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宝秋《平均数》评课稿
(2022-06-16 09:08:51)
标签:
校本培训 |
分类: 听评课活动记录 |
《平均数》评课稿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本节课张老师从统计的角度重构“平均数”的教学,从“算法”水平理解平均数转变为“统计学”角度理解平均数,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重难点突出。整个过程,张老师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体现“学为中心”,让“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现我粗浅地从以下2个方面说说。
1. 注重认知,感悟“平均数”。
有效的情境既要有趣又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这节课,从学生经常接触的“投篮比赛,男生女生哪个队的投篮水平高?”这一真实的问题情境展开对平均数的学习,引领学生发现问题:两组数据人数不相等时,不能比总数,怎么办呢?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顺势引入平均数,体会让学生到平均数的公平性和学习的必要性。这样从学生熟悉的,而且是比较感兴趣的投篮比赛入手,张老师用“男生女生哪个队的投篮水平高?”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引起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问题。接下来学生想学习“平均数”的欲望就水到渠成。
又如“巩固练习”环节:“选谁参加全校跳绳比赛?”当大部分学生说选小慧,理由是“小慧平均成绩184个,佳佳平均成绩183个”时,张老师出示他们俩四天的成绩,有部分学生马上改变说也可以选小慧,理由是“小慧虽然不稳定但爆发力很好”。但另一部分学生马上反驳说还要选佳佳,理由是“佳佳成绩稳定,班级能获胜,选小慧是冒险”。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的结论,张老师及时肯定孩子的合理想法,尊重了孩子,孩子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有成就感,学习的欲望再次被调动。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学生思维活跃,各种感官被调动,充分体现了“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2. 注重应用,培养数据分析意识
再如:“知识应用”这一教学环节,张老师设计了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游玩问题::欢乐谷“异度空间”身高140厘米及以上的游客可以参与游戏!有三个平均身高为135厘米的小朋友想参与这个游戏,你觉得可能有几个小朋友可以参加。先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时不是直接塞数据,而是提醒看数据“平均身高135厘米”,学生就自然联系到了身高140厘米及以上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追问:为什么不可以3个人都参加?这样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经历数据分析过程,运用平均数解释生活现象,并对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断和决策,学生思维流畅,注意力高度集中,对平均数的认识更加全面、立体、丰富,不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节课张老师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合理的想法,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学习空间,以学生为本,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听后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