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来自加拿大的王若文
来自加拿大的王若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578
  • 关注人气:5,7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视采访引出我的狂想

(2011-04-27 15:07:16)
标签:

电视访谈

记者

采访

神话

新闻

素质

水平

杂谈

分类: 生活杂谈

今天早上我接受了加拿大Omni2电视台的采访,采访的记者问的问题很有水平,一接触就知道是高手,配合起来很“给力”,令我很高兴。对不起,我不是想在此对访问我的记者们品头论足,但是给人打分是我从事高中英文教学多年后留下的“后遗症”。我也自认“有病”,而且还是个苛刻的评判人,所以,偶尔遇到“高手”我便是蛮激动的,也就情不自禁要在此“顶”一下。

 

还有,上个月采访我的明报记者Julie Li小姐也很厉害,她的文章精简、到位,她的高度总结能力很强。我看了报纸后告诉了她我的回馈,她松了一口气,写信说:“It's such a release to hear the compliment from you, because you are a such a fantastic writer, writing about you is not easy, I'm glad that you like my work.”(“听到你的赞赏我大大地松了口气,因为你是一位那么棒的作家,写你可不容易,你喜欢我的作品令我很开心。”)Julie Li小姐问的问题很周全,是她写好这篇文章的基础。

 

谈到访谈者提问题的技巧,我顺便提一下,以供借鉴:我在主持文学课讨论时,绝对避免问可以用“Yes”或“No”来回答的问题。比如说,我不会问一个学生:“你很喜欢这个人物,是不是?”我会说:“你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人物,请从书中找出几个实例来支持你的每个观点。”无论是教师还是记者,提问的技巧大同小异,高明在于“撬”—也就是“启发、引导、和挖掘”对方有深度的回答。

 

如果一位老师,或者记者,或者节目主持人一不小心问了一个“死胡同”的问题,得了一个“封门”的答案,后面就没法继续下文了,最后有时沦为自问自答来自圆其问,很是尴尬。我在电视访谈节目上看到过这种情况,同时我也很惊讶地发现,有的被访问者不但回答问题很机警、很有水平,而且还能帮主持人解围。

 

比如,新年后多伦多电视台播出了《鲁豫有约》,采访的是“玻璃女孩儿—王静”。我不但是被王静的故事打动(http://www.56.com/u41/v_NTgzMTkzMDI.html),更是被她的聪明、机智、修养和口才折服,我当时就认为王静应该和节目主持调换位置。而且,我真希望哪个电视有具备“慧眼”的伯乐,如果他们有胆识和远见,他们应当高薪聘请王静做一个节目主持人。因为,“对答”是王静的强项,主持访谈节目将会给王静一个能让她发挥潜力的平台,从而创造一个时代的“神话”。这个神话会激励更多的不甘为“残废人”的残疾人,会感动全中国。我相信凭着王静的人生经历,本身素质和能力,她会风魔全国,甚至是世界。对于电视台来说,这个创举不但是以标新立异而出众,还进而抬高了自身的文化形象,绝对刺激收视率。这绝对是电视台不可错过的契机。

 

请认同我的看法的朋友们帮忙,将我对王静的关注和我这个“离谱的想法”广泛传开,希望凤凰卫视以及更多的其他电视台能认真考虑我的“狂想”。

 

瞧,说着说着话就离题,开小差儿跑了。怎么跑出这么远来了?我本来是想去哪呀?哦,对了,去睡觉(中国时下午,我这儿是凌晨),再会。 

 

(王若文经常被媒体采访。)

电视采访引出我的狂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