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第二学期综合组组第一次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听课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认识一袋空气》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7课。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能运用前面的探究方法对一袋空气进行初步的研究,发展自己在物体方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
本课的研究主题是:描述一袋空气的特征。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从不同方面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
【学情分析】
通过前6课的学习,学生对用固态和液态物质组成的物体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他们从关注周围的物体开始,逐渐学会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周围的事物,逐渐形成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形成了对物体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已经学会了对物体轻重、形状等属性的描述,特别是在本单元的第5课,学生对水这一物质的探究,掌握了通过比较认识物体特征的研究方法,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学生对空气是很熟悉的,但是对空气的一些特点还有点模糊,如空气的颜色、气味,空气的流动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
2.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难点: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回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2.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教师出示前面几节课的实验记录单)
二、探索
(一)指导学生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教师出示一个空塑料杯,让学生观察)
1.提问:老师的塑料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再想一想。
2.教师引导:你们真聪明!杯子里面不是空的,里边盛满了空气。(板书:空气)
3.教师提问: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认识它吧! (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很轻”等)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4.提问。
(1)要想研究空气,你有什么好方法吗?(引导学生说出研究方法)
(2)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
(3)我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逮”住呢?
(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儿,看一看、想一想,你有好的办法了吗?
(5)我们“逮”到了空气,你将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
(二)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
1.提问。
(1)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空气?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用鼻子“闻”等。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贴:眼睛、鼻子、手,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2) 引导:上节课我们研究的是什么物体呀?
(3)大家还记得,水有哪些特征吗?
(4)我们从哪些方面描述了水的特征?
(5) 我们研究水的时候,是将水与哪些物品进行比较研究的?
(6)现在,你能把空气与水和木块,再进行比较研究吗?看一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
2.
(1)实验记录单
(2)小组内讨论,怎样描述空气的特征。
(3)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特征的?
学生:“用眼睛观察空气是透明的、无色的、跟水是一样的”“跟水对比,水是流动的,打开袋子,空气就跑了,说明空气也是流动的”等。
(4) 班级集体论证:“空气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看见这袋空气是透明的,跟水一样”“我闻不到空气的气味”“我摸不着空气”等。
(5)提问:“在本单元中, 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
三、拓展(空气污染)
四、小结
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去观察其他的物体。最后我们还学习了有关空气污染的科普知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小朋友们也要为环境出一份力。
[板书设计]
空气
无色 无味 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