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令读书人成了“天子门生”

标签:
殿试使读书人成天子门诏废唐代“公荐”制主考官李昉徇私用情武则天最早搞殿试特名奖掖老考生激励后 |
分类: 史海钩沉 |
乾德元年(963年)九月又诏“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开宝六年(973年)又再诏重申。
废“公荐”制,斩断了权贵与高级知识分子的关系,但贡举及第者尚未完全成为天子门生”。虽然官员书信公文中的恩师、门生之称,并非实意仅为自谦客套,但进士们对握有录取权的阅卷官,主考官必然感恩戴德。
主考官阅卷官又往往由握有重权的官员出任,被录取的进士出任要职后自然要感谢并依附他们,这对皇权无疑是潜在威胁。
几经周折他终于盯上了症结所在的科举制度。
机会不久就如愿尔临,开宝六年(973年)落第进士徐士廉等击鼓鸣冤,指控主考官李昉徇私用情。宋太祖立即下令三月辛酉(七日)
宋代殿试每年三月,地点在讲武殿(后改称崇政殿)。殿试名义皇帝主考,选定试题、临轩策士、审定状元等前十名名次,关键环节由皇帝掌握。从此贡举及第者真正成为天子门生。
开宝八年(975年)正月,讲武殿复试现场赵匡胤说:“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之弊矣。”
见《宋史》第一百八
选举一(科目上)
“五年,礼部奏合格进士、诸科凡二十八人,上亲召对讲武殿,而未及引试也。明年,翰林学士李昉知贡举,取宋准以下十一人,而进士武济川、《三传》刘睿材质最陋,对问失次,上黜之。济川,昉乡人也。会有诉昉用情取舍,帝乃籍终场下第人姓名,得三百六十人,皆召见,择其一百九十五人,并准以下,乃御殿给纸笔,别试诗赋。命殿中侍御史李莹等为考官,得进士二十六人,《五经》四人,《开元礼》七人,《三礼》三十八人,《三传》二十六人,《三史》三人,学究十八人,明法五人,皆赐及第,又赐钱二十万以张宴会。昉等寻皆坐责。殿试遂为常制。”
见《宋史》第一百八
选举一(科目上)
帝尝语近臣曰:“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八年,亲试进士王式等,乃定王嗣宗第一,王式第四。自是御试与省试名次,始有升降之别。时江南未平,进士林松、雷说试不中格,以其间道来归,亦赐《三传》出身。
太宗即位,思振淹滞,谓侍臣曰:“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太平兴国二年,御殿覆试,内出赋题,赋韵平仄相间,依次而用。命李昉、扈蒙第其优劣为三等,得吕蒙正以下一百九人。越二日,覆试诸科,得二百人。并赐及第。又阅贡藉,得十举以上至十五举进士、诸科一百八十余人,并赐出身;《九经》七人不中格,亦怜其老,特赐同《三传》出身。凡五百余人,皆赐袍笏,锡宴开宝寺,帝自为诗二章赐之。甲、乙第进士及《九经》,皆授将作监丞、大理评事,通判诸州,其余亦优等授官。
五年,覆试进士。有颜明远、刘昌言、张观、乐史四人,以见任官举进士,特授近藩掌书记。有赵昌国者,求应百篇举,谓一日作诗百篇。帝出杂题二十,令各赋五篇,篇八句。日旰,仅成数十首,率无可观。帝以是科久废,特赐及第,以劝来者。
------科举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