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狗尾续貂---废除科举后又出了几百进士之三

(2019-07-27 12:46:46)
标签:

废科举后进士成了奖赏

癸卯学制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

格致科进士

科举养成民族科举思维

分类: 史海钩沉

       进士“源于《礼记》“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见《礼记》《王制篇》)郑玄注“进士,可进受爵禄也。。。言其可进于王朝也。” 进士--- 古人意为较为优秀可到朝廷当官的人才。

     科举的进士就是朝廷认为合格的人才。最初还是宁缺毋滥,也注重才能全面,但渐渐就偏重诗文政论书法,四书五经,八股文,而且还分了三六九等,迎合皇家旨意,终于沦为工具。

        为啥科举制废除,又出了几百进士?

      千百年来的科举制度已经养成了民族的科举思维。读书做官 做官发财,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年寒窗苦读,突然不科举了,读书人都不干! 除了读书人出路问题,还有一系列问题。比如 上层阶级维持地位问题,新官吏选拔问题,入学堂读书经济负担问题,学堂教习选用及经费来源问题,不同年龄人对新式教育的理解问题,人们对新式学堂、海外游学的迷盲问题,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科举废除与恢复的问题。。。

          面对实际,清廷也有讨论。1908年,候补内阁中书黄运藩奏请“科举与科学并行”。他说,“中国人心皇皇,国势岌岌,半由学务,亟宜变通,计惟科举与科学并行,中学与西学分适,乃足靖人心而定国是。”(见故宫明清档案《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

           科举制留下的重功名、讲虚荣等观念依然深深影响着学子。废科举后《申报》就指明“朝廷之注重学堂,予以出身,原其意旨,或因过度时代之人物,尚有狃于荣途、拘其故见,故借此优予出身者,以歆动其向学之心,以坚夺其求学之意。(见《申报》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八版)   过度时期读书人仍然乐于功名。

     科举时代进士是考取的。废科举,进士名号变为学堂奖励与游学奖励。   维新变法后 涌现好多新式学堂。  教会学堂大多分布沿海口岸。清廷创办学堂始于同治元年(1862)洋务派创办的京师同文馆。主要教授外语,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等,首任校长丁韪良。

          还有李鸿章创办的上海广方言馆(1863)、天津水师学堂(1882)、天津武备学堂(1885),左宗棠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1866),张之洞创办的广东水陆师学堂(1887)等。

       公立新式学堂始于1895年盛宣怀主办的天津中西学堂。真正意义的新式学堂出现于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及1904年(癸卯年) “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 颁布后。

        清廷“癸卯学制”共分三段七级:明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此外,还有初级师范学堂、中等实业学堂,优级师范学堂、高等实业学堂、译学馆、方言学堂、进士馆、仕学馆等,其中通儒院、进士馆、仕学馆等属进修学堂,只授予职官,不奖励出身。

         “癸卯学制”为废除科举后学堂奖励制定了标准。 大学堂始于1895年盛宣怀的天津中西学堂的头等学堂(1903年改名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1902年6月山西巡抚岑春煊创办的山西大学堂清末大学堂仅此三所。各省大学亦统称高等学堂,但较大学堂低一级。

             “癸卯学制”规定大学堂分设八科。分别是:

               经学科、政法科、文学科、医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1905年12月5日,大学堂总监张亨嘉奏请创办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拟先设政法、文学、格致、工科四科,1910年3月,分科大学正式开学。分科大学堂启发了奖励学堂进士出身

           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堂分科大学毕业者直接奖励进士出身,大学堂速成科师范馆毕业者必须是举人出身方奖励进士出身。(见《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至1910年分科大学成立前,京师大学堂只速成科师范馆可奖励进士出身。两批224名毕业生几乎都获得奖励出身。同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学堂(北师大学前身),不再归京师大学堂。

         山西大学堂系1900年“教案赔款”所办。英国人李提摩太创办西学专斋,培养科技人才,岑春煊创办中学专斋,培养传统儒士,中西二斋合称山西大学堂。1902年春两斋正式开学。1905年、1906年西学专斋、中学专斋学生首期毕业。毕业生待遇,西学专斋比中学专斋高一级。

       1910年专斋毕业生分别升入大学分科、大学预科。“西学专斋预科近届毕业,经晋抚会同学政严密考试,核定举人二十五名,送京复试。果能与京师大学堂及格学生程度相当,应一体予以进士出身。”

        1911年5月27日,“西学专斋考列优等之仇天寿等三人,考列中等之郭元章等十五人,均著奖给进士出身。”(见朱有瓛《近代学制史料》)。

         北洋大学堂1903年开学,预科三年。1906年又接办本科,初办时只有土木工科甲班、土木工科乙班、采矿冶金甲班、采矿冶金乙班、法律科甲班。

        1910年冬土木工科、采矿冶金甲班毕业,赏给冯熙敏等3人进士出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优等者朱行中等6人进士出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中等者程良模等3人进士出身,以主事分部尽先补用。1911年5月27日,“考列优等之朱焜等十一名,均著赏给进士出身,改为翰林院庶吉士;考列中等之周稿川等九名,均著赏给进士出身,以主事分部尽先补用。”

             进士出身也奖励游学人员

             1872年容闳率赴美的120名幼童是中国第一批留学生,以后不断有人通过不同渠道出洋留学并学成归来。

          1904年1月,张之洞奉诏拟《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十条规定“出洋游学……得彼国学堂毕业凭证者,回国后尤宜破格奖励,立予擢用。”

          1906年10月学部奏定《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五条,明确了游学奖细节,“考验游学毕业生自本年始每年八月举行一次……毕业生考列最优等者给予进士出身……,毕业生准给出身者并加某学科字样,习文科者准称文科进士、文科举人,习法科者准称法科进士、法科举人,医科理科工科商科农科仿此。”(见《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1908年1月23日,宪政编查馆、学部拟定《酌拟游学毕业生廷试录用章程》规定,游学毕业生需参加学部考验与廷试,学部考验授予出身,廷试授予官职。“凡经学部考验列最优等赏给进士者,廷试列在一等,引见时于排单内注明,拟请旨赏给翰林院编修或检讨;经学部考验列最优等赏给进士者,廷试列在二等,引见时于排单内注明,拟请赏给翰林院庶吉士,俟三年期满,由掌院学士出具考语,奏请分别授职编修或检讨;凡经学部考验列最优等赏给进士者,廷试列在三等,与经学部列优等赏给举人者,廷试列在一等,引见时于排单内注明,拟请旨赏给主事,按照所学科目分部学习。”此章程沿用到1911年奖励实官出身废除。

       清末游学主要去日本、西欧和美国。针对陆续海归,清廷从1905年到1911年,举办了7次留学生考试,奖励进士出身164人,除第一次奖励在废科举前,其余6次都在废科举后,废科举后共奖励游学进士出身157人

        (答朋友问“啥是格致科”?  程朱理学认为物心同理,欲明心中之理,应以格物。近代称基础科学,物理化学等为格致学。)    ------  科举那点儿事儿  9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