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纂古琴谱》《雅音琴谱》与清《德音堂琴谱》传承辨析
(2016-12-08 07:26:24)
近年发现的《纂古琴谱》和《雅音琴谱》,是一千多年前,辽代契丹人琴家与汉人琴家共同编撰而成的。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完整的琴谱。此两部辽代琴谱,在明朝末期,即严天池创建“琴川社,编订《松弦馆琴谱》之后,进行了重刻重印。在保持了原书版式的同时,为便于与后世特别是严天池的“虞山派”理论衔接,在重印时加了一段批注。正是这段批注,引起了人们的疑惑和不解。特别是清代吴之振辑校的《德音堂琴谱》在整理校对“明印辽版”的这两部辽代原著的琴谱时,不但保留了明人的批注,而且还加上了一句“今余订是谱悉从古法故擘托亦如古人之用宗法上古庶无错耳”。反复强调了“悉从古法”,“如古人之用”,“宗法上古”,而且,信誓旦旦“庶无错耳”。这就充分证明了吴之振率子婿“订是谱”“如古人”“宗上古”,发现,鉴定,整理,翻刻了《纂古琴谱》和《雅音琴谱》。
《德音堂琴谱》是二百多年前,由清代初年文人吴之振鉴定,其子婿共同校对整理而成的。
经研究,可以认定,清代《德音堂琴谱》是辽代《纂古琴谱》和《雅音琴谱》的整理本。只是将《纂古琴谱》和《雅音琴谱》合辑起来,但基本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对照一看,虽有一两首琴曲的增减,全书的格式,编序,图例,文字,叙述等等,完全以一致。而且,《德音堂琴谱》也明确的写明是“鉴定”和“同校”“汇辑”“辑”等。未曾有“著”“写”之字。可见,《德音堂琴谱》是由吴之振发现并鉴定了明朝后期重刻的两部辽代琴谱后,安排其女婿汪天荣(字简心)及儿子吴宝林(字荣期),吴宝庚(字武冈),吴宝芝(字瑞草)及友人郭师文(字扆臣)分别校对汇辑成书的。合起来是一部完整的琴谱。这么多人“同校”,“校”的什么?校的就是吴之振发现并鉴定的辽代的《纂古琴谱》和《雅音琴谱》。况且,如果是著作或编写,也不可能是这么多人共同参与,同步进行。所以,“同校”乃共同核对校对也,无非是将辽本与时下流行本,进行比对校正而已。
当然,在鉴定和校对的过程中,吴之振也有所感悟,所以,他就在明代人的“批注”:“ 琴谱之字母自古至今再无变更琴谱之字母自古至今者矣独擘托二字各地不同法之初以弹琴何耶立者为主故用大指向身内弹者谓擘为入向徽外弹者谓托为出无殊义焉近世闫天池先生所云内凡用大指肉向徽外弹者谓擘为入大指甲向身内弹者谓托为出盖因抹勾用肉挑剔用甲而严公以指之阴阳分别外”这段话的后面又加上“今余订是谱悉从古法”等语。
两部琴谱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纂古琴谱》
《纂古琴谱》为三册五卷。由契丹人耶律直鲁辑,另由汉人马玉,李信,杨英钰,梁立明,许义校。每册尾页分行印注大康五年和上京文渊堂。
纂古琴谱卷之一
伏羲式
(介绍该琴的来历,琴主,制式,尺寸,使用:附該琴的图例)
神农式(介绍………下同)
黄帝式
虞舜式
孔子式
………….
