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卑微无法打动他的心
(2020-10-01 02:44:15)
标签:
财经教育孩子付出聪明 |
分类: 人生感悟 |
你的卑微无法打动他的心
用这样煽情的句子做题目,好像要谈恋爱似的。
其实不是啦。
我不谈恋爱,谈孩子。
看到一个母亲在博文中诉苦,说她的孩子在北方读书,天凉了,想寄一包秋衣去。孩子不高兴,说:别寄这些没用的,这里有很多;又想着孩子最近学习压力大,几度失眠,劝解孩子不要急慢慢来。孩子更不高兴,说:别说这些没用的,我又不傻。这个母亲就不敢再说什么再做什么了,只感到心好痛好痛。
这个母亲是谁?这个孩子又是谁?
别猜了,是我是你也是他!如今这样的母亲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也有很多。
世道有轮回。轮到今天有意思,付出爱心又付出银子的父母常常要小心翼翼,生怕孩子不接受不领情。一旦孩子说,好啦,我晓得啦;或者说,收到了,谢谢啦,做父母的就喜大普奔,手舞足蹈,仿佛得蒙圣恩,且皇恩浩荡。
说世道有意思,是因为在旧传统旧观念里,总是孩子感恩父母的抚育与教诲,断没有反着来,父母要感恩孩子对父爱母爱的不嫌弃。
记得我小时候总是感恩父母。大冬天的早上给我一个煨熟的红薯上学,我就高兴,有吃的,不饿,而且暖和。过年给我做一套新衣,尽管罩在破烂的棉袄外面,时不时要拉拉衣襟以便遮住里面的棉絮,也感激,很感激。这发亮的衣裳多好看。裤脚上粘上一点泥巴就心痛得很,非得躲一边搽得干干净净才行。平日里要是母亲心情好,看到我们没有把劈柴挑水打草喂猪的活儿干完就去和小伙伴滚铁环,捉蜻蜓,也不咒骂,只说早点回家做事,我就更感激,觉得母亲真好,竟然允许我们玩一会儿,真是天底下最好的母亲。为了对得起母亲的好,便自觉收起铁环回家,高高兴兴把事情从头做到尾,一件不落。
最为感激的是,家里这么穷,父母竟然让我们读书,几个孩子都读书。开学的时候,每个人要一元多的学费,差不多要抵50斤稻谷,真不容易。村上的许多人家家境比我家好,但孩子不读书。人家的父母觉得读书没用,交这些学费可惜。我们长成以后一个个走出山村,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我就觉得我的父母不简单,虽不识文字但识大体。
因为自小感激父母,长大之后就总想着要报答他们,让他们过上不愁吃不愁穿还不愁病的日子。谢天谢地,我做到了。
奇怪的是,当年那么穷那么苦,父母根本没有闲心来关爱我们,只是努力让我们吃饱穿暖,然后读书识字,我们却深刻地记下了父母的好。即便是父母当年随口的一句叮咛,无心的一声问候,我们都如沐春风,多年以后也铭记在心。可如今,为父为母们一心扑在孩子身上,把爱全部给了孩子,恨不得把心也掏出来给孩子吃,但许多孩子不领情。就如前面说到的母亲,小心翼翼地爱孩子,却无情地被冷遇,甚至被拒绝。
这是为什么?
朋友们一定会列出许多理由。比如生活水平提高了,有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啦;一对夫妇只准生一个,父母长辈的爱高度集中啦;新时代观念变了,孩子们独立自主的意识强啦,等等等等。
我觉得都言之有理。时下的状况是:因为钱多,又因为孩少。人们一方面用钱把孩子堆起来,一方面又用爱把孩子围起来。许多孩子被这些没完没了的物质食粮和没完没了的精神食粮弄烦了,于是就反抗,想突围。也于是,就父不父,子不子啦!
情况是这样的情况,问题是这样的问题。我们做父母的,应当从中接受一些什么教训呢?
本老头以为还是要恢复传统,父为父,子为子。
为此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
如今的孩子,都知道自己很重要,非常重要。对学校不一定重要,对单位也不一定重要,对他人就更不重要,但对父母对长辈,他知道他绝对重要。他知道,他是命根。谁的命根呢?父母的命根,爷爷奶奶的命根,外公外婆的命根!你看看,这么多人就指望着我活着,我不比泰山还重么?
有这样的观念,要孩子不自恋,要孩子不骄横,怎么能?
