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谢笑娜《平均数》评课稿

(2022-06-16 09:13:02)
标签:

校本培训

分类: 听评课活动记录

《平均数》评课稿

                      

在今天的课上,我们看到张老师正是以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为主线,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价值。

记得上海教育学院的曹培英老师曾呼吁:让平均数恢复统计的本来面目。他指出,现在的平均数教学有一个问题:学平均数时没有统计图,读图分析数据时,想不到平均数。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呢?张老师这一点意识非常强,她结合运动会的情境,在引入平均数时,通过两张统计图和信息,采用问题引领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做出相应的判断。不仅让学生学会求平均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近数据,加强对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张老师抓住平均数的特征让学生感悟平均数的意义。通过环环相扣问题,如“哪个队的投篮水平高一些”,通过学生的思考与回答,引出平均数,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比如:“女生队平均每人投进6可是她们组明明没有一个人投6个呀?这怎么回事呢?” 让学生体验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从而直观地去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同时,通过让男女生分别选择去掉哪一个女生,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敏感性。它会随着一组数据中的某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让学生感知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三个练习也是紧紧围绕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如:是“大虎的仰卧起坐水平怎么样”,仅告诉大虎1分钟仰卧起坐做40个,很难判断大虎做40个处于什么水平,需要学生去收集数据,当出示全班学生做仰卧起坐的数据时,发现这么多的数据,还是很难一下子判断大虎的水平,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通过张老师的帮助,将这些数据整理成点子图,通过分析点子的分布情况,去估计平均数的位置,让学生再次感受平均数的取值范围,渗透估算的思想,既培养的估算能力,又加深了平均数的理解,又能来判断大虎在班级中的水平。

整堂课,张老师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它很敏感,和整组数据的每一个数都有联系,它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当数据不同时,平均数的取值范围是在这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等等,将平均数作为统计量的味道展示得淋漓尽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