共计概述了三十六张历史上典型的著名琴式。
琴之象形
(详细概述)
抚琴转弦歌
(详细概述。下同)
琴有七要
五音审辨
十三徽论考
七弦论考
指法捷要
指下五功
指有五能
琴有十四宜弹
琴有十三不宜弹
琴有九不祥
琴有二十疵
操琴有十诫
鼓琴有十二欲
琴有五变
琴有三等
上新旧弦法
放琴坐席要法
上琴弦要法
和弦间勾说
挂琴要法
琴背选刻字样(列出可选刻字组一百二十二组,另分别附“琴面诸称”和“琴背诸称”图例并详细标注。)
卷二末页是左手图形,另有五指功用要示。
右手指法(三十七指法,每法均有详解)
左手指法(四十九指法,每法均有详解)
琴谱之字母自古至今再无变更琴谱之字母自古至今者矣 独擘托二字各地不同法之初以弹琴何耶立者为主故用大指向身内弹者谓擘为入向徽外弹者谓托为出无殊义焉近世闫天池先生所云内凡用大指肉向徽外弹者谓擘为入大指甲向身内弹者谓托为出盖因抹勾用肉挑剔用甲而严公以指之阴阳分别外
(封底:大康五年
卷四,刊录八支宫音琴谱:
1.《洞天》,(十八段加尾声)
2.《阳春》,(十五段加尾声)
3.《高山》,(五段加尾声)
4.《流水》,(八段加尾声)
5.《圮桥》,(七段加尾声)
6.《鸥鹭》,(五段加尾声)
7.《崆峒引》(八段加尾声)
8.《归来曲》,(五段加尾声,并附有唱词文字)
(封底:
大康五年
卷五,刊录七支商音琴谱:
1.《墨子》,(十八段加尾声)
2.《白雪》,(十段加尾声)
3.《风雷引》,(九段加尾声)
4.《秋江夜泊》,(四段加尾声)
5.《静观吟》,(三段加尾声)
6.《夏峰歌》,(七段加尾声并附有唱词文字)
7.《释谈章》,(佛头,起咒,第一迴,第二廻,第三廻,佛尾。并附有佛经唱词文字)
(封底:
大康五年
春怨,苍梧怨,列子御风,平沙…..等二十支曲目。
1.《春怨》,(八段加尾声)
2.《苍梧怨》(十三段加尾声)
3.《列子御风》(十段加尾声)
4.《平沙》(六段加尾声)
5.《良宵引》(两段加尾声)
(封底:大康六年
1.《塗山》,(十八段加尾声)
2.《樵歌》,(十二段加尾声)
3.《烂柯行》,(八段加尾声)
4.《山居吟》,(四段加尾声)
5.《洞庭秋思》,(三段加尾声)
(封底:大康六年
1.《佩兰》,(十四段加尾声)
2.《秋怨》,(十二段加尾声)
3.《参同歌》,(八段加尾声)
4.《春晓吟》,(三段加尾声)
5.《神化引》,(八段加尾声)
(封底:大康六年
雅音琴谱卷之四
耶律智
李英
1.《大雅》,(十二段加尾声)
2.《安乐窝》,(四段。附唱词文字)
3.《离骚》,(二十二段加尾声)
4.《潇湘水云》,(十二段加尾声)
5.《飞鸣吟》,(六段加尾声)
(封底:大康六年
“琴谱之字母自古至今再无变更者矣 独擘托二字各地不同何耶立法之初以弹琴者为主故用大指向身内弹者谓擘为入向徽外弹者谓托为出无殊义焉近世严天池先生所云凡用大指肉向徽外弹者谓擘为入大指甲向身内弹者谓托为出盖因抹勾用肉挑剔用甲而严公以指之阴阳分别内外”。为什么会在辽代契丹琴谱中,出现明朝末期人的批注呢?是不是伪造的呢?我认为,恰恰有了这一段明代人的批注,才更加说明这套契丹琴谱是真实的,北方契丹王朝的219年的统治时期,各种乐舞,各种艺术,是高水平的。这方面,已经有诸多专家学者考察论证,也有不少的资料和著述面世,很多资料和文物,已经颠覆了人们的认识,开始改写历史。那么,如何辨识《纂古琴谱》和《雅音琴谱》呢?我的考证如下。
一,
二,
三,
四,
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