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回家路(106)
标签:
生活记录 |
慢慢回家路(106)
(2023年05月06日

第十四章
1.为什么要实施生态移民
对同心的表述,我们虽然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媒体上已经看到很多,但是有些表述也是跟“风”跑,一场“风”吹过之后,再也没有人提起,甚至连当时总结提炼出的人,自己也早已忘记了。
我是同心人,除当兵3年,就没有离开过同心。同心长得什么样?我个人认为,同心的现实和历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同心是一个干旱少雨、生态脆弱、滴水贵如油的地方。查看1955年以来的降水、蒸发量记录,年降水量超过400毫米的年份,只有4年,降水最多的年份是1985年,降水量477.8毫米,而蒸发量年年都在2000毫米以上。同心基本没有地表水,清水河是境内流淌的最大的一条河流。清水河水不清,而且还是苦咸水。因为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清水河东西两侧大大小小73条支流,席卷着大量的泥沙汇集到清水河。同心地下水深,挖几十丈深,即便挖出水,水量小,水质差。沿着彦大公路东进,公路两边还能看到零星的树木,山坡和山顶上,不但见不得树木,就连低矮的野草也是稀稀疏疏的。
(2)同心是一个回族人口聚集的地方,过去回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在80%以上,现在达到90%。回族有善于经商的传统,上新疆,下广州,去义乌的人比较多,从一开始到广州背布匹,倒卖电子表,到后来的大宗羊绒生意,参与人数之多,经营范围之广,是很惊人的。在同心农贸市场上,南来北往的水果、蔬菜和粮油肉,应有尽有。同心不生产一棵稻谷,但同心人家家都吃大米饭。同心经济的活,主要活在商贸流通上。
(3)同心是红军长征留下光辉脚印的地方,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诞生地。预旺镇王家堡子,是当年彭德怀元帅率领的西征红军大本营,沟滩的杨家堡子,是当年西征红军的后勤部。著名的“抗战之声”拍摄于预旺城堡,《西行漫记》中有记载红军在预旺的很长篇幅。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在同心清真大寺成立,王团北堡子召开过“王家团庄高级军事会议”,同时也是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办公旧址。在下马关镇红城水娘娘庙,至今还留着红军写下的标语。革命情侣傅连章与陈真仁,就是在同心城结的婚,朱老总是他们的证婚人。在同心“爱民如天”的故事,代代相传,感人至深。
从自然地理和人工开发的程度看,同心大体可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大板块,西部以清水河流域的河西镇、丁塘镇、豫海镇、石狮开发区和王团镇西部的引黄灌区,是同心的“黄金”地域;
第二大板块,东部以韦州引黄灌区为主,辐射下马关节灌区,是同心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第三大板块,中部以窑山、田老庄、马高庄、张家塬为中心,辐射王团东部山区、预旺镇西部山区,是同心极度干旱地带,也是同心最穷的地带。
第三大板块,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不但越来越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且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一年四季连旱,一连几个月降水量为“零”,已是一种常态。生态植被不是在恢复,而是在严重退化,就连最能抗旱的老榆树,都死了。夏天除气温比冬天高,山中的景色和冬天一模一样。
在这一板块上居住的人口,生活越来越困难,缺水、缺粮、缺钱,不是哪一家,而是普遍的,不是哪一年,而是年年发生。虽然人均有10亩左右的旱耕地,但生产的粮食不够一人一年的口粮,这里的土地已经不养育人,是贫困的“魔窟”,贫困的“幽灵”四处游荡。
生活在这个板块上的群众,年年都以“救命”为主线,救人命、救羊命、救大家畜的命,县水务局每年都成立抗旱救灾车队,把一车、一车的水,运送到每一个村庄,又演出了一幕幕抢水的镜头。
这里不下雨人愁,下雨人更愁,因为大部分人口,都居住在危窑危房里,土窑坍塌事故,几乎年年都发生。
在这一地区,过去曾搞过大规模的平田整地,进行过轰轰烈烈的“三田”建设,每个山头上挖了一个个鱼鳞坑,地头上建了一眼眼生产水窖,实施过“秦巴项目”,也搞过结对帮扶。
天不降雨,人管不了,建设引水工程,不仅投资巨大,而且山高、坡陡、沟深,无法灌溉,唯一的出路,就是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把所有的人搬迁到近水、靠路,有发展潜力的地方,走出一条“人随水走”的发展新路。移民搬迁后,从根本上遏制人为破坏生态的行为,让生态自然修复。
解放思想,就有出路。王中书记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展两翼,搬迁中部”的战略思路,西部依托固海、固海扩灌扬水工程,东部依托红寺堡、盐环定扬水工程,整合开发土地资源,用于安置移民。得到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的首肯和支持。
2008年3月14日,宁夏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工程大会在韦州镇南门生态移民项目区正式启动,陈建国书记、王正伟主席发来贺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