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八年(1669),安徽仙源举人王致和第四次会试落第。他虽已是举人但家穷,谋官职得上下打点,可他没有钱。要直接做官,必须通过会试成为进士才有可能,几次会试名落早已令他心灰意冷。
打道回府吧,无颜见父老。只得捎信回家,说在京找到份抄抄写写的差事,打算边干边学,争取下次中榜光宗耀祖。
为生计他在安徽会馆旁租房做豆腐。白天沿街叫卖,晚上读书。
有年夏天豆腐没都卖出去,豆腐容易变质,王致和急得抓耳挠腮。为减少损失,索性切成小块,稍加晾晒,配上盐、花椒等佐料,腌在坛里。反正剩豆腐无法卖了,留自己吃吧。可忙活中就忘了。
有天猛然想起了那坛子腌豆腐。估计早不能吃了,想扔掉。
打开坛子,见豆腐虽呈青绿但形态无异,不像腐败,就夹了块儿舔舔。有点咸,还有股不烦人的臭味儿,臭里透香,香味浓郁、回味无穷。干脆又夹一块儿佐饭,越吃越觉着好吃。
感觉惊奇,意外惊喜,莫名其妙。为了证实自己的味觉,他小心地盛了几碟,分别送给同乡朋友尝尝。谁知大家也都一致赞美,说爱吃。王致和喜出望外,真是歪打正着啊!多年科场落第压抑的脑袋一下子开了窍,来了灵感。既然有人愿意吃,为什么不可以做这个生意?!
被那些味同嚼蜡的八股文折磨得半死的王致和一下子振奋起来。与其当个寻章摘句、死板教条的腐儒,不如把臭豆腐做成腐乳。做人人爱吃的美食,开创美食产业。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考不上八股进士,可以当美食状元!让科举功名见鬼去吧!
从此王致和与科举决裂,专心做起“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来。
人一旦步入实业,长期被压抑的聪明才智就会喷薄而出。王致和调制的臭豆腐,别具风味,价格低廉,开胃下饭,不但适合平头百姓,而且老少咸宜,
雅俗皆爱,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销路畅开,生意兴旺。
经过几年打拼,王致和不但在京城站住了脚,康熙十七年(1678)还在前门外延寿寺街路西开起臭豆腐作坊,前店后场,自产自销,取名“王致和南酱园”。以臭豆腐为主,兼营酱菜。而且销路扩大到东北、西北、华北。王致和臭豆腐臭名远扬,赢得盆满钵满。
文化人搞实业,如鱼得水。王致和不断研究工艺提升质量,翻新花样,名望越来越大,王致和臭豆腐竟然打入宫廷。刁钻的慈禧太后秋末冬初也喜欢吃王致和臭豆腐,还命名“青方”,定为御膳小菜。从此王致和臭豆腐身价倍增。
“王致和”门前的三块立匾加上彩绘龙头,就象征“大内上用”之意。王致和南酱园的两块匾,分别由状元孙家鼐、鲁琪光题书。孙家鼐写的是两幅藏头对,
“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
“酱配龙蟠调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
冠顶横读为“致和酱园”。
“王致和”生意兴旺,商家竞相仿制。光绪年间,宣武门外、延寿寺街等相继开了王政和、王芝和、致中和等酱园。
1956年公私合营,1958年王致和、王政和、王芝和、致中和四家私营作坊合并成立了国营田村酿造厂。现名北京王致和腐乳厂,厂址还在海淀田村。
1964年缅甸总理奈温访华,周总理设宴招待。上了几道小菜,其一就是王致和臭豆腐。开始周总理几次请奈温品尝,但他都迟迟不敢动筷。周总理就介绍“这个小菜很有特点,闻着臭,吃着香。”还自己夹了一筷子送嘴里。看周总理吃得津津有味,奈温将军方才动手品尝,啧啧称赞。周总理又讲了臭豆腐历史。奈温饶有兴致吃了,回国还带了两罐。
三百多年过去,那些进士状元榜眼探花大多早已不知其谁,“王致和”老字号却家喻户晓,依旧保持着传统风味。科举弃儿,成了商海宠儿。少个腐儒,却多了个“中华老字号”。
-----科举那点儿事儿9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