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的背后也有利害的计算
(2020-10-21 05:22:21)
标签:
财经诚信孝顺善良敬业 |
分类: 人生感悟 |
诚信的背后也有利害的计算
我们自小接受诚信教育。其中心思想是:诚信助人成功,背信使人失败。这样的故事很多,反复诉说诚信的必要。
说有个卖火柴的男孩,收了绅士一英镑,去换零钱的时候一去不回了。绅士很郁闷,认定这孩子骗了他。谁知第二天有个更小的孩子来找他,把钱还给他了,并且替他哥哥道歉。绅士问你哥哥呢?弟弟说,哥哥在换零钱的时候被车撞了,在家躺着,特意叫我来还钱。绅士很感动,执意去看哥哥。发现两兄弟无依无靠,十分可怜,便心生怜悯,收养这两个孩子。
这是诚信的好处。
又说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落水了,他抓住一根木头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至。商人喊:“我是济阳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只给了渔夫一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年都挣不了一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大家都知道落水的是那个言而无信的人,就没人舍身相救了,于是商人淹死了。
这是背信的下场。
千千万万这样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诚信,不能背信。诚信有好处,背信会倒霉。
这就是说,诚信的背后有着利益的关联。
于是问题来了:如果因为诚信所遭受的损失很大,远远大于背信所可能遭受的损失,该咋办?
这种假设是存在的,一定存在。
我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好比你与别人签订了一个购货合同,讲好了未来一年以每斤二十元的价格购买农户的生猪,每月十头。合同履行三个月之后,市场上的猪肉价格大跌,十块钱一斤就可以买到,你还会继续履行合同么?你一定会找出合同,看看违约担责的条款。如果违约承担的赔偿责任远低于履行合同给自己造成的损失,你就会通知农户说自己吃不消了,要中止合同,并承诺按合同赔偿违约损失。农户就惨了,按合同养了许多猪,亏大了。于是就骂你说话不算数,出尔反尔!
这算不算背信、算不算出尔反尔?当然算。但可以理解么?我看可以。农户不原谅、旁人可以原谅么?我看也可以。为啥?因为大多数人会这么做。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潜规则:有些诚信是有条件的,有些背信是可以理解并原谅的。诚信的条件是什么?背信的理由又是什么?就看里面包含的利与害。
本老头理解:但凡为了一点很小的利益就轻易违背自己的诺言,这就是背信。而为了巨大的利益甚至是根本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诺言,这就不一定是背信,可能算作一种生存策略,算作一种止损智慧。还有,为了私利而轻易违背诺言,叫背信,当谴责;为了公利而违背诺言,叫改革,叫与时俱进。
本老头由此感悟到,诚信作为一种美德,也是有层次的。最高的层次是无条件的诚信。自己说过的话,许下的诺言,一定遵守,要命也遵守。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诚信故,二者皆可抛!
这样的诚信者,是人中俊杰,鸟中凤凰。一般的凡夫俗子,没有利害关系的时候是讲诚信的,利害关系不大的时候也可以讲诚信,对别人当然更是要求讲诚信,但利害关系大了,诚信问题可能就会放一放,先解决当前的危机再说。至于利与害到啥程度就会放弃诚信的原则,那就因人而异了。这就是做人的差别。
再把思维扩展一些。其实呀,人世间的美德,诚信也好,善良也好,孝顺也好,敬业也好,背后都有这样一个利害问题。每个人在没有利害的时候,多半能够谨遵这些美德。但遇上利害,就难说了。而且各人有各人的底线。
就比如孝顺。有些朋友自己月入一万,要他每个月拿一百元赡养父母,可以;两百元呢?也可以;一千元呢?不行!这就是他孝顺的底线。而另一些人,同样的经济状况,可能愿意拿两千元供养可怜的父母。
各种美德的背后还有这许多复杂的问题,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没有说这么多。好像说诚信,就是无条件的;说善良是无条件的;说孝顺说敬业,都是无条件的。现实中只要没有做到位,不管啥具体情况一概谴责。这就会造成误区。孩子长大之后,发现谨遵这些美德,要无条件这么做,有时候代价太大,甚至根本做不到。做不到咋办呢?就不做,根本否定!
我们应当告诉孩子们真实的情况。告诉他们生活中但凡美好的事物,背后都需要有代价的付出。你愿意付出的越多,你的人品就会越加高尚。当然,前提是你必须首先活着,而且要活得与你愿意付出的程度相匹配。
本老头凌晨写下这些,恰似梦呓,您别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