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芭莎公众号所写,请勿转载)
Chinaoirserie这个词,最初指的是18世纪法国掀起的中国风,但在服装领域,他也可以用来指代西方世界的中国式设计,虽然,在新艺术和ART
DECO时期,中国作为异元素的一部分是不可或缺的,但总体而言他的表现力可能还不如日本,在近代服装史上,如果说到对彼此的深远影响,应该是在二战以后的50年代到70年代。
这其中有几个原因,首先是1949年后中国整个格局的巨变使得很多人离开中国,除了港台,还有欧美等国,这种“移民”就类似十月革命后沙俄的旧贵族满世界流亡,在欧洲时尚圈间接形成的蝴蝶效应,其次是亚洲经济四小龙的崛起,最后是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东方主义主题的盛极一时。
http://ww2/large/7940a8degw1f41r318tg9j20d50hsmyo.jpgChinaoirserie1950S~70S)" TITLE="中国服饰专栏:西方的东方( Chinaoirserie1950S~70S)" /> 1958年,VOGUE,中国风带立领的裙装,帽子的灵感来自清代官员的笠帽
http://ww4/large/7940a8degw1f41r3w4rgej20cf0gijsb.jpgChinaoirserie1950S~70S)" TITLE="中国服饰专栏:西方的东方( Chinaoirserie1950S~70S)" />
1956年,英国哈罗德百货展示的中式睡袍
50年代,立领镂空刺绣粉色衬衫
关于这方面的电影,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1960年的《苏丝黄的世界》,但更早的还有1955年由韩素音的自传小说改编的《生死恋》,Jennifer
Jones扮演了片中欧亚混血的女主角,这两部片子的男主角William
Holden简直成了旧时香港的大众情人,若干年后陈可辛的《甜蜜蜜》里黎小军的姑妈仍是他的脑残粉,这些电影也成了中国风的代名词和挥之不去的香港印象。
旗袍在这个阶段非常流行,它不仅是华人女性在穿,很多西方女性也在穿,无形之中,旗袍在50年代之后的走势,是夹杂了很多西方的直接参与设计且华人也欣然接受的双向过程,翻开旧照片,会发现包括伊丽莎白·泰勒,格雷丝·凯利等好莱坞女星都穿过旗袍,甚至可以说,以五十年代之后沙漏式的旗袍,西方人穿起来比之华人毫不逊色,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各式的旗袍裙也纷纷涌现,它们款式各异,也更符合西方人对时装的理解,比如60年代有一类旗袍裙,收身紧峭,边上有很高的开衩,里面搭配窄脚长裤的,是当时很时髦的一类,这种款式极可能与1966年的电影《神偷艳贼》有关,其中的女主,又是一位来自香港的女子,由Shirley
MacLaine扮演(就是唐顿里那位阔气的美国外婆),她在片中全程穿着由Jean
Louis设计的高开衩带裤子的长旗袍裙,这个片子的服设在当年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的提名,香港明星萧芳芳一直是此类旗袍的忠实拥趸。
http://ww4/large/7940a8degw1f41raavzi4j20se0q2wnf.jpgChinaoirserie1950S~70S)" TITLE="中国服饰专栏:西方的东方( Chinaoirserie1950S~70S)" />
1960年,迪奥式的旗袍裙,摄于香港
http://ww1/large/7940a8degw1f41rckfd4lj20di0mugna.jpgChinaoirserie1950S~70S)" TITLE="中国服饰专栏:西方的东方( Chinaoirserie1950S~70S)" />
香港女星萧芳芳
1962年的007系列的《诺博士》,不仅演女反派的Zena
Marshall 穿着旗袍摆出了苏丝黄的妖娆姿态,邦女郎Ursula
Andress 也穿上了中国风的袄裤,上衣是无袖的乳白色梅菊纹样的袄子,裤脚则装饰了盘扣装饰,袄裤也是当时的流行之一。
http://ww2/large/7940a8degw1f41re9lt9gj20h30k7wiv.jpgChinaoirserie1950S~70S)" TITLE="中国服饰专栏:西方的东方( Chinaoirserie1950S~70S)" />
与此同时,华人也是在这个时期放弃了日常穿着旗袍,相比与70年代日本设计师的风声水起,华人设计师似乎并没有找到主动权,而这场一开始就是由西方人作领跑所创造出来的Chinaoirserie,一场香江之梦,绕了一个大弯跑回打开国门的中国大陆扮演了传统服饰的角色,撑着江南的纸伞,拿着团扇,却再也找不回昔日的风景了。
Zena
Marshall《诺博士》
各种中国绸缎也很受欢迎,它们非常适合做成鸡尾酒会的裙子。梅兰竹菊或福寿等都是当时的经典图案。针织衫设计师Helen Bond
Carruthers则热衷在她的开衫上刺绣中式的花鸟与亭台楼阁。
http://ww2/large/7940a8degw1f41rhumut3j20kg0kg0tt.jpgChinaoirserie1950S~70S)" TITLE="中国服饰专栏:西方的东方( Chinaoirserie1950S~70S)" />
中国缎面的裙子
Helen Bond
Carruthers开衫后背的花鸟刺绣
在小礼服上还流行一种明式斗篷(Ming’cap)的款式,是一领罩纱由前胸绕过长长的垂在身后,虽然事实上明代没有斗篷,这个设计实际上来自戏台装束,这个款式Valention很爱用。
http://ww2/large/7940a8degw1f41rmt24hkj20n310ajwm.jpgChinaoirserie1950S~70S)" TITLE="中国服饰专栏:西方的东方( Chinaoirserie1950S~70S)" />
1962,Ming’cap
而到了70年代,旗袍与旗袍裙已不再是重点,值的注意的是,许多在未来80年代之后中国设计圈开始做的主题,在当时多半都已经做过了,甚至像很有民俗风的东北大花布,日本设计师高田贤三在1975—76年就做过同类设计,又比如Bill
Gibb,Yves Saint Laurent,Giorgio di
Sant'Angelo这些人在70年代做的设计都进一步跳脱出60年代的中国风的既定印象。他们开始强调设计者本身对中国元素的理解。
与此同时,华人也是在这个时期放弃了日常穿着旗袍,相比与70年代日本设计师的风声水起,华人设计师似乎并没有找到主动权,而这场一开始就是由西方人领跑所创造出来的Chinaoirserie,犹如一场香江之梦,绕了一个大弯跑回打开国门的中国大陆扮演了传统服饰的角色,撑着江南的纸伞,拿着团扇,却再也找不回昔日的风景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