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回家路(107)
标签:
生活记录 |
慢慢回家路(107)
(2023年05月06日

第十四章
2.同心是宁夏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的发源地
把时光向前推移到1997年4月中旬,闽宁对口帮扶第二次会议在银川举行后,福建省选派出了第一批到宁挂职的8名县级干部,石狮市委常委黄水源挂职同心县委副书记。在他挂职期间,多方筹措资金300万元,在石狮管委会建设了一个移民村——黄石村,安置了4个乡镇的贫困户290户1400人。
黄石村的建设,为后来的县内生态移民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因为当时没有项目,没有投资,县财政困难,县内移民又搁置整整10年。
2007年县内生态移民再次提上县委、政府的重要日程。当年整合扶贫扬黄灌溉、闽宁合作、危窑危房、扶贫、社会帮扶等资金,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搬迁。由县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牵头,先期开工建设了石狮管委会惠安村(542户)、河西镇李沿子村(505户)、上河湾村(646户),韦州镇旧庄子(650户)。给每户移民分配54平米安置房,一个庭院,人均分配1至2亩耕地。当时每户54平米的移民安置房县上筹措1万元,移民自筹1.5万元。
这一阶段,县内生态移民还在县上这个层面,并未上升到自治区和国家层面。筹措资金之难,真是难于上青天。
2007年下半年后,自治区、国家各部委前来同心调研的领导、专家络绎不绝,县委、政府在汇报时,紧紧扭住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不放,与此同时,开展了全县生态移民规划工作。11月1日,全县组织千名干部进村入户开展生态移民人口情况调查摸底工作。11月3日,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移民工程座谈会召开,研究部署生态移民工程。同日,王中书记向前来同心调研清水河治理的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作了汇报,陈书记充分肯定了同心县的做法,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工程正式上升到自治区层面,之后自治区发改委将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工程立为重大项目,编制出《宁夏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规划》,随后其他的县才开始实施。
按照当时的调查摸底数据,全县需要生态移民的有31326户133261人。2007年全县总人口339887人,其中农业人口246316人,需要动迁的人口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54.1%。
按照自治区发改委编制的《宁夏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规划》,全区共移民搬迁人口206829人,同心县的移民任务占全区的64.4%。
宁夏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从县级层面,上升到自治区和国家层面,真的非常不容易。那时候,上下一心,拧成了一股绳,人人都在鼓劲,一定要把生态移民这件事情做成做好。国家部委和自治区及相关厅局领导,到同心调研必看生态移民,必到移民家中走访。
记得一次我陪同新华社的记者到下马关项目区采访,我让司机师傅把车停在大郎顶上,用手指着下马关东南滩的一个个移民村,给他们一一介绍:眼前看到的是新园村,安置张家塬乡移民1345户。东面的叫田园村,总安置规模1497户,其中田老庄乡移民1337户,预旺镇16户,下马关镇144户。远方位是南安村,安置田老庄乡移民1170户,张家塬乡移民200户……
那位记者说:先不说移民搬迁来过的好不好,就说有这么大的决心,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同心县委政府是有很大魄力的。
我对他讲:移民安置1口人需要1.6万元,需要的资金总量高达21.28亿元,而县财政的年收入只有6000万元。确实需要勇气,没有一点魄力,就干不成这件事情。
说到预旺镇的16户移民,他们是张家嘴子的。我第一次去张家嘴子调研,一直记在脑子里。
车从预旺镇政府驶出,沿着惠平公路向西南方向行进,过了鲍堡子沟,就是乡村砂砾石道路,到下楼沟村,就没有路了,车子一会儿在山顶上颠簸,一会儿下到沟里慢慢挪动着,有的路段,车是在折死沟的沟沿边上,确实很怕人的。
张家嘴子就在折死沟的沟岸上,他们祖祖辈辈就守望着村前几十丈深的折死沟。村名虽然叫张家嘴子,但村子里居住的16户人,没有一个姓张的。
村民马世民已经50岁,他家住的是清一色窑洞,一孔长箍窑,还有两孔短箍窑。住人的那孔长箍窑,中间用布隔开,前半段是一个土炕,后半段已经裂开很大的缝隙。我伸头去看,老马说:“领导,赶快出来,危险的很。”
在村民的引领下,在一条支沟里有3孔挖的窑洞,两孔已经坍塌,中间的一孔住着村民李贵学一家三代人。他母亲马卫兰已经80岁了,老奶奶的眼睛麻了,走路让孙女领着。当我说到移民搬迁时,老奶奶急切的说:你们赶快搬呀,我眼看着到死的时候,还没有住过房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