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辽《纂古琴谱》《雅音琴谱》与清《德音堂琴谱》传承辨析

(2016-12-08 07:26:24)

    近年发现的《纂古琴谱》和《雅音琴谱》,是一千多年前,辽代契丹人琴家与汉人琴家共同编撰而成的。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完整的琴谱。此两部辽代琴谱,在明朝末期,即严天池创建“琴川社,编订《松弦馆琴谱》之后,进行了重刻重印。在保持了原书版式的同时,为便于与后世特别是严天池的“虞山派”理论衔接,在重印时加了一段批注。正是这段批注,引起了人们的疑惑和不解。特别是清代吴之振辑校的《德音堂琴谱》在整理校对“明印辽版”的这两部辽代原著的琴谱时,不但保留了明人的批注,而且还加上了一句“今余订是谱悉从古法故擘托亦如古人之用宗法上古庶无错耳”。反复强调了“悉从古法”,“如古人之用”,“宗法上古”,而且,信誓旦旦“庶无错耳”。这就充分证明了吴之振率子婿“订是谱”“如古人”“宗上古”,发现,鉴定,整理,翻刻了《纂古琴谱》和《雅音琴谱》。

    《德音堂琴谱》是二百多年前,由清代初年文人吴之振鉴定,其子婿共同校对整理而成的。

    经研究,可以认定,清代《德音堂琴谱》是辽代《纂古琴谱》和《雅音琴谱》的整理本。只是将《纂古琴谱》和《雅音琴谱》合辑起来,但基本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对照一看,虽有一两首琴曲的增减,全书的格式,编序,图例,文字,叙述等等,完全以一致。而且,《德音堂琴谱》也明确的写明是“鉴定”和“同校”“汇辑”“辑”等。未曾有“著”“写”之字。可见,《德音堂琴谱》是由吴之振发现并鉴定了明朝后期重刻的两部辽代琴谱后,安排其女婿汪天荣(字简心)及儿子吴宝林(字荣期),吴宝庚(字武冈),吴宝芝(字瑞草)及友人郭师文(字扆臣)分别校对汇辑成书的。合起来是一部完整的琴谱。这么多人“同校”,“校”的什么?校的就是吴之振发现并鉴定的辽代的《纂古琴谱》和《雅音琴谱》。况且,如果是著作或编写,也不可能是这么多人共同参与,同步进行。所以,“同校”乃共同核对校对也,无非是将辽本与时下流行本,进行比对校正而已。

    当然,在鉴定和校对的过程中,吴之振也有所感悟,所以,他就在明代人的“批注”:“琴谱之字母自古至今再无变更琴谱之字母自古至今者矣独擘托二字各地不同法之初以弹琴何耶立者为主故用大指向身内弹者谓擘为入向徽外弹者谓托为出无殊义焉近世闫天池先生所云凡用大指肉向徽外弹者谓擘为入大指甲向身内弹者谓托为出盖因抹勾用肉挑剔用甲而严公以指之阴阳分别外”这段话的后面又加上“今余订是谱悉从古法”等语。

    严天池逝于明朝天启五年(1625),吴之振的《德音堂琴谱》成书于清朝康熙的辛未年夏(1691).相距仅65年。如果计算吴及其子婿的“鉴定”并“同校”的时间,恐怕还要更早,估计在50年左右。因此,吴之振在批注中保留名人所批注所语“近世严天池”,是合理,准确,也有拉近距离,自诩亲切之意。
    吴之振本人生于明崇祯13年,卒于清康熙56年,享年78岁。是今浙江桐乡人。《桐乡县志》就明白写着《德音堂琴谱》为其所著,而非汪天荣(简心)。后来的康熙辛丑年夏(即1721年)版本写成汪天荣辑,那是其岳父吴之振死以后30年的事了,有盗版冒名之嫌。
    辽代《纂古琴谱》和《雅音琴谱》,两部琴谱均为四眼线装 。两部书每册均是长20厘米,宽14厘米。所用纸张为北方特有的粗纤维黄草纸。

    两部琴谱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纂古琴谱》

   《纂古琴谱》为三册五卷。由契丹人耶律直鲁辑,另由汉人马玉,李信,杨英钰,梁立明,许义校。每册尾页分行印注大康五年和上京文渊堂。

    第一册

    纂古琴谱卷之一

    耶律直鲁 

    马玉 

    历代琴式

伏羲式

(介绍该琴的来历,琴主,制式,尺寸,使用:附該琴的图例)

神农式(介绍………下同)

黄帝式

虞舜式

孔子式

………….

