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些错误深究不得

(2020-09-13 04:14:52)
标签:

财经

孩子

玻璃

银行

权衡

分类: 人生感悟

有些错误深究不得

有错必究,对么?毫无疑问。

比如你家孩子不听话,翘课,要不要追究?要!打他一戒尺;不做作业,要不要追究?要!打他两戒尺;与老师顶嘴,不尊师长,要不要追究?当然要啦,打他三戒尺!这熊孩子还偷改试卷的分数,把30改为80,欺瞒到老爸老妈头上来了,要不要追究?更加要啦!怎么追究?你看着办,只是下手不要太重,以免后悔。

但凡孩子犯了错误,做父母的知道了,多半会追究,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轻者批评教育,重者就要让他知道一点厉害,长点记性,以免再犯。有道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老师者,传道也,并纠错也。

是不是孩子犯了错大人都会追究?也不尽然。要看犯啥错,有啥后果。如果后果太严重了,有些父母就会权衡利害,否定孩子的错,说没有这回事,从而规避应当承担的责任。

那天看一个电视节目,说有个人家的窗户玻璃被人砸了,玻璃碎片像子弹一样飞,还扎伤了人家孩子的头,血流不止,需要紧急送医。第二天,孩子还在医院,孩子的父亲在小区里大叫,谁干的?谁干的?站出来!楼上楼下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但没人应答。调看录像,物业说摄像头早坏了。男主人气急败坏,就数着几个喜欢玩球的男孩子,一家一家上门去问,但还是一无所获。后来在警察的帮助下,从对面商铺的摄像头里找到了真相。警察拿着影像光盘上门了,肇事者的父亲一看警察来了,还没等警察说话,就把孩子从里屋叫出来,叫他说实话。警察问:你们做家长的,是不是早就知道孩子闯祸了?这位父亲低头不语,等于默认了。

看到这里,人们多半会责备这个父亲不诚实,不该这样袒护孩子的错。

本老头却从中看到一个问题。承认错误并主动追究责任需要付出代价。如果代价太高,有时候错误就会被掩盖起来,犯错的人也便侥幸脱逃责任。

在这个案例中,如果这个孩子只是打碎了邻居家的一个花盆,说不定还没等邻居发现,孩子的父亲就领着孩子上门道歉了,然后狠狠地教训孩子一顿,教育他不要在小区胡乱踢球,特别是一旦闯祸了要勇敢承担,做个诚实的男子汉。但这回不是一个花盆问题,是人家的小孩受伤了,而且伤得不轻。要不要勇敢承担,这个父亲就迟疑了。

这个迟疑很现实。一个花盆,只是几十元几百元的问题,承担起来小意思;一个小孩严重的伤势,就非同小可。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装作无辜,也许就能过去。一旦挺过去,就万事大吉了。

人们诚实的品德如何,要看实现的成本有多大,能不能承受得了。

有选择性地追究错误,个人会这样,单位也会这样。

上世纪九十年代,许多银行靠发手续费吸引储蓄存款,有的发千分之十,有的发千分之二十,大家恶性竞争,一片乱象。

有一天监管机构生气了,咬着牙说:从今天起,谁再发手续费,顶格罚款,并取消这个机构负责人的任职资格!朋友们,你们有所不知,这一招致命也!没有资格了,你还当啥行长?

高压线在头上,大家就洗手不干了,平静了一段时间。但慢慢滴,有些机构又蠢蠢欲动了。为啥要冒险犯难呢?因为手续费一发,存款就蹭蹭上升,立竿见影。同业之间,谁在违规,大家心知肚明。有一家银行出于报复,暗中派出员工带上巨款,另加一个微型录音设备,假扮储户悄悄潜入对方银行,要手续费,全程录音。然后,就很简单啦,把录音交给监管机构,说,你们看着办!

当监管机构上门问责的时候,被套的这家银行行长很惊讶,因为他已经下了死命令,决不允许违规了,谁违规处理谁。面对监管大员的盛气,他很冷静,说容我们先了解情况,再据实上报。

恭送客人走后,他把当事人叫来,问咋回事。当事人是个年轻小伙子,承认为了个人业绩,自掏腰包给过储户一些好处,吸收存款。但今天这个储户只问手续费,并没有将存款存进来,所以并没有给他什么好处。

明白了!行长说,好,你就说储户要手续费,我就开玩笑,说有,并没有当真。后来他不存,我也不勉强。至于过去的事,都不要提。

好啦,就这样统一口径,监管机构再来调查,也的确没有啥手续费支出的事实,找不出啥毛病,就过去了。一场虚惊!

而且奇妙的是,该小伙子擅自违规发手续费揽储的事,也过去了,该行上下封口,一律不提。不能处理他呀,你一处理,势必会传扬出去,不是不打自招么?

你看看,有些错误,就这样深究不得。

你问我为啥知道得这么清楚?很简单啦,我就是那个行长。

一个单位对所犯错误会权衡利弊,然后决定是承认还是掩盖。这个很正常。你如果以为有错就要大白于天下,然后追究到底,那就有点天真,而且无邪。

比一个单位更大的集体,比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那就更为复杂。有人闯祸了,如果贸然承认,就会祸及全局,这就要慎重。这时候对不对,错不错,只在幕后研究。公开出来的,不一定是事实,但一定是根本利益所在。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明白许多时事,理解许多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猫们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