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博友“琥珀色的草原狼”博客写儿时打冰尜溜冰啥的,俺也写点儿冰上的事儿给大家添乐。
满清宫里盛行溜冰.称"冰嬉"
.据说这一活动北宋就有啦. 宋史 帝
"幸后苑观花,做冰嬉" 就是明证.
清初不但把溜冰作为一种运动游戏 更提升到注重演习技巧
演练部队.
北海公园漪澜堂挂"御制太液池冰嬉诗"楠木匾.就是乾隆当年观赏冰嬉后留下的.
诗下注释"国俗有冰嬉者,护膝以芾 ,穿鞋以韦,或底双齿,使啮凌而不蹼焉,或荐铁如刀,使践冰而步逾急焉"
"每冬,太液冰坚,令八旗内务府三旗, 简习冰技, 轮番阅视, 按等行赏.
所以简武事而修国俗..." 可见当时已经把滑冰运动结合演练冰上战阵进行了.
乾隆有诗
拖船碾出阅兵嬉, 走队槖弓五色旗,
黄幢居中奉慈辇,
龙幬貂座日舒辞
-------
这写的就是当年寒冬皇家“阅冰”的盛景。
每年一过冬至,乾隆必随侍母后,到西苑三海观赏冰嬉. 太后乘坐黄色锦缎棚盖冰橇, 饰九色斑龙 ,
由八位大内精健 冰上勇士 或推或曳, 亦舟亦撵, 太后狐裘貂褥坐辇中,在皇后嫔妃簇拥下.往来顾盼观赏冰禧
.奉召入苑觐见的王公大臣,亦准坐冰床观光. 御前侍卫率领八旗兵,赤巾戎冠,张弓携矢,鸣锣捶鼓,驱驰冰上,迅疾如飞.攻防转侧变幻迷离.
对于参演冰上健儿 也论技行赏.
到了同光年间,阅兵就退化成真正的冰上游嬉.
慈禧太后让内务府专门训练了一批冰上健儿,分红白两队,各个提衣齿履
身手矫健, 往来冰上超逸绝尘
健步争先, 如蜻蜓点水 紫燕穿林令人瞠目结舌,
技巧横出 还玩起了冰球
当时叫"蹴冰".
<帝京岁时纪胜>说"金海冰上作蹴躆之戏, 竖旗门编伍,
每队数十人,各有统领,分位而立, 以革为球掷于空中,俟其将坠,
群起而争之,以得者胜.
或此队人之将得,则彼队人蹴躆之令远,
欢腾追逐以便捷矫勇为能, “
冰上抢球踢球 这是一种未见流传下来的冰上活动 难度更高,争夺更烈
更具观赏性。显然与当今冬奥会的运动员划拉曲杆打冰球是两码事儿。吴振棫还进一步具体描述:兵分左右队,左衣红,右即衣黄。既成列,御前侍卫以一皮球猛踢之。至中队,众兵争抢,得球者復掷,则復抢焉。有此已得球,而彼复夺之者,或坠冰上,复躍起数丈,又遥接之。“
抢球时所穿的是一种特制的冰鞋。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说:”所著之履,皆有铁齿,行冰上不滑也。“ 清时冰鞋尖部大概和现代陆地短跑用的
”钉子鞋“异曲同工 ---都具防滑特点 和现代冰鞋底的冰刀
冰剑是两码事。
还有“
转龙射球“
这种冰上运动也没流传下来。这是走冰鞋和射箭合二为一的冰嬉。这种技艺较高的冰上活动只流行于宫廷,民间未见记述。吴振棫
描述的具体玩法是
”走队时,按八旗之色,以一人执小旗前导,二人执弓矢随于后。凡执旗者一二百人,执弓矢者倍之,盘旋曲折行冰上。远望之,蜿蜒如龙。“
看来是以八色旗帜分为八队。每队前边有人打着旗帜做引导,跟着是两个射手,随后是百十号人各队挥舞着各色的旗帜,压阵的是更加庞大的射手队伍拉弓执箭
”
这么一大群冰上健儿,整齐划一的在冰面上蜿蜒曲折地向观礼台滑行过来,那是何等壮观的场面啊?
如何射球呢? ” 近御座处设旗门,上悬一球,曰' 天球'
,下置一球,曰' 地球'.
转龙之队急趋至,一射天球,一射地球。中者赏。复折而出,由原路盘曲而归其队。最其后执旗者一幼童,以为龙尾也。“百十号人飞速的划着冰,临近球门在行进中瞬间张弓连射两箭,确实难度很大,比今日的冰上运动更加好看。
宣宗(道光皇帝) 旻宁御制观冰嬉诗云:彩毬连命中,羽笴叠相鸣,鸟翔旗色初分队,鱼贯髇声每应弦。
此外,打滑挞、堆雪人、挂狮象等也在冰嬉之列。陈康琪《郎潜纪闻》:”禁中冬月打滑挞,先汲水浇成冰山,高三四丈,莹滑无比。使勇健者着带毛猪皮履,其滑更甚,从顶上一直挺立而下,以到地不仆者为胜.“---这个颇类今日之高山滑板滑雪
不过难度更大,不像滑雪的猫腰躬鞠,而是穿着翻毛野猪皮靴,直立挺身而下---比今日的难度更大
更具观赏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