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幅辽代设色绢画。画幅长218厘米x宽26厘米。绢画描绘的是契丹人进行马球比赛的场景。观者神情凝注,赛手驰骋翻腾,球杆挥舞,骏马狂奔。展现古代中国北方的大辽契丹国的贵族王公的马球游戏情景的全图。非常难得。也是中国古代军事体育运动的真实写照,真实再现。此画的手法技法娴熟,矿物质颜料鲜艳厚重。远观近赏,粗瞧细看,画面细腻,表情生动,球术不凡,骑术高超,彩球飘滚,场面恢弘。 从此幅马球图中,对当时比赛的人数,球棍,彩球,服饰,等等,都有精准的描绘和展现。解决了史上有关的争论和分歧。其重要意义不可小噓。这也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体育运动史的可靠资料和证据。对我们认识辽代契丹各阶层的人士的服饰衣帽,人物形象,礼仪仪仗,鞍马佩曫等风俗习俗等的历史是一个补证和充实。 辽代对于我们一直是个谜。对于破解契丹人的生活和契丹人的文化,这幅马球图也有重要的意义。
马球运动究竟起源于何时?一种说法是由伊朗经吐蕃传入;另一种比较确实的说法是起源于汉代,盛行于隋唐,普及于辽宋。汉代称作“蹴鞠”,“弹棋”,“击鞠”等。在《汉书.艺文志》,《西京杂记》,《史记索引》等古籍中多有记述。后汉中期人李尤在其所著《鞠城铭》已经对马球的比赛规则作了介绍。由此,可知汉代时的马球运动就存在很久了。另外,东汉后期,建安才子曹植作《名都篇》,文中就有“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这也是马球起源于汉代的一个有力证据。
敦煌出土的汉代马球文物也是汉代马球存在的有力证据。1979年在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的马圈湾汉代烽隧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西汉中期的球形实物,该球直径5.5厘米,内填丝绵,外用麻布绳和白绢搓成的绳捆扎而成。目前,虽然对这类球形实物还有不同的看法,但很多马球研究者认为,把其作为马球活动用球,应有一定的道理。敦煌考古发现的球子与中国古籍所言马球“球状小如拳”的记载基本相符。
此外,1976年在山东省嘉祥县杨楼村徐敏行(隋开皇四年,584年)墓中发现了一幅备骑图。此图绘于墓室西壁,图中二人一马,马已备鞍,马前一人执马缰,马后一人双手持鞠杖相随,再现了马球比赛开始前的生动场景。这幅备骑图发现于隋人墓葬中,足见在唐以前就已经有了马球运动,且这种运动在人们生活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以墓葬壁画记载我国古代马球运动的考古发现尚属首例,这便更加形象直观、真实可靠地证明了早在唐代以前中原已有马球运动,而不是所谓的于唐初从吐蕃或是波斯传入。
其实,在我们调查和搜集辽代契丹文化的过程中,发现类似的马球比赛场面是不少的。在辽墓的壁画中,在辽代的木板画,绢画,麻布画,纸本画等等作品中,多有描绘。有的画的十分生动逼真。还有的所表现的比赛场景有所差别。例如球杆,球形,人数等不尽相同。这也可能是场地或赛制的变化所致。说明当时,马球比赛是普及并丰富多彩的。
当然,这幅画作里我们还可以清晰的看出,辽代契丹人对大唐朝的崇尚和传承。请看契丹人对马匹的画法,基本是延续了盛唐的技法,基本是长脸肥身细腿的马的形象。有昭陵六骏的遗风。一些盛唐时期的绘画也可证明这一点。中唐时期的《便桥会盟图》表现唐、突厥两国进行马球比赛的场面,其中的马匹的画法,就与此幅《契丹马球图》一模一样。
说明:
1.
绢画的丝绢是辽代所特有的。我们检测过辽代一些袍服,刺绣,特别是各类绢画,辽代所使用的丝绸是独特的。与现在所有的丝绢完全不同。纺织品的丝,丝股,织纹,织纹,都很独特。对此类丝绸和绢帛的产地有专门研究。其中,赵丰先生所述最为详细。
2. 这方面在杭州丝绸博物馆有辽代丝织品的实物。
3. 赵丰先生的著作《辽代丝绸》一书有专门论述。
4. 本人与李肇伦先生编写的《彩绘本 契丹文献探秘》书中介绍了有关机构的检测结果和检测图片。
至于,画风,技法,颜料,文字等等,应是内行人之常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