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科举不能落下王茂荫

标签:
奏请刊刻海国图志资本论中的进士大钱终废如茂荫言封建中国货币理论最高资本论王茂荫一波三折 |
分类: 史海钩沉 |
写科举不能落下王茂荫。
因为他是中国1300年科举史十壹万进士中,唯一被马克思写入《资本论》,也是《资本论》提到的六百多位名人中唯一的中国人。
马克思为啥能在王茂荫去世后第二年的1867年,在万里之外的欧洲,在他的经典著作中提到王茂荫?因为他“先求无累于民,而后求有益于国,方可以议立法”的民本思想是其币制改革的思想核心,其造诣被业界推崇为“中国封建社会货币理论之最高成就”。
“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换的钞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受到了严厉申斥。…”(见《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注83)当然这是现在的译文.当年对“王茂荫”名字的翻译一波三折。
王茂荫(1798—1865)徽州歙县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官运很顺 “授户部主事,升员外郎。咸丰元年,迁御史。还管过户部兵部。他光耀于进士之林的闪光点就在于,不但干实事,而且动脑筋钻研。不但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还敢于直言点评财政政策,不怕皇帝不愿意。
“户部议开捐纳举人生员例,茂荫疏争言:“筹饷之法,不徒在开源,而在於善用。委诸盗贼之手,靡诸老弱之兵,销诸不肖之员弁,虽日言推广捐输,何济?”又极论:“银票亏商,银号亏国。经国谋猷,下同商贾,体至亵而利实至微。初时亏不能见,及亏折已甚,虽重治其罪,亦复奚补!”其言皆验。
四年,户部会奏推广大钱办法,茂荫复疏争曰:“臣疏陈大钱利弊,未奉谕旨,臣职司钱法,夙夜思维,实觉难行。当百以上大钱,与原行当五十者无甚分别,此何以贵,彼何以贱,难一;以易市物,则难分折,以易制钱,莫与兑换,难二;大钱虽准交官项,然准交五成者,已有宝钞官票,大钱何能并搭?难三。此犹其小者耳,最大之患,莫如私铸。奸人以铜四两铸大钱两枚,即抵交官银一两,是病国也。盖行制钱,每千重百二十两,镕之可得六十两,以铸当十钱可得三十千。设奸人日销制钱以铸大钱,民间将无制钱可用,是病民也。宝钞官票,其省远过大钱,果能推行尽利,裨益亦非浅鲜,大钱之行,似可已也。”疏入,仍不报。其后大钱终废,如茂荫言。
又疏论钞法利病,略曰:“上年初用银钞,虽未畅行,亦未滋累。及腊月行钱钞,至今已发百数十万,为累颇多。向来钞法,唐、宋之飞钱、交子、会子,皆有实以运之。元废银钱不用而专用钞,上下通行,为能以虚运实。明专以虚责民,以实归上,势遂不行。臣元年所奏,皆以实运虚之法。今时势所迫,前法不行,议者虽专於收钞时设法,然京师放多收少,军营有放无收,直省州县有收无放,非有商人运於其间,则皆不行。非与商人以可运之方、能运之利,亦仍不能行。”因拟上四事,务在通商情,利转运。奏入,上斥其为商人指使,不关心於国是,命恭亲王奕、定郡王载铨覈议。议上,谓茂荫所论,窒碍难行,严旨切责。寻调兵部。(见《清史稿
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九
主张朝廷"准许持钞捐官,或缴纳钱粮,或持钞到银号兑取现银,以坚民爱钞用钞之心"。咸丰四年(1853)疏奏反对铸颁大钱,指出“官能定钱之值,而不能限物之值",铸大钱必然物价上涨;次年又针对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的贬值现象,提出兑现主张。。。
王茂荫重视商人作用,承认商人在社会中不可忽视,表明他对货币问题的深刻认识。但遭咸丰皇帝“严行申饬”:
“王茂荫由户部司员,只知以专利商贾之词,率行渎奏,竟置国事于不问,殊属不知大体。复自请严议,以谢天下,尤属胆大。如是欺罔,岂能逃朕洞鉴耶?”简直是大胆妄为!你当我是傻瓜看不出你的鬼心眼儿吗?!
王茂荫的货币思想是在继承传统货币理论基础上,针对中国经济现状独立形成的。是他个人在闭塞的封建中国独立思考钻研的智慧结晶。
王茂荫不但懂经济
“粤匪犯畿辅,参赞大臣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驻师涿州,诸军咸观望不肯前。茂荫疏言:“贼既渡滹沱而北,回翔於深、晋之郊,而不遽北犯者,惧吾兵出也。吾兵出而迁延不进,贼有以知我之勇怯矣。臣窃谓贼自桂林北窜,诸帅丧师左次,皆为一守字所误。贼屯一日,可资休息;我屯一日,锐气日隳。贼所过劫掠,行不裹粮;我军坐食县官,日需钜饷。相持数月,饷绝兵匮,不待交绥而胜负已判。请密饬王大臣等明发号令,按兵拒守,而阴选健将率死士数千,潜师出彼不意,麾兵急击,一鼓可歼。”(见《清史稿.
咸丰八年(1858年)王茂荫奏请将《海国图志》五十卷本刊刻重印,以便使人"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之可御"。谁知咸丰帝对此毫无兴趣,奏折如泥牛入海。
吾以书籍传子孙,胜过良田百亩;吾以德名留后人,胜过黄金万镒。
十一万进士绝大多数都湮灭于史海,唯独王茂荫能与《资本论》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