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评课稿
评课人:郑海棠
1、 教材的把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三是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本节课的重难点得到了体现,在什么样的环境,创造了这样的奇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 教学过程
王老师的教学步骤清晰: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人物,借助关键词句,主要事件,通过学习活动: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得的条件下创造的?老人为什么执着于植树这几个学习活动来一步一步体会老人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因为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把读书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能让学生通过读书解决思考题,通过读书来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教师在点拨时出示了相关的大环境,小环境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过去和现在的对比阅读,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一目了然。
《桥》评课稿
评课人:朱诗意
今天听了黄爱修老师教学的《桥》一课受益匪浅。黄老师整堂课的构思非常完整,清晰,显示出对教材、课堂与学生的良好把握。记得一位老师说过,作为一线教师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
扎扎实实求发展。”语文教学应做好语言文字的训练,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和感悟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的课堂。黄老师执教的《桥》一课正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她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娴熟的课堂把控能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黄老师的课堂朴实又出众,她没有华丽花哨的课件但直面主题,目标明确,
通过语言文字去感知人物形象。其实这一教学方式更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 把握课堂和掌握学生的能力。
这堂课中有以下几个亮点, 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简简单单教语文——简单导入,梳理课文
课堂开始黄老师用一句简单的话便引出了新课题。接下来从文章的关键词语同时也是学生比较陌生的词语入手,分为描写洪水的词语、描写老支书的词语。通过词语的学习,直接让学生走进文本,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之后,通过填写小说信息卡的形式,让学生从文中提取信息,梳理课文内容,同时初步了解小说三要素,这让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在学生脑子里有了对四幅画面——山洪逼近、疏导过桥、桥塌人逝、祭奠亲人的大概想象。
二、本本分分为学生——抓词品句,读中升情。
黄老师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开展扎实有效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认真练读。学生练读后再男女生合作读,在朗读中,体会“桥”的险。读完之后,黄老师提出问题:读这些句子,你发现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环境的恶劣?然后学生自由选择,带着体会读一读,读出紧张的气氛。这一环节使学生更能体会到桥会随时坍塌的危险。在感受山洪的可怕时,黄老师利用图片(视频),创设情境,配音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她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使学生进入文本快,
掌握文本也快。
三、扎扎实实求发展——以读促悟,感悟形象。
这堂课还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抓词品句,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黄老师在充分让学生感受水猛人慌后,引出本文的主人公。在这里黄老师通过两个层次进行教学引导,
第一层:桥塌时,人们的表现是怎样的?第二层 :在“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时,老汉是怎样的?用人们的行动反衬出老汉的临危不乱。在此基础上朗读, 学生更能体会到老汉光辉的人物形象。
除了读之外,黄老师还注重学生的写。本环节安排学生作批注,画出描写老汉的动作、语言、神态,写下对他的印象。除此之外,通过让学生写颁奖词,让学生把本堂课的感悟融于笔下,加深印象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课堂的最后,黄老师抛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笔墨描写环境?引发学生思考,也为下堂课做下了铺垫。
总的来说,黄老师这种把阅读教学看 成了学生、 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教学方法很值得我学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