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之二十三:教育研究中定性分析的特点
(2023-02-05 10:37:57)分类: 书海泛舟 |
教育研究中的定性分析,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定性分析目的在于把握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定性分析这一目的要求定性分析必须立足于对研究对象的整体分析,获得对研究对象的一个完整的透视。
与定量分析不同,定性分析在内容上关注事物发展过程以及相互关系,主要是立足于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层次上探讨,从而整体地、发展地、反思地、综合地把握研究对象质的特性。也只有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发展的整体加以分析,才有可能揭示教育过程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的关系、过程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透过表面深入到内在本质,说明研究对象变化发展的真正原因。
(二)定性分析对象是质的描述性资料
定性分析是以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的描述性资料为研究对象。这些资料通常以书面文字、录音、录像或图片等形式表现出来,包括交谈笔记、现场记录、学生作业、教师教案、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等,是在自然情境中,以定性研究的方法,如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得来的资料。带有很大程度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由于此,决定了定性分析有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
(三)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具有一定弹性
在分析程序过程中,定性分析不同于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有一个标准化程序,使用数学方法作出一个量的刻划,用数学语言表示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推导、演算和分析,以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和判断,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和可靠性。而定性分析是一个不太严格的程序,前一步搜集资料的数量与质量往往决定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原因是教育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所具有的多样性,使定性分析过程常常变动,有很大灵活性。
(四)定性分析主要是对资料进行归纳的逻辑分析
归纳分析有个不同于演绎分析的一般程序。演绎分析是先有一个假设,然后搜集能检验假设的资料或事实,将事实与假设加以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果。而归纳分析却是先列出事实材料,将这些资料与事实加以归类,然后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抽象概括出要领和原理。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分析过程。定性分析的准确性基于对所研究对象是否有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材料。
(五)定性分析对研究者及背景的敏感性
定性分析过程是以研究者为中心的分析过程,它对研究者个人学识、经验积累、已有的观点和看法等的依赖性较大,在分析中也就很容易融入研究者本人的主观因素。另一方面,教育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又总是与特定的情境相关联,离开这一特定情境,一定的教育现象就会发生变化。因此定性分析时应非常关注对背景的分析。