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打误撞结识主考,阴错阳差捡个状元
(2019-09-08 07:18:11)
标签:
对算命的话“殊不信也履行承诺点他状元。误打误撞结识的箫昕主考官薛播突然病故成全了牛锡庶、谢登。 |
分类: 史海钩沉 |
说起科举的好处无过于公平公正。进士及第做官凭的是本事,中状元那更是能耐,谁有能耐谁考。其实这公平公正就如俺以前介绍过的“偶然性”真的很多。今儿个说个阴错阳差捡状元的牛锡庶。
唐代从622年孙伏伽 到907年崔詹 ,能查到的147位状元中,名列第五十三位确实是牛锡庶。至于他咋中的状元,版本很多。“许愿状元”之说居然上了百家讲坛,可见不是空穴来风,起码他的状元来的偶然。
先看《太平广记》咋说的:华亭小官镇(上海金山)人牛锡庶,天宝六年(747年)生,累举不第。
复坐未安,忽闻驰马传呼曰:"尚书知举。"昕遽起。锡庶复再拜曰:"尚书适已赐许,皇天后土,实闻斯言。"昕曰:前言期矣。明年果状头及第。
这个说法是《太平广记》转录自《逸史》)
《太平广记》是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4人奉宋太宗命编纂的类书。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978年),与《太平御览》同编,故名《太平广记》。
这个说法特点是跨年,牛锡庶因为总考不上,贞元元年就算了一卦,算命的说他“明年合状头及第”。然后才有他偶遇萧昕,开玩笑许诺。第二年
牛锡庶很有自知之明,对算命的话“殊不信也”,因为
主考官箫昕《新唐书》确有其人 。他是河南人,开元十九年,首举博学宏辞,授阳武县主簿。天宝初,复举宏辞,授寿安尉,再迁左拾遗。贞元初,兼礼部尚书,寻复知贡举。五年,致仕。七年卒于家,年九十。(事见《新唐书 。卷一百五十九 列传第八十四》)
《唐摭言》也说了这个故事。但没说许愿状元,而且说不光牛锡庶还有叫谢登的进士及第也是借了箫昕的光。
“贞元二年,牛锡庶、谢登,萧少保下及第。先是昕宝应二年一榜之后,尔来二纪矣。国之耆老,殆非俊造驰骛之所。二子久屈场籍,其年计偕来;主文颇以耕凿为急,无何并驰人事。因回避朝客。误入昕第,昕岸帻倚杖,谓二子来谒,命左右延接二子。初未知谁也,潜访于阍吏,吏曰:“萧尚书也。”因各以常行一轴面贽,大蒙称赏。昕以久无后进及门,见之甚善,因留连竟日。俄有一仆附耳,昕盼二子辗然。既而上列继至,二子隐于屏后。或曰:“二十四年载主文柄,国朝盛事,所未曾有。”二子闻之,亦不意是昕。犹虑数刻淹留,失之善地。朝士既去,二子辞;昕面告之,复许以高第,竟如所诺。(见《唐摭言 卷八》)
《唐摭言》是唐末五代王定宝(870~940)作。早于978年成书的《太平广记》,更早于北宋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才成书的《新唐书》。
《唐摭言》也说这个事儿发生在贞元二年。而且说了箫昕二十四年中两次主考科举“昕宝应二年一榜之后,尔来二纪”
萧昕宝应二年(763)知贡举,但那是二十多年前的辉煌。贞元二年萧昕已经八十多岁了,虽然还没退休,但人们也都看出门道,知道他没几年干头了,自然门前冷落车马稀。
牛锡庶、谢登也是误打误撞结识的箫昕,“因回避朝客,误入昕第”。“二子久屈场籍”牛锡庶遇到萧昕该40岁了。
“昕以久无后进及门,见之甚善,因留连竟日。”
一位是好久没人待见的耄耋前主考官,另两位是久屈场籍,无门仕进,屡试不第的士子,阴错阳差
机缘巧合,可遇到一起了,难免有许多知心话要讲。
但谁也没指望能讲出啥结果来,无非是彼此诉说诉说心里话
那一年的主考官本来是礼部侍郎薛播。薛播是河中宝鼎(山西万荣县)人。“曾祖文思,官中书舍人。播早孤,伯母林通经史,善属文,躬授经诸子及播兄弟,故开元、天宝间,播兄弟七人皆擢进士第,为衣冠光韪。”可惜这位年富力强,颇复众望的主考官薛播,“未毕事而卒,遂以萧昕代之并放榜。”
(见徐松《登科记考》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但徐松《登科记考》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都说这件事发生在贞元三年,而不是贞元二年。
真是令人扼腕。主考官薛播突然病故,一时科考没了主事。皇帝一着急就临时抓替补,让八十多岁的礼部尚书萧昕立马上任。这一来就成全了牛锡庶、谢登。
那一榜就叫牛锡庶榜。同榜进士有 谢登、赵傪、裴瑾等三十三人。那年是唐德宗贞元三年,两年后箫昕彻底退休了。贞元七年卒于家,年九十。
牛锡庶中了状元,可能也没干出啥露脸的事儿,所以也没入《全唐书》,与绝大多数状元,进士一样 ,都湮灭于浩瀚史海中。
贞元三年(787年)也是白居易成名之年,十六岁的他到长安拜见大诗人顾况。顾况见稚嫩的白居易,并没在意,还开他玩笑“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读了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大吃一惊,忙改口说:“有才如此,居易不难。于是到处宣扬白居易。但白居易中进士也是十三年后的
贞元十六年(800年)都29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