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崇与晋武帝舅父王恺斗富的故事脍炙人口。儿时以为石崇就是个炫富的土鳖财主。读了几本书才知道他其实也是个人才。但他这个人才“不按套路出牌”,所以干了好多离奇古怪的事儿。最有名的就是他靠劫道暴富,钱多了就折腾,所以就折腾出那些花花世界。他瞎折腾大家都知道,不再赘述。这里只说他折腾跟床有关的事儿。
大家都知道唐朝“以肥为美”,因为唐玄宗喜欢胖妞杨玉环,但唐代以前也曾流行过以瘦为美,汉成帝喜欢小巧玲珑的赵飞燕,所谓“环肥燕瘦”。石崇生活的晋代离汉不远,风俗也差不多,石崇也喜欢瘦妞。脸蛋长得都差不多,咋知道谁胖谁瘦?石崇脑瓜好使,就想出个类似曹冲称象的办法---且看:
崇尝择美容姿相类者数十人,装饰衣服,大小一等,使忽睹不相分别,常侍于侧。使风调玉,以付工人为倒龙之佩,萦金为凤冠之钗。言刻玉为倒龙之势,铸金钗像凤凰之冠,结绅绕楹而舞,使昼夜声色相接,谓之“恒舞”。
欲有所召者,不呼姓名,悉听佩声、视钗色。
玉声轻者居前,钗色艳者居后,以为行次而进也。使数十人各含异香,使行而笑语,则口气从风而飏。又屑沉水之香,如尘未,布置象床,使所爱践之。无迹者,即赐真珠百;若有迹者,则节其饮食,令体轻弱。故闺中相戏曰:“尔非细骨轻躯,那得百真珠。”
(见《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
石崇想出的办法就是:在象牙床上洒沉香粉末,让所宠爱的姬妾踏上去,没有留下脚印的,人瘦体轻,赐真珠一百粒;若留下脚印的,就认定体胖,让她们节制饮食减肥。因此闺中相戏说:“你不是细骨轻躯,哪里能得到百粒珍珠呢?”
这事儿明人王世贞《艳异编.卷十六·戚里部二》也有记载。
“ 崇又制《懊恼曲》以赠绿珠。崇之婢美艳者千余人,择数十人,妆饰一等,使忽视之,不相分别。刻玉为蚊龙佩,萦金为凤凰钗,结袖绕槛而舞。欲有所召者,不呼姓名,惟听佩声,视钗色。佩声轻者居前,钗色艳者居后,以为行次而进。”
但他们都源于王子年《拾遗记》。
《拾遗记》又称《拾遗录》,作者陇西安阳人王嘉生活于公元390年,距离石崇(249年-300年)生活年代最近,应该最接近历史真相。王子年写石崇爱婢名“翔风”是胡人,而非后人写的“绿珠”,但在象床上撒沉香粉末测体轻重是一样的。
“石季伦爱婢名翔风,魏末于胡中得之。年始十岁,使房内养之。至十五,无有比其容貌,特以姿态见美。妙别玉声,巧观金色。石氏之富,方比王家,骄侈当世,珍宝奇异,视如瓦砾,积如粪土,皆殊方异国所得,莫有辨识其出处者。乃使翔风别其声色,悉知其处。言西方北方,玉声沉重而性温润,佩服者益人性灵;东方南方,玉声轻洁而性清凉,佩服者利人精神。石氏侍人,美艳者数千人,翔风最以文辞擅爱。石崇尝语之曰:“吾百年之后,当指白日,以汝为殉。”答曰:“生爱死离,不如无爱,妾得为殉,身其何朽!”于是弥见宠爱。
崇常择美容姿相类者十人,装饰衣服大小一等,使忽视不相分别,常侍于侧。使翔风调玉以付工人,为倒龙之佩,萦金为凤冠之钗,言刻玉为倒龙之势,铸金钗象凤皇之冠。结袖绕楹而舞,昼夜相接,谓之“恒舞”。欲有所召,不呼姓名,悉听佩声,视钗色,玉声轻者居前,金色艳者居后,以为行次而进也。使数十人各含异香,行而语笑,则口气从风而扬。又屑沉水之香,如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真珠百琲,有迹者节其饮食,令身轻弱。故闺中相戏曰:“尔非细骨轻躯,那得百琲真珠?”
石崇生活的年代早李白“静夜思”四百多年。石崇让舞女踏上去测体轻重的像床,肯定不能像今日的电子秤那么大小,也不会是踏上去就静止不动,一定还得扭搭几步,起码像赵本山小品“卖拐”似地忽悠范伟“走两步”,这样才好看脚印。那就更不可能是胡床,马扎,井床之类了。
----谁误读了“床前明月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