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读了裴元博先生的考证文章,对契丹王朝皇帝贵族的出行形式,仪轨,车驾,习俗等等,都有窥视了解。
前一幅描写远行,这幅描写歇息。
长途远行,途中歇息,这是草原民族的实际环境使然。凡出行,酒水饮食,停歇用品,都是必备妥当的。联想到四季捺钵,跋涉茫茫,歇息,进食,这些情景,在契丹墓葬壁画,遗址发现,都多有描述。有的还表现帐中设宴,歌舞等。
裴元博先生的这幅《行歇图》,使人想起了五代契丹人胡瓌的《卓歇图》。此画现藏于故宫。
胡瓌逝于公元908年,生活在五代后唐的涿州,一生与契丹国无涉。可以断定《卓歇图》不是胡瓌作品。画中人物风貌,也不是契丹王朝,明显是女真人的金朝。应是南宋与金朝对峙时期,汉人画家假托胡瓌画的。当时,不能直接画女真人的金朝,只能以契丹人来影射表现而已。就如同唐朝诗人写本朝的事,都假托汉朝以避嫌。杜甫的《兵车行》“武皇开边意未已“,“汉家山东二百州”,就是借汉朝喻唐朝了。
同样,南宋诗人姜夔写“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车如水马若龙。”也是借契丹来写北边的敌国女真人的金朝。因为他是江西人,生于公元1154年,此时,契丹国已经灭亡三十年了,他写的不可能是契丹朝,只能是北方的金国的女真民族了。
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丹•社会生活组画》译释考,十九、行歇图(音译“文守时”)
![[转载]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 [转载]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 [转载]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 [转载]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 [转载]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 [转载]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 [转载]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画中两支队伍合二为一,除两队的主人席地喝外,所有人都在为即将开始的继续行进紧张地工作着。两个人,(粉衣人牵看骆驼,绿衣人抱来一捆饲草)忙着给骆驼喂草喂料;两个人(红衣人牵两马在左下角,褐衣人牵两马在右上角)在遛马啃青;两个扛伞人,蓝衣人在左,红衣人在右,均在画右下角的两个正在饮酒主人上方遥遥相对;端着食盒伺候两主人喝酒的粉衣人,与站在车上方正伸懒腰打哈欠的褐衣车夫上下呼应;右下方盘坐左毡毯上两个正在饮酒主人和左上方两头骆驼隔空相对;画中心两人(一着绿衣,一着红衣,象是管家)相向交谈,似乎在商量即将开始的行进计划。
整幅画把古代中国羡学的对称美、平衡美、精细美,都通过精巧设计做了淋漓至尽的表达。并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表情,把人物的地位、身份、所处等级、环境等细节交待得清清清楚楚。更令人惊喜的是在“远行图”中怀抱琵琶半遮面的“驼车”在此画中彻底坦露了它那妙美的身躯,将“驼车”主人身分秘密揭露于世。车辕头上的龙首和辕尾上的龙形鸱尾,以及支架车辕宫车特制三脚架,都表明“驼车”主人不是别人,而是当朝天辅皇帝耶律隆绪。和他对饮的蓝衣长者象是尚父韩德让。“驼车”这是奔赴抗宋前线?还是会见各族援辽抗宋的将领?还是巡视前线各地防务?三名护卫已先行报信……,一切均在不言中。
此画虽算不上辽代艺术精品。但画面表现的契丹皇帝和部下的骑士们出行后临时休憩的场面,真实生动。技法精湛。主人席地饮酒,侍者随从环绕四周,十数人马,姿态神色各自不同,情节真实可信。可见画家对契丹民族的生活的熟悉,生活基础的深厚,故能体察入微。笔墨工细写实,从一个生活侧面反映了契丹皇帝的无畏进取和他领导民族强悍粗犷的性格,具有浓郁的塞外风情,气格甚高。
本画卷首尾题有契丹小字31字。其中,“画名”3字;“跋语”20字;“纪年款”8字。经汉译,译文如下:“画名”,“行歇图”,(音译“文守时”)(见图1-2、);“跋语”,“闻、父、名、族、部,两、对、敌、万、司。弩、射、德、兴、国,破、贵、策、计。”(见图5、6、);“纪年款”,“甲、午、年(统和十二年,994年)六、月、一、日。”原文第三字“十”为错字应删,第六字“月”误作“五”改(见图5、6、)。“跋语”白话文的意思为:“闻听我父皇扬名契丹部族,是因为他两次与上万敌人对垒,凭着先进的弩射部队和大德感化的人心就以少胜多战胜了强敌,看起来只要政策对路、计谋精难,任向敌人都是能战胜的。”
“跋语”,与画无干。是耶律隆绪思念父亲的一些感慨而已。但从中可以感受到他政治上已经逐断成熟,政治斗争策略已大体掌握,等待他的状是更强劲的挑战,他期侍哪一天的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