这样的观念是娘胎里带来的么?不是的,是爸爸妈妈自小灌输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加入了灌输的队伍。在孩子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时候,大家就异口同声地对孩子说,宝贝,你是我们的心肝,是我们的希望!在这样甜言蜜语一片奉承的氛围中,孩子慢慢长大,慢慢就觉得自己非常重要。重要到啥程度呢?极端的孩子会认为他就是皇上,而父母,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跟前的奴仆。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有些孩子就时不时要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姥爷们趴下,让他骑在背上作威作福。这一众长辈没有任何感觉不适,纷纷趴下,做出牛马状,还喜不自禁。
我们就是这样,在抬高孩子的同时,很自觉地放低自己的身段,匍匐在孩子的脚下。
我们应当如何?这就牵涉人生价值与人生观的问题。我们来世一遭,究竟为何?只是为了传宗接代么?如果终级的目标就是动物的追求,尽可能地繁衍后代,那没啥说的,把孩子看得比天大,合情合理。但如果除了孩子之外还有点别的追求,还有点个人的快乐与幸福,那就好啦,不把孩子当做自己人生的全部,那可以淡然甚至超然地看待孩子,尽能力抚育他们成长,但不让孩子完全主宰自己的人生。这样一来,自己解脱,孩子解放。
记住,孩子很重要,但不是你人生的唯一。别怕忽略孩子。你适当地忽略他的重要性,他反而会健康成长。
第二、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的付出理所应当
我们中国的父母,真的是苦呀!生养一个孩子,有的要做一辈子牛马,操一辈子心。
对此没有异议吧?朋友们。
有的父母,七老八十了,还在抚养孩子。不是他们老来得子,而是他们的孩子大了,甚至老了,但是巨婴,老巨婴,一直未断奶,躺在被窝里啃老。
这又是如何造成的的呢?其实不怨天不怨地,完全是自找的。我国的法律规定,父母有抚养孩子的义务。这个抚养义务啥时候终止呢?18岁!孩子到了十八岁,就意味着成年了,应当自食其力。这就好比小鸟长成了,羽毛丰满了,可以飞翔了。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断食,不给提供食物。在自然界,鸟儿们很自觉遵守这个规律。但在人类界,许多父母就糊涂了。他们在爱的驱使下,一直喂孩子。18岁之前,无微不至地喂;18岁以后,还一如既往地喂。供他们上大学,给他们买婚房,然后就抛下一切给他们带孩子,直至奄奄一息,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有能力的前提下,父母帮助儿女对不对?这个没有错。但这里的问题是:这种帮助是不是义务?是不是应该?
当下我们这个社会,普遍地认为父母应当这样做。这就出偏差了。因为是义务,父母责无旁贷,孩子享受父母的帮助就心安理得了。即便父母力不从心,勉为其难,有些孩子也没有丝毫的恻隐之心。要是有一天父母的帮助没有及时到位,他就很不高兴。孩子不高兴,父母就紧张。于是,为了孩子的学费,或为了孩子的婚房,有些可怜的父母该加班赶紧去加班,该卖血赶紧去卖血!
在这样的逻辑之下,做儿女的,天良稍微欠缺一些,对父母的爱心与辛劳还会在意么?你节衣缩食给他买一部电脑,他一看不是苹果的,就不高兴,说不要,拿回去!这就好似开头的那一幕。
做父母的应当这么办?一句话,要深明大义,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家。
但凡有教养的人家,一定会教育孩子懂得自己的责任,成年以后不能靠父母,必须靠自己。这样家庭走出来的孩子,知道生活的艰辛,因而能够体贴父母的不易,跟父母更为心贴心。
第三、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比父母聪明
许多父母受鸡汤教条的影响,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对孩子竖大拇指,一直夸一直夸。孩子三岁了,会说几个单词,也夸,说我家孩子聪明,三岁就会背唐诗,前途未可限量。孩子六岁了,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回算术得了一百分,也不得了,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七大姑八大姨都请来,庆祝天才的诞生。旁人要是有点啥异议,他就会立即怼回去,说对孩子要多用拇指,天才就是夸出来的。
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有些父母还出奇招。他明白一个道理,人要自觉高大,须得有一个比自己矮小的参照物。于是,他自告奋勇做孩子的参照物,LOW的参照物!人家的父母做孩子的导师,他哩,做孩子的学生。但凡孩子说的,他就竖大拇指,说好,绝对真理;但凡孩子要问些啥,他就摇头,一问三不知,说孩子你行,我不行。
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啥都不懂,只会唯唯诺诺。孩子唯我独尊,眼里哪还有父母?如果这样的父母事业上真没多大起色,平时又喜欢喝酒打牌,那就铁定得不到孩子的尊敬。尊敬没有了,你付出再多的爱心,也是一钱不值。
我们如何做父母?一句话,要努力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在这里,首先要做良师,其次才是益友。要理直气壮地做孩子的老师。告诉孩子,不懂的就问我。当然,要做孩子的老师,让孩子佩服你,你就得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做父母的过程,成为一个学习的过程,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
你这样做了,孩子定会尊敬你,并感恩你的用心。
本老头唠叨完啦。有想鼓掌的朋友,别使劲拍,手痛。你点一下喜欢,就好啦!
今天国庆中秋双节叠加,喜上加喜!朋友们同喜同喜,同乐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