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契丹文题跋的《八十七神仙卷》赏析

标签:
杂谈 |
现藏于《徐悲鸿纪念馆》的《八十七神仙卷》是徐悲鸿1937年5月在香港由许地山介绍,从一德国收藏家的女儿手中购得的。此画是白描的绢本长卷。长卷高约30厘米x长约292厘米。绢画绘有道教的主神及诸天神仙人金童玉女人物共八十七位。表现的是天上仙境进行活动的场面。画面是欢愉庄重的,群仙簇拥三位主神缓步由右方向左方行进。使人想起宫阙聚会,玉皇王母,三山五岳,朝圣祝寿的场面。细分一下,这八十七位神仙是三位绘有头光的主神,十位威武的神将,七位男仙官,六十七位金童玉女。画的布局,技法,造型,衣饰,等等,徐悲鸿都有详细的考证,张大千徐邦达杨仁恺等大家也有论述。以徐悲鸿为主断定是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画,稍后,张大千和谢稚柳认为是晚唐时期的作品,否定了吴道子所画。更后,徐邦达杨仁恺等人径直定为宋代作品。
正因为断代存有异议。所以,中国美术史,一直也未曾收入。
旅美华人画家,鉴定家,收藏家王己迁生前曾收藏一幅与《八十七神仙卷》极其相似的《朝元仙仗图》。传为北宋武宗元所作。此画也是绢画。画幅巨大,宽58厘米x777.5厘米。约为《八十七神仙卷》四倍。况且,在巨幅长卷中,八十七位神仙(缺一人)有六十五个人物的的傍题(即方框内标注名号)。显得粗糙杂乱。此画的画风,造型,神态,衣饰,器物等基本与《八十七神仙卷》相似。元代画家赵孟頫(?)题跋认定为北宋武宗元所画。但,后人特别是近现代多人考证,异议较大。有心人会发现,此画卷与中国一些道教壁画惊人地相似。如山西永乐宫等。长卷既无题也无跋,人物又注有傍题,可以认定为道观壁画蓝本。如此看来,只能是元明的作品了。那个赵孟頫的题跋也可能是假的了。
北大美术学院李松教授写了好几本书来论述《八十七神山卷》。这些书归纳起来,就是说徐悲鸿藏的《八十七神仙卷》是北宋作品。实际上,这是重复了徐邦达杨仁凯的结论。只是旁征博引了大量资料,扩大展开了说而已。结论还是徐杨两位国家鉴定专家的“宋代作品”定论。
新近看到的辽代的一幅《八十七神仙卷》。此画纸本白描,长6.6米x宽0.45厘米。画的引首有契丹小字的标题和长题;画的结尾有契丹小字的长跋。画面是八十七位神仙神态各异,簇拥右行。这幅契丹文《八十七神仙卷》与徐悲鸿博物馆的藏品极其相似。此画有这样几个特点:
1.画幅合理。画幅大,白描难度加大。但便于画家挥洒技法和清晰明快地表现整个画面的效果。更利于观摩欣赏。
2.画面丰富。比徐藏《八十七神仙卷》的人物头部上方的云朵要多并连贯;比《朝元仙仗图》的细部就更丰富了。
3.画显唐风。人物的脸型比其他两画微胖丰满,接近唐代审美观。衣饰飘带更流利,吴带当风,唐韵犹存。
4.画题相符。陶金先生译为“八十七xx完成”;陈传江先生译为“八十七观音像”。契丹语“完成”与“像”同. 注明一点:陶与陈二人只是分别收到我手机发去的一行标题(六个契丹字),未见其他,更不知是此 画卷的标题。
5.画有长题。画的前部分除标题外,还有大篇的长题。这非常难得。契丹文字译解,至今未有突破。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普及,破译是早晚的事。
6.画有长跋。画的后部分在画结尾,还有大篇的长跋。这更加珍贵。朋友已经准备翻译了,哪怕粗略译一些也好。
7.画字罕见。契丹小字除墓志石刻一千多个外其他的从未披露过。目前尚无契丹文字库。如此工整漂亮的契丹字何人能写?此契丹小字仔细揣摩似有唐虞世南小楷味道。不信找书法家试试?
8.画纸特殊。此画用纸非当今宣纸。纸面光滑且极有韧性。检测发现纤维粗糙紊乱。应属高丽所产纸张。此画纸看着是染过的。符合唐宋时期书画用纸的规矩。
9.画墨奇特。此画纸不是常用的宣纸,而画面白描的线条和书写的契丹文字,均格外油亮闪光。本人见过宋画和宋书,着墨都不这样。想起以前见过一本契丹人印的《制墨》,书中演示的有用松烟和香柏木制墨。也见过契丹行军砚中残存的墨,的确异样。
10.画盒香柏。此画盒系辽代特有的“香柏木”制作。此树种不知何年早已绝迹。
11.最重要的是画卷右边起首第一个人物男仙宫是完整的人物形象,徐画仅仅是露的半个人脸。另外,此画尾部两位神将袍服完整无折痕,更证明此画是原作,要早于徐画。
综上所述,这幅辽代《八十七神仙卷》是一件罕见珍贵的画作。因为此画本身有六字的契丹文画作卷首,点出了画作内容。又有契丹文长题长跋。我们确定此画是辽代作品,应是准确的,可信的。依据历史背景和此画本身的技法书法等的特征,结合有些信息来初步判断:辽代契丹文题跋的《八十七神仙卷》应是辽代中晚期的统和到重熙年间的作品。作者不排除是契丹化了的汉地知识分子,当然,汉化了的契丹贵族也是可能的。阿鲁科尔沁旗宝山辽墓和宣化的张世卿辽墓都可印证。人皇王耶律倍的画和卓歇图等辽代传世名画,还有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的《高士会棋图》《竹雀双兔图》都是中国辽宋时期的代表作。这幅辽代《八十七神仙卷》只是介绍。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并研究。
参考:
1。李松《论《八十七神仙卷》与《朝元仙仗图》之原位》。
2.《彩图本 契丹文献探秘》124页<宋辽时期北方的纸张研究>
3. 宋人陈栖《负喧野录》
4. 明代《遵生八鉴》
5.《广东新语》卷十五
6. 高洪雷《另一半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