.html)取材于中国一个很传统的故事。改编后的故事,即保留了对勤劳、善良等传统美德的歌颂,又对原故事中主人公撕画强迫画中仕女被迫做了他的媳妇一段做了高明的修改。一是,增加了黄爷爷这个人物,由黄爷爷想出撕画留人的方法。以我对人性的理解和对身边类似大山这样的人的观察,善良、敦厚的人很少有能想到这么机诈的方法。这样的修改才能让大山的形象更丰满,更真实可信。二是,大山听到黄爷爷的主意后,从最开始的欣喜若狂,到后来的犹豫不决。这样处理才是真正的人性化。人都是有私欲的,良知战胜私欲的挣扎,才是真实的善良。连想都不想直接干坏事的,那是真恶。国内作品普遍存在简单化、脸谱化的说教现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一种伪善,鼓吹这个的往往是另外形式的一种真恶。三是,大山尊重仕女的选择,用无声的行动打动了她,得到一个非常圆满的结局。我们中国人无论官员还是普通民众,普遍缺乏平等和对他人尊重的意识,处理事情不尊重人,往往凭借着权力、地位、金钱、暴力。这样做不能让别人在内心里信服,的的确确需要向作品中的大山学习。
这个故事改编的非常唯美动人,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