共计概述了三十六张历史上典型的著名琴式。

 

    纂古琴谱卷之二

    耶律直鲁  

    李信  

琴之象形

(详细概述)

抚琴转弦歌

(详细概述。下同)

琴有七要

五音审辨

十三徽论考

七弦论考

指法捷要

指下五功

指有五能

琴有十四宜弹

琴有十三不宜弹

琴有九不祥

琴有二十疵

操琴有十诫

鼓琴有十二欲

琴有五变

琴有三等

上新旧弦法

放琴坐席要法

上琴弦要法

和弦间勾说

挂琴要法

琴背选刻字样(列出可选刻字组一百二十二组,另分别附“琴面诸称”和“琴背诸称”图例并详细标注。)

卷二末页是左手图形,另有五指功用要示。

 

    纂古琴谱卷之三

    耶律直鲁 

    杨英钰 

    字母源流

右手指法(三十七指法,每法均有详解)

左手指法(四十九指法,每法均有详解)

琴谱之字母自古至今再无变更琴谱之字母自古至今者矣 独擘托二字各地不同法之初以弹琴何耶立者为主故用大指向身内弹者谓擘为入向徽外弹者谓托为出无殊义焉近世闫天池先生所云凡用大指肉向徽外弹者谓擘为入大指甲向身内弹者谓托为出盖因抹勾用肉挑剔用甲而严公以指之阴阳分别外

(封底:大康五年   上京 文渊堂)

     第二册

       纂古琴谱之四

    耶律直鲁  

    梁立明  

卷四,刊录八支宫音琴谱:

1.《洞天》,(十八段加尾声)

2.《阳春》,(十五段加尾声)

3.《高山》,(五段加尾声)

4.《流水》,(八段加尾声)

5.《圮桥》,(七段加尾声)

6.《鸥鹭》,(五段加尾声)

7.《崆峒引》(八段加尾声)

8.《归来曲》,(五段加尾声,并附有唱词文字)

(封底: 大康五年   上京 文渊堂)

 

       第三册

      纂古琴谱之五

    耶律直鲁 

    许义 

卷五,刊录七支商音琴谱:

1.《墨子》,(十八段加尾声)

2.《白雪》,(十段加尾声)

3.《风雷引》,(九段加尾声)

4.《秋江夜泊》,(四段加尾声)

5.《静观吟》,(三段加尾声)

6.《夏峰歌》,(七段加尾声并附有唱词文字)

7.《释谈章》,(佛头,起咒,第一迴,第二廻,第三廻,佛尾。并附有佛经唱词文字)  

(封底: 大康五年  上京  文渊堂)

 

 

    (二)关于《雅音琴谱》

     《雅音琴谱》为四册四卷。由契丹人耶律智辑,另由汉人刘道哲,李英校。每册尾页分行印注:大康六年和上京文渊堂。

 

    第一册

    首页:

    雅音琴谱目录

春怨,苍梧怨,列子御风,平沙…..等二十支曲目。

    音琴谱卷之一

    耶律智 

    刘道哲 

1.《春怨》,(八段加尾声)

2.《苍梧怨》(十三段加尾声)

3.《列子御风》(十段加尾声)

4.《平沙》(六段加尾声)

5.《良宵引》(两段加尾声)

(封底:大康六年  上京  文渊堂)

 

    雅音琴谱卷之二

    耶律智

    刘道哲

1.《塗山》,(十八段加尾声)

2.《樵歌》,(十二段加尾声)

3.《烂柯行》,(八段加尾声)  

4.《山居吟》,(四段加尾声)

5.《洞庭秋思》,(三段加尾声)

(封底:大康六年  上京  文渊堂)

 

     音琴谱卷之三

    耶律智 

    李英   

1.《佩兰》,(十四段加尾声)

2.《秋怨》,(十二段加尾声)

3.《参同歌》,(八段加尾声)

4.《春晓吟》,(三段加尾声)

5.《神化引》,(八段加尾声)

(封底:大康六年  上京  文渊堂)

 

雅音琴谱卷之四

耶律智 

李英   

1.《大雅》,(十二段加尾声)

2.《安乐窝》,(四段。附唱词文字)

3.《离骚》,(二十二段加尾声)

4.《潇湘水云》,(十二段加尾声)

5.《飞鸣吟》,(六段加尾声)

(封底:大康六年   上京  文渊堂)

 

        对两部琴谱的鉴赏辨析:

    《纂古琴谱》和《雅音琴谱》是辽代契丹人汇辑并由汉人校对的一套完整的琴谱。由琴式,琴理,琴规,琴品,琴法,琴谱诸卷组成。各卷都有详尽细致的整理编辑。更为难得的是写明了成书的时间和刻印的地点以及坊间书铺。辽代大康五年是公元1079年,是辽道宗耶律洪基登基二十五年。正处于辽宋澶渊之盟后,双方的百年和平发展时期。辽宋的经济交流,人员往来,文化融合,推动了草原帝国的契丹民族文明进程。特别是歌舞雅乐在契丹统治地域已经普及。除辽史等等历史文献的记载外。这方面有大量的文物和绘画,辽塔和辽墓都有丰富的实物出土。这对我们了解辽代契丹王朝的音乐史,文化史,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实际上,许多收藏家所收藏的辽代契丹王朝的古琴实物,演奏场景的绘画,大量的琴曲及琴歌都是在证明着辽代契丹王朝的辉煌文明,在对琴谱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也注意到在《纂古琴谱》卷三,指法的结尾处,有一段批注,很明显是明代晚期或清代初期添加刻印的(应是清初吴之振鉴定之前的原有批注)。这段话是这样说的:

