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光启生于太卿坊(上海黄浦区乔家路)。万历九年(1581)中秀才。
万历十年(1582年)乡试不中。万历十六年(1588年),太平府(安徽当涂)乡试再落第。 万历二十五年(1597),徐光启得考官焦竑赏识才在顺天府以解元中举。但直到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徐光启才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看来他的才能不在考试上,从考秀才到考进士耗了他23年。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他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前6卷,又根据利玛窦口述翻译了《测量法义》。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回乡丁忧守制,整理定稿了《测量法义》,作《勾股义》,《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守制期满官复原职。撰写《简平仪说》《平浑图说》《日晷图说》和《夜晷图说》。
“几何“是徐光启最先用作数学名词的。《几何原本》改变了中国传统数学学习和研究习惯,是中国数学史上的大事。
崇祯元年(1628年)徐光启完成了《农书》初稿,但由于修订历书,无暇顾及,直到崇祯十二年(1639年)徐光启死后6年,门人陈子龙等才修订刻板付印了《农政全书》,12目60卷(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徐光启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可皇帝一直让他编历书。
徐光启认为农业为富国之本,正兵为强国之本,他重视军事科技研究。推崇管仲“八无敌“和晁错的“四预敌“。提出“极求真材以备用“。“极造实用器械以备中外守战“,“极行选练精兵以保全胜“,“极造都城万年台(炮台)以保无虞“,“极遣使臣监护朝鲜以联外势“(见《辽左陷危已甚疏》)。主张从战略上强化对朝鲜控制。
徐光启特别注重武器制造运用。管状火器本是中国首创,但明末技术已落后。徐光启不断上疏,对火器实战的运用,城市防御,火器攻城,火器与步、骑兵配合等都有探求,是中国军事技术史上火炮应用理论第一人。
面对岌岌可危的明末危局,崇祯皇帝虽尊崇徐光启的才学
却束之高阁,不堪实用,崇祯四年(1631年)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一直让他编撰《崇祯历书》。
----科举那点儿事儿 9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