“琴谱之字母自古至今再无变更者矣 独擘托二字各地不同何耶立法之初以弹琴者为主故用大指向身内弹者谓擘为入向徽外弹者谓托为出无殊义焉近世严天池先生所云凡用大指肉向徽外弹者谓擘为入大指甲向身内弹者谓托为出盖因抹勾用肉挑剔用甲而严公以指之阴阳分别内外”。为什么会在辽代契丹琴谱中,出现明朝末期人的批注呢?是不是伪造的呢?我认为,恰恰有了这一段明代人的批注,才更加说明这套契丹琴谱是真实的,北方契丹王朝的219年的统治时期,各种乐舞,各种艺术,是高水平的。这方面,已经有诸多专家学者考察论证,也有不少的资料和著述面世,很多资料和文物,已经颠覆了人们的认识,开始改写历史。那么,如何辨识《纂古琴谱》和《雅音琴谱》呢?我的考证如下。

一,   这两部实际是一套琴谱,年代久远,风化糟烂明显。内容与之前的琴谱书籍有很大不同,尤其是与明《神奇秘谱》从编辑方式上,就不是一个思路和版式。这部琴谱是明代以前从未有过的编排版式。

二,   我认为,这是一部辽代契丹人的琴谱,在北方的辽金元的朝代更迭中一直保存流传着。到了明代也一直在草原民族的后人中传承。一直到了明代晚期,被草原民族的后人翻刻,在保持祖先留下的琴谱原样翻刻时,崇敬祖先神圣遗物,包括年号,并不改动。只是参照了当时刚刊刻面世的严天池的论著,加刻了严天池先生的论述,让流传的契丹琴谱更加准确,更加完善,更加融合虞山派的理论和潮流中。

三, 琴谱所用的纸张,与中原汉地常见常用的纸张截然不同。流传的古籍善本,也从未见有此种类的纸张。应该是北地草原民族特有的造纸技术生产的。这是实在而有力的证明。哪里见过或者有过这样的纸张?

四,   经研究发现,刊刻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1)的《德音堂琴谱》即是参照,整理这部辽代契丹琴谱而成。证据非常明确。

     1.《德音堂琴谱》首页的上首显著位子刻着“语水吴之振孟举鉴定”。这是很奇怪的。翻遍古今以来各种琴谱,均不曾见过鉴定二字。鉴定什么?他是第一次发现契丹人的琴谱,他要坚定。他鉴定的是明末时,契丹后人翻刻的《纂古琴谱》和《雅音琴谱》。 

     2.语水,即语溪,也就是今天的桐乡。西陵,是古萧山的西兴镇,新安即崇德,桐庐及安徽东南部。汪天荣是吴之振的女婿,吴宝林,吴宝庚是吴之振的儿子。

     3.琴谱的每一卷都是两个人仝挍。吴之振鉴定完,让汪天荣和吴宝林或吴宝庚,吴宝芝仝挍。《德音堂琴谱》,是翁婿,父子,郎舅共同完成的。经查证,《德音堂琴谱》一书的底稿抄件还在,上面有吴之振的两方印章。

    4.《德音堂琴谱》通篇的编排版式,内容格式,与两部契丹琴谱完全相同。只是在明末翻刻时加上的说到严天池批注后,又加刻了“今余订是谱悉从古法”云云,这更证明了《德音堂琴谱》是在后来鉴定和整理《纂古琴谱》和《雅音琴谱》并有所校订。

    5.引用的《纂古琴谱》,如“纂古要言目录”。纂古二字。突兀出现,引用辽谱,绝非巧合。

    6.有的章节,如历代琴式以及从琴之象形一直到琴背选刻字样。一字不差的移植题目,每个题目下的内容却未移植过来,省略了。

    7.琴谱曲目的选择,排列次序,基本也一样。只是《德音堂琴谱》增加了两首。

五,  综上所述,可以认定,,《纂古琴谱》,《雅音琴谱》是辽代契丹人学习北宋的古琴文化,整理汇辑而成的两部经典琴谱。由于辽朝“书禁甚严”,契丹的文字,书籍,典籍,流出要杀头的。因此,世间未见流传是不奇怪的。辽契丹王朝,于公元1125年被灭后,大量的契丹人融入了女真,蒙古等民族。一直到元代,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九世孙耶律楚材还在元朝担任中书令,今天的《北京大学》西门对面,就是他的享殿。琴谱由契丹贵族保存传承,到明代,契丹后人遵从琴谱原样原貌,使用草原地区的纸张,重新翻刻。这时,中原大地,古琴流派蓬勃兴起,严天池大约在明天启年间,1617年左右,编写了《松弦馆琴谱》,契丹后人应该是在重刻《纂古琴谱》过程中,加刻了那段话,目的还是完善这部祖上先人传下来的琴谱。语句中使用了“近世严天池”,他们应该都是生活在明代末年。大约90多年后,由浙江语水的吴之振发现了这部不同于其他诸琴谱的契丹人汇辑的《纂古琴谱》,《雅音琴谱》,经过反复鉴定,终于决定,亲率女婿和儿子,整理编辑而成了《德音堂琴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